加速段论文-王子安,龚正,陈永亮,徐锦法,王苏丹

加速段论文-王子安,龚正,陈永亮,徐锦法,王苏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加速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合翼无人机,飞行特性,叶素动量,控制分配

加速段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安,龚正,陈永亮,徐锦法,王苏丹[1](2019)在《复合翼无人机加速段纵向飞行特性分析与控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成本的大型复合翼(VTOL)无人机(UAV)从悬停到巡航的纵向加速飞行转换阶段开展气动/控制综合研究。基于叶素动量(BEMT)理论建立斜向入流下旋翼气动载荷计算模型,并与CFD算例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分析出旋翼系统引起整机焦点前移产生静不定效应,其中心应置于全机重心之后。仿真对比不同加速策略下的加速特性、控制效能余量等指标,给出-5°俯仰角,定推进油门的加速策略。考虑控制输入冗余,作动器动态响应不同,引入虚拟控制量的概念,采用频域分解的效能分配准则实现静态分配。考虑建模误差,设计L1自适应姿态控制框架实现动态控制增稳,拉偏仿真验证其鲁棒性。飞行试验验证了所述建模方法、加速策略及控制律框架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赵淼,王凯峰,王治林,郑会龙,张谭[2](2018)在《阶梯型加速段对旋流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流内芯是压力旋流式喷嘴最主要的旋流发生构件,其几何特征直接影响压力旋流式喷嘴的喷雾特性.目前采用平滑型加速段的旋流内芯导流效率较低.为减小高流量条件下的能量损失,使喷嘴旋流内芯加速段对喷雾介质产生预旋效应,增强旋流强度,本文设计喷嘴旋流内芯加速段为阶梯型,其下段阶梯相对上段阶梯旋转15°,旋向与喷嘴旋流槽方向相同.利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article dynamics analysis system,PDA)和高速摄影(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系统实验研究了加速段结构改进前后喷嘴的喷雾流量、雾场索特尔平均直径(Sauter mean diameter,SMD)、雾滴速度以及喷雾锥角,并分析了SMD、雾滴速度的轴向和径向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背压差0.08~0.46 MPa范围内,阶梯型加速段对喷雾介质具有较好的预旋效果.喷嘴的流量提高了48.0%~51.8%;喷雾的轴向速度提升了31.4%~32.8%,径向速度提升了1.6%~16.8%;喷雾锥角减小了4.21°~6.57°;较高背压差下喷雾下游的SMD减小了9.8%.与平滑型加速段相比,阶梯型加速段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喷嘴的雾化质量.(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乔舰[3](2017)在《SSC-LINAC高能加速段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轻SFC(Sector Focusing Cyclotron)的供束压力,提高HIRFL的效率,改善供束能力,增加供束时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为SSC(Separate Sector Cyclotron)增建直线注入器——SSC-LINAC,使SSC和SFC实现分时供束。既实现了SFC、SSC、CSR独立并行供束,有效提高了HIRFL的运行效率,同时也兼顾了作为CSRm的前级注入器,改善了束流品质,并可以在超重核实验能区进行强流连续束的实验,进一步在整体上提高HIRFL系统的综合性能。SSC-LINAC作为SSC的注入器,为SSC提供0.58MeV/u和1.025MeV/u的强流连续重离子束流,经SSC增能后,引出5.5MeV/u和10.7MeV/u的重离子束,为各实验终端和CSRm供束。SSC-LINAC主要由超导源SECR、低能束流传输线(LEBT)、四极场直线加速器(RFQ)、中能束流匹配线(MEBT)、漂移管直线加速器主加速段(IH-DTL)和高能束流传输注入线(HEBT)构成。本论文课题主要针对SSC-LINAC的高能加速段的漂移管直线加速器DTL3展开,分别针对53.667MHz和107.334MHz两个频率进行设计。其中的DTL3的主要技术要求有:1)加速粒子的质荷比3~7;2)设计参考粒子238U34+,流强为0.1mA,从0.58MeV/u加速到1.025MeV/u;3)以连续波模式工作;4)出口相宽小于±20°。为此,本文首先回顾DTL加速器的原理、束线传输理论和国际上相关的结构的发展现状,然后阐述了DTL3腔体结构设计过程。根据KONUS动力学原理,进行漂移管直线加速器的动力学设计和模拟。之后利用微波工作室CST,基于动力学设计结果进行电磁设计仿真和腔体优化。在KONUS动力学设计过程中,将加速、横向聚焦、纵向聚束叁者分离,0相位加速,必将引发束流在横向的散焦,进而引起横纵向发射度不同水平的增长。同时,由于入口束团在纵向能散和相宽较大,而SSC的横、纵向接受度较小,为设计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动力学设计过程中,在保证能量的基础上,主要关注横、纵向发射度的增长和出口相宽的控制,最终将相对归一化发射度增长控制在20%范围内,将出口相宽控制在±20°范围内。对比两个频率(53.667MHz和107.334MHz)下的动力学设计结果,并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最终选择对53.667MHz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深入设计。在电磁设计时,主要关注的谐振腔体的高频特性参数有:频率、Q值、有效分路阻抗、间隙轴向电场、横向二极场、轴向场分布、腔体功耗、最大表面电场以及腔体Kp值。基于初步设计方案,研究了各部分元件包括腔体内径、漂移管孔径和壁厚、T型板、底切及横梁对腔体的影响,得出一些优化高频特性的规律性结论,为提高腔体的分路阻抗及运行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优化得出53.667MHz的IH-DTL谐振腔体的Q值为13800,间隙轴向最大电场为3.683MV/m,腔体功耗为24.6kW,最大表面电场为11.96MV/m,腔体Kp值为1.3,腔体有效分路阻抗为265MΩ/m,满足动力学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4-01)

陈超倩,曹伟,王聪,魏英杰[4](2016)在《超空泡航行体加速段控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超空泡航行体在加速阶段动力学建模及稳定控制设计问题,根据空泡截面独立膨胀原理研究了空泡形态及其轴线的偏移,并考虑了空泡记忆效应、重力、空化器定向效应及航行体攻角的影响.采用细长体理论计算了超空泡航行体各区域的流体动力,建立超空泡航行体加速段纵平面内运动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输入输出精确线性化的深度跟踪控制器,并对此进行数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器跟踪效果良好;滑行力在极短时间内变为零,有利于提高航行体的稳定性及减小部分沾湿区的摩擦阻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江淮,赵惠昌,汉敏,张淑宁[5](2014)在《基于变量解耦的俯冲加速段弹载SAR大场景成像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加速阶段导弹运动状态复杂,成像范围需求大,回波处理困难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成像算法难以运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精确的斜距几何和回波模型,并在分析二维频谱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变量解耦下的非线性变标算法,有效的补偿了随场景纵向和横向的多普勒调频率,改善了方位聚焦质量和位置的正确性,提高成像质量的同时简化了后期图像几何校正操作.多个散射点的仿真数据和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张妙婵,屈飞舟,贾晓鹏[6](2013)在《民用运输机全发起飞地面加速段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起飞离地点的判断方法、建立了全发起飞地面加速段计算模型。以某民用运输机为例,对该机的全发起飞地面加速段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将计算结果与飞行试验所测的结果和设计方的理论推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正确可靠,而且比理论推算结果更加准确,可用于对设计方理论数据的修正,并可为其它飞机的全发起飞性能计算提供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06期)

宋兴飞,姜信辉,别如山[7](2010)在《带加速段的卧式旋风分离器的数值模拟及工业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带加速段的卧式旋风分离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造价低、分离效率高等优点,为了解其工作机理,应用Fluent软件,采用雷诺应力模型模拟气相流动、离散相模型模拟颗粒运动轨迹,同时计算并给出了加速段出口速度为25.46 m/s时,粒径为1μm、5μm、10μm和30μm的颗粒运动轨迹,结果表明该分离器对细小颗粒具有一定的分离效率,与实验吻合良好。最后应用Fluent软件对实际应用的卧式旋风分离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在不考虑物料循环的条件下,该分离器分离效率为85.8%,分离效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工业锅炉》期刊2010年04期)

宋兴飞[8](2010)在《带外加速段的卧式旋风分离器的实验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部件之一,其作用是将大量的高温未燃尽固体颗粒送回燃烧室进行循环燃烧,分离器是保证循环的心脏,也是不同锅炉生产厂家的核心竞争部分。带外加速段的卧式旋风分离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造价低、分离效率高等优点,为了解其工作机理及性能,本文进行了实验及数值模拟的研究,并对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首先,本文对旋风分离器的发展情况、性能评价指标和分离机理做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提出了带外加速段的卧式分离器的概念,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利用Fluent软件对分离器模拟研究的研究成果。其次,对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进行了改造和实验研究,讨论了带外加速段的卧式旋风分离器压力损失与入口流速的关系,计算出了分离器的阻力系数,研究了物料的筛分性质,并得出了床料的平均粒径为352μm、295μm和150μm时的分离效率均在99.5%以上,结果表明该分离器对细小颗粒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最后,本文应用Fluent软件,采用雷诺应力模型模拟气相流动,采用离散相模型模拟颗粒运动轨迹,给出了分离器内部的速度场、压力场和湍流分布,显示了粒径为1μm、5μm、10μm和30μm的颗粒的运动轨迹,分析了速度、排气管插入相对深度和排气管管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为分离器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6-01)

Mohammed,Mehedi,Hassan(哈森)[9](2009)在《对孟加拉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百米跑加速段速度节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00米跑成绩首先取决于运动员在起跑加速途中所能发挥的速度。100米跑加速段的运动学特征,在高水平和低水平的短跑运动员之间有明显差距,是100米跑全程最重要的段落。尽管大多数运动员均是在30~60m段达到个人最大速度,然而,运动员在加速阶段所表现出的加速节奏以及所能达到的速度最高值却与运动成绩以及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本论文通过对孟加拉国优秀短跑运动员100米跑进行全程摄像,并进行生物力学解析,以获取客观、准确的运动学数据,结合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加速段的生物力学分析数据,分析孟加拉国优秀短跑运动员100米跑加速节奏的特点。为能够有效提高孟加拉国优秀短跑运动员的100米跑成绩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100米跑加速段加速节奏,是运动员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利用自身体能的外在表现。与世界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相比,孟加拉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加速段速度节奏存在一定问题。2.起跑加速段,孟加拉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速度增长幅度过大,对于途中加速段速度的发挥、最大速度的获得以及最终成绩都造成负面影响。3.孟加拉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在起跑加速段前4步的技术存在一定问题。表现为左右腿技术运用稳定性、一致性不佳,两侧下肢发力不均衡,从而对起跑加速段速度的合理增长造成不利影响。4.孟加拉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加速段距离短、最大速度峰值低既有起跑加速段加速节奏不好的负面影响,也与自身在该段落加速节奏不合理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09-04-01)

曹伟,魏英杰,王聪,蒋增辉,邹振祝[10](2007)在《超空泡航行体加速段通气规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速射弹试验对超空泡的形态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空泡数与超空泡形态参数之间的拟合公式.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中的空泡数与通气系数之间的经验公式等,对水下超空泡航行体加速段通气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给出了算例设计.设计结果表明,加速段速度从25 m/s增长到95 m/s的过程中,要求通气量在0.002~0.17 m3/s,而超空泡长度从0.57 m增长到2.24 m,覆盖模型的95%表面积,具有很好的理论减阻效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加速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旋流内芯是压力旋流式喷嘴最主要的旋流发生构件,其几何特征直接影响压力旋流式喷嘴的喷雾特性.目前采用平滑型加速段的旋流内芯导流效率较低.为减小高流量条件下的能量损失,使喷嘴旋流内芯加速段对喷雾介质产生预旋效应,增强旋流强度,本文设计喷嘴旋流内芯加速段为阶梯型,其下段阶梯相对上段阶梯旋转15°,旋向与喷嘴旋流槽方向相同.利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article dynamics analysis system,PDA)和高速摄影(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系统实验研究了加速段结构改进前后喷嘴的喷雾流量、雾场索特尔平均直径(Sauter mean diameter,SMD)、雾滴速度以及喷雾锥角,并分析了SMD、雾滴速度的轴向和径向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背压差0.08~0.46 MPa范围内,阶梯型加速段对喷雾介质具有较好的预旋效果.喷嘴的流量提高了48.0%~51.8%;喷雾的轴向速度提升了31.4%~32.8%,径向速度提升了1.6%~16.8%;喷雾锥角减小了4.21°~6.57°;较高背压差下喷雾下游的SMD减小了9.8%.与平滑型加速段相比,阶梯型加速段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喷嘴的雾化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速段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子安,龚正,陈永亮,徐锦法,王苏丹.复合翼无人机加速段纵向飞行特性分析与控制设计[J].航空动力学报.2019

[2].刘赵淼,王凯峰,王治林,郑会龙,张谭.阶梯型加速段对旋流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J].力学学报.2018

[3].乔舰.SSC-LINAC高能加速段的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

[4].陈超倩,曹伟,王聪,魏英杰.超空泡航行体加速段控制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

[5].江淮,赵惠昌,汉敏,张淑宁.基于变量解耦的俯冲加速段弹载SAR大场景成像算法[J].物理学报.2014

[6].张妙婵,屈飞舟,贾晓鹏.民用运输机全发起飞地面加速段计算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7].宋兴飞,姜信辉,别如山.带加速段的卧式旋风分离器的数值模拟及工业应用[J].工业锅炉.2010

[8].宋兴飞.带外加速段的卧式旋风分离器的实验及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9].Mohammed,Mehedi,Hassan(哈森).对孟加拉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百米跑加速段速度节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0].曹伟,魏英杰,王聪,蒋增辉,邹振祝.超空泡航行体加速段通气规律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

标签:;  ;  ;  ;  

加速段论文-王子安,龚正,陈永亮,徐锦法,王苏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