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效应比较论文-尹音频,金强

福利效应比较论文-尹音频,金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福利效应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房地产税,免征模式,社会福利效应,人均面积

福利效应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尹音频,金强[1](2019)在《房地产税免征模式:社会福利效应的测度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房地产税对于构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与地方税制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开征房地产税将是我国未来税制改革的重点,因此,深入探讨房地产税制的设计及其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依据阿玛蒂亚·森的社会福利函数模型,采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家庭面积免征、人均面积免征、首套房免征叁种免征模式的社会福利效应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研究显示,人均面积免征模式内含的纵向公平与效率属性不仅能够使房地产税对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负影响最小化,而且还能够同时使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的税后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综合考察,若房地产税制的设计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则人均面积免征模式是最优选择。(本文来源于《税务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一弘[2](2018)在《技术水平、贸易成本与中国对外贸易的福利效应研究:基于比较优势模型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在入世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与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11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82.94美元,较入世前增长近8倍,人均收入水平增加与贸易增长高度相关。如何有效地衡量来自中国对外贸易的福利效应是现有研究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将通过构建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下的多国贸易量化模型,测算我国入世以来的贸易成本、技术水平以及贸易利得,进而基于贸易参数调整和反事实分析,进行不同政策效应的估算。在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框架下,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国际贸易的数量化分析模型(quantitative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ls),推导出贸易流量、贸易均衡工资和福利水平的表达式,证明了贸易均衡的存在和唯一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GTAP9中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生产数据,对理论模型中的贸易成本和各国技术水平进行了参数校准,并基于模型反事实分析,量化评估了不同政策调整的效应大小。研究发现:(1)贸易成本是非对称性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欠发达国家的贸易成本普遍大于发达国家;(2)技术水平的南北差异仍然较大,但技术落后国家的追赶速度明显;(3)对中国贸易比较优势的校准结果则表明,一方面中国贸易成本较低,具有相对优势,另一方面,中国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来促进贸易福利增加的空间较大;(4)反事实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技术进步、关税或非关税成本的下降均会带来贸易福利的普惠性增长,而区域贸易协定则会引致非成员国福利受损。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通过提升自身技术水平、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贸易成本等方式增强自身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地参与世界双边及多变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顺应时代的潮流,坚持开放共赢。(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夏显力,贾书楠,蔡洁,贾亚娟[3](2018)在《农地流转中转出户的福利效应——基于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农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分析,采用非实验评价策略识别农地转出户流转福利效应及两种流转模式下的福利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控制农户人力资本特征后,政府主导型农地转出户福利效应远高于市场主导型农地转出户;而进一步运用两期面板数据进行双重差分倾向匹配,控制区域特征后发现,政府主导型农地转出户福利增加值要低于市场主导型农地转出户。因此,应在坚持市场在农地流转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户人力资本,增加城镇非农就业机会。(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胡军辉[4](2015)在《中国家庭家务时间配置的福利效应——基于性别差异和城乡背景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的时间配置结构关系到个人及其家庭的福利,家务时间的配置又受到工作性质与特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因性别差异和城乡背景在效应结构上存在差别。文章利用CHNS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事的工作中平均学历越高,会减轻女性的家务负担,但增加了男性的家务时间配置,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更趋平等;从事的工作中平均收入越高,男性会减少家务时间,但女性却会增加家务时间;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对于城镇劳动力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约束"要强于农村劳动力;收入提高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减少家务时间,但对城镇劳动力的影响不明显。文章强调了工作特征在性别和经济社会背景两个维度下影响家务时间配置的不同机制,对于探索促进性别平等和城乡福利均等化的路径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余洋[5](2014)在《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福利效应测度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保险保障基金具有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防范保险行业风险的重要作用。文章以指数效用函数为基础,考虑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中不同费率机制对保险人、保单持有人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公司的福利影响,推导出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福利效应的测算公式,并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平准费率制并不能有效抑制保险人的风险经营行为,而风险费率制有利于提高保单持有人的福利。(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4年21期)

刘力,邝惠贞[6](2014)在《基于民众幸福感的福利效应评价——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福利效应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全面幸福观出发,基于广义福利观内涵,回归福利经济学基数效用方法论,同时将GDP与个人幸福感关系密切的民生指标加以综合,以"发展目标应体现地方民众主观愿望"为设计理念,构建了基于民众幸福感的福利效应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考察广东"双转移"在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显示出来的民众幸福感并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增长。广东"双转移"战略的区域政策目标应向最大化地满足地方需求方向转变,政府行政考核体系也应向"以人为本,地方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政绩观转变。(本文来源于《战略决策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孙浩进[7](2013)在《东亚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区域福利效应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基于比较优势的动态过程。从亚洲的发展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东亚地区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产业转移带动东亚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生了显着的区域福利效应。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东亚新兴经济体积极承接发达国家转出的纺织、服装等轻纺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耗能、污染的重化工业,因此获得来自外部的资本要素、发展动力的契机,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等福利水平有了层次上的提高,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中国内地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后,已经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这保证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区域福利持续改善,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负外部性却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福利负效应。这些对于目前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警示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3年06期)

袁蕾,李轶芳[8](2010)在《高校学费单一定价与差别定价的福利效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对所有学生收取大致相同的学费。根据经济学理论,高校学费也应该在高校、专业与学生之间实行差别定价。通过福利效应比较我们会发现:首先,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成本以及各自的供需曲线实行差别定价,能使各自的价格为其均衡价格,那么无谓净损失将下降直至消失;其次,定价差别化后,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可以实现各自市场出清,这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剩余达到最大;最后,通过助学金和补贴贷款而实施的不完全基于个人的市场定价,通过给高需求价格弹性的组群定一个较低价格,使这部分消费者进入市场,增加了总剩余。(本文来源于《继续教育研究》期刊2010年07期)

李志青[9](2010)在《新型节能融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制度和福利效应分析——基于两种合同模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为重要的一种节能融资机制,它是沟通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间的重要桥梁,其制度设计不仅影响到社会总体节能效果,同时也会在合同双方间产生不同的福利分配效应。本文比较分析了当前最为常见的两种合同模式,节能量保证型和节能效益分享型,通过创建理论模型探讨了这两种合同模式间的差异性对社会福利在各方间分配的影响,并讨论了各种因素变化的作用过程及结果。最后,基于对两种合同模式的比较,对中国现阶段合同能源管理市场的现状、面临的瓶颈进行了初步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新金融》期刊2010年03期)

朱少松[10](2009)在《中国服务业承接FDI和国际外包的福利效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服务业的跨国转移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经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东道国的身份逐渐融入了这一进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方式逐渐多元化,从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FDI占据主导地位,到新兴的国际服务外包盛行,两种转移模式并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两者在形式和内容上、行业结构上、技术密集度上及人力资本需求程度上的差异使他们对作为承接国的中国具有不同的福利提升效应,并且两者之间还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本文旨在通过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等手段对两种承接模式进行福利效应的比较,进而为中国制定福利最大化的承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绪论之后,全文主体主要分为叁个部分:首先从服务业FDI和国际服务外包的概念及两者间区别出发,研究两者福利效应差距的原因;接着基于Arti Grover的核心思想,建立数理模型对两种承接模式的福利效应进行比较,得到一组用以判断其优劣的临界条件;以此为基础,利用中国服务业数据将临界条件量化,辅以回归方程分析得到两种模式的福利效应在服务业总体层面和行业部门层面之间的不同比较结果,作为补充,推测并验证了服务业FDI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促进作用,再分析这种作用对福利效应比较结果的影响,使得基于FATs的FDI成为了政策制定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另一个方面;最终以比较结果为根据,本文提出了使中国在承接服务业FDI和国际服务业外包两种模式中福利最大化的政策建议。根据全文的研究,文章最终得到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服务业FDI和国际服务外包本质和形式上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对承接国呈现出不同的福利效应;第二,对中国而言,服务业总体和传统服务业层面FDI具有更高的福利提升效应,而新兴服务业层面国际服务外包更能提升福利水平,行业分布差异使得政策制定也具有行业部门的区别;第叁,基于FATs的FDI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有促进作用,在新兴服务部门促进对此类型FDI的引入更能提升中国的福利水平;第四,人力资本是限制外包发挥福利效应的瓶颈因素,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更有利于通过外包提升中国的福利水平。(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12-12)

福利效应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在入世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与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11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82.94美元,较入世前增长近8倍,人均收入水平增加与贸易增长高度相关。如何有效地衡量来自中国对外贸易的福利效应是现有研究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将通过构建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下的多国贸易量化模型,测算我国入世以来的贸易成本、技术水平以及贸易利得,进而基于贸易参数调整和反事实分析,进行不同政策效应的估算。在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框架下,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国际贸易的数量化分析模型(quantitative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ls),推导出贸易流量、贸易均衡工资和福利水平的表达式,证明了贸易均衡的存在和唯一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GTAP9中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生产数据,对理论模型中的贸易成本和各国技术水平进行了参数校准,并基于模型反事实分析,量化评估了不同政策调整的效应大小。研究发现:(1)贸易成本是非对称性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欠发达国家的贸易成本普遍大于发达国家;(2)技术水平的南北差异仍然较大,但技术落后国家的追赶速度明显;(3)对中国贸易比较优势的校准结果则表明,一方面中国贸易成本较低,具有相对优势,另一方面,中国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来促进贸易福利增加的空间较大;(4)反事实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技术进步、关税或非关税成本的下降均会带来贸易福利的普惠性增长,而区域贸易协定则会引致非成员国福利受损。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通过提升自身技术水平、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贸易成本等方式增强自身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地参与世界双边及多变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顺应时代的潮流,坚持开放共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福利效应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尹音频,金强.房地产税免征模式:社会福利效应的测度与比较[J].税务研究.2019

[2].李一弘.技术水平、贸易成本与中国对外贸易的福利效应研究:基于比较优势模型的定量分析[D].厦门大学.2018

[3].夏显力,贾书楠,蔡洁,贾亚娟.农地流转中转出户的福利效应——基于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胡军辉.中国家庭家务时间配置的福利效应——基于性别差异和城乡背景的比较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

[5].余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福利效应测度与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4

[6].刘力,邝惠贞.基于民众幸福感的福利效应评价——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福利效应的比较研究[J].战略决策研究.2014

[7].孙浩进.东亚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区域福利效应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

[8].袁蕾,李轶芳.高校学费单一定价与差别定价的福利效应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10

[9].李志青.新型节能融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制度和福利效应分析——基于两种合同模式的比较[J].新金融.2010

[10].朱少松.中国服务业承接FDI和国际外包的福利效应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福利效应比较论文-尹音频,金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