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觉暂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风扇,科幻电影,视觉暂留,全息,点距,扇叶,半米,头顶,声画同步,扇形结构
视觉暂留论文文献综述
闫利[1](2019)在《“电风扇屏幕”你见过吗?》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幻电影中的全息投影在现实中可以实现吗?能产生3D效果,并且不需要戴专用眼镜就能看到画面?8月3日,在2019北京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发现了满足上述条件的全息屏幕。一名舞者在空中舞蹈,360度旋转下每一个动作都清晰可见,远观之,似精灵在空中(本文来源于《消费日报》期刊2019-08-09)
王立文,王剑薇[2](2019)在《视觉暂留》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的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视觉是人体感知环境的五大感官之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为了使学生获得"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这样的科学概念,要求学生学习"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的科学内容,还提出了要求学生能"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样的学习目标。由韦钰院士翻译的《科学教育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杨小琴[3](2018)在《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的科技馆展品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馆作为科普基础设施,对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科技馆的现状不容乐观,展品很难突破传统去创新,很多科技馆的展品都如同“复制粘贴”。科技馆要想长久地保持生机和活力,必须走向创新之路。LED作为近年来的一种新型的展示形式,不仅能静态地显示文字、图案还能动态的显示立体动画。观众被有意思的现象吸引的同时,也会自发地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本文通过分析文献、实地考察,分析了展品的设计理念和展示形式,同时对视觉暂留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视觉暂留展品的制作应该以“经验之塔”理论、视觉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背景,同时还应遵循展品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展品设计与制作阶段,首先阐释了受众定位、设计目标、预设方案等,并提出了展品设计应遵循五大原则:教育性、科学性、安全性、趣味性、互动性原则。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查资料改正。然后访谈了叁位湖北省科技馆的专家和一名相关工作人员,以及一位某高校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和12位普通受众。专家充分肯定了展品基本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也明确了展品模型存在展示内容过于复杂、防护装置未考虑、互动性欠缺、可控性差等问题,并指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笔者也深刻认识到展品要落地还需要考虑展品的定位、面向的对象、展区环境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陈佰满,黄栩辉,邱庆辉,陈文杰[4](2018)在《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的信息展示装置与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运行的安全性和信息宣传的效果对于户外信息展示装置十分重要。针对传统户外信息展示装置可视角度小、安全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的信息展示装置和控制方法。该装置在控制系统的调节下由风力和电机混合驱动,并且在转动的过程中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在旋转形成的柱面上成像,在实现360°信息宣传的同时提高装置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许一航,孙志伟[5](2018)在《基于视觉暂留效应的全息显示器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视觉暂留现象,提出一种单面投射式全息显示器系统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空间内显示静态和动态的叁维图形。相对目前基于光学折射衍射的全息显示器和双目分立投射式全息显示器,具有观察角度广、亮度高、可同时多人观测等优势。(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05期)
姚一鸣[6](2017)在《基于视觉暂留现象的液滴微流控高通量信息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滴微流控作为微流控的一个分支,以其尺寸小、所需样品少、密封的微环境无交叉污染等优势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方向。液滴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对芯片信息采集系统提出了小型化、低成本、方便快捷的要求。但是目前的信息采集设备主要依赖于大型昂贵的实验设备,这些设备不仅体积庞大、成本高,而且读出过程耗时长、人工参与过多。本文针对微流控芯片中的观测设计了基于视觉暂留现象的微流控系统高通量液滴信息检测系统,实现了观测液滴生成时的信息,以及利用高速摄像机比对最后的结果,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基于视觉暂留的液滴观测系统:利用液滴的产生具有周期性这一特点,用视觉暂留这一现象,通过低频率已知的闪烁光源去映射高频率未知的液滴频率,得到两个连续频率,来计算出液滴的实际频率,还可以利用液滴的间距得出液滴的速度2.改进液滴观测系统使其能实时地得出液滴的频率:由于普通的CCD相机的曝光时间比较长,在液滴模糊和液滴清晰两种状态之间的情况,计算机不易识别,而且由于曝光时间过长,LED的频率跨度过大,导致照片的灰度值相差太大,不易于计算机检测出有效的信息进行调节。通过使用Qimaging R2000的CCD相机的自触发,使得曝光频率调节到很小,可以小于10μs。这时成像模糊清晰的这一特点变成了液滴移动的快慢,这样更利于计算机实时调节液滴频率。3.为了使系统更加的小型化,便于搭建和降低成本,尝试利用鼠标中的光流传感器代替CCD相机。因为要知道光流传感器是否对焦和图像要经过电脑处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把光流传感器的图像读入到电脑,现阶段成功的把图像利用Arduino开发板通过串口通讯把图像导入到电脑。(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7-04-12)
张路,刘颖慧,贾兵兵,刘城,胡建青[7](2016)在《基于视觉暂留和反应速度的疲劳驾驶简易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驾驶员驾驶前和连续驾驶不同时间的各个状态进行研究,探究人体疲劳时的生理反应机制,确定司机的疲劳积累程度,防止司机的疲劳上岗与疲劳驾驶。开发了一套简易检测驾驶员疲劳程度的方法,它能够快速、方便、准确地检测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可以有效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减少该类交通事故的发生。以疲劳问卷为基础,应用视觉暂留理论,结合反应速度与心脑电图分析等手段开展研究,通过设计简易实验并综合利用它们进行疲劳程度检测的方法,确定上岗前司机可以驾驶的时长,并通过心脑电图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17期)
郭健忠,刘懂,汪清淼,张光德[8](2016)在《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的夜间会车防眩目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汽车夜间会车时,由于不规范使用远光灯而引起对向驾驶员眩目导致交通事故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人眼视觉暂留原理的夜间会车防眩目系统。该系统基于所有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和前照灯灯罩玻璃均采用调光玻璃,夜间会车时,系统的电控模块根据车载传感装置接收的相关信息,控制调光玻璃交替透明,并使同一辆车的前挡风玻璃和前照灯灯罩玻璃透明状态相同,而与对向来车相应玻璃透明状态刚好相反且周期性变化,避免了车辆前照灯灯光射入驾驶员眼睛。又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玻璃交替透明的频率只要大于24Hz,人眼就察觉不到这一交替过程,从而保证驾驶员视觉的连续性。这样该系统既巧妙地解决了夜间会车眩目问题,又保证了行车安全。(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6年05期)
[9](2016)在《视觉暂留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设计:用一台幻灯机打出幻灯片图像,用一根木棒在空中快速摇动,观察在木棒上出现的图像。提出假设:人眼观察物体时,每一个画面在视网膜上可以暂留1/30秒,如果有运动画面进入视网膜,即使画面不连续,或更新速度慢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合成一组完整的画面。(本文来源于《家教世界》期刊2016年11期)
陈瑞芝[10](2015)在《POV(视觉暂留)趣味制作——基于单片机的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花花绿绿的广告灯,其实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制作却并不是大家都理解,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利用单片机控制点阵模块实现POV的视觉效果显示,并且主要通过对显示效果的讲述及调试,揭开其神秘的一角。(本文来源于《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期刊2015-12-01)
视觉暂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体的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视觉是人体感知环境的五大感官之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为了使学生获得"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这样的科学概念,要求学生学习"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的科学内容,还提出了要求学生能"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样的学习目标。由韦钰院士翻译的《科学教育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觉暂留论文参考文献
[1].闫利.“电风扇屏幕”你见过吗?[N].消费日报.2019
[2].王立文,王剑薇.视觉暂留[J].中国科技教育.2019
[3].杨小琴.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的科技馆展品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陈佰满,黄栩辉,邱庆辉,陈文杰.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的信息展示装置与控制方法[J].广东化工.2018
[5].许一航,孙志伟.基于视觉暂留效应的全息显示器系统[J].科学技术创新.2018
[6].姚一鸣.基于视觉暂留现象的液滴微流控高通量信息检测系统[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7
[7].张路,刘颖慧,贾兵兵,刘城,胡建青.基于视觉暂留和反应速度的疲劳驾驶简易检测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8].郭健忠,刘懂,汪清淼,张光德.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的夜间会车防眩目系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6
[9]..视觉暂留现象[J].家教世界.2016
[10].陈瑞芝.POV(视觉暂留)趣味制作——基于单片机的教学设计[C].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