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野毒株论文-顾文珍,马瑞,傅小红,王蓉,倪红霞

麻疹野毒株论文-顾文珍,马瑞,傅小红,王蓉,倪红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麻疹野毒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型,核蛋白

麻疹野毒株论文文献综述

顾文珍,马瑞,傅小红,王蓉,倪红霞[1](2018)在《宁波市2014-2017年麻疹野毒株分子流行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宁波市2014-2017年麻疹病毒野毒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采集宁波市2014-2017年疑似麻疹病人咽试子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采用Vero/SLAM细胞进行麻疹病毒分离,采用RT-PCR扩增分离株核蛋白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麻疹病毒株79株,其中71株为H1a基因亚型,8株为B3.1基因亚型。H1a基因亚型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76%-100%和96.57%-100%;与H1a亚型参考株China93-2的同源性分别为97.49%-98.88%和95.86%-99.32%;与中国S191疫苗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9.91%-91.70%和86.26%-89.32%。B3.1基因型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63%-100%和98.64%-100%;与B3.2基因亚型参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61%-96.82%和95.61%-96.82%;与B3.3基因亚型参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7.50%-97.97%和95.89%-97.28%;与GenBank中同时期其他地区上传的B3.1基因亚型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52%-100%和98.65%-100%;与中国S191疫苗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7.13%-88.64%和93.22%-91.95%。结论 2014-2017年宁波市麻疹病毒的优势基因型为H1a基因亚型,输入基因型可引起小范围流行,应加强麻疹的病原学监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8年06期)

叶文,孙边成,陈发明,欧新华,张如胜[2](2016)在《长沙市2013-2014年麻疹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快速鉴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2013-2014年长沙地区是否存在疫苗株感染,建立实验室快速鉴别麻疹野毒株与疫苗株方法。方法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采集麻疹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应用RT-PCR方法进行麻疹病毒核酸检测,再从麻疹病毒核酸阳性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提取核酸,采用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T-PCR-RFLP)方法进行疫苗株和野毒株的快速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共采集到697份麻疹疑似病例的咽拭子标本,检出224份麻疹病毒核酸阳性,9例出现麻疹临床症状的患者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接种史。经RT-PCR-RFLP方法鉴定,均为野毒株感染。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均为H1a基因型。结论 2013-2014年长沙麻疹疑似症状者及9例MV接种史患者均为野毒株感染。成功建立RT-PCR-RFLP方法区别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感染。(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6年07期)

余红,秦萌,尉秀霞,邢洪光,董晓根[3](2016)在《2014年北京市丰台区麻疹病毒野毒株基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2014年北京市丰台区流行的麻疹野毒株的优势基因型别及特征,为进一步的麻疹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北京市丰台辖区内疑似麻疹暴发和散发患者咽拭子标本,使用Vero/SLAM细胞分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到的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C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以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到38株麻疹病毒,均为H1a基因型。38株麻疹病毒野毒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7%~100%、96.6%~100%;同源性最高的为H1a参考株Chin9322,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4%~99.1%、96.6%~99.3%;与2013年Beijing株(KJ556889/KJ556890/KJ55689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7%~99.7%、97.3%~100%。结论 2014年北京市丰台区内流行的麻疹病毒野毒株优势基因型别为H1a型。(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顾文珍,易波,张姝,焦素黎,谢蕾[4](2016)在《浙江省宁波市2015年麻疹野毒株核蛋白和血凝素蛋白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宁波市2015年麻疹野毒株核蛋白(N)基因及血凝素蛋白(H)基因特征。方法对宁波市2015年分离的麻疹野毒株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N基因,随机选取20株扩增H基因,序列测定后与基因库中麻疹病毒各基因型参考株比对分析。结果宁波2015年分离麻疹病毒38株,均为H1a基因亚型,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2%~100%和98%~100%,与H1a亚型参考株china93-7的同源性分别为98.0%~98.9%和97.3%~99.3%;与H1b亚型参考株china94-7的同源性分别为96.6%~96.8%和96%~98%;与中国疫苗株S191的同源性为90.6%~91.7%和87%~89.3%。H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9.9%和98.9%~100%;与疫苗株S191的同源性分别为93.7%~94.1%和94.7%~95.4%。H蛋白240位和397位氨基酸分别发生从Ser到Asn、从Pro到Leu的变化。结论宁波市2015年流行的麻疹野毒株主要为H1a基因亚型。与S191相比有较大变异,H基因有较大差异,应加强对H、N基因的常规监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6年01期)

龚甜,熊英,周顺德,施勇,周珺[5](2013)在《江西省2011年麻疹病毒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快速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并运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RT-PCR-RFLP方法)快速鉴别2011年江西省麻疹野毒株与疫苗株。方法用Vero/SLAM细胞对1例疑似麻疹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麻疹病毒分离,通过RT-PCR-RFLP方法对分离得到的毒株进行麻疹病毒鉴定,RFLP方法主要是运用AflⅡ酶判断是否含有AflⅡ酶切位点(疫苗株有,野毒株没有)鉴别野毒株和疫苗株,同时对该毒株进行N基因全序列测定,以验证RT-PCR-RFLP方法。结果 RT-PCR-RFLP方法鉴定的结果为:该毒株(MVi/Jiangxi.CHN/23.11)呈单一条带,不能被AflⅡ酶切开,N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为:麻疹病毒野毒株H1基因型。结论成功建立江西省麻疹病毒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快速鉴别方法,并鉴别2011年江西省1例疑似麻疹病例由野毒株感染引起。(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3年16期)

王伟,王海梅,郑晶,郑照军,刘双成[6](2013)在《安徽省蚌埠市麻疹野毒株核蛋白基因检测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麻疹野毒株的基因型,分析安徽省蚌埠市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基因特征,为麻疹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1年蚌埠市散发的15例临床确诊为麻疹的患者,收集患者急性传染期的尿液标本,提取病毒RNA,用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核蛋白基因羧基末端的515 bp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结果:15份麻疹患者尿液标本中有14份分离到麻疹野毒株;将其中3株麻疹野毒株的核蛋白(N)羧基末端515 bp核苷酸与Genebank中麻疹病毒的8个参考株进行基因同源性关系比较,与Genebank中公布的H1、H2基因型参考株Hunan.CHN93-7、Beijing.CHN94-1所对应的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20~0.026和0.064~0.075;而与H1a参考株China93-2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9~0.015;3株麻疹野毒株N羧基末端515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7.8%~98.9%;与H1参考株Hunan.CHN93-7、H1a参考株China 93-2和H1b参考株China 94-7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4%~98.0%、98.5%~99.1%和96.5%~97.1%。结论:蚌埠市麻疹野毒株的优势基因型为H1a基因亚型。(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刘李,何吉兰,孙莉,童文彬[7](2012)在《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鉴别麻疹疫苗株和野毒株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和验证快速鉴别麻疹疫苗株与野毒株病毒的方法。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T-PCR-RFLP)方法,对四川省2009~2011年分离的麻疹疫苗株和野毒株病毒进行鉴定,同时与序列分析进行对比验证。结果 5株RT-PCR扩增阳性产物,经AflⅡ酶切后,1株麻疹疫苗株病毒被切成两个片段,分别为287碱基对(Base Pair,bp)和151bp;4株麻疹野毒株病毒均不能被AflⅡ酶切,仍呈单一条带。结论 RT-PCR-RFLP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鉴别麻疹疫苗株与野毒株病毒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2年04期)

郑敬彤[8](2012)在《长春地区麻疹野毒株H基因与F基因变异情况及流行病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麻疹作为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对儿童危害严重,在我国被列为计划免疫防治传染病之一,也是法定报告的37种传染病中乙类传染病之一。病毒一般通过飞沫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皮肤呈现红色斑丘疹及口腔粘膜疹,丘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人类是麻疹病毒的主要宿主,麻疹病毒只能感染某些类人猿与人类。本研究收集2011年麻疹疑似病例标本5份,用Vero/SLAM进行分离培养,均出现典型的细胞融合效应,有明显的细胞融合病变。通过RNA提取,F和H基因核苷酸扩增检测,并进行测序,鉴定5株野毒株全部为麻疹病毒。应用JModeltest对进化树模型进行分析筛选,结合MEGA5.05现有的可操作模型,作为进化树的构建模型,绘制进化树。研究分离出的野毒株与国际标准株Edmonston株、疫苗株沪-191株和长-47株以及国外麻疹病毒株的对应序列的基因亲缘关系。结果显示:5株病毒H gene与H1a基因型代表株China93-4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0%~99.3%,与Edmonston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8%~95.1%,5株麻疹病毒的组内距离在0.001~0.004之间;5株病毒F gene与疫苗株沪-19株和长-47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8.9%~99.0%,与Edmonston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9.0%~99.2%。5株麻疹野毒株与不同的疫苗株之间差异不大,5株麻疹病毒的组内距离在0.001~0.003之间。研究结果证明5株麻疹野病毒基因序列差异较小,且与2010年接种强化疫苗前的野毒株相比,新分离的野毒株未见明显变异。野毒株与H1a基因亚型代表株China93-4相比,差异较小。而与标准株Edmonston株、疫苗株沪-191株和长-47株相比,遗传距离差异较大,核苷酸水平和氨基酸水平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赵国涛,周剑惠,张帆,陈超,王爽[9](2010)在《麻疹疫苗株和野毒株病毒鉴别方法应用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的麻疹样病例标本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后第9d出现的一例麻疹样病例标本,进行疫苗株和野毒株麻疹病毒鉴定。方法采用两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T-PCR-RFLP)方法,检测麻疹样病例咽拭子标本。结果应用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RT-PCR-RFLP方法,对该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鉴定,其RT-PCR阳性产物经SalI酶切后,被切成两个片段,分别为408个和159个核苷酸,显示该病例是由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引起的。应用中国MV株RT-PCR-RFLP方法对该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鉴定,其RT-PCR产物不能被AflⅡ酶切,仍呈单一条带,显示该病例是由非MV株病毒引起的。结论接种MV第9d后出现的麻疹样病例,被证实为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引起,而非MV株病毒引起。(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0年05期)

周剑惠,王爽,陈超,常新,刘桂艳[10](2009)在《中国麻疹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鉴别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鉴别中国麻疹病毒疫苗株与野病毒的方法。方法在血凝素(Hemagglutinin)蛋白基因(H基因)上,寻找能将中国麻疹病毒疫苗株区别于野毒株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并在包含此酶切位点的基因片段上设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引物,同时对所建立的RT-PCR方法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证明,对RT-PCR产物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进行酶切鉴定。结果该一步法RT-PCR方法比较敏感,至少能够检测4.64TCID50(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麻疹病毒。而非麻疹病毒RT-PCR结果均未见阳性条带,说明RT-PCR方法特异。PCR产物经Af1Ⅱ酶切作用后,中国麻疹病毒疫苗株沪191与长47PCR产物均能被切成两个片段,分别为287bp和151bp,2株麻疹野病毒代表株均不能被Af1Ⅱ酶切。结论新建立的RT-PCR-RFLP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鉴别中国麻疹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09年04期)

麻疹野毒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2013-2014年长沙地区是否存在疫苗株感染,建立实验室快速鉴别麻疹野毒株与疫苗株方法。方法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采集麻疹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应用RT-PCR方法进行麻疹病毒核酸检测,再从麻疹病毒核酸阳性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提取核酸,采用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T-PCR-RFLP)方法进行疫苗株和野毒株的快速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共采集到697份麻疹疑似病例的咽拭子标本,检出224份麻疹病毒核酸阳性,9例出现麻疹临床症状的患者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接种史。经RT-PCR-RFLP方法鉴定,均为野毒株感染。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均为H1a基因型。结论 2013-2014年长沙麻疹疑似症状者及9例MV接种史患者均为野毒株感染。成功建立RT-PCR-RFLP方法区别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感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麻疹野毒株论文参考文献

[1].顾文珍,马瑞,傅小红,王蓉,倪红霞.宁波市2014-2017年麻疹野毒株分子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8

[2].叶文,孙边成,陈发明,欧新华,张如胜.长沙市2013-2014年麻疹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快速鉴定与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

[3].余红,秦萌,尉秀霞,邢洪光,董晓根.2014年北京市丰台区麻疹病毒野毒株基因特征[J].热带医学杂志.2016

[4].顾文珍,易波,张姝,焦素黎,谢蕾.浙江省宁波市2015年麻疹野毒株核蛋白和血凝素蛋白基因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6

[5].龚甜,熊英,周顺德,施勇,周珺.江西省2011年麻疹病毒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快速鉴别[J].现代预防医学.2013

[6].王伟,王海梅,郑晶,郑照军,刘双成.安徽省蚌埠市麻疹野毒株核蛋白基因检测及序列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

[7].刘李,何吉兰,孙莉,童文彬.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鉴别麻疹疫苗株和野毒株病毒[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

[8].郑敬彤.长春地区麻疹野毒株H基因与F基因变异情况及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

[9].赵国涛,周剑惠,张帆,陈超,王爽.麻疹疫苗株和野毒株病毒鉴别方法应用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的麻疹样病例标本鉴定[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

[10].周剑惠,王爽,陈超,常新,刘桂艳.中国麻疹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鉴别方法的建立[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

标签:;  ;  ;  

麻疹野毒株论文-顾文珍,马瑞,傅小红,王蓉,倪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