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实施语文新课标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邸毅[1](2021)在《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当下社会科技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信息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频繁,面对的信息文本也变得种类多样且数量庞杂,拥有卓越的信息阅读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总是以“讲授+训练”为主,并逐渐形成以应试为目的的知识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此种课堂上,无论教师多讲或少讲,课堂教学的本质只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而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形成。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低下已成为不容轻视的现象。为了提升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根据需要进行自如表达的能力,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中的各类实用性文本进行整合,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设置的初衷,是为了突破文体的局限,整合学习资源,将各类实用性文本统摄于任务群视域之下,融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于一体,产生综合育人效应。对于学习资源的整合,不是数种文体的简单累加,也不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浅层结合,而是强调在学习任务群统率之下,实现知识在情境下的获得与迁移应用,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2017年版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教师们大多还是因袭从前的教法。总体来看,当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教学实践中忽视实用性文本教学;二是缺乏对任务群学习的顶层设计,依然停留于零散的文体知识和写作知识学习的层面;三是阅读训练偏多,文本交流与运用的环节偏少;四是实用性文本教学不得法,两大典型错误为用文学鉴赏的方式讲授实用性文本和机械地套用说明文的教学方法来处理实用性文本;五是静态、枯燥的学习内容和机械、模式化严重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应以实用性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兼顾文体特征与共同本质”“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代替机械讲解”“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为指归”“力戒形式主义弊端”四个原则,并在宏观设计思路的指导下进行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首先,宏观设计层面,既可以开展专题学习活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将不同学习任务群融合设计,使各任务群的学习实现良性互促,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次,微观设计层面,要依据三类实用性文本的特点,遵循“依类而教,依型设计”的原则。新闻传媒类文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教给学生“检视性阅读”和“审辨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带领学生辨析新闻的客观性,使学生能明确作者的立场、观点,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客观理性地评判新闻。社会交往类文本教学设计思路是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掌握相关交际文本格式规范,并能在具体情境下进行规范化、有理有据的表达。知识性读物的阅读应是以概念为本的理解性阅读,主要目的是读懂内容、获取知识,而非赏鉴和品味。其教学设计思路是指导学生从概念入手,梳理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对初步获得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从而能够把握核心概念,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知识性读物的学习还要着眼于实用性表达,可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交流。总之,该任务群的教学绝不能再走零散的文体知识和写作知识学习的老路。要尤其重视知识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与应用,着眼于学生实用性文本阅读和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张筱雪[2](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堂评价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2000年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评价仍然重书面、轻口头;重认知、轻情感;重学校,轻学生;重结果,轻过程。一味地偏向于重视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以是否能够通过测验、掌握基础知识作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这样,不仅对语文课堂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优缺点,并结合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改进建议,从而指导当前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绪论部分对核心素养、教学评价以及课堂评价进行了现状阐述,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基于核心素养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理论研究以及推动我国语文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一章对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要求进行梳理归纳。分别从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出为了适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以大理市D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理市D中学的师生对于语文教学评价的看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理市D中学的课堂评价内容缺乏与时俱进,评价标准科学性不足,评价内容性对固定。呆板,评价方式“功利”当先,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较低,以及师生对课堂评价内容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第二章中发现的问题,第三章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首先是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第二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三是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在这些改进建议里面笔者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表》、《阶段性语文课堂评价表》以及《学生课堂评价内容参考指标》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最后,笔者以大理市D中学一名教师上的《阿房宫赋》为例对课堂评价进行了分析。在结语的部分,笔者梳理了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通过创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指标、课堂评价方法,有助于改善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更好的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持续改善语文课堂评价方法,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赵筱鑫[3](2021)在《初一历史入门教学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入门教学是指在初中入学阶段,教师通过科学指导,使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初步形成历史学习能力和史学意识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历史入门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被忽视。然而2019年出版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出现了许多变化,更突出历史学科本身的思维和特色,指示教师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进入的历史科学的大门。而初一新生的特殊学情,更使入门教学研究显得必要,初一新生从未系统地进行过历史学习,但又零星地接触过历史知识,而初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又恰巧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要使零散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系统的历史知识,使认知顺利发展到更高的阶段,离不开教师科学的入门学习指导。除了新课标和新生学情体现出的入门教学的必要性,目前入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入门教学研究成为必须。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历史入门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未能把新生浅层的历史学习兴趣转化成深层的探究欲望,二是入门教学当中存在节奏较快、难度较大、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三是未能使学生对历史科目形成正确的认知;四是在历史知识入门教学、历史技能入门教学和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疏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用以下教学策略对初中历史入门教学进行改进。在兴趣引导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持久的内驱力;在教学设计上,应依据学情,统筹规划,找好切合新生认知水平的重点难点;在历史认知教学中,应利用首因效应,在教学之初使学生形成对历史学科的科学认知;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和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示范作用,由浅入深、科学引领,使学生初步具备历史知识和史学素养。历史入门教学的策略,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该依据时代变化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历史入门教学策略。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历史学习、适应历史学习、喜爱历史学习并初步学会历史学习,真正走入历史学习的大门。
董兴梅[4](2021)在《“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探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两个独具特色的核心概念——“语文核心素养”和“十八个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作为贯穿高中必修、选修、选择性必修三个阶段的特殊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参与、建设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并积极主动参与先进文化传播交流,增强文化自信。2017版课程标准还指出,各个地区都有潜在的自然,社会和人文主义课程资源,作为专业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主动的课程开发意识观,积极开发利用好这些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体例安排,践行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作为对“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材具体呈现,必修上册设置了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以此作为一个单独的活动单元供师生学习,该单元下设三个学习活动,共计9个课时的学习时间,以此给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方向。在选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则要求教师将该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渗透到其他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去,与之有机结合。因此,除去必修阶段,其他时段该任务群的教学课时不做规定。昆明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可以利用做该任务群的语文课程资源不计其数。笔者通过整理有关昆明文化的地方文献资料,并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选取了其中具有语文教学价值的代表性文化资料进行梳理,资料内容涉及历史、人物、民俗、文学等多个领域,尝试进行“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探究。研究包括绪论,四章主体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本次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现状、研究所用的方法和该研究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对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及昆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一个总的概述,并说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第二章,选取昆明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概述和介绍。第三章,阐明立足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的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应该秉持“特色性”、“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适宜性”的原则。第三章对地方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整合教学实施进行分析,通过对优秀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总结地方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整合教学的教学经验策略——“统筹安排要合理”,“情境创设做支架”,“学习主体不偏移”,“课堂内外齐发力”,“评价反馈促改进”,最后以昆明春节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课例设想设计。第一课时,主要进行分组,师生共同合作制定调查计划,进行调查所需方法论的讲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关于昆明春节民俗文化的相关调查。第二课时,学生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和交流,期间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成果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作品。结语部分,总结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反思总结此次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改进和提高。
董舒媛[5](2021)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背景下教师适应性研究 ——以安徽省××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与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手段,决定了其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语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精准解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这一双边活动将课标所承载的价值内涵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宏观意义上国家教育意志的实现与微观意义上具体人才培养的中间者角色,其自身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适应性贯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并影响着培养人才效果的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逐年提升,对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水平及层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017年,教育部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以及教育发展需求,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于2020年修订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定)》(下文简称为新课标)。伴随新课标的出台及修订,不同省市及地区对其推广力度以及执行程度存在偏差。因受区域间教育水平差异、新课标革新力度大、教师能力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从事教学工作时,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困难。语文教师的适应状态及适应能力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新课标的实施效果。所以,研究高中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适应性现状并解决适应性问题是必要且非常重要的。本文的写作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安徽省××中学的语文教师群体进行了适应性调查。基于对新课标“新”的分析的基础,以高中语文教师适应性现状为研究对象,结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围绕高中语文新课标适应性这一核心主题,探寻影响教师适应新课标的主、客观因素。从高中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主体任务、创新理念、支持条件等因素的适应性出发,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设计调查问卷,辅以一对一的访谈调查,采用SPSS统计分析的方法,科学、系统地分析了该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标过程中的真实现状。针对教师对新课标背景下考学关系的存疑、对教学支持条件的承认度较低等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教师自身角度和支持条件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帮助高中语文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标,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刘倩[6](2020)在《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层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理解,与真实生活情境脱离,零散问题和封闭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实施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有利于重构语文的学科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因而,文言文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目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整合促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文言作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高投入、高认知和高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使高中生传承民族文化并培育民族精神,带动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究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涉及到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三个问题,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筛选出的文言文关键能力作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手段,分析一般学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选取“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班按照“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对照班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搜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分数和访谈资料等,采用准实验研究论证其效果。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分别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展示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即“内容进阶-目标聚焦-情境运用-反馈建构”,“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收到良好效果,呈现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深度阅读-阶梯目标-认知冲突-输出检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理念体现语文课堂变革的本质,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加强教研组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马钰斐[7](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元教学是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益,使语文教学跨越学科界限进行交流与联系,能有效防止知识的细碎化,语文学习的零散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两个关键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学习任务群,这代表着高中语文教学迎来了新时代。单元教学在顺应新时代背景和培养核心素养的诉求中重新焕发生机,新课标背景下的单元教学立足于完善学习任务群实施体系,梳理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语文教学回归本质,更高效地使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实际的问卷、访谈调查和课堂观察后,发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单元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对“单元教学”的理论理解片面陈旧、掌握不好课内和课外之间的比重、忽视学生内在需求、单元教学的评价系统不完善、课外延伸部分缺乏监督;学生“被迫”参与感强、对单元教学的学习成果缺乏应用。为了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为当前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教师理论知识与政策解读两手抓、积极组建教学团队、加强对单元教学的认识与认可、完善单元教学设计、优化单元教学评价、建立课后监督体系、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生培养课外拓展意识与自学能力。这些策略有利于突显单元教学特色,提高学生整体感受能力与思维拓展水平,在现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文字并运用,唤醒语文学科活力。
陈婷婷[8](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编制及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源自国际理解和本土实践的双向促进。自国际理解看,经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2000年阅读素养评价中,首次引入“非连续性文本”概念,随后就成为各国阅读能力研究的兴奋点。自本土实践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引入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并且在第三第四学段要求学生阅读简单和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科书开始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制,教学实践在探索其教学实施路径,但是鲜有研究对统编教科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制状况和一线教学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做出学术性的深度观察,鉴于此,笔者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编制及教学展开了研究,通过整合研究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明确“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该文本的编制风貌,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访谈来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操作性较强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改进建议,优化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体系。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及意义,并就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作了概述。正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制理念进行特色研究、通过数据统计法对“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编制面貌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探究“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制意义;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法法和数据分析法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现状加以量化分析;第三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进行理性思考,积极寻求教学困境的解决路径。通过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编制及教学研究,结合理性思考,最终提出优化教学的策略:首先,应革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重视;其次,应拓展教学视野,积极挖掘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最后,要重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应用的能力。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教材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写理论、启发编写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反思,转变教学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既可以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也能够通过教学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王厚淳[9](2020)在《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诗歌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学的结晶瑰宝,由于朝代不同,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会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最古老的诗歌是诗经,然后发展成为古诗体,再到如今的现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华民族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已成为语文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尽管学习现代诗歌能够获得审美体验,进一步认识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体系和情感内涵,推导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呈现给读者的艺术美感以及提升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力,但是目前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仍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以高中语文教学尤为突出。本文第一部分写了研究背景、意义、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写了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教学概念界定,和现代诗歌教学基本理论;第三部分对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进行调查,并且做出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写了以新课标为目的对现代诗歌教学问题的改进对策;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对当语文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对学校诗歌教学的调研结果,对当前高中的诗歌教学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高中诗歌教学的方法老套,一成不变,并且并不受到重视。本文针对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提高老师的诗歌素养,丰富教学手段和引导学生诗歌自主学习等方法,希望能够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有所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董文君[10](2020)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散文是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精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浓厚的生活气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现代散文是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文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审美的提升、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师生不重视现代散文的教学与学习,认为现代散文浅显易懂,不需要耗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习,也不重视学生在学习现代散文过程中的能力与主动性,这就导致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效率较低。为了帮助教师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现代散文的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着作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以研究初中现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并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交代了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借助调查问卷、实习调研、课堂观摩等方法,对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明确了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存在师生课前准备不足、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课后学习不充足的问题。第三部分是针对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首先,教师应该充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其次,学生应该夯实现代散文基础知识,养成现代散文的学习方法。再次,学校应该创新评价制度,中考应该创新散文考查方式。最后,在课堂教学方面,师生应该共同提高现代散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让现代散文充分发挥教学价值。第四部分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应用文中提出的具体的教学建议,检验策略的可行性,并进行教学反思。
二、走出实施语文新课标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实施语文新课标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理论依据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相关问题概述 |
第一节 学习任务群概述 |
一、基本特征 |
二、走出认识误区 |
三、学习任务群在教材中的呈现 |
第二节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概述 |
一、实用性文本的特质 |
二、学习内容 |
三、学习目标 |
四、教学价值 |
第二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
二、调查内容设计 |
第二节 调查问卷分析 |
一、教师问卷分析 |
二、学生问卷分析 |
第三节 教师访谈分析 |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新课标理念在实践中未能较好贯彻的原因 |
第三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探索 |
第一节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材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
一、学习任务群的比较与鉴别 |
二、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宏观教学设计思路 |
一、开展专题学习活动 |
二、学习任务群融合学习 |
第四节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微观教学设计思路 |
一、新闻传媒类:辨析立场,客观评判 |
二、社会交往类:创设情境,规范表达 |
三、知识性读物类:概念为本,深入理解 |
第四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案例展示 |
第一节 演讲类文本专题教学设计 |
第二节 学习任务群融合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问卷 |
附录二 学生问卷 |
附录三 演讲背景 |
附录四 新闻原文 |
致谢 |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1、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
2、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3、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意义 |
2、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的时代要求 |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 |
1、语文课堂评价概念 |
2、语文课堂评价理念发展历程 |
(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 |
3、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学科特色 |
4、语文课堂评价分类 |
(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 |
1、重视语文课堂评价是新的时代要求 |
2、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 |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设计 |
1、调查的目 |
2、调查对象 |
3、研究方法 |
4、资料收集与整理 |
(二)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 |
1、现有的语文课堂评价内容 |
2、现有语文课堂评价内容的特点 |
3、对现有课堂评价的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
4、大理市D中学对教师课堂评价的培训情况 |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
1、语文课堂评价内容本身问题 |
2、师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认识的问题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的改进建议 |
(一)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 |
1、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符合语文学科的评价目标 |
2、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意识 |
3、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能力 |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
1、明确课堂评价依据 |
2、完善课堂评价指标 |
3、课堂评价方式多元化 |
4、熟悉课堂评价操作规范 |
(三)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 |
1、提高语文课堂评价标准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
2、提高语文课堂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
3、保障语文课堂评价过程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达成的结合度 |
(四)以《阿房宫赋》为例的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
1、教师对《阿房宫赋》的课堂评价 |
2、对《阿房宫赋》课堂评价示例的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教职人员用) |
附录四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学生用) |
致谢 |
(3)初一历史入门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一、初一历史入门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
(一)新课标的要求 |
(二)学情的特殊性 |
二、初一历史入门教学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调查问卷结果 |
三、初一历史入门教学策略 |
(一)转变观念,做好入门教学准备 |
(二)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进入史学天地 |
(三)反思改进,不断探索历史入门教学的新方法 |
四、历史入门教学的课例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历史入门学习调查问卷 |
致谢 |
(4)“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相关概念概述及整合必要性 |
第一节 相关概念概述 |
一、地方文化资源相关概述 |
二、 “学习任务群”和“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概述 |
三、课程资源和语文课程资源概述 |
第二节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
一、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课程开发理念 |
二、切合新教材的实际教学需要 |
三、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发运用成效凸显 |
第二章 昆明地方文化资源概述 |
第一节 昆明历史 |
一、昆明历史与古滇文明 |
二、昆明街道的历史文化记忆 |
第二节 昆明人文景观与历史名人 |
一、人文景观 |
二、昆明名人 |
第三节 昆明民俗 |
一、民间技艺 |
二、节庆活动 |
第四节 昆明文学 |
一、辞赋诗作 |
二、楹联 |
三、散文小说 |
第五节 昆明方言 |
第三章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原则 |
第一节 特色性 |
第二节 时代性 |
第三节 实践性 |
第四节 综合性 |
第五节 适宜性 |
第四章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课例分析及教学设计 |
第一节 课例分析 |
一、教学目标分析 |
二、教学准备活动分析 |
三、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
四、学习资源支持分析 |
第二节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
一、统筹安排要合理 |
二、情境创设做支架 |
三、学习主体不偏移 |
四、课堂内外齐发力 |
五、评价反馈促改进 |
第三节 课例设计 ——以昆明春节民俗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学位论文 |
期刊 |
论文集和报刊文章 |
标准文件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背景下教师适应性研究 ——以安徽省××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起源与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二章 高中新课标的创新设计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
2.1 新课标主体任务设计及对教师的要求 |
2.2 创新观念的运用及对教师的要求 |
2.3 实施建议部分和附录部分具体要求的变化及对教师的要求 |
2.4 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及学校资源等条件的支撑度及对教师的要求 |
第三章 高中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及其分析 |
3.3 研究方法及其分析 |
3.4 问卷数据收集及信、效度分析(SPSS) |
第四章 高中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适应性调查结果分析 |
4.1 教师对主体任务设计认可度的分析 |
4.2 教师对创新观念接受度的分析 |
4.3 教师对实施建议及附录部分应对度的分析 |
4.4 教师对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及学校资源等支持条件承认度的分析 |
4.5 教师自身行为及发展问题的分析 |
4.6 整体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高中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适应性问题成因分析 |
5.1 语文教师自身因素 |
5.2 相关支持条件方面的因素 |
第六章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适应度提升建议 |
6.1 对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建议 |
6.2 对相关支持条件方面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学位论文 |
三、连续出版物(期刊) |
四、国际、国家标准 |
附录1 高中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适应性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现实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 |
(二)学科诉求:语文学科价值的重构 |
(三)理论启示: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 |
二、研究问题 |
(一)问题选择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一)深度学习 |
(二)教学策略 |
(三)文言文教学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语文学科本质及语文教育的演进 |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
(二)语文教育的演进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困境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及理论基础 |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
(三)教学策略转变的理论基础 |
四、深度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
(二)深度学习的本质及特征 |
(三)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
五、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
(三)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
(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六、研究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的阐述 |
(二)论文框架 |
二、质化为主的研究取向 |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准实验研究法 |
四、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结果分析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结果分析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结果分析 |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
二、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
(一)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
(二)学生学习课堂观察分析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分数目标,忽视语文素养的深层目标 |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范畴,缺乏文言关键能力的总体设计 |
(三)教学活动固化于串讲和分析,难以形成文言整体语感 |
(四)教学评价囿于知识评判,缺乏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指导 |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提炼 |
一、尝试和探索:“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一轮设计 |
(一)第一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一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
二、调整和改进:“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二轮设计 |
(一)第二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二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
三、提升和应用:“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三轮设计 |
(一)第三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三轮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策略的提炼 |
(一)内容设置层级点 |
(二)目标挖掘能力点 |
(三)情境统摄探究点 |
(四)评价贯穿表现点 |
第六章 “择生与择死”单元教学效果分析及实施策略提炼 |
一、“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效果调查 |
(一)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习作改进过程分析 |
二、A班与B班教学效果的对比情况调查 |
(一)测试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三)情境性测试结果 |
三、教学效果分析 |
(一)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实现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迁移能力,逐步实现文言文关键能力目标 |
(三)学生在积极言语活动中学习兴趣增加,明确文言文古为今用的价值 |
(四)学生总结创设整体语境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提炼 |
(一)阅读探寻着力点 |
(二)目标针对阶段点 |
(三)对质激发兴趣点 |
(四)输出注重思维点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 |
(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归纳 |
(三)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提炼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进建议 |
(一)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 |
(二)加强教研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
(三)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的研究缘起 |
1.1.1 新时代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1.2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新课标的实施要求 |
1.1.3 单元教学能够积极应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问题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选题的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新课标的研究现状 |
1.3.2 单元教学研究现状 |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4.1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及访谈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教材分析 |
2.1.1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特点 |
2.1.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内部组织特点 |
2.2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2.2.1 调查目的 |
2.2.2 调查对象 |
2.2.3 调查内容 |
2.3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现状分析 |
2.3.1 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结果分析 |
2.3.2 学生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结果分析 |
2.4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
2.4.1 教师层面 |
2.4.2 学生层面 |
3.新课标背景下改进单元教学的措施 |
3.1 从教师层面来改进单元教学 |
3.1.1 理论知识与政策解读两手抓 |
3.1.2 积极组建教学团队 |
3.1.3 加强对单元教学的认识与认可 |
3.1.4 完善单元教学设计 |
3.1.5 优化单元教学评价 |
3.1.6 建立课后监督体系 |
3.1.7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
3.2 从学生层面来改进单元教学 |
3.2.1 树立课外拓展意识 |
3.2.2 培养自学能力 |
4.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从经典诗词中发现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
[设计背景] |
[学习目标] |
[单元教学实施] |
[单元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高中语文单元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4:学生访谈提纲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编制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及研究范畴 |
第一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编制风貌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制理念 |
一、立足素养:致力学生全面发展 |
二、贴近生活:营造真实运用情境 |
三、突出活动:构建实践综合体系 |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制概况 |
一、形式多元:阅读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
二、整体多维:写作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
三、自主探究:综合性学习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
第三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制意义 |
一、增强教材实用效能 |
二、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
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 |
第一节 教师访谈:“浅浅地教学” |
一、“说不清楚,大概知道” |
二、“挺有用的,辅助教学” |
三、“涉及有限,一带而过” |
第二节 学生调查:“机械地学习” |
一、“没听说过,不太了解” |
二、“挺喜欢的,但不关注” |
三、“难度挺大,随缘学习” |
第三节 聚焦问题:问题分析及成因探寻 |
一、应试与素质:教学理念功利化 |
二、被动与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
三、单一与多元:教学活动简单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改进 |
第一节 革新理念:建构科学教学理念 |
一、明确课标要求,细化教学目标 |
二、贯彻终身学习,洞悉学术前沿 |
三、转变教学理念,加强知识渗透 |
第二节 拓展视野: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 |
一、重视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
二、开发文章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
三、关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
第三节 丰富活动:提升主动学习效能 |
一、创设情境,提升综合素养 |
二、强化训练,培养读写能力 |
三、指导过程,掌握方法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三)其他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之处 |
(一)本文研究方法创新 |
(二)本文研究视域的创新 |
(三)本文研究内容观点的创新 |
第二章 新课标下现代诗歌教学概念界定及其基本理论 |
一 高中语文新课标改革的分析 |
二 高中语文的新课改改革方向 |
三 新课改的改革目的 |
四 现代诗歌兴起及发展历程 |
五 现代诗歌的价值 |
六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 |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三)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
(四)增强学生想象力 |
第三章 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 调查结果反映问题与分析 |
(一)对新课标现代诗歌重视程度不够 |
(二)对新课标现代诗歌内容把握较浅 |
(三)学生学习新课标现代诗歌积极性不高 |
(四)新课标教材本身存在缺位 |
第四章 现代诗歌教学改进对策 |
一 加强对新课标现代诗歌的重视 |
二 深入把握新课标现代诗歌内容 |
三 进行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
四 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实新课标教材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1.选题缘起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1.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
2.现代散文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
3.现代散文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 |
3.案例分析法 |
4.课堂观摩法 |
一、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 |
1.师生课前准备不足 |
2.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
3.学生课后学习不充实 |
(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1.教师方面 |
2.学生方面 |
3.客观方面 |
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建议 |
(一)教师方面 |
1.充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
2.丰富知识储备 |
3.提高教学能力 |
(二)学生方面 |
1.夯实现代散文基础知识 |
2.养成现代散文学习方法 |
(三)评价机制方面 |
1.学校创新现代散文评价制度 |
2.中考创新现代散文考察方式 |
(四)课堂教学方面 |
1.立足课前 |
2.落实课堂 |
3.充实课外 |
三、初中现代散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
(一)《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
(二)《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走出实施语文新课标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研究[D]. 邸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D]. 张筱雪. 大理大学, 2021(08)
- [3]初一历史入门教学策略的研究[D]. 赵筱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探究[D]. 董兴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背景下教师适应性研究 ——以安徽省××中学为例[D]. 董舒媛.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6]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 马钰斐.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8]“统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编制及教学研究[D]. 陈婷婷. 苏州大学, 2020(03)
- [9]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厚淳.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 董文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新课标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