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南永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老挝南永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于江YUJiang;张世涛ZHANGShi-tao;

唐金晶TANGJin-jing;张磊ZHANGLei;陶时雨TAOShi-yu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

(FacultyofLandResourcesEngineering,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093,China)

摘要:老挝南永铜矿位于云南三江成矿带南延部分,区域上是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区。文章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老挝南永铜矿床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通过对矿区地质背景、地质特征、矿石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矿床成因,总结了其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Abstract:TheNanyongcopperdepositislocatedinsouthsegmentofSanjiangmetallogenicbelt,theareaispartofimportantcopperpolymetallicmetallogenicprovince.Accordingtotheregionalsettingofgeologyandmineralization,andthegeologicalexplorationinformationoftheNanyongcopperdeposit,thegeologicalbackground,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orecharacteristicsareanalyzed,andtheore-controllingfactorsandtheprospectiveindicationaresummarized.

关键词:铜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老挝

Keywords:copperdeposit;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prospectingindication;Laos

中图分类号:P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305-03

引言

南永铜矿位于老挝丰沙里省西部,该区前人研究程度较低。本文结合矿区开展的大量地质勘查成果,对南永矿区的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对下一步在本区开展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云南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内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的南延部分,属于云南“三江”铜多金属巨型成矿带的南延部分,构造上属特提斯巨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成矿条件极为优越[1]。三江成矿带整体作南向北展布,向北延入藏东昌都地区,向南延出国境,进入老挝、越南。

老挝境内,研究区位于昌都-思茅-南邦陆块中之思茅-丰沙里微陆块。思茅-丰沙里微陆块呈北北东向条带状产出。东侧为琅勃拉邦岛弧带,分界断裂为琅勃拉邦断裂。西侧为景洪-南塔岛弧带,分界断裂为南本河断裂。思茅-丰沙里微陆块被巨厚的中生代、新生代红层大面积覆盖,晚古生代地质体零星分布,岩浆岩仅在局部地区出露,构造较为简单。晚白垩世,微陆块发生强烈构造运动,有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相伴随[2-3]。从微陆块的沉积盆地与中特提斯海的形成与演化基本一致的情况看,微陆块地壳运动的动力机制与中特提斯密切相关。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矿区及丰沙里省的西部、中部地区,均属中国滇西兰坪-思茅地层分区的南延部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特征基本相似。经划分对比,矿区出露地层从老到新划分为:上三叠统(T3)、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3b)、下白垩统景星组(K1j)、南新组(K1n)及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hal)和残坡积层(Qhedl)。

2.2构造矿区地质构造较简单,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发育北东向断裂、褶皱,少量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向断裂,褶皱发育不完全。北东向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为矿区的控矿和容矿构造。

2.2.1F1断层F1逆断层呈北东向斜贯整个勘查区,在勘查区内长逾7km。该断层表现为5~50m宽的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带,是勘查区最为重要的控矿及容矿构造。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于该断层的破裂岩-构造角砾岩带中。从产于构造破碎带中矿体产状看,构造破碎带的方向

40°-60°两端延出区外,上盘为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3b),下盘为下白垩统景星组第一段(K1j1),断裂两盘岩层走向相抵,接触处附近岩石破碎,产生硅化。断层面总体倾向南东,倾角50°-65°,为南东盘向北西盘逆推的逆断层。

2.2.2F2断层F2正断层呈北东向斜贯整个勘查区,在勘查区内长逾5km。该断层表现为5~20m宽的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带。从产于构造破碎带中矿体产状看,构造破碎带的方向约50°两端延出区外,下盘为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3b),上盘下白垩统景星组第二段(K1j2),断裂两盘岩层走向相抵,接触处附近岩石破碎,劈理发育,产生硅化。断层面总体倾向南东,为南东盘下滑的正断层。

2.2.3F5断层F5断层呈近南北向展布,北端延出区外,在勘查区内长逾7km。该断层表现为5~15m宽的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带,两盘均为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3b)、下白垩统景星组(K1j),断裂两盘岩层走向相抵,接触处附近岩石破碎,劈理发育,断层面总体倾向西—南西,倾角

65°-78°,并将地层和F1、F2断层错开,其断层性质为左行平移断层。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南永铜矿床矿种较单一,构造破碎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矿体沿破碎带发育,赋存于下白垩统景星组(K1j):浅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浅灰-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细砂岩交互层中的浅色砂岩一侧。走向N40°-60°E,倾向SE,倾角50°-80°,主要成脉状、透镜状、长透镜状产于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带中。矿体长轴与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其中KT7厚度0.72-10.11m,平均厚度2.78m,品位0.23%-4.35%,平均品位1.36%。

3.2矿石特征

3.2.1矿石矿物组成矿石矿物主要为黝铜矿,黄铜矿、辉铜矿、蓝铜矿、孔雀石较少。矿石中共生伴生有益元素有铅、锌、银、锑、钴;有害元素为砷[4-5]。矿石类型以硫化矿为主,氧化矿、混合矿较少。

3.2.2矿石结构构造

①结构。矿石的主要结构有:变余细粒砂状结构、填隙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及反应边结构。

变余细粒砂状结构是矿石的主要结构。原岩具细粒砂状结构。经过轻微变质后,泥质胶结物结晶成为绢云母,长石蚀变为绢云母、高岭石,石英保留砂屑外形。矿石中黄铁矿、褐铁矿多具填隙结构。表现为黄铁矿、褐铁矿沿矿石裂隙间充填。在它形粒状结构中,黝铜矿、褐铁矿、黄铁矿等金属矿物呈它形粒状产出(图2)。矿石中金属矿物多具此种结构。包含结构仅见于部分矿石中。表现为褐铁矿包裹黝铜矿(图3),辉铜矿包裹黄铜矿。

②构造。矿石的主要构造有:角砾状构造、碎裂构造、多孔构造及条带状构造。

在铜含量较高的矿石中,多数具角砾状构造。原岩为砂岩、粉砂岩,在构造作用下破碎为构造角砾。角砾大小不均,颗粒直径一般为2~20mm,最大可达50mm。含矿物质沿裂隙贯入,在构造角砾岩中分布不均匀。在铜矿化岩石、铜含量较低的矿石中,多数具碎裂构造。此种构造常发生于碎裂岩化铜矿化(含粉砂)泥质岩屑砾岩、(含泥砾)中-细粒石英砂岩、(含砂质)泥质粉砂岩中。在构造作用下,岩石破碎为大小不一的碎块,碎块间无明显位移。金属矿物呈隐晶状沿裂隙分布。

3.3矿床成因南永铜矿赋存于下白垩统景星组(K1j)石英砂岩中,属于河流-湖泊沉积环境。经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属沉积改造型之中低温热液矿床。兰坪-思茅盆地受印支-燕山-喜山多期继承性构造的频繁活动,致使盆地内部断裂构造和层间破碎十分发育,为铜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场所[6-7]。区内钻孔发现含铜建造的下部常为含煤建造,上部常为红色膏盐建造,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在大气降雨渗流及地下水加热和环流作用下,流体不断溶解红色碎屑岩中的膏盐层成为热卤水,这些热卤水通过萃取、搬运红色碎屑岩建造及其基底等岩石的成矿物质(Cu、Sb、Zn、Ag、Pb等),形成含矿热卤水。当成矿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至浅部环境时,因为温度、压力、pH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迁移富集,从而赋存于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不同形态的矿体。

4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4.1控矿因素通过对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为南永铜矿的形成明显的受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以及构造蚀变的综合制约。其中地层、岩性控制了矿床分布,构造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和形态,蚀变强弱决定了矿体品位的高低。

4.1.1地层岩性控矿区内铜矿床受地层层位、岩性的控制明显,矿体均赋存于下白垩统景星组(K1j)岩性为脆性而易于破碎的岩石中: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浅灰色岩屑石英砂岩。而透水性差的(灰)紫色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中则均无矿化,但常构成屏蔽层,防止含矿流体向上扩散,对矿床的形成与成矿富集也具有一定作用[8]。

4.1.2构造控矿区内矿体无一例外的成脉状、透镜状、长透镜状产于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带中,构造控制了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富集。矿区内主要发育的北东向断裂是本区的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构造控制了浅色层和铜矿化的富集。且在两组构造交汇的破碎带易形成富矿。

4.1.3蚀变与铜矿化关系区内蚀变作用较弱,但仍与矿化关系十分密切。褪色蚀变是本矿床非常突出的蚀变类型,本矿床所有矿体均产在这种褪色化明显的中细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硅化、碳酸盐化和重晶石化也是本区近矿明显的围岩蚀变,呈细脉状产于矿体中或矿体的近矿围岩中。

4.2找矿标志①矿化标志:铁帽及蓝铜矿、孔雀石等矿化露头,在地表颜色醒目,易于识别,常沿岩石节理、裂隙分布,构成明显的直接找矿标志。②地层、岩性标志:研究区矿体均赋存于下白垩统景星组浅紫交界处的浅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中。因此,景星组中浅色石英砂岩可以作为找矿的重要岩性标志。③构造标志:已经圈定的矿体,均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产于北东向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带中。此现象反映出北东向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带属容矿构造,也有可能为导矿构造,是重要的找矿标志。④蚀变标志:区内硅化、碳酸盐化、重晶石化以及褪色蚀变与矿体有着密切的空间位置关系,远离矿体后蚀变逐渐减弱,以致消失。在区内找矿时,可以作为重要的找矿

标志。

参考文献:

[1]何科昭,赵崇贺,何浩生,等.滇西陆内裂谷与造山作用[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2]吴振寰,唐昌韩,乌统旦.中国周边国家地质与矿产[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3]郭远生,吴军,朱延浙等.老挝万象钾盐地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4]颜文,欧阳自远,李朝阳等.兰坪-思茅盆地脉状铜矿床黝铜矿的矿物化学[J].矿物学报,1994,14(4):361-368.

[5]李峰.兰坪—思茅盆地铜矿床区域控矿因素[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4,3(6):321-327.

[6]颜文.一种新类型铜矿床的地球化学研究[J].地质地球化学,1994(5):100-101.

[7]林舸,范蔚茗,尹汉辉.中国滇西兰坪—思茅地洼盆地内中轴断裂带的初步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1,15:15-21.

[8]华仁民.试论层状铜矿床的三种主要成因模式[J].地质论评,1995,41(2):112-120.

标签:;  ;  ;  

老挝南永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