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谷特征论文-周关学,付开隆,李峰

沟谷特征论文-周关学,付开隆,李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沟谷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六铁路,山间沟谷,岩溶发育特征,工程结构措施

沟谷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周关学,付开隆,李峰[1](2019)在《山间沟谷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结构措施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六铁路DK62+955~DK63+305段位于山间岩溶沟谷地区,轨面至地面高差10 m,该段地下有发育暗河及"V"溶槽。采用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方法,从工程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两个方面开展了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山间岩溶沟谷地段具有沿断裂带上发育地下暗河,地面岩溶塌陷严重,溶槽内厚层软土沉降控制困难,岩溶注浆加固风险大等特征。通过地面塌陷机理分析,提出以桥梁工程跨越地面岩溶塌陷及地下暗河区,避开各种建设风险,确保铁路运营安全。(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宋光超[2](2019)在《八面河沟谷带形成演化及成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八面河沟谷带地区成藏条件良好,但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通过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分析及油藏解剖,分析沟谷带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输导体系、油储对接、有效圈闭为油气成藏的叁大主要控制因素。其中,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键,油储对接控制主要含油层系,有效圈闭控制油气的富集部位。(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鹏[3](2019)在《沟谷地形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发育特征与径流水害防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山西、陕西、内蒙、新疆等煤炭主产区可采煤层多、煤层厚且埋藏相对较浅,地表冲沟发育,季节性径流时间集中,水量相对较大,水势较猛,特殊地形下浅埋厚煤层开采采动裂隙更容易与地表径流水沟通,对井下生产造成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本文以冲沟发育矿区厚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以沟谷季节性径流水危害与防治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相似材料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实验、理论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不同类型坡体下厚煤层开采覆岩活动与采动裂隙的发育特征,以阻隔裂隙与径流水的沟通为水害防治的基本对策展开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掌握了研究区域煤(岩)层赋存、地表冲沟发育、地表径流等基本特点。明确了对开采影响较大、分布范围较广的冲沟采动坡体的典型形态(坡角、坡高分别集中在20~50°、40~100 m);基于关键层对坡体底部岩层的控制作用,将坡体段岩层按空间结构划分为主(亚)关键层侵蚀缺失与层序完整两类;阐明了沟谷径流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引发水患的基本模式。(2)掌握了不同冲沟坡体赋存结构类型的覆岩活动与采动裂隙发育特征。当冲沟坡体位于裂隙带时,坡体岩层呈现朝向沟底滑移与翻转的活动特征,且关键层侵蚀缺失时坡体岩层滑移与翻转的活动程度更明显;明确了采动裂隙与冲沟地表沟通的形态与分布特征,其中向沟开采时坡脚区域以水平滑移裂隙为主并伴随拉剪纵向裂隙,背沟开采时则主要以拉裂隙为主,且集中在坡体的中、上部。(3)提出了关键层破断的空间联动影响高度概念,构建了覆岩采动裂隙发育高度的预测模型,明确了坡体下开采沟谷径流引发水害需满足的前提条件为冲沟坡体底部岩层位于裂隙带内;建立了坡脚岩层滑移力学模型,揭示了坡体岩层滑移破坏与产生水平滑移裂隙的机理,阐明了采动裂隙沟通冲沟地表引发沟谷径流水害时工作面与冲沟坡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提出了防止沟谷径流与冲沟采动裂隙沟通的安全距离的确定方法。(4)研究了坡体角度、坡体高度,煤层开采厚度、沟底煤层埋深对沟谷径流水害的影响,揭示了坡角、坡高、沟底最小埋采比对坡体下开采工作面安全距离的影响特征。基于沟谷径流安全煤柱概化模型,依据工作面安全距离提出了安全煤柱留设尺寸及其确定方法,并结合引起沟谷径流水害的条件,提出了坡体下开采沟谷径流水害威胁预判体系和井上、井下防治技术措施,丰富和完善了冲沟发育矿区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内涵。论文共有图130幅,表24个,参考文献132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永山,斯庆毕力格,马启民,王海兵,贾晓鹏[4](2019)在《沙漠沟谷暴雨洪水侵蚀产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沙漠沟谷,暴雨引发的洪水过程侵蚀产沙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对区域及下游河道生态造成严重威胁。以毛布拉孔兑的支沟苏达尔沟为研究对象,以苏达尔沟2011—2015年6次暴雨洪水事件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洪水流量、泥沙浓度及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给出暴雨洪水侵蚀产沙输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暴雨洪水侵蚀产沙量平均每次约37.69×10~4t,产沙模数为0.57×10~4t·km~(-2);其中最大的洪水事件130721号暴雨洪水过程侵蚀产沙量高达90.47×10~4t,产沙模数达1.36×10~4t·km~(-2)。流域总侵蚀产沙以0.25~0.063 mm泥沙为主,约占总侵蚀量74%。洪水总侵蚀产沙量随暴雨产流强度增强而增加,同时下游沙漠沙地段产沙贡献比重也随之增加,风沙贡献也相应增大。坡面侵蚀约占暴雨洪水总侵蚀的4.37%,且主要集中在上游砒砂岩坡面。(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2期)

常文娟,任光明,李畅,刘腾[5](2018)在《青海某沟谷“8·21”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位于青海省黄河右岸的某沟谷于2016年8月21日暴发一定规模泥石流,严重威胁流域内生产运营与沟口附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现场调查、试验与计算,详细分析了本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激发雨量及形成机制,评价了相关的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参照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24 h最大降雨量作为本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对该沟谷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8·21"泥石流容重为1. 635 t/m3,为稀性泥石流,一次泥石流冲出总量为3. 89×104m3,属中型泥石流,泥石流危险性值为0. 57,属于中度危险。考虑最大降雨量这一影响因子能较合理揭示泥石流的危险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武立波,牛富俊,林战举,祁伟,冯文杰[6](2018)在《换填与降排水措施对寒区沟谷软弱路基冻结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甘肃南部宕昌-迭部二级公路,选取了2个典型寒区沟谷软土路基试验段,监测了2个冻融期内路基温度、含水量、变形以及地下水位,分析了弃渣换填深度与降排水措施对路基冻结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监测的2个冻结期内,换填深度为2.0m的试验段K18+180的冻结深度比换填深度为1.0m的试验段K18+330的冻结深度大0.12~0.16m,说明换填深度越大,冻结深度越大;K18+330段初始地下水位为3.4m,仅设置地表排水沟时,冻结期间地下水位稳定在3.4m左右,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1.7m,说明设置排水沟时地下水位在冻结期间基本没有变化;K18+180段初始地下水位是1.3m,在设置了渗沟降水措施后,冻结期间地下水位稳定在2.0m左右,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0.2m,地下水位降低了约0.7m,因此,渗沟降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路基冻胀;K18+180段路基中心2个周期监测的最大冻胀分别为3.4、4.2mm,而K18+330段相应位置的最大冻胀分别为10.7、14.0mm,后者均是前者的3倍多,说明换填深度越大路基冻胀越小;《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规定的二级公路容许冻胀为50mm,软土路基容许工后沉降为500mm,K18+180、K18+330段路基的最大沉降分别为1.5、1.8mm,最大冻胀分别为4.2、14.0mm,远远小于规范值,表明试验段路基的稳定性良好,采用换填与降排水措施能有效控制路基冻胀。(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杰,刘长友,李建伟[7](2018)在《沟谷区域浅埋厚煤层开采应力场分布及矿压显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沟谷区域浅埋厚煤层开采工作面易发生动载矿压灾害的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分析了沟谷地形下煤岩层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与煤层开采期间覆岩应力场、位移场及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表明:沟谷地形对煤岩层原岩应力场的影响程度随煤岩层埋深的增大而减小,根据其对下覆煤岩层原岩应力场的影响程度的变化,可将沟谷地形下不同深度范围煤岩层分为显着影响区、影响减弱区和无影响区;工作面推进方向与沟谷沟底走向之间可分为平行、垂直和斜交3种情况,不同情况下工作面开采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分布特征的不同,是引起工作面矿压显现差异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沟谷地形下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及支架承载特性的实测分析,对易出现动载矿压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高,杨瑞娟,苏晓亮,罗泽华,林磊[8](2018)在《平凉崆峒区黄土沟谷系统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土地区沟谷系统在形态特征及形成机理上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以平凉市崆峒区黄土沟谷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结合现场勘查及遥感影像,运用Strahler方法进行沟谷系统分级,研究沟谷系统的形态特征、提取沟谷系统的总体形态及主沟和沟头的形态特征参数,探讨沟谷系统的形态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区内沟谷系统支沟发育,泾河南北两岸的沟谷走向近于一致,多倾向于NE方向;沟谷系统整体形态具有平行性、等间距性、对称性及发育到塬面偏转的趋向性等特征;主沟呈叶脉状发育,后期一般会发育多个沟头,沟头形态有上凸下凹状和圈椅状,不同的沟头形态反映了沟谷发育的活跃程度.研究成果为黄土地区的沟谷成因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沟谷系统的防灾减灾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晨瑞[9](2018)在《基于地形特征要素的黄土沟谷发育及区域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沟谷是黄土高原物质交换最频繁、形态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在以沟蚀为主的多种内、外动力的作用下,活跃发育的各种类型的沟谷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独特地貌形态。沟谷的发育过程深刻地影响着黄土地貌发育及演化,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区域差异也映射着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的区域差异。围绕沟谷地貌、沟谷侵蚀和沟谷发育,前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是从沟谷特征点、线或面的单一角度出发,还没有构建起可以较为全面地描述黄土沟谷地貌形态及沟谷发育程度的量化指标系统。黄土沟谷可以认为是由地形特征点、地形特征线、地形特征面等地形要素组成的具有层次性的地貌系统。通过对沟谷特征点、线、面各个要素的综合解析,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沟谷的形态特征和发育进程。因此,本文拟以沟谷特征点、线、面为切入点,尝试构建全面的可描述沟谷发育程度的量化指标系统。通过黄土模拟小流域的实验,构建量化指标与沟谷发育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空间差异性。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依据系统性、敏感性、形态与机理映射性以及尺度嵌套性等基本原则,以沟谷特征点、线、面等地形特征要素为主导,构建可以描述沟谷发育程度的量化指标系统,并且从分析窗口尺度、阈值尺度和DEM分辨率叁个角度出发,研究沟谷特征要素及量化指标的尺度效应。(2)为了验证量化指标在沟谷发育不同时期的变异特征,通过模拟小流域实验,建立了量化指标与黄土沟谷发育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沟谷割裂度、地表切割深度、沟谷密度、沟谷分维值、平均沟深、沟头点密度随沟谷发育程度的增加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沟谷平均坡度从沟谷发育初期到活跃期逐渐增至最大,当沟谷发育至稳定期时,沟谷平均坡度值反而有所降低;主沟支沟比、主沟道纵比降、沟头点高程标准差、沟谷节点平均汇流累积量随沟谷发育程度的增加基本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通过沟谷发育量化指标可以从不同方面较好地反映沟谷的发育程度。(3)研究沟谷发育量化指标在神木、绥德、延川、甘泉、宜君、淳化6个重点样区的变异特征,发现各量化指标和黄土地貌类型有较强的相关性。进而,基于均匀分布于黄土高原的156个研究样区,通过GIS空间内插得到了量化指标的系列空间分异图,并以此来反映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的量化指标分别从沟谷下切深度、横向展宽程度、纵向延伸程度以及形态复杂程度等方面反映了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它们对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的解释虽然各有差异,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最后,实现了对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分区,并且验证了分区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沟谷发育程度分区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黄土高原区域的沟谷发育程度。(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1)

李文[10](2018)在《约束条件下沟谷区黄土填方路基沉降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沟谷区填方路基有多种约束形式,填方路基在不同约束条件的影响下变形规律各不相同,致使差异沉降形式各异,而根据传统的沉降计算方法往往不能准确计算最终沉降量。为研究不同约束下填方路基差异沉降特征及提高沉降计算精度,本文以国道307吴堡至绥德改扩建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沉降监测及室内土单元试样压缩试验,重点分析了侧向约束对路基沉降的影响,从土单元变形的角度对填方路基的差异沉降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考虑路基侧向变形对分层总和法进行了适当的修正。首先,根据室内土单元试验分析结果,得出土单元试样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变形规律,通过与侧限条件下土单元试样竖向变形规律进行对比,得出侧向变形对土单元试样竖向变形的影响和试样泊松比的变化规律,从土单元侧向变形的角度对填方路基差异沉降机理进行了研究。然后,根据黄土填方路基沉降现场监测结果,得出了不同约束条件下黄土填方路基的沉降规律,并建立了约束条件下的黄土填方路基沉降预测模型。通过对比各种约束条件下黄土填方路基差异沉降,得到约束条件下黄土填方路基沉降的沉降特征。最后,依据土单元试样侧向变形与竖向变形增量的关系,对分层总和法进行了适当修正,建立考虑土体侧向变形的沉降计算公式,并对公式进行了计算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考虑土体侧向变形公式可较好的提高分层总和法的计算精度,可为黄土高原沟谷区不同约束条件下填方路基的沉降计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6)

沟谷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八面河沟谷带地区成藏条件良好,但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通过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分析及油藏解剖,分析沟谷带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输导体系、油储对接、有效圈闭为油气成藏的叁大主要控制因素。其中,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键,油储对接控制主要含油层系,有效圈闭控制油气的富集部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沟谷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周关学,付开隆,李峰.山间沟谷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结构措施选择研究[J].路基工程.2019

[2].宋光超.八面河沟谷带形成演化及成藏特征[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9

[3].李鹏.沟谷地形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发育特征与径流水害防治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李永山,斯庆毕力格,马启民,王海兵,贾晓鹏.沙漠沟谷暴雨洪水侵蚀产沙特征[J].中国沙漠.2019

[5].常文娟,任光明,李畅,刘腾.青海某沟谷“8·21”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6].武立波,牛富俊,林战举,祁伟,冯文杰.换填与降排水措施对寒区沟谷软弱路基冻结特征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8

[7].赵杰,刘长友,李建伟.沟谷区域浅埋厚煤层开采应力场分布及矿压显现特征[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8

[8].刘高,杨瑞娟,苏晓亮,罗泽华,林磊.平凉崆峒区黄土沟谷系统形态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李晨瑞.基于地形特征要素的黄土沟谷发育及区域差异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0].李文.约束条件下沟谷区黄土填方路基沉降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8

标签:;  ;  ;  ;  

沟谷特征论文-周关学,付开隆,李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