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恶之花》中变丑变美的创作艺术

论《恶之花》中变丑变美的创作艺术

一、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静婷[1](2021)在《论梅尧臣诗“化丑为美”的审美倾向》文中提出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极盛时期,宋代文人面对这种局面另辟蹊径,寻求复古,为力矫晚唐"西昆体"的华丽繁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北宋梅尧臣在诗歌艺术方面,以其平淡的诗风,奠定了宋诗的基调,因此被视为宋初诗坛的"开山祖师"。梅诗存世三千余首,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梅尧臣坚持"以俗为雅""化丑为美"的诗学审美,大量将生活琐事、俗人、俗物等反映现实,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引入诗歌,甚至刻意刻画其丑态。梅尧臣这种创作审美倾向饱受后世的争议,颇遭诟病,但其平淡诗风和"以俗为雅""化丑为美"的审丑意识对宋代文坛的诗学审美风尚却产生了实质性的深远影响。

裴幸子[2](2021)在《中国当代文学审丑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文学观念在二十世纪发生重要捩变。作为当代文学不容忽视的动向,审丑在理论、创作和批评领域均有突出表现。就目前审丑问题的现状来看,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系统,而关于文学审丑创作的批评言论则比较分散,审丑批评实践尚未受到充分的关注。因此,本文欲以中国当代文学审丑现象为论域,从观念论、实践论、价值论三个方面探究文学审丑创作及批评实践的得失,以期对丑学理论及当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建构做出反思和展望。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在观念论层面界定丑与审丑的概念,探究当代文学审丑思潮的成因。审丑现象的涌现使当代文学逐渐走出审美之域,走向文学审丑的新变。从“化丑为美”到“以丑为美”,显示了文学审丑观念的日臻成熟。第二章主要在实践论层面分析当代文学审丑创作及批评实践。首先,从自然丑、社会丑和精神丑三个方面归纳分析当代文学的审丑现象及其特征。其次,立足当代理论视角探究审丑批评话语,分析、总结审丑批评的三种代表性立场:以李建军、谢有顺、董小玉等为代表的审丑批判观,以南帆、孙绍振、王洪岳等为代表的审丑肯定观,以洪治纲、孙郁、潘道正等为代表的审丑中立观。第三章主要在价值论层面挖掘当代文学审丑实践在丰富丑学研究、补充审美批评、开拓感性思维等方面的感性学价值。同时,反思新世纪以来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当代文学审丑的困局与出路。一方面,审丑创作不可避免地走向嗜丑、炫丑,另一方面,审丑批评自觉性的缺乏也使其无法有效引导文学审美观念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困局,既需要批评家对审丑创作的自觉引导和规正,也需要作家和读者对文学审丑现象的冷静审视和辩证思考,共同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趣味,使当代审丑文学在新世纪的浪潮中释放新的活力。结语主要基于丑学的未来及当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建构,对当代文学审丑思潮作简要总结。审美或审丑都不能单独引导当代文学的发展,丑学的未来以及当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建构需要走向“合题”时代,即一种美丑皆审的和谐的文学审美观。

过嘉会,李志艳[3](2020)在《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波德莱尔以《恶之花》一部诗集拓宽西方审美领域开现代丑学之先声,地位极高。对其审丑思想的研究能弥补西方美学研究的不足,对艺术美学研究之静态化予以反拨,力促美学研究走向动态与多元。由此本文立足西方美学史视域,着重梳理西方丑之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分析波德莱尔的审丑立场及方法,从而总结出波德莱尔独特的审丑思想,即美在审美活动中、美的意义显现于审美关系中、美是即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的生命呈现。

杜艳娇[4](2020)在《闻一多艺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闻一多是现代中国着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同时也是一位集书画、篆刻、戏剧于一身的典范艺术家和理论家。关于闻一多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现代文学、古典诗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论题。但对于闻一多艺术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艺术理论的深入阐发,始终是学界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以文献学为基础,运用艺术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将闻一多的艺术创作与理论表达两相结合,一方面对闻一多的艺术思想作出全面的阐释,另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闻一多在艺术学方面所获成就。闻一多艺术思想的体系性构建,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功能、艺术审美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在闻一多学术思想的整体涵括之下,彼此交错综合,呈现出深刻而鲜明的观念性表达。艺术创作方面,结合闻一多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他提出艺术是生活的批评、注重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强调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创作理念。艺术审美方面,闻一多主张化丑为美、拥美而死、格律诗美、均齐之美等审美理念。艺术欣赏方面,闻一多受西方艺术家影响,主张“心理距离说”。艺术功能的阐发,即闻一多对艺术改造社会、艺术救国、艺术为人类的承续,同时也是他从艺术的角度,关切社会现实的具体表现。在文化复兴,艺术理论学科迅速发展的当下,重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艺术领域,全面审视闻一多的艺术思想。闻一多运用独特的眼光去创造艺术作品,以期改变当时令人痛苦的社会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闻一多的艺术思想是积极向上的,给人一种催人奋进的顽强力量。闻一多艺术思想对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与启发,希望通过艺术的美感教育,使人性得到解放并回归艺术创作自由。闻一多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探索了艺术学发展的道路,成功将中西方艺术相融合,创新性地研究中国各艺术门类。闻一多所处时代与我们已经有一些距离,但他在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这应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刘宜欣[5](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编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自2012年开始编写,历时4年,于2016年在全国投入使用,高中语文教材也于2019年末完成编写,其中渗透的语文教学思想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部编本”教材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从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教育任务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培育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部编本”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贴近学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的意识。(2)与此同时,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部编版教材努力的契合《课程标准》,能够抓住语文教学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能够真正的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努力的提高其语文的核心素养。(3)王文彦和蔡明在语文与课程和教学论中提到语文阅读的六个能力的层级,其中就包括阅读的欣赏力,鉴赏文章、分析欣赏,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并对文章做出价值的判断,完成知识向能力、能力向实践的迁移。(4)教师要强调学生的美感体验,同时对现代的人性给予反思,通过文本来理解自我、反省自我,从而与现代人性和现代文明展开对话。(5)基于以上“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广大师生所忽视的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对贯彻这些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本文从“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现状这一特点出发,希望为教师和学生的反面人物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反面人物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本章主要是在与反面人物相关的两大理论的基础之上,研究反面人物教学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等相关概念,为下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本章主要介绍了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强调反面人物教学的重要性,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让反面人物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更好的实行。第三章教材中反面人物选篇的统计与分析。本章是基于对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反面人物的选篇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来明确反面人物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强调反面人物教学的重要性。第四章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及归因。本章主要是分析了当下语文课堂中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并针对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希望通过现状的分析去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更好的实行反面人物的教学。第五章反面人物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及注意事项。本章基于反面人物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和反面人物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更好的进行反面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文旨在弥补当下反面人物在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培养师生的多元思维,使反面人物以一种更加丰富的圆形人物的形象展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希望能够对当下的中学反面人物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刘升云[6](2021)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最为直接的素材,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日趋于完善,但也可能存在认知不全,看待问题缺乏客观态度等问题。选入高中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对学生认识社会,辨析复杂的人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区别现实中的坏人与艺术化的反面人物形象,此外,反面人物形象体现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这可以供学生借鉴。为了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的编排特点以及当前反面人物形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2004)、苏教版(2004)、部编版(2019)三套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选文编排的特点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同时,以教材为媒介,探究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价值,并对反面人物形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反面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具体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法整理三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的选文的编排情况,首先是确定教材中选文的总量,再确定反面人物形象选文的篇目,并分析反面人物形象选文所占的比例,数据显示,反面人物形象作为主角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仅有2到3篇,可见反面人物形象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地位不高,同时,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反面人物形象的选文在国别分配上,国内作品明显多于外国文学篇目,就国内选文而言又以古代作品居多,可见反面人物形象的选文具有国别分布不均衡,时代特征不明显等问题。根据统计所反映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选文应注重与时俱进、均衡国别及重视该类人物形象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第二章梳理了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情况,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丑”“奇”“怪”三个方面分析了反面人物外表形象塑造情况;二是从道德与品质的角度对五种类型的反面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发现,反面人物形象具有能够提升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塑造写作能力的教学价值。第三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反面人物形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师生问卷均围绕“反面人物形象的认知情况”“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资源数量”等几个维度进行提问,问卷数据显示大部分师生能够意识到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的存在,但却对其有刻意避开、忽视其教学价值、反面人物形象教学资源开发不完善的现象。第四章主要针对第三章的调查结果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提出高中语文反面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即“审丑”教育原则、辩证客观分析原则、历史背景考察原则、人物塑造手法学习原则,从四个角度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当前反面人物形象教学提出了建议,并希望能够对今后高中语文反面人物形象教学工作提供一点启示。最后得出结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有条件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教育的重要资源。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对编者编写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徐雯瑛[7](2019)在《“唯美”“自由”与“浪漫” ——邵洵美与波德莱尔诗歌的精神向度比较》文中指出诗歌的诗魂主要通过精神向度来展现,论文通过对比波德莱尔与邵洵美的诗歌在“唯美”“自由”与“浪漫”三个精神向度的具体表现,旨在分析邵洵美的诗歌成就不及波德莱尔的历史原因及个人原因,由此反思当下诗歌创作中的相关问题。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波德莱尔与邵洵美诗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明选取他们二人进行对比的理由。第一章围绕波德莱尔和邵洵美在艺术世界中对“唯美”的呈现展开论述,以“雅人之不雅”为思路,以“女人”意象、“丑恶”色彩、“理想”主题为线索,来分析他们诗歌精神的“唯美”向度;第二章概括波德莱尔和邵洵美对“自由”的呈现,第一节总结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忧郁特质与反叛精神,第二节分析邵洵美诗歌中的洒脱情怀与自我主义,第三节剖析波德莱尔与邵洵美诗歌的书写共性——纯诗理念,以该理念的“纯”之内核阐释创作的“自由”真谛。第三章论述波德莱尔和邵洵美在诗歌中对“浪漫”的表达,该部分以浪漫为关键词,以应和理论为重点,通过对比诗人对自我的追寻,揭示他们诗歌精神的“浪漫”向度。论文以社会历史研究法、文本细读法和比较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紧紧围绕“唯美”“自由”“浪漫”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评述。在“唯美”向度的指引下,波德莱尔化丑为美,邵洵美雅人之不雅;在自由向度的追逐下,波德莱尔的反叛精神达到高潮,邵洵美在新与旧的浪潮中坚守着自我的本心;在浪漫向度的坐标下,波德莱尔感受着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神秘应和,邵洵美感知到句读与情感的默契交融。因历史与个人原因,邵洵美虽不及波德莱尔的诗才,但他对文化的热爱与贡献仍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文广[8](2019)在《汉译佛典譬喻故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譬喻故事作为佛经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本是佛说法的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工具,它根本的价值是帮助人们理解佛理。但是譬喻故事在实现它辅助佛法宣扬根本价值的同时,也附带产生了其它方面的价值,因此,汉译佛典譬喻故事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文章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汉译佛典譬喻故事进行研究。第一,譬喻故事的嵌套叙事与结构。首先,譬喻故事的嵌套叙事。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佛经文本是一个叙事性文本,在这个叙事文本中,阿难或优婆离所讲述佛说法故事是框架叙事。在这个框架叙事中譬喻故事是嵌入佛说法故事之中的一个嵌套叙事。在这个叙事文本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叙事是通过主题的类比联系到一起的。其次,譬喻故事的二元结构。譬喻故事作为佛经叙事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将其视为是构成佛经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由故事和佛理构成。然而构成譬喻故事的这两个部分,从表面上看存在表达方式的对立关系,即故事的具体生动与佛理的复杂抽象对立,像这样的两个表达方式对立的部分,在深层却以主题的类比关系建立联系。第二,譬喻故事与佛教业报思想。譬喻故事中塑造了许多丑陋、粗俗的人物形象。譬喻故事刻意丑化人物,不是审美的考虑,而是佛教教义宣扬的需要,佛教把个人的美与丑与前世之“业”建立联系,认为前世恶业越多,此生就越丑陋,因此,譬喻故事人物形象丑化是佛教用来宣扬善恶轮回果报等佛教思想的。第三,譬喻故事与古印度财富继承制度。佛经中用来比附佛理的譬喻故事,有一些涉及到财产的继承问题,因此,这些譬喻故事对于认识古印度社会的财产继承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具有《摩奴法典》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对譬喻故事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一、女性因地位低下,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二、只有男子是唯一的财产继承者,并且男子在财富继承上呈现出一种平等、公平的继承原则;三、对于没有男子继承的家庭,财富将收入官府,即归国王所有;四、在无子,财富尽归国王所有的法律制度下,人们对男子的渴望主要是出于对自己生前财富继承的考虑。第四,譬喻故事对佛经文献研究的意义。佛典文献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佛典文献本身存在许多问题,如佛典文献的疑伪经、抄经问题,校勘问题,散佚文献的辑佚问题等等。在对佛典文献进行文献学研究时,譬喻故事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角度。因为譬喻故事作为佛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在佛经中反复出现,而且还被大量结集成书,因此,这些不同佛经中的同一故事对佛典文献的疑伪、抄录、校勘以及辑佚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五,譬喻故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首先,譬喻故事对中国故事的影响。在中印文学中存在着一些非常相似的故事,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相似型故事极为困惑,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有些相似型故事,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时间比在翻译佛经中出现的时间要早,这一现象使得人们将相似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平行发展的结果。然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平行发展只能存在于简单的故事中,而在情节复杂的故事中很难实现。另外,从中印相似型故事出现的时间来看,大都出现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此可以得出,中国许多此类故事很有可能是受佛教故事的影响。其次,譬喻故事对中国人兽对话型叙事的影响。先秦动物叙事分客观写实型叙事和人格化叙事两种,其中人格化叙事较有特色。但在先秦动物叙事中,动物作人言,与人对话型叙事极为罕见。但从魏晋开始,动物作人言,与人对话型叙事大量出现于各种文学典籍。文章认为魏晋以后,中国典籍中出现的动物与人对话型叙事,不是中国动物叙事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受佛教譬喻故事中人兽对话型叙事影响而产生的。

耿顺顺[9](2018)在《波德莱尔在中国的四种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四”时期是中国译介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一个高潮,波德莱尔也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他的艺术观念和文学创作中包含的革命性与当时中国社会破旧立新的历史诉求不谋而合。因此中国的译者和研究者从自身需要出发,对波德莱尔进行了具有个人倾向的译介和研究,这些译介和研究成果直接决定了普通读者对波德莱尔的认知。随着中国社会革命的推进、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波德莱尔的译介和研究也几经变化,并且摆脱了早期研究中过于注重开掘其革命性特征的窠臼,开始走向全面和深入,这种变化使得普通读者对波德莱尔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的译者和专业研究者对其在中国形象的形成过程中处在最为关键的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五四”以来波德莱尔的译者和专业研究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从而廓清波德莱尔中国形象研究中的一些根本问题。通过对“五四”以来波德莱尔的译者和研究者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他们为波德莱尔勾勒出四种形象:第一种是“恶魔诗人”,第二种是“颓废诗人”,第三种是“审美现代性的推动者”,第四种是“都市漫步者”。本文将以分析这些形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文本为研究内容,勾勒出波德莱尔在中国的形象之形成过程。

王晋丽[10](2016)在《《庄子》变形人物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庄子》一书作为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的着作之一,其以玄妙深邃的哲思、奇特多变的意象、富有诗意的语言、恢诡谲怪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丛林中独树一帜的一朵奇葩。漫步于《庄子》的文学世界中,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物邂逅,而其中的变形人物形象,无疑是《庄子》人物画廊中最为亮丽的艺术形象。《庄子》一书运用夸张、虚构等变形手法,塑造出了众多特色鲜明、怪诞神奇的变形人物形象,给我们带来了非比寻常的阅读体验。也正是这样一些别具匠心的变形人物形象,成就了《庄子》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拟从《庄子》变形人物形象入手,探讨变形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变形人物形象生成的原因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文章共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绪论中先对变形及变形人物形象作了概念方面的界定,之后则对《庄子》变形人物形象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不足,做了简略的阐述和分析,以之作为论题展开的基础。第二部分:论述《庄子》变形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论文中我们将庄子所塑造的变形人物形象分为化丑为美、改头换面、虚构人物三大类,并对其从创作层面和艺术魅力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庄子》一书中通过化丑为美、改头换面、虚构人物等变形方式,塑造出了一系列神奇怪异的人物形象,如外貌丑陋之人、肢体残缺之人、言语疯癫之人、改造的历史人物、被矮化的古圣先贤、被重塑的神话形象、被虚构的理想人物、能工巧匠、以义定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并不是冷冰冰的符号,他们倾注了作者全部的热情和情感,且直指作者的内心思想世界。第三部分:从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来看《庄子》一书中的变形人物形象。论文从庄子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庄子》变形人物形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较为清晰地审视了《庄子》一书的美学内涵。笔者认为,庄子思想以“道”为核心,以“自然无为”为本,齐万物、等生死,“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从而决定了庄子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而此一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影响着其变形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价值取向层面而言,庄子之“道”论为人物形象变形提供了哲学理据;万物一齐的思想是庄子美丑人物形象实现变形的基础;天道“无为而无不为”是历史人物改造成道家人物的思想基础;逍遥游的思想为庄子虚构人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就审美理想层面而言,庄子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理想,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等决定了《庄子》文章中变形人物的面貌、性格、气质、精神,同时,其人物身上也寄托了庄子炽热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二者相得益彰,使得《庄子》一书愈发鲜活、奇特。第四部分:论述《庄子》变形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及意义。文章分别阐述了《庄子》变形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以及其对后来文学家创作技法、作品构思等方面的启迪与影响。最后,结语部分则概括阐述了《庄子》变形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成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二、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论梅尧臣诗“化丑为美”的审美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俗为雅”审美主张的产生与影响
    (一)“以俗为雅”审美主张的产生
    (二)“以俗为雅”审美主张的影响
二另类审美情趣———“化丑为美”
    (一)宋文人对审“丑”客体的界定
    (二)“化丑为美”的审美体验
三梅尧臣审丑意识的形成及梅诗备受争议的原因
    (一)梅尧臣审丑意识的成因
    (二)备受争议的审美趣味
结语

(2)中国当代文学审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审丑观念
    第一节 丑与审丑概念之界定
        一、 “丑”之界定
        二、 “审丑”界定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审丑之成因
        一、西方审丑思潮的影响
        二、作家审丑意识本土化
        三、批评家审丑观的流变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审丑论之拓展
        一、走出文学审美之域
        二、文学审丑论之新变
        三、从“化丑为美”到“以丑为美”
第二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审丑实践
    第一节 审丑创作呈现
        一、自然丑
        二、社会丑
        三、精神丑
    第二节 审丑批评视角
        一、感性学视角
        二、心理学视角
        三、叙事学视角
    第三节 审丑批评立场
        一、尖锐批判
        二、积极肯定
        三、中立审视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审丑反思
    第一节 文学审丑的感性学价值
        一、丰富丑学研究
        二、补充审美批评
        三、确证感性价值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的审丑困局及出路
        一、审丑与嗜丑
        二、创作与批评
        三、审丑创作的批评引导
        四、审丑接受的观念规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波德莱尔前的西方丑学谱系
二、波德莱尔的审丑立场及方法
三、波德莱尔的审美、审丑思想

(4)闻一多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闻一多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闻一多艺术思想的萌芽:功利主义艺术观
    第二节 闻一多艺术思想的演进:“纯形”艺术观
    第三节 闻一多艺术思想的确立:现实主义艺术观
第二章 闻一多艺术思想体系
    第一节 艺术门类论
        一、画论:中西绘画的比较
        二、书论:字与画“互相拉拢”
        三、戏剧论:重行动与过程
        四、舞蹈论:重节奏与思想
    第二节 艺术创作与欣赏论
        一、艺术是对生活的批评
        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三、重象征与浪漫主义
        四、主张“心理距离说”
    第三节 艺术审美论
        一、化丑为美
        二、“拥美而死”
        三、新格律美
        四、均齐之美
    第四节 艺术功能论
        一、艺术改造社会
        二、艺术救国
        三、艺术为人类
第三章 闻一多艺术思想的当代性价值与启思
    第一节 闻一多艺术思想的当代性价值
        一、诗意语言的运用
        二、探索艺术学建设的道路
        三、独特的艺术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 闻一多艺术思想的启思
        一、审美教育:心性道德律令的解放
        二、怡心养性:回归艺术创作自由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闻一多艺术年表
    附录 B:闻一多艺术作品小辑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4.访谈法
    (四)文献综述
    (五)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1.创新点
        2.写作思路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辩证和谐美学原理
        2.福斯特的圆形人物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反面人物形象
        2.圆形人物
        3.扁平人物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
    (一)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学会审丑,开拓学生的审美视域
    (三)引以为戒,守护学生的纯净心灵
    (四)弃恶扬善,健全学生的人生品格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选篇的统计与分析
    (一)选篇统计
    (二)选篇分析
四、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及归因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调查问卷情况
        1.教师调查访谈及分析
        2.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
        1.对反面人物教学价值的认知缺失
        2.对反面人物的解读模式化单一化
        3.忽视了反面性格形成的多重原因
        4.反面人物形象干瘪不鲜活不立体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现状的归因
        1.价值淡化,忽视了反面人物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2.思维定势,对人性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理解不够
        3.偏重感觉,对反面人物的性格缺少理性地分析
        4.强调内涵,忽视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五、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理解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
        1.培养学生反向思考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2.培养学生审视丑的能力,拓展审美视域
        3.剖析反面人物的反面性,洗涤学生心灵
        4.辨别反面人物的善与恶,完善高尚人格
    (二)建立解读反面人物的多元思维
        1.反面人物具有时代性,要用历史的目光看待
        2.反面人物具有民族性,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
        3.反面人物具有复杂性,要用多元的视角解读
        4.反面人物具有矛盾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5.反面人物具有延伸性,要用原始的文本还原
    (三)理性分析反面人物形成的原因
        1.反面人物的形成与人物自身有着密切关联
        2.反面人物的形成深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3.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反面人物的塑造更典型
    (四)掌握鉴赏反面人物的正确方法
        1.反面人物寓于生活,要落实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2.比较美和丑的异同,要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
        3.运用角色扮演方式,通过体验式教学形成认识
    (五)避免对反面人物进行过度解读
        1.不可夸大反面人物的价值而淡化审美教育
        2.解读要合乎情理,不要过度丑化反面人物
        3.反面人物教学开展的时机要符合学生身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的课文编排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对教材反面人物形象编写的思考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概况
    第一节 反面人物的塑造概述
    第二节 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教学价值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的师生接受
    一、调查情况
    二、问卷分析
第四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原则
    一、 “审丑”教育原则
    二、辩证客观分析原则
    三、历史背景考察原则
    四、人物塑造手法学习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件2: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7)“唯美”“自由”与“浪漫” ——邵洵美与波德莱尔诗歌的精神向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唯美”的艺术世界——“雅人之不雅”
    第一节 花朵与罪恶:“女人”意象的书写
    第二节 化丑恶为美:“美”的剥离和“丑”的释放
    第三节 诗性的汇通:共同的“唯美”认知
第二章 “自由”的颓废表象——“颓加荡的爱”
    第一节 波德莱尔西式的忧郁特质与反叛精神
    第二节 邵洵美中式的洒脱情怀与自我主义
    第三节 “纯诗”理念下的美学取舍差异
第三章 “浪漫”的迷狂应和——“天生的诗人”
    第一节 创作的迷狂境界比较
    第二节 诗境的应和色彩分析
    第三节 追寻自我的情怀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汉译佛典譬喻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汉译佛典文学与譬喻故事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譬喻与譬喻经
    第一节 譬喻
    第二节 譬喻经
    第三节 譬喻故事对佛经阅读与接受的意义
第二章 譬喻故事与佛经文本的叙事研究
    第一节 佛法的产生与佛经文本的形成
    第二节 佛经文本的叙事特征与叙事结构
    第三节 譬喻故事的嵌套叙事
    第四节 譬喻故事叙事与佛说法事件叙事的关系
第三章 譬喻故事的二元结构研究
    第一节 从二元对立原则到批评理论
    第二节 譬喻故事的二元结构
    第三节 譬喻故事与佛理的类比联系
第四章 譬喻故事与佛教业报思想研究
    第一节 譬喻故事的民间性
    第二节 譬喻故事中的丑陋人物形象
    第三节 佛教业报思想
    第四节 譬喻故事阅读中的化丑为美
第五章 譬喻故事与古印度财富继承制度研究
    第一节 从譬喻故事角度入手研究古印度财产继承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 佛教与商人阶级
    第三节 譬喻故事与印度财富继承文化
第六章 譬喻故事对佛经文献研究的意义——以具体佛经文献研究为例
    第一节 譬喻故事对佛经的性质、成书年代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 譬喻故事对佛经文献的校勘价值
    第三节 譬喻故事对散佚佛经的辑佚价值
第七章 譬喻故事与中国故事相似现象研究
    第一节 佛经譬喻故事与中国故事的相似现象
    第二节 譬喻故事与中国故事相似性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佛教传入前后譬喻故事与中国故事相似情况比较
    第四节 佛经譬喻故事对中国故事影响的事实
第八章 譬喻故事对中国动物叙事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先秦动物叙事
    第二节 魏晋以后人兽对话型叙事
    第三节 中国人兽对话型叙事出现的原因
    第四节 早期人兽对话型譬喻故事的翻译与影响
结语
附录1:论藏中阿婆陀那与经律(藏)对照表
附录2:佛经重出譬喻故事汇总表
附录3:中国文献收录佛经譬喻故事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波德莱尔在中国的四种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价值
第一章 恶魔诗人
    第一节 醉心于“丑恶”题材的恶魔
    第二节 彰显反抗精神的恶魔
第二章 颓废诗人
    第一节 书写时代之颓废的诗人
    第二节 推崇颓废之美学的诗人
第三章 审美现代性的推动者
    第一节 新型美学观的推动者
    第二节 启蒙现代性的抵抗者
第四章 都市漫步者
    第一节 作为本雅明影子的漫步者
    第二节 作为爱伦·坡后继人的漫步者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庄子》变形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变形及变形人物形象的界定
    二、《庄子》人物形象研究现状
第一章 《庄子》变形人物形象塑造
    第一节 化丑为美
        一、外貌丑陋之人
        二、肢体残缺之人
        三、言行疯癫之人
    第二节 改头换面
        一、改造历史人物
        二、矮化古圣先贤
        三、重塑神话形象
    第三节 虚构人物
        一、理想人物
        二、能工巧匠
        三、以义定名
第二章 从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看《庄子》变形人物形象
    第一节 从价值取向看《庄子》变形人物形象
        一、庄子之“道”论——人物形象变形的哲学理据
        二、万物一齐——美丑人物形象实现转化的基础
        三、天道“无为而无不为”——历史人物改造成道家人物的思想基础
        四、逍遥于天地之间——庄子虚构人物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从审美理想看《庄子》变形人物形象
        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二、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三、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第三章 《庄子》变形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对后世文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第二节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 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梅尧臣诗“化丑为美”的审美倾向[J]. 周静婷. 中国美学, 2021(01)
  • [2]中国当代文学审丑问题研究[D]. 裴幸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J]. 过嘉会,李志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10)
  • [4]闻一多艺术思想研究[D]. 杜艳娇. 河南大学, 2020(02)
  • [5]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D]. 刘宜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中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形象及教学研究[D]. 刘升云.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7]“唯美”“自由”与“浪漫” ——邵洵美与波德莱尔诗歌的精神向度比较[D]. 徐雯瑛.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10)
  • [8]汉译佛典譬喻故事研究[D]. 元文广. 西北大学, 2019(11)
  • [9]波德莱尔在中国的四种形象研究[D]. 耿顺顺. 兰州大学, 2018(11)
  • [10]《庄子》变形人物形象研究[D]. 王晋丽.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论《恶之花》中变丑变美的创作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