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化酞菁钴论文-崔晓霞,刘刚,盛清涛,申峻,王玉高

磺化酞菁钴论文-崔晓霞,刘刚,盛清涛,申峻,王玉高

导读:本文包含了磺化酞菁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法脱硫,双核磺化酞菁钴,硫化钠,伏安法

磺化酞菁钴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霞,刘刚,盛清涛,申峻,王玉高[1](2019)在《双核磺化酞菁钴与硫化钠反应的伏安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DS脱硫法有效解决了氰化氢中毒问题,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但副盐问题仍然是目前整个脱硫行业十分关注的话题。采用循环伏安法对PDS脱硫体系中双核磺化酞菁钴(bi-CoPc)与硫化钠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_2S和Na_2S_x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反应是受浓度扩散控制的不可逆反应,且S~(2-)向S_8的转化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先转化成S_x~(2-),进而再生成S_8。此外,参与反应的S~(2-)仅有20%转化为S_8。S_x~(2-)以S_2~(2-)~S_9~(2-)中的某两种形式为主要存在形式,且S_x~(2-)的存在形式可能对于S_8的生成速率和生成量有一定影响。bi-CoPc在水溶液中易与OH~-形成配合物,加入碳酸盐缓冲溶液,可降低配合物的形成能力,同时,Co~+/Co~(2+)的氧化还原反应更易发生。bi-CoPc与Na_2S反应先生成S_2~(2-),然后S_2~(2-)可转化为更长链的S_x~(2-),最终形成S_8。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脱硫机理的了解,同时,对降低副产物生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崔晓霞[2](2019)在《PDS脱硫体系中双核磺化酞菁钴与硫化钠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DS脱硫法是一种湿式催化氧化脱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焦化、化肥、石油精炼等行业。理论上,H_2S的脱除仅消耗空气中的O_2生成水和硫磺,系统中的其它物料均可循环再用。然而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工艺中,部分H_2S还会转变为S_2O_3~(2-)、SO_3~(2-)和SO_4~(2-)等副产物。溶液中副产物的积累不仅会影响脱硫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脱硫效率,而且还会增加工艺操作成本、引起设备腐蚀和产生次生水体污染等。因此,副产物的积累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目前处理副产物的方法主要是后处理工艺即对生成的副产物进行提纯处理。但该方法能耗较大,操作繁琐,回收成本高,且在企业中,末端副产物的治理工艺远比工艺自身要复杂。因此为减少或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必须加深对脱硫机理的认识,从源头出发找出副产物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本论文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双核磺化酞菁钴(bi-CoPc)与硫化钠的反应进行研究,最后考察了溶液中多硫离子的具体存在形式。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i-CoPc在水中易形成聚合体。在PDS脱硫体系所处的溶液pH值范围内,bi-CoPc主要以聚合体的形式存在。bi-CoPc与Na_2S反应过程中,会产生S_x~(2-)中间产物,且Na_2S向S_x~(2-)的转化速率非常迅速,几乎瞬间即可形成,但在本实验浓度条件下,转化率不高。同时,也得出实际脱硫过程中,调节温度在40~oC时有利于S_x~(2-)的生成,且bi-CoPc中发挥催化作用的部分主要是单体形式。此外,通过红外光谱研究表明S_x~(2-)向硫单质的转化速率较慢,通入氧气可以促进S_x~(2-)向硫单质的转化,但同时也会促进含硫副产物S_2O_3~(2-)的生成。2.通过循环伏安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a_2S和Na_2S_x的溶液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过程为受浓度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S~(2-)向硫单质S_8的转化并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首先反应生成S_x~(2-),再进一步转化为硫单质S_8,且参与反应的S~(2-)仅有20%转化为硫单质S_8,其余硫物质以S_x~(2-)和未反应S~(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bi-CoPc与Na_2S反应体系中,S_x~(2-)主要以S_2~(2-)~S_9~(2-)中的某两种形式存在。随浓度的改变,S_x~(2-)的存在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当浓度大于0.12 mol/L时,S_x~(2-)主要以S_2~(2-)~S_9~(2-)中的某一种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当浓度为0.024 mol/L时,S_x~(2-)主要以某几种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当浓度在2.4×10~(-4)~2.4×10~-33 mol/L范围内时,S_x~(2-)主要以某两种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但未能确定具体是哪两种形式。此外,碳酸盐缓冲溶液的加入可使bi-CoPc保持高的催化活性,其与Na_2S在碳酸盐缓冲体系中反应,S~(2-)首先转化为S_2~(2-),同时钴的价态由二价还原为一价,S_2~(2-)发生自催化形成更长链的S_x~(2-),最后转化为硫单质S_8。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只能测定甲基化多硫中总硫浓度,但并不能测定单一甲基化多硫的浓度;核磁共振氢谱技术对于分子中硫原子数x≤3的甲基化多硫可进行测定,但对于硫原子数x>4的甲基化多硫化学位移值没有明显差异,故该技术不能有效地分析甲基化多硫;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硫原子数大于等于3的甲基化多硫进行分离是可行的,但当x值小于3时,该方法有一定的偏差,同时也得出分子中硫原子数x为3~10时,保留时间的对数与硫原子数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n(R_t)=0.203x+1.49。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浓度变化对S_x~(2-)存在形式有明显影响的是S_3~(2-)、S_4~(2-)、S_5~(2-)和S_9~(2-),在所研究浓度范围内,S_6~(2-)、S_7~(2-)、S_8~(2-)和S_(10)~(2-)基本稳定。当浓度为0.024 mol/L时,S_x~(2-)主要以S_4~(2-)和S_5~(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S_3~(2-)和S_6~(2-)次之,S_8~(2-)和S_(10)~(2-)占比最少。当浓度为4.8×10~(-3) mol/L时,S_x~(2-)主要以S_5~(2-)和S_6~(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S_4~(2-)和S_9~(2-)次之,S_3~(2-)、S_8~(2-)和S_(10)~(2-)占比最少。当浓度为2.4×10~(-3) mol/L时,溶液中S_5~(2-)、S_6~(2-)和S_9~(2-)含量最多,S_4~(2-)和S_7~(2-)次之,含量最少的为S_3~(2-)和S_(10)~(2-)。当浓度为4.8×10~-44 mol/L时,S_9~(2-)为主要存在形式,S_3~(2-)含量最少,检测不到S_(10)~(2-)的存在。温度为30~90oC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S_3~(2-)和S_9~(2-)的变化较为明显,S_4~(2-)、S_5~(2-)和S_6~(2-)稍有波动,S_7~(2-)、S_8~(2-)和S_(10)~(2-)基本稳定。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S_x~(2-)始终主要以S_4~(2-)和S_5~(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随着温度升高,S_3~(2-)占比下降了6.76%,S_9~(2-)占比提高了6.86%,占比最少的始终为S_(10)~(2-)。5.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bi-CoPc与Na_2S反应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_x~(2-)的存在形式x最高为5,主要以S_3~(2-)的形式存在,S_4~(2-)次之,部分以S_5~(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曾婧[3](2019)在《沸石负载磺化酞菁钴及其催化氧化硫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沸石负载磺化酞菁钴及其催化氧化硫醇进行了研究。负载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条件为:NaOH的用量为25mL,负载温度为40℃,负载时间为40min。催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条件为:氧化时间为30min,氧化温度为40℃,负载磺化酞菁钴加入量为1.75g。在此条件下可使50mL模拟含硫醇废水中硫醇浓度由100mg/L降到27.8mg/L,硫醇去除率达72.2%。(本文来源于《江西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陈炜,张宇东,蔡珺晨,安继斌,张小平[4](2019)在《壳聚糖负载磺化酞菁钴催化过硫酸盐降解甲基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催化过硫酸盐(PS)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可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为避免均相催化过程中过渡金属带来的二次污染,将磺化酞菁钴(CoPcS)键合固定于壳聚糖(CS)微球载体上,制备出一种结构稳定、较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CS-CoPcS),并以偶氮染料甲基橙(MO)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对MO降解过程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降解机理.结果表明:CS-CoPcS催化PS可有效降解MO,当反应温度为25℃,MO初始浓度为152.75μmol/L,pH_0为5.5,PS的投加浓度为10mmol/L,CS-CoPcS投加量为1.25g/L,MO在180min的降解率可达87.21%,降解速率为1.24×10~(-2)min~(-1),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电子自旋共振(EPR)和淬灭实验均证实催化过程产生以硫酸根自由基为主的有效ROS;4次循环利用实验中未能检测出溶液中潜在浸出的钴离子, CS-CoPcS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活性和结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陈永奇[5](2017)在《磺化酞菁钴水相催化芳酚/胺α位C-H活化构建C-S键》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芳基硫化物广泛存在于材料科学和药物的活性化合物中,许多能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癌症、疟疾、炎症和HIV病毒的药物核结构中都有芳基硫化合物单元。比如硫醚中,2-芳硫基苯酚化合物具有药物活性,其可以合成4-羟基-3-(芳硫基)-2H-色烯-2-酮,此化合物表现出抗菌和止痛活性。鉴于官能团化的芳基硫醚具有重要的实用性,众多的催化反应都优化了C-S键的形成方法。一般的合成方法是通过催化剂将C-H键活化,发生氧化偶联反应,形成C-S键,这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合成途径。本文在实验过程中,用水作溶剂,在非均相条件下能够高效的得到目标产物,且原料经济易得。通过对底物的投料量比例、催化剂的用量、氧气、温度以及碱等条件的筛选和优化,本文确定了一个最优的条件:0.5 mmolβ-萘酚1a和1.5 mmol对甲苯硫酚2a为反应底物,5 mol%(0.05 mmol)Co(phcy)(SO3Na)4为催化剂,2 m L水为溶剂,0.1 Mpa为氧压,120 o C状态下,在25 m L Schlenk管中反应15 h。即可以得到分离收率在80%以上的目标产物。本文利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共拓展了21种二芳基硫醚化合物,其中有9种新物质,且均已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熔点和高分辨质谱、气相质谱检测和表征。也对形成C-S键的氧化偶联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究及推测。该氧化偶联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用水作溶剂,绿色环保且目标产物的分离收率较高。这在有机合成方法学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周玉路,林莎莎,夏道宏,项玉芝[6](2012)在《NHPI和磺化酞菁钴催化的环己烷氧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和磺化酞菁钴(CoSPc)组成的催化体系对环己烷的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反应时间、温度、NHPI用量、磺化酞菁钴用量的考察,得出环己烷氧化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80℃,n(环己烷)∶n(NHPI)=10∶1,n(NHPI)∶n(CoSPc)=6∶1。在气相色谱上用内标法进行氧化反应产物的组成分析,产物除了环己酮和环己醇外,还发现了乙酸环己酯。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环己酮、环己醇、乙酸环己酯的产率及总产率为10.5%、1.1%、0.4%和12.0%。(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2年01期)

师雁,宁平,王学谦,蒋明,柏杨巍[7](2011)在《Cu-磺化酞菁钴负载型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PH_3的催化氧化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工业4号活性炭(AC4)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Cu-磺化酞菁钴(CoSPc)负载型活性炭,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氧化净化PH3性能的影响,并采用N2物理吸附(N2-BET)、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X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改性活性炭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Cu2+浓度为0.1 mol/L,干燥温度为110℃,焙烧温度为350℃时改性炭对PH3的催化氧化净化效果最好;与以往研究的Cu2+改性活性炭相比,Cu-CoSPc负载型活性炭对PH3具有更好的净化脱除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12期)

周玉路,林莎莎,夏道宏,项玉芝[8](2011)在《NHPI结合磺化酞菁钴催化的乙苯氧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了一种由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和磺化酞菁钴(CoSPc)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的将乙苯转化成相应氧化物有效且温和的方法.结果显示控制NHPI和乙苯物质的量比为0.050,NHPI和CoSPc物质的量比为6,反应温度90℃,是该氧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乙苯在氧气中反应10 h,乙苯转化率和苯乙酮选择性分别达到了82.4%和79.1%,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乙苯的转化率,反应进行到15 h时,乙苯转化率可达到99.0%,在不改变其它反应条件的情况下用空气代替氧气作为氧源,乙苯转化率下降到64.0%.除此之外,NHPI与CoSPc的协同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实验得到了验证,并对助催化剂CoCl2,Co(AcO)2,酞菁钴(CoPc)和CoSPc的催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最有效的助催化剂是CoSPc.(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11年06期)

卓志美,赵志勇[9](2011)在《磺化酞菁钴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染料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难降解的偶氮染料废水,在以磺化酞菁钴CoPcS为催化剂的情况下,实验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甲基橙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CoPcS浓度0.2 g/L,光照强度250 W,温度40℃,pH=1,甲基橙10 mg/L时,在30 min内,甲基橙的降解率高达98.06%。最佳试验条件:pH值为1,催化剂浓度0.2 g/L,甲基橙初始浓度15 mg/L,温度40℃。影响因素主次为:pH值〉甲基橙初始浓度〉温度〉催化剂浓度,该反应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1年03期)

段喜鑫,郭黎平[10](2010)在《双核磺化酞菁钴-表面活性剂薄膜电极对巯基乙醇的电催化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核磺化酞菁钴-DDAB表面活性剂修饰电极在碱性溶液中利用Co(Ⅱ)/Co(Ⅲ)电对催化氧化巯基乙醇.结果显示:在pH为10~13.5的溶液中,巯基乙醇的催化电位为-50~-60 mV,在pH为11时,催化效果最好.当巯基乙醇浓度在5.0×10-3~7×10-2mol/L时,氧化峰电流随浓度线性增加;当浓度为7×10-2mol/L,扫速为100~700 mV/s时,峰电流与扫速平方根成正比,表明反应为扩散控制过程.(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磺化酞菁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DS脱硫法是一种湿式催化氧化脱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焦化、化肥、石油精炼等行业。理论上,H_2S的脱除仅消耗空气中的O_2生成水和硫磺,系统中的其它物料均可循环再用。然而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工艺中,部分H_2S还会转变为S_2O_3~(2-)、SO_3~(2-)和SO_4~(2-)等副产物。溶液中副产物的积累不仅会影响脱硫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脱硫效率,而且还会增加工艺操作成本、引起设备腐蚀和产生次生水体污染等。因此,副产物的积累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目前处理副产物的方法主要是后处理工艺即对生成的副产物进行提纯处理。但该方法能耗较大,操作繁琐,回收成本高,且在企业中,末端副产物的治理工艺远比工艺自身要复杂。因此为减少或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必须加深对脱硫机理的认识,从源头出发找出副产物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本论文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双核磺化酞菁钴(bi-CoPc)与硫化钠的反应进行研究,最后考察了溶液中多硫离子的具体存在形式。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i-CoPc在水中易形成聚合体。在PDS脱硫体系所处的溶液pH值范围内,bi-CoPc主要以聚合体的形式存在。bi-CoPc与Na_2S反应过程中,会产生S_x~(2-)中间产物,且Na_2S向S_x~(2-)的转化速率非常迅速,几乎瞬间即可形成,但在本实验浓度条件下,转化率不高。同时,也得出实际脱硫过程中,调节温度在40~oC时有利于S_x~(2-)的生成,且bi-CoPc中发挥催化作用的部分主要是单体形式。此外,通过红外光谱研究表明S_x~(2-)向硫单质的转化速率较慢,通入氧气可以促进S_x~(2-)向硫单质的转化,但同时也会促进含硫副产物S_2O_3~(2-)的生成。2.通过循环伏安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a_2S和Na_2S_x的溶液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过程为受浓度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S~(2-)向硫单质S_8的转化并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首先反应生成S_x~(2-),再进一步转化为硫单质S_8,且参与反应的S~(2-)仅有20%转化为硫单质S_8,其余硫物质以S_x~(2-)和未反应S~(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bi-CoPc与Na_2S反应体系中,S_x~(2-)主要以S_2~(2-)~S_9~(2-)中的某两种形式存在。随浓度的改变,S_x~(2-)的存在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当浓度大于0.12 mol/L时,S_x~(2-)主要以S_2~(2-)~S_9~(2-)中的某一种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当浓度为0.024 mol/L时,S_x~(2-)主要以某几种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当浓度在2.4×10~(-4)~2.4×10~-33 mol/L范围内时,S_x~(2-)主要以某两种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但未能确定具体是哪两种形式。此外,碳酸盐缓冲溶液的加入可使bi-CoPc保持高的催化活性,其与Na_2S在碳酸盐缓冲体系中反应,S~(2-)首先转化为S_2~(2-),同时钴的价态由二价还原为一价,S_2~(2-)发生自催化形成更长链的S_x~(2-),最后转化为硫单质S_8。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只能测定甲基化多硫中总硫浓度,但并不能测定单一甲基化多硫的浓度;核磁共振氢谱技术对于分子中硫原子数x≤3的甲基化多硫可进行测定,但对于硫原子数x>4的甲基化多硫化学位移值没有明显差异,故该技术不能有效地分析甲基化多硫;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硫原子数大于等于3的甲基化多硫进行分离是可行的,但当x值小于3时,该方法有一定的偏差,同时也得出分子中硫原子数x为3~10时,保留时间的对数与硫原子数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n(R_t)=0.203x+1.49。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浓度变化对S_x~(2-)存在形式有明显影响的是S_3~(2-)、S_4~(2-)、S_5~(2-)和S_9~(2-),在所研究浓度范围内,S_6~(2-)、S_7~(2-)、S_8~(2-)和S_(10)~(2-)基本稳定。当浓度为0.024 mol/L时,S_x~(2-)主要以S_4~(2-)和S_5~(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S_3~(2-)和S_6~(2-)次之,S_8~(2-)和S_(10)~(2-)占比最少。当浓度为4.8×10~(-3) mol/L时,S_x~(2-)主要以S_5~(2-)和S_6~(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S_4~(2-)和S_9~(2-)次之,S_3~(2-)、S_8~(2-)和S_(10)~(2-)占比最少。当浓度为2.4×10~(-3) mol/L时,溶液中S_5~(2-)、S_6~(2-)和S_9~(2-)含量最多,S_4~(2-)和S_7~(2-)次之,含量最少的为S_3~(2-)和S_(10)~(2-)。当浓度为4.8×10~-44 mol/L时,S_9~(2-)为主要存在形式,S_3~(2-)含量最少,检测不到S_(10)~(2-)的存在。温度为30~90oC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S_3~(2-)和S_9~(2-)的变化较为明显,S_4~(2-)、S_5~(2-)和S_6~(2-)稍有波动,S_7~(2-)、S_8~(2-)和S_(10)~(2-)基本稳定。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S_x~(2-)始终主要以S_4~(2-)和S_5~(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随着温度升高,S_3~(2-)占比下降了6.76%,S_9~(2-)占比提高了6.86%,占比最少的始终为S_(10)~(2-)。5.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bi-CoPc与Na_2S反应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_x~(2-)的存在形式x最高为5,主要以S_3~(2-)的形式存在,S_4~(2-)次之,部分以S_5~(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磺化酞菁钴论文参考文献

[1].崔晓霞,刘刚,盛清涛,申峻,王玉高.双核磺化酞菁钴与硫化钠反应的伏安法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

[2].崔晓霞.PDS脱硫体系中双核磺化酞菁钴与硫化钠相互作用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曾婧.沸石负载磺化酞菁钴及其催化氧化硫醇的研究[J].江西化工.2019

[4].陈炜,张宇东,蔡珺晨,安继斌,张小平.壳聚糖负载磺化酞菁钴催化过硫酸盐降解甲基橙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9

[5].陈永奇.磺化酞菁钴水相催化芳酚/胺α位C-H活化构建C-S键[D].郑州大学.2017

[6].周玉路,林莎莎,夏道宏,项玉芝.NHPI和磺化酞菁钴催化的环己烷氧化反应[J].精细化工.2012

[7].师雁,宁平,王学谦,蒋明,柏杨巍.Cu-磺化酞菁钴负载型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PH_3的催化氧化净化[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周玉路,林莎莎,夏道宏,项玉芝.NHPI结合磺化酞菁钴催化的乙苯氧化反应[J].分子催化.2011

[9].卓志美,赵志勇.磺化酞菁钴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染料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

[10].段喜鑫,郭黎平.双核磺化酞菁钴-表面活性剂薄膜电极对巯基乙醇的电催化氧化[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标签:;  ;  ;  ;  

磺化酞菁钴论文-崔晓霞,刘刚,盛清涛,申峻,王玉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