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书画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农,书画同体,绘画艺术,视觉空间
书画同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冉[1](2019)在《“书画同体”:金农绘画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农,是“扬州八怪”中最具有文人气质的一位画家。他学问渊博,以诗、书、画叁绝闻名遐迩。金农绘画题材多样,常将书法融入绘画中,几乎每画必题,每题必妙,其作品不拘泥于古法,而又独创蹊径。在中国绘画中,书法与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它从最开始的象形文字开始,形成了与书法同源而异流的演化方向,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形象与视觉空间的表达,一种诗、书、画整体关系的展现,中国绘画作品也逐渐呈现出一种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和谐境界。金农所处的清代中叶,是文人画发展的鼎盛时代,是从“书画同源”走向“书画同体”艺术发展的极致。金农依靠其深厚的诗文、书法功底,将其运用至绘画作品当中,使他的画面天真率意而有金石气,古雅而富有新意。他将诗、书、画叁者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达到“书画同体”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空间结构,是通过笔墨、线条、题款等来达到画面组合的最终可视性,金农绘画中“书画同体”作为一种空间表现方式,不仅表现出画面的视觉空间感,同样体现出其空间特征的意象化特点。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文化自觉与追求目标,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是中国绘画理论中不可缺少的价值体现。本文以“书画同体”为命题契入金农的绘画艺术研究,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近代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金农所处时代及生平描述,分析其绘画和书法之间的关系,运用现代西方视知觉理论,结合其意象化特点,对金农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空间表现进行深入研究,肯定金农“书画同体”的绘画艺术在近现代绘画发展中的影响与价值,为重新理解中国绘画传统打开一扇窗口。(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梓艺[2](2018)在《“书画同体”原义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体"这一创新性观念后,历代阐释、研究者甚众。本文立足于回归原境之方法论原则,探寻"书画同体"原义及张彦远为什么会提出"书画同体"。(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张振华[3](2017)在《徐渭“书画同体”现象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徐渭在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他对于墨法运用深层次的挖掘密不可分,其书法墨色浓郁鲜亮,厚重润泽;其绘画墨法浑厚丰茂,笔苍墨润,韵味无穷。徐渭的书法笔意在大写意花鸟中屡屡现于笔端,将落魄不平郁结之气表现于笔端;同时行笔较快,用连续、激烈的笔意表现跌宕起伏的情感,激荡外露、肆意浓烈。(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7年18期)
沈原一[4](2017)在《“书画同体”的前世今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书法与绘画这对姊妹花,植根于华夏大地之沃土,双双得以茁壮成长,进而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内的两朵奇葩。关于"书画同体"的说法,古已有之。若上溯至盛唐,张彦远早在其传世着作《历代名画记》中引述过:"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叁。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叁曰图形,绘画是也。"并明确地指出:"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后至元代,赵孟俯因在《枯木竹石图》上的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7年01期)
成杰[5](2015)在《张彦远“书画同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书画同体"由唐代画论家张彦远首次提出,张氏的"书画同体"论实质包涵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的"书画同源"与微观层面的"书画同法"。张彦远提出这一理论的动机是为了将绘画与视为高雅的书法等量齐观,摆脱当时社会上画者的匠人地位,为后世文人画的兴起、发展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倪文涵[6](2015)在《从“以书入画”到“书画同体”——以石涛绘画与书法的关系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绘画普遍走向书法化,形成了"画学书法"。以石涛为代表的"革新派"画家本着"我自用我法"的思想引书入画,使书画同体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本文通过石涛绘画与书法的关系研究,阐明了"以书入画"和"书画同体"的关系内涵,并对绘画中题跋在目鉴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5年02期)
王雪峰[7](2014)在《当代国画还需要书法吗?——从书画同体、以书入画到多元所需》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关于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必须练好书法,否则就画不好中国画,还有一种认为当代中国画创作不一定学习书法,也同样能画好中国画。前一种声音属于传统型的观点,并且深入大多数中国画家的心中,几乎每一位学习中国画的人在最初印象中,都会有老师反复叮咛学好中国画一定要学好书法的记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吴冠中先生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观点,掀开了国画创作与书法之间关系的论战,当代国画创作不一定需要书法基础的观点成为当代中国画家创作中的一种新生的声(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4年08期)
陈云海[8](2012)在《“笔法美学”与“书画同体”——高居翰与方闻艺术史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关系,历来是艺术史学家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由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同是使用毛笔进行创作,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本文对高居翰和方闻的书画史观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在西方学术共同体的"有机情境"中,勾描和还原了两人各自的问题逻辑和研究向度,并借此探讨20世纪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群体对于艺术史学科现代化及科学化的理解与实践。(本文来源于《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期刊2012年05期)
种付彬[9](2012)在《张彦远“书画同体论”试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体论",影响深远。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开门见山地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所谓"是时也",是指仓颉之际,文字、图画起初皆依据自然物象产生、衍变,"象形"(本文来源于《中国书画》期刊2012年10期)
张炬[10](2012)在《试论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而未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出了"书画同体而未分"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同。然而仔细考察,亦不尽然。在梳理书法的个性化发展和绘画的自性存在前提下,"分"中见"同","同"则有"分",于历史的本真中挖掘出书法与绘画"合则两美,离则两孤"的已然确论。(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书画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体"这一创新性观念后,历代阐释、研究者甚众。本文立足于回归原境之方法论原则,探寻"书画同体"原义及张彦远为什么会提出"书画同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书画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冉.“书画同体”:金农绘画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杨梓艺.“书画同体”原义及成因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8
[3].张振华.徐渭“书画同体”现象刍议[J].中国书法.2017
[4].沈原一.“书画同体”的前世今生[J].华夏文化.2017
[5].成杰.张彦远“书画同体”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倪文涵.从“以书入画”到“书画同体”——以石涛绘画与书法的关系研究为例[J].艺术品鉴.2015
[7].王雪峰.当代国画还需要书法吗?——从书画同体、以书入画到多元所需[J].明日风尚.2014
[8].陈云海.“笔法美学”与“书画同体”——高居翰与方闻艺术史观比较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
[9].种付彬.张彦远“书画同体论”试述[J].中国书画.2012
[10].张炬.试论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而未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