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肌腱结合部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膜,骨-肌腱结点,愈合,细胞基质
骨肌腱结合部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爱国,陈鸿辉,江斌,董飞,杨小红[1](2011)在《腱周组织及骨膜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早期愈合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腱结合部组织结构复杂,损伤愈合过程相对缓慢,其愈合过程中的关键在于促进特征性结构纤维软骨移行带的修复。目的:通过组织学方法对腱骨结合部愈合进行评估。方法: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骨膜组将骨膜游离并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中骨-肌腱结点中,对照组不植入骨膜。术后4,8,12周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对比Safranin’O染色阳性染色的积分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检查显示骨膜组术后4,8周骨-肌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以从松质骨再生和骨-肌腱愈合接点纤维软骨带的再生为特征,较对照组迅速,提示早期骨膜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说明骨膜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增加细胞基质合成,促进新生骨和纤维软骨移行带形成,促进其愈合。同时,组织学检测可以很好地判断腱骨结合部的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15期)
董飞,陈鸿辉,杨小红,王文,沈雁[2](2010)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早期愈合的动物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12、18周处死动物取标本(n=4)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评估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生物力学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拉断负荷及极限拉应力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结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拉断负荷、极限拉应力均大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力学特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细胞早期愈合,提高其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19期)
江斌[3](2010)在《骨膜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膜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骨膜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进而促进该部位愈合。方法:36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膜游离并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中骨-肌腱结点中,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骨膜。在术后4周、8周、12处死动物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观察。处死前动物均进行影像学检查。骨膜组以及对照组Safranin'0染色阳性染色的积分吸光度值对比,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较早。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8周骨—肌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以从松质骨再生和骨—肌腱愈合接点纤维软骨带的再生为特征,较对照组迅速,提示早期实验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影像学检查同样证实此观点。术后行Safranin'0染色阳性染色的积分吸光度值检测中发现4周时实验(骨膜)组吸光度值为586.34±32.91,对照组为198.23±16.22。经SPSS软件分析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中实验组吸光度值为2697.67±87.86,对照组为743.73±71.61。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统计意义(P<0.05)。12周骨膜组及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膜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增加细胞基质合成,促进新生骨和纤维软骨移行带形成,促进其愈合。(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0-04-01)
董飞[4](2007)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的影响,通过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分化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进而促进该部位愈合,从而为治疗骨—肌腱结合部位损伤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6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周、12周、18周处死动物取标本(n=6)进行大体、X光照片和组织学观察,同时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评估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较早。X光照片显示术后6、12、18周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位新生骨面积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6、12、18周骨—肌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以从残余髌骨生长的松质骨和骨—肌腱愈合接点纤维软骨带的再生为特征,较对照组迅速。生物力学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拉断负荷及极限拉应力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增加细胞基质合成,促进新生骨和纤维软骨移行带形成,提高力学特性,促进其愈合。(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7-04-01)
董飞,陈鸿辉[5](2006)在《骨-肌腱结合部位损伤后愈合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创伤、运动损伤以及过度负重导致的关节周围各种急慢性损伤越来越多见。膝部韧带的损伤及网球肘、跳跃膝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以上这些损伤的治疗和修复均涉及到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的问题。近年人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6年24期)
骨肌腱结合部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12、18周处死动物取标本(n=4)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评估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生物力学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拉断负荷及极限拉应力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结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拉断负荷、极限拉应力均大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力学特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细胞早期愈合,提高其力学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肌腱结合部位论文参考文献
[1].李爱国,陈鸿辉,江斌,董飞,杨小红.腱周组织及骨膜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早期愈合质量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2].董飞,陈鸿辉,杨小红,王文,沈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早期愈合的动物生物力学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
[3].江斌.骨膜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
[4].董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
[5].董飞,陈鸿辉.骨-肌腱结合部位损伤后愈合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