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红岩(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1-0248-02
【摘要】目的总结306例患者开胸术后,应用闭式引流管引流,促进了肺复张,预防胸腔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监测术后胸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方法采用置下胸壁前后闭式引流管各1根做引流,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体位引流。结果306例术后患者引流彻底,无一例发生胸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其中2例胸内出血,2例肺瘘气。结论对术后应用闭式引流管的护理,使术侧胸腔得到充分引流,肺复张快,防止了胸腔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引流通畅能准确监测引流液在单位时间内的量、颜色、性质、瘘气程度,能及时诊断术后是否发生胸内活动性出血、是否有支气管胸膜瘘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开胸术后闭式引流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是根据胸膜腔的生理特点设计的,依靠水封瓶中的液体使胸膜腔与外界隔离。当胸膜腔内因积液或积气形成高压时,胸膜腔内的液体或气体可排至引流瓶内;当胸膜腔内恢复负压时,水封瓶内的液体被吸至引流管下端形成负压水柱,阻止空气进入胸膜腔。
本院自从2003年10~2009年10月,共开胸手术306例患者,均应用胸腔闭式引流方法做引流。对引流后的闭式引流管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后,使胸腔内渗液、积液、积气彻底引流,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开胸手术后,由于胸膜腔内负压消失,使手术侧肺塌陷,因此必须置入胸腔引流管施行闭式胸腔引流,以重建胸膜腔内负压。
1临床资料
本组306例,男146例,女160例,年龄19~72岁,平均47岁。其中肺癌59例,肺脓肿11例,肺结核20例,肺良性肿瘤9例,肺结核球19例,支气管扩张症10例,肺大泡12例,肺囊肿4例,食管癌19例,脓胸21例,包裹性胸膜炎113例,纵隔肿瘤9例。
2护理要点
2.1胸腔引流装置的位置
(1)引流瓶一定要放在低于病人胸腔的位置,一般为低于胸腔60cm。
(2)引流瓶要安置好,以防意外跌倒或撞破。
(3)搬运病人前要将胸腔引流管双重夹紧,再将引流瓶放在床上病人双下肢之间以利搬运。在松夹子前应先将引流瓶放在低于胸腔的位置。
2.2病人的体位一般采取半卧位,病人侧卧时,注意防止引流管脱出或引流管受压。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并保持其密封。
2.3引流管长度和固定以病人坐起、翻身不牵扯引流管为宜,一般为80cm左右。不宜垂下绕圈,以免引流液积聚阻碍引流。
2.4引流管的通畅情况
(1)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或堵塞。
(2)挤压引流管,引流液多时,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挤压引流管的方法是:用一只手固定引流管(避免挤压时牵扯引流管),另一只手握紧引流管朝向引流瓶的方向滑动;另一种挤压方法是手握引流管,两手交替挤压,逐渐挤向引流瓶。
(3)引流瓶中长玻璃管应没入水中3~4cm。若引流管通畅,可能会看到长玻璃管内的液体随着呼吸上下波动,病人吸气时,长玻璃管内的水会上升,呼气时会下降,且有气泡逸出。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cm,若波动停止,可能是引流管阻塞、受压或是肺已完全扩张。
(4)咳嗽或呼气时有少量气泡逸出是正常情况,若出现持续性气泡冒出,即吸气和呼气时皆有气泡产生,则表示有空气进入引流系统中。当引流管从插入处脱出或引流装置密封不严密时,均可导致气体进入引流系统中。当出现大量气泡时,需立即通知医生。
2.5胸腔引流期间的活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时,即可坐在床上或下地活动。
2.6下床活动时要防止引流管脱出。胸腔引流管留置期间,要鼓励病人咳嗽和做深呼吸运动,以促进肺扩张,促进胸膜腔内液体与气体排出。
2.7胸腔流液的观察和记录引流瓶内倒入蒸馏水后,在瓶上贴一长条胶布,注明液面的高度、日期和时间。每次记录引流量后应在胶布上划一刻度,以便于下次观察记录。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当血性液量多时(每小时100~200ml),应考虑有出血情形,若连续3小时引流血性液超过3~5ml(kg·h),应考虑第二次开胸止血;若引流液突然减少,应考虑引流管是否通畅或脱出胸腔。
2.8引流液充满引流瓶后应及时更换,更换引流瓶时要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以免进气。
2.9引流管拔除及注意事项若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引流液<50ml、脓液<10ml,胸部X线片确定肺已完-全扩张(一般在术后48~72小时),病人无呼吸困难等,可拔除胸腔引流管。备齐用物如拆线用无菌剪刀、凡士林纱布、无菌纱布及胶布条等。病人坐在床缘或躺向健侧,嘱病人深吸气后屏气,于吸气末拔除引流管,拔管后立即用凡士林纱布紧盖引流口,再盖好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拔管后的最初4小时内,应注意伤口周围的组织有无皮下气肿和呼吸窘迫现象。拔管后的第二天再拍胸部X线片,以观察肺扩张的情形。
3小结
开胸术后闭式引流的护理至关重要,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观察引流量与颜色异常变化,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医护人员的协调配合,使术后胸腔出血、肺瘘气患者及时得到发现和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即昆.肺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29.
[2]孙玉鹗.胸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