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债转股”博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楠[1](2021)在《HC公司债转股方案设计》文中认为本文是对HC公司债转股的方案设计。HC公司由于为W公司向QH公司的借款提供保证担保,在W公司无力偿还时承担了连带责任,因而承担了巨额债务。在HC公司与QH公司研究债务处理方案时,双方经过权衡利弊,决定使用债转股这种化解债务的方式,目前尚在方案研究与综合谈判阶段。本文根据HC公司与QH公司的实际情况,围绕债权金额和转股价格的确定方式的差异,为HC公司债转股设计了多套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每种方案对企业公司治理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同时,为确保债转股方案可以有效落地,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改善企业经营,本文还而设计了与HC公司债转股配套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HC公司债转股的方案设计,以小见大,得出债转股可以用智慧和各方能量的汇聚,通过各参与方的合作与妥协,规避债转股风险,使得博弈各方的利益达成一致,形成一场正和博弈等研究结论。
郝梦云[2](2020)在《江南水务可转换债券转股定价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转换债券在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很受欢迎的一种融资渠道。我国在2017年公布了一项关于融资渠道的新规定,发布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方面的要求,以前的融资方式有了很大的约束和限制条件,使得发行可转债更受发行方的青睐。发行可转债兼具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性质,当可转债全部转换为股票时,发行方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资金成本,投资方也能进一步的获利,因此能实现最后全部转股是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公司并不能顺利的实现转股。影响转股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转股价与正股价的高低关系,只有当转股价的定价均满足发行方与投资方的利益需求时,投资者才有进一步获利的可能性,才会选择进行转股,才有可能实现最大化转股。正股价更多的取决于市场因素,因此转股价的设定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股成功与否。本文以江南水务可转换债券为例,针对可转换债券发行到转股失败整个过程,分为设定初始转股价和下修转股价两个阶段,首先分析转股价定价的影响因素,从发行动机、维护股东权益、维持控股地位等影响因素出发,分别研究投融资双方可接受的转股价区间,进而分析出最优转股价;并以此为标准,对比分析出江南水务在实际的转股定价时,存在初始转股价偏高、下修转股价效率低、缺乏回售风险管控等问题;针对江南水务设定转股价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经济、公司管理、可转债条款等方面总结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司在进行转股价定价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总结本案例分析所得结论。希望对拟发行可转换债券或在可转换债券转股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上市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周诗雨[3](2020)在《高速公路企业间债转股价格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的建设拉近和密切了城市间的距离,打破了城乡间的隔阂,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高速公路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了资本需求的急剧增加,除去政府资金配置后,高速公路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无法覆盖所有投资,仍存在较大的资本缺口,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高速公路企业不能按时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保证高速公路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着眼于高速公路企业,将债转股这一政策和高速公路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无法兑现施工企业债权这一现象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发现,目前大部分关于债转股的研究都集中在银行和国企之间,极少涉及到企业之间的商业债转股,在债转股的实施动因、转股定价等研究理论支撑下,结合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债转股实践经验,梳理出高速公路企业间转股价格这一研究主题。然后根据转股双方经济信息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得到高速公路企业之间债转股实施的必要条件,明确施工企业持股比例为转股核心条件。为了让债转股更加合理地满足转股双方的利益需求,科学地确定债转股完成后施工企业的持股比例,引入基于BP神经网络的股权价值评估研究模型。建模前期分析影响股权价值的各项因素,将基于各项因素的数据样本预处理后,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不断训练和优化,最终得到仿真模型。最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将本文构建的模型应用于现实案例,得到案例双方债转股的实施条件,并从财务、道德、法律等方面提出债转股相关建议,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为其他类似行业、公司实施债转股提供参考依据。
刘子瑶[4](2020)在《长航油运重新上市的财务效果研究 ——从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角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相应的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资本市场中并非只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还有随经济体制转型而不再适应新兴市场的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退市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自2000年以来,我国共有27家企业退市,仅2019年一年就高达6家,退市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时,国家对资本市场制度的改革力度也越来越大,政策更新换代速度加快,2019年我国就针对资本市场发布了249条最新法规。2019年7月16日,13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强调畅通了市场主体的退出市场渠道,激发了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活力,并借此有效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作为市场主体退出的配套政策,重新上市制度制定已久,然而在之前的资本市场上从来没有一家退市企业真正做到了重返主板市场。直到2019年,长航油运(现名:招商南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重新上市交易突破了这一空白局面,而这一事件也标志着重新上市制度的真正落定。重新上市实例的出现,有利于资本市场投资观念的更新,对其他退市企业也起到了借鉴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市场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本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合作博弈理论,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以退市制度为框架,分析了在企业退市重整的不同阶段的合作点与博弈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体系。并以长航油运为案例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具体分析了在退市重整后的各个阶段,利益相关者如何就自身利益进行博弈并达成合作,以及在达成合作博弈基础上获得的财务效果。通过总结案例分析的结果,本文总结出案例企业的成功之道,并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目前企业的风险以及解决措施。本文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退市重整的过程中,利益相关方之间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整体,而能够保持良好持续经营能力、有重新上市可能的企业通常利益相关者之间都会达成合作博弈而非对抗博弈。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一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的分析体系,用于判断企业整改效率与是否具有重新上市能力。本文整体上以重新上市这一结果为导向,为我国其他公司退市重整与重新回归主板市场提供了参考,为之后的政策修改提供了现实依据,增强了我国退市企业重新上市制度的可操作性。
张思敏[5](2019)在《钢铁类上市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模式研究 ——以南钢股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在步入经济新常态的进程中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实施“三降一去一补”的供给侧改革,并加大清理过剩产能的力度。钢铁行业作为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纷纷陷入流动性危机,面临着行业整体性亏损和违约债务如何处置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寄希望于重启债转股方案来缓解当前困境。其中,钢铁企业之一南钢股份有限公司在面临着巨大负债压力下也进行了市场化债转股,其采用的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复制性,对此案例进行剖析不仅能深入探讨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而且为其他钢铁上市企业债转股及延伸至传统行业企业债转股提供借鉴意义。本文多从钢铁行业发展背景的角度,以研究南钢股份债转股模式的优劣性为出发点,通过查阅文献、对比分析等方法,一方面分析南钢股份在选择债转股模式时的背景以及此模式中各阶段(前期、中期、后期)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他钢铁企业债转股提出建议。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借助杜邦分析体系和雷达图等方法,从经营状况、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效益效果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债转股对南钢股份的影响,来判断模式对企业的有效性。本文最终研究结论为:一、南钢股份实施债转股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幅降低、偿债能力得到优化,且在盈利性和成长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二、该模式具有市场化的特点,有效运用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整合并提高了投资者的信任度,经营业绩与股权挂钩也保障了投资者及企业的利益,为企业的新布局进行铺垫,对公司日后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政策上应积极进行各种配套措施的设置、债转股配合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实现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最终目标。
刘闯[6](2019)在《武钢集团市场化银行债转股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杠杆、去产能政策推进之下,我国于2016年推出了第二轮以银行为主导的市场化债转股,旨在配合非金融企业去杠杆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新一轮的债转股强调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原则,帮助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善企业的管理结构,在这个基础上改善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形成的不合理的债务结构、降低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风险,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债转股研究的观点进行了梳理,然后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在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从现实层面来解释我国本轮债转股所面临的现实需求,然后比较和总结了上轮和本轮债转股的不同之处。接着,本文选择了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中首单央企市场化去杠杆的落地项目建设银行与武钢集团债转股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微观层面把握债转股的影响。先简单介绍了武钢集团的基本情况和债转股的具体模式,然后根据债转股的参与方从不同角度对武钢集团债转股条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武钢集团进行债转股的必要性。然后从武钢集团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实施此次债转股的动因,进而从资本结构、偿债能力、经营情况以及企业治理方面深入分析了对企业的影响;作为首单落地的债转股项目,同样从建设银行角度分析了此次债转股对于银行的影响。武钢集团债转股项目的成功落地,拉开了第二轮债转股的序幕,所采用的模式也得到了后续债转股的借鉴。同时,由于本次市场化债转股刚刚开始发力,相关风险还没有完全显露,本文结合上一轮债转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本轮债转股所做的探索,提出相关的建议,希冀能给本轮债转股带来一些启发。
夏华[7](2018)在《困境公司融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指现金流量不够补偿现有债务的情况,又称作财务危机。近年来,对陷入财务困境中公司如何成功融资走出困境的相关制度和实践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一些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并非因为生产技术落后或者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市场变化、经济衰退或者其他社会风险也可能使得一些较为优质的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所以,对有继续发展价值的企业,赋予其适当的资金帮助,支持其尽快摆脱财务困难,继续进行经营生产,显得尤为必要。然而,我国目前对于困境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研究较少,制度也缺乏完整性,不利于财务困境公司进行融资。财务困境企业可以借用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调整再融资、预重整制度、DIP融资、债转股等。我国《企业破产法》引入了重整债务人自行管理制度(DIP制度),但只是对原则性的问题进行了规定,DIP融资制度规范还属于空白阶段。所以,本文从有关法律涉及的角度,在借鉴国外丰富的理论研究、健康的企业拯救文化基础上,对困境公司在重整中的融资制度进行法经济学研究,在重整制度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下,对困境公司融资通过对困境公司融资方式、融资过程中对担保权人的保护以及加强信息披露等方式进行制度完善,并结合实践探究出两种融资模式即重组类不良资产业务融资模式与共益债权式融资模式。
卜祥傲[8](2018)在《债转股的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国内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持续上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受到制约,商业银行也存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攀升的问题。2016年10月起,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实施中有关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序幕的拉开。纵观国内外债转股的历史实践经验,债转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问题关系到债转股是否能顺利实施,相关市场风险是否能够得以有效控制。我国此次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必将面临新问题、新风险,因此关于债转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凸显。基于此背景,本文重点研究了波兰、日本、美国及我国上世纪末的债转股实践经验、面临的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并通过对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参与各方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梳理了债转股操作中存在的转股目的风险、道德风险、明股实债风险、转股对象选择风险、债转股成本风险、股权管理风险、股权退出风险等相关风险点,并针对以上风险点梳理归纳出债转股操作过程中相关风险的风险体系建设的建议,包括市场配置资源、法制化开展债转股、信用约束、防止责任转嫁、防止风险不当转移等。
胡月芸[9](2018)在《高速公路企业债转股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逐渐繁荣,高速公路的建设开始迅猛发展。然而,由于高速公路建设的投入资金大并且投资回报缓慢,因此许多高速公路建设企业面临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巨额的债务带来的财务费用占据了大部分的支出,有时甚至会超过营业收入,使得建设企业净利润为负数。正因为如此,建设企业无法按合同支付给施工企业工程款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建设企业自身的正常经营,也对建设企业下游各级承包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极大困难,长此以往不利于高速公路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政策精神,可以采用债转股方式解决建设企业(债务人)当前偿债能力不足与施工企业(债权人)的债权难以按期兑现的问题。本文创新地把债转股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高速公路企业之间。目前债转股的研究多集中于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政策性债转股,而发生于企业间的商业性债转股鲜有研究,所以本文首先探讨高速公路企业之间实施债转股的可行性。通过阐述债转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发现我国正努力推动商业性债转股的实施。在此基础上,先对商业性债转股是否符合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研究,分别从债权出资和债转股企业工商管理两方面对其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分析;然后对高速公路企业实施债转股的意愿条件进行研究,构建高速公路建设企业与施工企业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求解实现双方同意债转股的条件。而为了能让债转股更合理地满足双方的利益需求,必须要科学地确定转股后施工企业对建设企业持股比例,由此引入基于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的Black-Scholes股权价值评估模型对建设企业的股权价值进行评估,应用Matlab软件进行训练仿真,根据预测出的建设企业股权价值确定持股比例。最后应用模型对CL公司债转股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得到实施债转股的条件,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王红[10](2017)在《SD民营上市公司的债转股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债转股”顾名思义即为债权转换为股权,具体为商业银行将其拥有的对转股企业的债权,通过第三方实施机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为对其的股权。为重点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国务院于2016年10月10日颁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此次债转股政策时隔17年再次出台,着重强调转股对象坚持市场化选择而非政府指定。本文以2016年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民营公司SD为研究对象,按照案例介绍、案例分析及案例启示的写作思路进行研究。SD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的亏损后,于2016年选择了债转股进行自救。SD公司规模强大,技术领先,符合国家对债转股对象的要求,并且银行和政府对SD公司债转股也给予支持。文章重点分析SD公司实行债转股所产生的效应,债转股可以起到降杠杆的作用,从而提高偿债能力,增强融资能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失去利息税盾的负面效应。最后,为债转股后SD公司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如建立以SD公司为主导的共同治理机制,推动智能制造等,并由此得出未来民营企业实施债转股的几点启示。
二、“债转股”博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债转股”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HC公司债转股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案例主要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债转股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述 |
2.1 债转股的定义和分类 |
2.1.1 债转股的定义 |
2.1.2 债转股的分类 |
2.2 相关规定与名词解释 |
2.2.1 相关规定 |
2.2.2 名词解释与理论阐述 |
第3章 HC公司债转股动因与博弈 |
3.1 HC公司债转股动因 |
3.1.1 环境分析 |
3.1.2 债权人以外各参与方动因分析 |
3.1.3 债权人动因分析 |
3.2 HC公司债转股博弈分析 |
3.2.1 不考虑其他各方因素的二人博弈矩阵 |
3.2.2 考虑其他各方因素后的博弈矩阵 |
第4章 HC公司债转股方案设计 |
4.1 HC公司主要财务状况 |
4.2 债转股方案设计 |
4.2.1 债权金额不折价按每股净资产债转股 |
4.2.2 债权金额不折价 按市场法估值确定转股价格 |
4.2.3 按破产清偿后的余额确定债权 按市场法估值确定转股价格 |
第5章 HC公司债转股存在的风险和保障措施 |
5.1 HC公司债转股存在的风险 |
5.1.1 原债权人QH公司面临的风险 |
5.1.2 转股企业HC公司面临的风险 |
5.2 HC公司债转股配套保障措施 |
5.2.1 内部保障措施 |
5.2.2 外部周边的保障措施 |
5.2.3 宏观层面的保障措施 |
第6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江南水务可转换债券转股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创新点 |
2 可转换债券相关理论阐述 |
2.1 可转换债券概念及特征 |
2.1.1 可转换债券概念 |
2.1.2 可转换债券特征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3 案例简介 |
3.1 江南水务可转换债券转股过程 |
3.2 江南水务财务状况 |
3.2.1 偿债能力强 |
3.2.2 盈利水平稳定 |
3.2.3 发展前景良好 |
3.3 小结 |
4 江南水务转股价定价理论分析 |
4.1 江南水务发行可转债的动机分析 |
4.1.1 募集资金用途 |
4.1.2 获取资金成本 |
4.1.3 资本市场特性 |
4.2 初始转股价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发行时机的选择 |
4.2.2 股价表现预期 |
4.3 下修转股价影响因素分析 |
4.3.1 股东权益稀释效应 |
4.3.2 控股股东保持控股权 |
4.3.3 发行公司偿债能力 |
4.3.4 转股价下修动机 |
4.4 确定理论转股价 |
4.4.1 发行方定价区间 |
4.4.2 投资方定价区间 |
4.4.3 转股价区间 |
4.4.4 基于B—S模型的最优转股价 |
5 江南水务转股价定价问题分析 |
5.1 转股价初始设定值偏高 |
5.1.1 发行时机不当 |
5.1.2 忽视股价下跌风险 |
5.2 转股价向下修正效率问题 |
5.2.1 转股价下修时机不当 |
5.2.2 转股价下修幅度过小 |
5.3 缺乏回售风险管控 |
6 案例启示 |
6.1 宏观经济层面 |
6.2 公司管理层面 |
6.2.1 谨慎选择发行时机 |
6.2.2 合理预期股价走势 |
6.2.3 发挥转股价下修条款效能 |
6.2.4 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
6.3 可转债条款层面 |
6.3.1 限制回售条件 |
6.3.2 提高票面利率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速公路企业间债转股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债转股实践情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基础 |
2.1 债转股相关概念 |
2.1.1 债权和股权的区别及联系 |
2.1.2 债转股运作流程 |
2.1.3 转股主体 |
2.1.4 债转股的应用条件 |
2.2 博弈相关理论 |
2.2.1 博弈论基本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BP神经网络理论分析 |
2.3.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
2.3.2 股权价值评估原理 |
2.3.3 遗传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企业债转股比例分析 |
3.1 高速公路企业与施工单位博弈分析 |
3.1.1 博弈的基本假设 |
3.1.2 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
3.1.3 博弈结果分析 |
3.2 影响持股比例的因素 |
3.3 持股比例的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企业股权价值评估 |
4.1 指标选取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影响企业股权价值指标 |
4.2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
4.2.1 样本的收集 |
4.2.2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仿真过程 |
4.3.1 BP神经网络参数的设计 |
4.3.2 BP神经网络的仿真训练 |
4.3.3 BP神经网络的优化 |
4.4 BP网络的仿真预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5.1 案例背景 |
5.1.1 C公司经营情况及转股背景 |
5.1.2 确定C公司的股权价值 |
5.1.3 确定L公司持股比例 |
5.1.4 C公司同意转股条件 |
5.1.5 L公司同意转股条件 |
5.2 多因结果分析 |
5.3 措施与建议 |
5.3.1 谨慎对待债转股 |
5.3.2 警惕财务风险 |
5.3.3 把握道德风险 |
5.3.4 相关法律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
(4)长航油运重新上市的财务效果研究 ——从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破产路径选择研究 |
1.2.2 破产重整效果研究 |
1.2.3 债转股的效果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选题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创新 |
1.4.2 研究视角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破产相关概念 |
2.1.2 重整模式 |
2.2 制度基础 |
2.2.1 退市制度 |
2.2.2 重新上市制度 |
2.3 理论基础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2 合作博弈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4 生命周期理论 |
第3章 案例介绍 |
3.1 长航油运简介 |
3.2 长航油运退市、整改与重新上市流程 |
3.2.1 长航油运退市过程 |
3.2.2 长航油运退市整改过程 |
3.2.3 长航油运退市重新上市过程 |
3.3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后的基本情况 |
第4章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财务效果分析 |
4.1 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的体系构建 |
4.1.1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博弈 |
4.1.2 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的分析体系 |
4.2 债权人角度财务效果分析 |
4.2.1 债权人的博弈与合作 |
4.2.2 有财产担保债权人财务效果分析 |
4.2.3 普通债权人财务效果分析 |
4.3 股东角度财务效果分析 |
4.3.1 股东之间的博弈与合作 |
4.3.2 大股东财务效果分析 |
4.3.3 中小股东财务效果分析 |
4.4 公司角度财务效果分析 |
4.4.1 财务指标纵向分析 |
4.4.2 财务指标横向分析 |
4.5 社会效益分析 |
4.5.1 企业与社会的合作与博弈 |
4.5.2 保持经济稳定运行 |
4.5.3 保证社会就业 |
4.5.4 资本市场效益 |
第5章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后的潜在问题与对策 |
5.1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的成功经验 |
5.1.1 重视经营性的整改措施 |
5.1.2 实行市场化的整改方式 |
5.1.3 达成合作博弈的利益共同体 |
5.2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后存在的潜在问题 |
5.2.1 无法分红带来的影响 |
5.2.2 对市场环境依赖性过强 |
5.2.3 后续资产减值带来的财务风险 |
5.3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后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5.3.1 建立股价预警机制 |
5.3.2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
5.3.3 保持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完善退市制度的配套制度 |
6.2.2 强化重新上市相关主题责任界定 |
6.2.3 推进“重新上市”常态化 |
6.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
6.3.1 研究的不足 |
6.3.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引文文献 |
阅读型文献 |
后记 |
(5)钢铁类上市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模式研究 ——以南钢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我国债转股发展现状分析 |
2.1 债转股概述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提出背景 |
2.1.3 两轮债转股的比较 |
2.1.4 债转股运作模式 |
2.2 我国钢铁行业债转股发展状况 |
2.2.1 我国钢铁行业经营情况和负债规模 |
2.2.2 钢铁行业债转股必要性 |
2.2.3 钢铁行业债转股情况 |
2.3 钢铁类上市企业实施债转股的优势 |
3 钢铁类上市企业债转股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 |
4 南钢股份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南钢股份简介 |
4.2 南钢股份债转股的背景分析 |
4.2.1 南钢股份经营背景分析 |
4.2.2 南钢股份负债背景分析 |
4.3 南钢股份债转股模式分析 |
4.3.1 南钢股份债转股动因及模式概述 |
4.3.2 前期阶段:资金募集与资产定价 |
4.3.3 中期阶段:股权管理 |
4.3.4 后期阶段:股权退出 |
4.4 债转股对南钢股份影响分析 |
4.4.1 经营状况影响分析 |
4.4.2 债转股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4.4.3 社会效益效果分析 |
4.5 南钢股份债转股模式小结 |
4.5.1 南钢股份债转股模式的优势 |
4.5.2 南钢股份债转股面临的挑战 |
4.5.3 钢铁类上市企业债转股模式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对钢铁企业上市公司的建议 |
5.2.2 对监管层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武钢集团市场化银行债转股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和债转股现实分析 |
2.1 国内外债转股发展概述 |
2.1.1 国外债转股发展概述 |
2.1.2 我国债转股发展概述 |
2.2 相关理论 |
2.2.1 财务分析理论 |
2.2.2 博弈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现实需求分析 |
2.3.1 宏观经济治理 |
2.3.2 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
2.3.3 促进国企改革 |
2.4 两轮债转股对比分析 |
3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回顾 |
3.1 武钢集团的基本情况介绍 |
3.1.1 企业经营情况 |
3.1.2 企业财务情况 |
3.2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条件分析 |
3.2.1 从企业角度 |
3.2.2 从金融机构角度 |
3.2.3 从政府角度 |
3.3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方案 |
3.3.1 债转股操作模式 |
3.3.2 债转股实施主体 |
3.3.3 债转股定价模式 |
3.3.4 债转股退出机制 |
4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影响分析 |
4.1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1 亟待降低杠杆率 |
4.1.2 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 |
4.1.3 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
4.2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
4.2.1 市场化债转股对武钢集团资本结构的影响 |
4.2.2 市场化债转股对武钢集团偿债能力的影响 |
4.2.3 市场化债转股对武钢集团经营情况的影响 |
4.2.4 市场化债转股对武钢集团企业治理的影响 |
4.3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对银行的影响分析 |
4.3.1 银行业务模式创新 |
4.3.2 降低银行经营风险 |
4.3.3 增加银行潜在收益 |
5 总结和建议 |
5.1 研究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 |
5.2.1 募集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 |
5.2.2 配套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 |
5.2.3 各方目标不一致 |
5.3 建议 |
5.3.1 加强专业中介机构的建设 |
5.3.2 完善股权退出机制 |
5.3.3 协调各方利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7)困境公司融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困境公司融资困局 |
第一节 困境公司融资方式缺乏灵活性 |
第二节 困境公司融资存在的制度障碍 |
一、《公司法》视角下的困境公司融资 |
二、《证券法》视角下的困境公司融资 |
三、《企业破产法》视角下的困境公司融资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困境公司融资制度探讨 |
第一节 困境公司融资方式 |
一、负债型融资模式 |
二、权益型融资模式 |
三、混合型融资模式 |
第二节 融资方式的法律完善 |
一、融资过程中对担保权人的保护 |
二、融资过程中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困境公司融资实践创新之探究 |
第一节 重组类不良资产业务融资模式 |
一、重组类型选择 |
二、重组过程安排 |
三、代表案例 |
第二节 收购类不良资产业务融资模式 |
一、收购安排 |
二、代表案例 |
第三节 共益债权式融资模式 |
一、司法实践 |
二、融资的可行性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8)债转股的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债转股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实践经验 |
2.1 债转股风险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1 债转股及其风险 |
2.1.2 债转股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
2.2 债转股风险控制的国际实践经验 |
2.2.1 波兰债转股风险控制的实践经验 |
2.2.2 日本债转股风险控制的实践经验 |
2.2.3 美国债转股风险控制的实践经验 |
2.3 我国债转股风险控制的实践经验 |
2.3.1 我国首次债转股的实践背景及其效果 |
2.3.2 我国首次债转股实践的风险控制 |
第三章 我国债转股配套政策风险控制中的核心问题 |
3.1 当前我国债转股的政策目标与风险 |
3.1.1 当前我国债转股的政策目标 |
3.1.2 当前我国债转股的风险 |
3.2 本轮债转股风险的特点 |
3.2.1 本轮债转股风险的识别难度增加 |
3.2.2 本轮债转股风险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更为紧密 |
3.2.3 本轮债转股风险的重点在于实施机构的退出风险 |
3.2.4 本轮债转股风险控制的难度有所增加 |
3.3 当前我国已有的债转股风险控制的配套政策 |
3.3.1 银行不得直接将债权转为股权 |
3.3.2 对实施对象作出原则性要求 |
3.3.3 明确转股后需保障实施机构的股东权利 |
3.3.4 赋予各主体关于退出机制的自主决定权 |
3.3.5 对相关主体的约束机制进行了指导 |
3.3.6 明确政府在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不得施加行政干预 |
第四章 我国债转股的多方博弈分析及风险控制 |
4.1 债转股的参与方及其博弈关系分析 |
4.1.1 我国本轮债转股的参与方 |
4.1.2 我国本轮债转股各方博弈关系产生的原因 |
4.1.3 我国本轮债转股各方博弈关系的分析 |
4.1.4 我国本轮债转股各方利益一致性划分及信号博弈 |
4.1.5 债转股标的企业和实施机构信号博弈模型 |
4.1.6 债转股信号博弈模型实例分析 |
4.2 债转股风险识别 |
4.2.1 转股目的风险 |
4.2.2 道德风险 |
4.2.3 明股实债风险 |
4.2.4 转股对象选择风险 |
4.2.5 债转股成本风险 |
4.2.6 转股价格风险 |
4.2.7 股权管理风险 |
4.2.8 股权退出风险 |
4.3 基于各方博弈关系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建议 |
4.3.1 市场配置资源 |
4.3.2 法制化开展债转股 |
4.3.3 信用约束 |
4.3.4 防止责任转嫁 |
4.3.5 防止风险不当转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高速公路企业债转股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
2.1 债权与股权 |
2.1.1 债权概念 |
2.1.2 股权概念 |
2.1.3 债权与股权的区别 |
2.2 债转股 |
2.2.1 债转股概念 |
2.2.2 债转股分类 |
2.3 博弈论与实物期权理论 |
2.3.1 博弈论 |
2.3.2 实物期权理论 |
2.4 极限学习机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企业债转股实施可行条件 |
3.1 债转股的合法性 |
3.2 债转股的合规性 |
3.3 债转股双方意愿评估 |
3.3.1 债转股参与人及其博弈关系 |
3.3.2 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 |
3.3.3 博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3.3.4 债转股双方意愿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企业债转股施工单位持股比例研究 |
4.1 持股比例的影响因素和计算 |
4.1.1 持股比例影响因素 |
4.1.2 持股比例的计算 |
4.2 基于ELM-BS的高速公路建设企业股权价值评估模型 |
4.2.1 参数估计 |
4.2.2 样本采集和分析 |
4.2.3 建模和仿真结果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5.1 案例背景 |
5.1.1 CL公司基本情况 |
5.1.2 转股债权背景 |
5.2 LQ公司持股比例研究 |
5.2.1 CL公司股权价值评估 |
5.2.2 确定LQ公司持股比例 |
5.3 CL公司和LQ公司债转股意愿评估 |
5.3.1 CL公司债转股意愿评估 |
5.3.2 LQ公司债转股意愿评估 |
5.3.3 评估结论 |
5.4 债转股的风险及控制 |
5.4.1 财务风险控制建议 |
5.4.2 道德风险控制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
(10)SD民营上市公司的债转股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SD公司债转股案例介绍 |
2.1 SD公司概况 |
2.1.1 SD公司简介 |
2.1.2 SD公司业务模块 |
2.2 SD公司债转股过程 |
2.2.1 SD公司债转股方案的提出 |
2.2.2 SD公司债转股实施方案 |
2.2.3 全面实施债转股 |
第3章 SD公司债转股动因及可行性分析 |
3.1 SD公司债转股动因分析 |
3.1.1 造船业产能过剩 |
3.1.2 持续亏损,资不抵债 |
3.1.3 订单大面积取消导致资金链断裂 |
3.1.4 陷入经营困境 |
3.2 SD公司债转股可行性分析 |
3.2.1 符合债转股相关政策 |
3.2.2 银行与SD公司的债转股博弈 |
3.2.3 地方政府与SD公司的债转股博弈 |
第4章 债转股对SD公司的效应分析 |
4.1 SD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
4.2 债转股对SD公司的正面效应分析 |
4.2.1 降杠杆效果显着 |
4.2.2 偿债能力增强 |
4.2.3 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
4.2.4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
4.2.5 赢得转型时间 |
4.3 债转股对SD公司的负面效应分析 |
4.3.1 失去利息税盾 |
4.3.2 未解决资金匮乏问题 |
第5章 建议与启示 |
5.1 债转股后SD公司发展建议 |
5.1.1 建立以SD公司为主导的共同治理机制 |
5.1.2 降低运作风险 |
5.1.3 加强优势板块业务整合 |
5.1.4 推动智能制造 |
5.2 SD公司债转股案例启示 |
5.2.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
5.2.2 引入多方实施机构 |
5.2.3 适当选择债转优先股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债转股”博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HC公司债转股方案设计[D]. 夏楠. 沈阳大学, 2021
- [2]江南水务可转换债券转股定价问题研究[D]. 郝梦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高速公路企业间债转股价格研究[D]. 周诗雨.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长航油运重新上市的财务效果研究 ——从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角度[D]. 刘子瑶.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5]钢铁类上市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模式研究 ——以南钢股份为例[D]. 张思敏.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6]武钢集团市场化银行债转股的影响分析[D]. 刘闯.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困境公司融资法律制度研究[D]. 夏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8]债转股的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D]. 卜祥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9]高速公路企业债转股可行性研究[D]. 胡月芸.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10]SD民营上市公司的债转股效应研究[D]. 王红.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