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课程高考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术教学,学校,学堂,美术课
新课程高考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马安民[1](2015)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提高高考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教学改革要体现时代特点,为了更好的促进改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对施教者与受教者都是一次巨大的革新,传统教学中的诸多教育观念、手段、方法都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发生转变。1.转变思想,适应新课程要求,寻求新的教学思维首先要转变(本文来源于《2015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5-12-26)
王后雄,李木洲[2](2010)在《新课程下高考质量与新课程改革发展关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改革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新课程下高质量的高考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同时,科学合理的新课程改革也为新课程高考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制约高考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包括新课程目标和新课程标准体系;二是外在的,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及考生身心发展规律等。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因素主要来自新课程高考的科目设置、内容选择、评价及录取方式等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考试》期刊2010年09期)
王后雄,漆应该[3](2009)在《新课程下高考物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考物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技术指标包括试卷的结构模式、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题型要素、分数要素、长度要素、时限要素、等值要素,它是高考物理学科命题、审题评估监控的标准,是实现试题及试卷质量控制的依据。上述试卷结构构建的技术指标,可直接用于指导高考物理试题的命制,并可作为评价高考物理试卷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考试(研究版)》期刊2009年07期)
刘新平,李修平[4](2009)在《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命题模式及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考命题模式及质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命题职责、命题结构以及命题效能3个方面。在评价高考命题模式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各门课程的质量评价是否具备时代性和继承性、普遍性和灵活性、计量性和控制性等重要特征。高考命题模式及质量的评价,需要从大量实践信息资料中去寻求答案,并得到系统理论的支持。(本文来源于《湖北招生考试》期刊2009年12期)
冯梅花[5](2008)在《新课程 新高考 新策略——探索高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校于2005年9月开始实施新课程,全校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叁年多来,我校教育教学已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步稳定,教育结构日趋合理,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本文来源于《网络科技时代》期刊2008年24期)
王后雄,胡承臣[6](2008)在《新课程下高考政治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考试成绩是高等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广,"一标多本"和分省命题的差异,导致各地存在高考标准不一、质量失控等问题。高考考试标准和试卷结构技术指标的构建,旨在提高高考的效度和信度,它有利于实现考试目的,遵循命题规律,规范命题思路,控制考试误差,树立高考的公信力。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各实验省区的高考命题(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08年09期)
王后雄[7](2008)在《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考化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技术指标包括试卷的结构模式、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题型要素、难度要素、分数要素、长度要素、时限要素、等值要素,它是高考化学命题、审题评估监控的标准,是实现试题及试卷质量控制的依据。上述试卷结构构建的技术指标,可直接用于指导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并可作为评价高考化学试卷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2008年06期)
牛学敏[8](2008)在《新课程下高考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点,推动了新课程下的高考改革。2007年首次举行新课程下的高考。质量是高考的生命力所在,因而人们高度关注新课程下的高考质量。新课程下的高考方案中具有很多亮点,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但也对高考质量形成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课程下各省(区)高考方案的梳理,归纳出新课程下高考质量的影响因素,并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学和考试学的相关理论为高考质量控制寻求理论基础。在考试学理论、问卷统计分析结果以及“叁个有利于”原则的指导下,确立了新课程下高考质量控制的内容及其标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通过研究,得出如下主要观点:新课程下高考的质量是指新课程下高考结果满足一定需要的能力特征的总和。所谓“一定需要”是指受高考结果影响的人或组织对高考结果的需要。高考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特征主要表现为高考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新课程下高考的质量控制,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质量要求,高考活动的施控者采取各种措施监督高考活动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新课程下的高考质量控制标准应该是由国家公认机构制定并由国家标准权威管理部门批准的文件。它对高考设计、实施和评价规定了规则、导则和要达到的特定指标,供高考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遵守和反复使用,以确保高考活动的最佳秩序和质量的实现。新课程下的高考是由参与考试活动的诸要素彼此关联、相互作用而形成,并与一定环境发生关系,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自身因素、人员因素和条件因素。控制论、差异原理、人本原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新课程下高考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科目设置、考试大纲、命题质量和实施规范,四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这些内容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将直接关系到高考质量的优劣程度。科目设置应以新课程体系为基本依据,笔试科目数以4~5门为宜;语、数、外作为必考科目;恰当地运用质性评价方式;各科分值比例体现中学课时比例和高校要求。考试大纲的内容要完整,内容体系和试卷结构合理;样题或示例规范。试卷结构主要包括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题型要素、分数要素、长度要素、时限要素和背景材料;技术指标主要包括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和等值。考试实施过程中着重对监考的规范化与人本化、阅卷评分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控制。新课程下高考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政策法规控制、专家权力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统计分析控制、标准审查控制以及社会监督控制。前馈控制阶段多采用政策法规控制、专家权力控制,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控制、标准审查控制和社会监督控制,反馈控制主要通过统计分析来实现。它们相互联系,彼此补充,共同保证高考预期质量目标的实现,并为高考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何家军[9](2008)在《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叁个有利于”是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我国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6个省市开始实施分省命题,特别2007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开始实施了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从实施分省命题到新课程高考,这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人才起了重要作用。但从现在高考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分省命题的考试设计质量,考试实施质量及考试结果评价质量都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要求相去甚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对我国新课程高考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发挥高考的正效应,我们开展了《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研究》。本论文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入手,在对“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标准”的概念界定之前,论文简单归纳了新课程高考改革的背景,并对2007年新课程四省(区)高考改革方案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引入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对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界定,明确了高考质量评价标准的内涵和范畴。在借鉴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高考质量评价标准的性质,提出了构建评价标准的宏观依据、政策依据、基础依据、客观依据和现实依据。从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教育质量、高考活动等方面,探讨了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的价值和功能。科学研究需要方法的指导,在论文中我们也体现了构建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标准的结构要素及其构建。文章主要构建了高考设计的评价标准和高考命题实施过程的评价标准。在构建高考设计评价标准方面,我们根据我国高考改革的实际,同时借鉴域外的某些可行做法,从科目设置的评价,内容要素,高考学科能力,高考难度要素,试卷的长度要素,题型要素,分数和时限要素及等值要素来构建了高考质量评价标准。其中内容、目标是主体要素,题型、难度是派生要素,分数、长度、时限是依附要素。本文主要从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命题流程及阅卷质量和安全对高考实施过程质量进行评价。本论文除了前期的理论构想外,还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于2007年5月~6月设计了调查问卷,高考一结束就对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进行了实证调查。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560多份,有效回收率达85%。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本论文对新课程高考的认同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四省(区)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标准实证研究》报告。(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谢芳青,梁仁华[10](2006)在《关注新课程改革 提升高考复习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回望近五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2002年的"丝绸之路题",2003年的"长城题",2004年的"全球一体化题",2005年的"民族主义题",2006年的"中华文明题",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史学界广泛流行的生产力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全球化范式、文明史范式等新的史学范式理论在高考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特别是近叁年,文明史范式、文化史范式已成为文综测试历史命题专家所采用的主导范式。"从文明演进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文明史观"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新的历史教材大都是以"文明史观"来组织内容与编纂的。与此相关的是,随着2004年高中历史(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06年10期)
新课程高考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课程改革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新课程下高质量的高考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同时,科学合理的新课程改革也为新课程高考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制约高考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包括新课程目标和新课程标准体系;二是外在的,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及考生身心发展规律等。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因素主要来自新课程高考的科目设置、内容选择、评价及录取方式等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课程高考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1].马安民.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提高高考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C].2015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2].王后雄,李木洲.新课程下高考质量与新课程改革发展关系探析[J].中国考试.2010
[3].王后雄,漆应该.新课程下高考物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
[4].刘新平,李修平.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命题模式及质量评价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09
[5].冯梅花.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探索高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8
[6].王后雄,胡承臣.新课程下高考政治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
[7].王后雄.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
[8].牛学敏.新课程下高考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何家军.新课程高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谢芳青,梁仁华.关注新课程改革提升高考复习质量[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