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识别框架论文-刘友方

开放识别框架论文-刘友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开放识别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息融合,证据理论,信息论,开放识别框架

开放识别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刘友方[1](2017)在《基于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各类智能信息系统出现,其中信息融合技术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在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或者极端或者未知场景的同时,传感器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也受到了更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这些精度不准确,可靠性未知的信息并从中获取有用且直观的信息成了研究者们需要解决的难题。证据理论正是处理这类不确定性推理的优良工具,但是其在合成高冲突证据时往往得到与事实相悖的结果,针对这个问题,深入分析可知,未知命题的存在和证据本身的问题是两个可能的原因。为处理好这两个原因从而得到更好的合成结果,本文结合信息论与证据理论,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冲突度和先验知识的识别框架预处理法以及基于开放识别框架的信息融合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冲突度和先验知识的识别框架预处理方法。针对证据高度冲突的情况,考虑到识别框架存在问题的可能性,首先,基于开放世界假设理论引入开放识别框架和未知命题;然后分析证据的信息熵、证据间的冲突度、先验知识和未知命题的关系得出方程组;最后解方程组得到未知命题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从而进一步计算出开放识别框架下新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并通过正反实例分析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2)提出一种基于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的证据融合方法。针对证据高度冲突的情况,考虑到证据本身存在的问题的可能性。首先,定义证据间的可信度,具体步骤是基于Jousselme距离定义证据间的相似度,由相似度进一步定义证据间的支持度,将支持度归一化定义证据间可信度,其次,定义证据本身的确定性程度,然后综合二者正则化定义综合可信度并以此为权重计算预处理过后的识别框架下的加权平均证据;最后利用D-S组合规则对加权平均证据进行多次合成。经过以上处理后,本文融合规则即继承了 D-S组合规则的完备数学性质也综合考虑了引发证据高冲的两个原因。(3)通过交叉对比开放世界假设下和完备世界假设下的方法对具有不同特征类型的数据的处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融合方法有效解决了高冲突证据的融合问题,且具有优良的兼容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09)

徐培玲[2](2008)在《开放识别框架D-S证据理论合成规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不确定性推理方法,D-S证据理论在不确定性推理和信息融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D-S证据理论比较适合于解决低冲突、高置信度的情况,而在实际应用中,证据之间常常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此时容易得出与事实相悖的结果。在信息融合中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否则会造成系统的错误决策,这成为制约D-S证据理论进一步推广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合成规则的研究。本文首先对D-S证据理论的基本知识进行了总结概括,在对识别框架粗化与细分、收缩与扩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识别框架的概念,并对识别框架开放后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论述;其次,对给定证据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出了各证据在合成过程中的权重,基于此提出了基于证据距离的开放识别框架合成规则;对于由于外界干扰造成的证据冲突问题,首先对证据进行预处理,将干扰降至最低,基于此提出了基于证据预处理的开放识别框架合成规则。研究了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合成规则的仿真评价方法,设计、开发了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合成规则的仿真系统;最后,通过对六种典型悖论问题的计算及仿真比较,基于证据距离的开放识别框架合成规则较其它方法更适合于解决证据合成问题,而基于证据预处理的开放识别框架合成规则更适合解决冲突较大的证据合成问题,而且保持了原有D-S证据理论的优点,确定度也有了较大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08-05-21)

徐培玲,杨风暴,王肖霞,谈激勇[3](2007)在《开放识别框架D-S合成规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引入开放识别框架的概念,运用证据距离和反映证据冲突分配权重的证据冲突强度,提出了一种证据合成的有效方法,该方法能明确区分识别框架的完备性,判断是否需要开放原识别框架。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07年09期)

张玮[4](2007)在《面向对象分层的开放式虹膜识别系统框架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扩大的应用范围和研究深度,迫切要求制定虹膜自动识别系统的统一标准,以加速虹膜特征识别技术的成熟化和产业化。针对目前虹膜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虹膜识别方法,以及国内这一领域的薄弱现状,本文在制订虹膜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开发和通信接口的统一标准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工作。通过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统需求,确定了虹膜识别系统的功能模型;抽取逻辑结构,提出了整合多种虹膜特征识别技术的通用解决方案;进行功能模块层级结构划分和接口规范化,完成了面向对象分层的统一开放式的虹膜识别系统的架构设计。基于逻辑架构建立了易于扩展、可复用的虹膜识别系统平台,完成了应用系统的各个层级算法的研究、封装实现。实验逻辑连贯,系统地完成了虹膜识别的完整功能。系统兼顾国际通用生物特征数据格式模板和虹膜特征识别的具体特点,促进了虹膜特征识别系统的标准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01)

曾成,赵保军,何佩琨[5](2005)在《D-S理论在开放识别框架下的推广》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法获取完备识别框架的应用背景,把证据模型建立在一个随着证据组合而不断完善的开放识别框架上,提出一种推广的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开放框架D-S理论(OFDST).基于DFDST定义证据的支持函数与反对函数,对证据的信任函数模型进行全新诠释,揭示Dempster组合规则的线性实质.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开放识别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不确定性推理方法,D-S证据理论在不确定性推理和信息融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D-S证据理论比较适合于解决低冲突、高置信度的情况,而在实际应用中,证据之间常常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此时容易得出与事实相悖的结果。在信息融合中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否则会造成系统的错误决策,这成为制约D-S证据理论进一步推广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合成规则的研究。本文首先对D-S证据理论的基本知识进行了总结概括,在对识别框架粗化与细分、收缩与扩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识别框架的概念,并对识别框架开放后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论述;其次,对给定证据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出了各证据在合成过程中的权重,基于此提出了基于证据距离的开放识别框架合成规则;对于由于外界干扰造成的证据冲突问题,首先对证据进行预处理,将干扰降至最低,基于此提出了基于证据预处理的开放识别框架合成规则。研究了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合成规则的仿真评价方法,设计、开发了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合成规则的仿真系统;最后,通过对六种典型悖论问题的计算及仿真比较,基于证据距离的开放识别框架合成规则较其它方法更适合于解决证据合成问题,而基于证据预处理的开放识别框架合成规则更适合解决冲突较大的证据合成问题,而且保持了原有D-S证据理论的优点,确定度也有了较大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放识别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友方.基于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7

[2].徐培玲.开放识别框架D-S证据理论合成规则研究[D].中北大学.2008

[3].徐培玲,杨风暴,王肖霞,谈激勇.开放识别框架D-S合成规则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

[4].张玮.面向对象分层的开放式虹膜识别系统框架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7

[5].曾成,赵保军,何佩琨.D-S理论在开放识别框架下的推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

标签:;  ;  ;  ;  

开放识别框架论文-刘友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