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大风论文-吴瑞姣,陶玮,周昆,邱学兴

灾害性大风论文-吴瑞姣,陶玮,周昆,邱学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灾害性大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飑线,特征,天气形势

灾害性大风论文文献综述

吴瑞姣,陶玮,周昆,邱学兴[1](2019)在《江淮灾害性大风飑线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0—2017年4—9月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和高空探测资料,识别出江淮地区35条飑线。空间分布显示,飑线主要形成于长江以北的平原地区。时间分布显示,40%的飑线发生在7月,其中7月下旬有一峰值;约37%的飑线形成于中午到下午,在午后到傍晚成熟,在下午至夜间消亡。较多的飑线向东南方向移动,移速集中于8~16 m·s~(-1),长度为200~250 km,强度为60~65 dBz,生命史为3~4 h。飑线的主要形成方式为离散区型(broken areal型),组织方式以后部层状云型(trailing stratiform型)居多,主要消散方式为逆向断线型(reversed broken line型)。把飑线的天气背景分成五种类型:浅槽型、深槽型、高压边缘型、槽后型和冷涡型。江淮飑线多出现在西风槽前;深槽型飑线引起的地面降温幅度最大;深槽型和冷涡型飑线的雷达回波核较高,天气也更为剧烈,除了降水和雷暴大风外,还可出现冰雹或龙卷。五种天气型的相同之处是对流有效位能大于1300 J·kg~(-1),0~6 km的垂直风切变大于10 m·s~(-1),抬升凝结高度多低于930 hPa,即低层为高温潮湿的环境。(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王易,韩桂荣,曹舒娅,刘安宁[2](2018)在《江苏一次灾害性大风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江苏省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和连云港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7年3月1日江苏一次大范围灾害性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大风过程是黄河气旋后部冷锋迅速加强南下引起的一次系统性大风过程,具有明显的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的斜压结构,槽后急流和冷平流显着。强叁小时正变压引起的变压风是阜宁产生大风的主要原因。此外,云台山地形造成的冷锋加强也对阜宁大风有一定的加强作用。(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苏小玲[3](2018)在《广西一次飑线过程弓形结构及灾害性大风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3月4日广西北部一次造成大风灾害的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此次飑线演变过程中弓形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地面灾害性大风的强度预报。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产生于‘前置槽’和高低空急流耦合影响下,层结不稳定、中层干冷为大风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地面辐合线对飑线演变具有指示意义,指示时间提前1小时左右;强降雨的拖曳、降水蒸发冷却作用和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形成强下沉气流,在地面形成冷池,地面冷池促进后向入流急流发展,后向入流急流在系统前侧下沉,使回波逐步演变为弓形;风廓线雷达中低层大风速下传对预报大风具有指示意义,根据大风速明显下传特征可提前30min-1h预报预警地面大风;环境CAPE值和中高层干冷平流通过影响后向入流急流强度来影响飑线地面大风极值,可根据CAPE值和中高层干冷平流强度来预报飑线地面大风极值。1环流形势及环境场条件采用高空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高低空环流形势、强对流影响系统和热力不稳定条件。分析表明:此次过程产生于‘前置槽’、超前冷平流(高层冷空气超前于低层冷空气入侵某地)和高低空急流耦合影响下,层结不稳定、中层干冷为强对流天气特别是大风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2地面辐合线与飑线演变采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广西雷达拼图资料,通过雷达拼图可知此次飑线过程共有叁条飑线相继影响广西北部,再根据飑线演变把飑线1分为叁个阶段,直线型阶段、弓形阶段和消散阶段。通过广西组合反射率雷达拼图迭加地面风场来分析地面辐合线与飑线演变的关系。分析结果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制约着飑线的生消、移向;4日5-10时地面辐合线出现在飑线1强回波的前沿,强回波区与前1小时地面辐合线吻合较好,即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演变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且指示时间提前约1小时。3雷达特征分析及弓形回波结构演变采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通过雷达拼图、基本放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雷达剖面图分析此次飑线过程。此次飑线过程共有叁条飑线相继影响广西北部,4日4时,第一条飑线开始形成于百色中部(飑线1),5时第二条飑线形成与河池(飑线2),6时桂林境内对流回波形成直线型飑线(飑线3),其中飑线2、3为直线型,飑线1在6时之后逐步演变为弓状结构。再根据飑线演变把飑线1分为叁个阶段,直线型阶段(4日4时-6时)、弓形阶段(4日6时-9时)和消散阶段(4日9时-11时)。因弓形飑线所产生的灾害性大风范围更广、强度更强,故着重分析飑线1弓形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再结合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通过雷达反射率因子和风暴相对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图,地面温度、速度流线及弓形回波位置迭加图,分析后向入流急流、冷池、弓形回波演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强降雨的拖曳、降水蒸发冷却作用和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形成强下沉气流,在地面形成冷池,地面冷池引发的水平涡管是促进后向入流急流发展的主要原因,后部入流急流在系统前侧下沉,使回波逐步演变为弓形。4飑线地面大风预报对比飑线位置和广西重要天气报灾害性大风出现的时间、强度,柳州站于7时44分(飑线过境前40-50min)发生了17m/s的灾害性大风,根据柳州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可知,飑线过境前2小时中低层西南大风速开始出现下传现象,在7时30分后大风速及地,产生西南大风。因此可根据大风速下传特征及大风速强度提前做好地面大风预警预报服务。根据探空资料、高空资料、地面大风等资料,分析CAPE值、中高层干冷平流、后项入流急流与飑线地面大风极值的关系。分析表明:环境CAPE值和中高层干冷平流通过影响后向入流急流强度来影响飑线地面大风极值,即可根据CAPE值和中高层干冷平流强度来预报飑线地面大风极值。(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陈有利,郭宇光,王毅,施滨峰,王科[4](2018)在《宁波-舟山港灾害性大风数值模式检验订正及服务平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wrf中尺度数值模式通过叁重嵌套降尺度、垂直网格加密等精细化处理手段和边界层、积云参数化方案的优选,为宁波-舟山港提供精细化风场预报。模式水平最高分辨率1km×1km,边界层湍流方案和积云方案分别采用YSU和Kain-Fritsch方案,并使用叁维变分同化技术同化进了港区实况观测和地形资料。将wrf模式的预报结果同EC和Japan模式进行比较评估,结果表明:通过本地化释用技术改进后的wrf模式,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在2.14~4.98之间,较低风速的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小于较高风速;模式预报结果相比实况风速总体偏小;预报结果优于EC和Japan模式,具有良好的参考性。将订正后的预报产品应用于港口的气象保障中,联合海事、港务等部门建立了专门服务于港口的预报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港口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为港口航海运输、生产作业以及管理调度提供了快速、精确、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8年08期)

罗静兰,曾繁威,王迪龙[5](2018)在《云浮地区灾害性大风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云浮地区16个气象站2008—2016年的大风资料,从大风的发生时间、时段、风向和风力等方面分析大风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大风分布与地形有一定关系,罗定大风最多,郁南最少。(2)大风日变化非常明显,白天出现大风的机率远远大于夜间,下午明显大于上午;大风日数的月和季节分布变化特征也非常明显,汛期4—9月是高发期。(3)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占比最大,其次是热带气旋影响,而冷空气引起的占比极少。(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8年03期)

刘彬贤,陈宏,左涛,王亚男,孙晓磊[6](2018)在《基于EC集合预报的渤海灾害性大风风速预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4—2015年渤海埕北A平台逐小时风场特征对7级以上且持续6 h以上的大风个例进行统计,共出现36次大风过程。利用欧洲中心集合预报51个预报成员分别比较最优成员和最优百分位预报产品在预报海上大风风速预报的效果,结果表明:EC集合预报对于7级以上大风有低估的效果,从优选成员来看,集合预报最优成员并不唯一确定;6种(最大值、95、90、85、80、75百分位)集合预报百分位预报的10 m风速,多数预报与实况相比是偏小的,利用历史偏差对EC集合预报的误差进行校准,反算校准后误差缩小。总之,集合灾害性大风风速的预报有低估的效果,反算后预报水平有明显提高,可利用EC集合预报最优百分位订正后的10 m风场产品应用于渤海灾害性大风的预报。(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8年02期)

竹利,陈朝平,陈茂强,廖文超[7](2018)在《川北飑线成熟阶段灾害性大风成因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加密探空资料、Himawari-8气象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6年6月四川北部一次造成大风灾害的飑线过程进行综合观测分析,着重分析该飑线成熟阶段地面灾害性大风的落区特征;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的高分辨率产品数据,分析此次飑线大风落区与飑线系统后部入流急流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飑线系统后部入流急流的形成、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该飑线成熟阶段,地面大风中心位于后部入流急流的中心轴顶端的强对流云团附近区域;成熟飑线前侧存在一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该辐合线对飑线演变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指示时间约提前1 h;由于成熟飑线系统自身的扰动温度分布不均衡,在对流单体后边界产生的水平涡度对飑线中层后部入流的加速作用下,形成了后部入流急流;在飑线的中层,后部入流急流与水平扰动温度梯度之间存在正反馈效应,它是成熟飑线产生地面大风的一种重要物理机制,也是弓形回波形成的物理机制;飑线地面大风极值的主要预报着眼点为环境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中高层干冷平流强度;中低层水汽条件对飑线维持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8年02期)

孙妍,胡洪泉,朱禹[8](2018)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6月7日发生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厚的东北冷涡背景下,飑线过程发生前期,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的配置,促进了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发展;飑线发展移动过程中,地面对应的切变线与风速辐合线有利于飑线的触发与维持;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上沿运动方向在近地层的速度大值区及阵风锋,能很好地反映大风;温度平流及假相当位温垂直分布特征表明了,此次飑线过程是在大范围冷区环境背景下,由于低层暖湿空气扰动而发生的,因此热力不稳定层结的构建,不仅需要高层冷空气,同时低层暖空气的参与尤其重要。(本文来源于《气象灾害防御》期刊2018年01期)

周福,蒋璐璐,涂小萍,申华羽,郑铮[9](2017)在《浙江省几种灾害性大风近地面阵风系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摘要1资料与方法 1.1阵风系数定义阵风系数定义为:时距T0的时间段内持续时间为τ的最大风速与时距为T_0的平均风速之比,即:G_(τ,T_0)=V_(τ,T_0)/V_(T_0),式中T_0为10 min,τ为3 s,V_(τ,T_0)为1 h极大风速,V_(T_0)为1h内 10 min平均风速的最大值。(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张霞,吴彩霞,缪燕,杨亚新[10](2014)在《长江口沿海地区灾害性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长江口沿海地区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灾害性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利于过往船舶了解该地区灾害性大风发生的空间、季节、风向等变化情况,对提高船舶在长江口沿海航行中的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州航海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灾害性大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江苏省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和连云港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7年3月1日江苏一次大范围灾害性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大风过程是黄河气旋后部冷锋迅速加强南下引起的一次系统性大风过程,具有明显的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的斜压结构,槽后急流和冷平流显着。强叁小时正变压引起的变压风是阜宁产生大风的主要原因。此外,云台山地形造成的冷锋加强也对阜宁大风有一定的加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灾害性大风论文参考文献

[1].吴瑞姣,陶玮,周昆,邱学兴.江淮灾害性大风飑线的特征分析[J].气象.2019

[2].王易,韩桂荣,曹舒娅,刘安宁.江苏一次灾害性大风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8

[3].苏小玲.广西一次飑线过程弓形结构及灾害性大风成因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4].陈有利,郭宇光,王毅,施滨峰,王科.宁波-舟山港灾害性大风数值模式检验订正及服务平台设计[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

[5].罗静兰,曾繁威,王迪龙.云浮地区灾害性大风的特征[J].广东气象.2018

[6].刘彬贤,陈宏,左涛,王亚男,孙晓磊.基于EC集合预报的渤海灾害性大风风速预报方法研究[J].海洋预报.2018

[7].竹利,陈朝平,陈茂强,廖文超.川北飑线成熟阶段灾害性大风成因个例分析[J].暴雨灾害.2018

[8].孙妍,胡洪泉,朱禹.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特征分析[J].气象灾害防御.2018

[9].周福,蒋璐璐,涂小萍,申华羽,郑铮.浙江省几种灾害性大风近地面阵风系数特征[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论文集.2017

[10].张霞,吴彩霞,缪燕,杨亚新.长江口沿海地区灾害性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灾害性大风论文-吴瑞姣,陶玮,周昆,邱学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