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原体分类论文-张磊,韩翔,李正男,吴云锋,韩崇选

植原体分类论文-张磊,韩翔,李正男,吴云锋,韩崇选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原体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泡桐丛枝植原体,secY基因,nusA基因,序列分析

植原体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韩翔,李正男,吴云锋,韩崇选[1](2012)在《secY和nusA基因在泡桐丛枝植原体亚组分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泡桐丛枝植原体转运蛋白secY基因及转录延伸因子nusA基因,从亚组水平上确定陕西泡桐丛枝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方法】采集陕西杨凌、彬县、旬邑、永寿、周至和宝鸡等6个泡桐栽培区的泡桐丛枝样品,提取病样总核酸;设计引物对secY-F/R和nusA-F/R,对泡桐丛枝植原体secY、nusA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获得了泡桐丛枝病植原体secY基因序列的全长,大小为1 358bp,编码414个氨基酸;获得了部分nusA基因序列,大小为946bp,编码315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各县区泡桐丛枝植原体的secY、nusA基因序列均一致。一致性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陕西泡桐丛枝植原体与台湾泡桐丛枝植原体的亲缘关系最近,secY、nus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6%。【结论】首次报道了泡桐丛枝植原体转运蛋白secY基因及转录延伸因子nusA基因的序列,并以其作为分类标准,将陕西泡桐丛枝植原体归属到16SrⅠ-D亚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11期)

杨海旭,王洋,赵彦檩,赵锦,刘孟军[2](2011)在《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分子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枣疯病是一种重要的植原体病害,本试验旨在明确惟一已知的天然叁倍体品种--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分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赞皇大枣枣疯病病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通过BLAST比对进行序列分析,利用临位相连法构建16S rDNA系统演化树,并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虚拟RFLP分析。【结果】获得的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850 bp(GenBank登录号GU184180),包括1 529 bp的16S rDNA基因全序列、264 bp的邻近间隔区序列及57 bp的23S rDNA部分基因序列。同源分析表明,赞皇大枣枣疯病病原16S rDNA序列与其它植原体的相似性在87%—98%,其中与榆树黄化Elm yellows(EY)(GenBank登录号l33763)最高相似性为98%;与大多数二倍体枣品种的植原体序列相似率达99%以上;其虚拟RFLP图谱与4个16SrⅤ亚组的代表序列图谱差异显着,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JN001985)比对结果表明,与其它亚组序列同源性为52.3%—76.7%。【结论】叁倍体赞皇大枣枣疯病病原属于榆树黄化组(16Sr V),并与其中的B亚组亲缘关系最近;与二倍体品种的病原分类地位一致,说明枣疯病植原体在系统进化上比较保守。(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1期)

张松柏,罗香文,刘勇,张德咏,李华平[3](2010)在《植原体检测与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末发现植原体以来,目前已发现的植原体已有300多种,其中有多种植原体危害经济作物。综述了国内外植原体检测方法与分类研究。(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0年06期)

魏婷,吴云锋,侯伟,武科科,李毅然[4](2009)在《柳树黄化病植原体的分子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柳树黄化病是一种重要的植原体病害,本研究旨在明确柳树黄化病植原体(Willow Yellow phytoplasma,WY)的分类地位,为进一步开展致病性和防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植原体特异引物通过PCR方法从患病植株DNA中扩增植原体16S rD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基因(ribosomal proteins gene,rp),对所得的序列进行分析,构建同源进化树,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巢式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首次从柳树黄化病植原体中分离出了16S rDNA基因和rp基因,大小分别为1246bp和1212bp。通过对植原体16S rDNA和r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和RFLP分析,发现该分离物与16SrI组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以上,与16SrI-C亚组中的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同源性高达99.8%(16SrDNA)和99.6%(rp),且RFLP分析与16SrI-C亚组的植原体有相同的酶切条带。【结论】柳树黄化植原体应划分于16SrI-C亚组。(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罗大全,车海彦,刘先宝,符瑞益,叶莎冰[5](2008)在《苦楝丛枝病植原体海南株系SecY基因序列分析及亚组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植原体16S rⅠ组通用引物对secYF1/secYR1,应用PCR技术从采自海南省儋州地区的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苦楝植株总DNA中扩增到约1.4 kb的特异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及系统关系树构建的结果表明,该片段长1 358 bp,苦楝丛枝病海南株系(Chinaberry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strain Hainan,CWB-Hn)与玉米丛矮(Maize bushy stunt,MBS)植原体聚类在同一条进化枝上;AluⅠ,MseⅠ和Tsp509Ⅰ这3种酶的电子酶切图谱表明,CWB-Hn与MBS的酶切图谱一致,故初步判定苦楝丛枝病植原体海南株系属于secY-L亚组,在亚组水平上进一步明确了苦楝丛枝病植原体海南株系的分类地位。(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赖帆,李永,徐启聪,田国忠[6](2008)在《植原体的最新分类研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植原体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了最新的植原体分类方法和植原体候选种的描述规则,指出了我国在植原体分类鉴定方面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今后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8年02期)

朱天生,张萍,崔廷涛,高瑞,李向东[7](2007)在《植原体翠菊黄化组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植原体翠菊黄化组分类研究概况及最新进展,四个遗传进化参数16S rRNA、rp、tuf、secY基因应用于翠菊黄化组植原体的分类,基于16S rRNA、rp、tuf、secY序列的RFLP分析,分别可将翠菊黄化组植原体划分为15个、8个、10个、8个亚组,国际比较菌原体学研究计划署(IRPCM)提出将暂定种‘CandidatusPhytop lasm a asteris’作为翠菊黄化植原体的分类参考标准。(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秦国夫,赵俊,刘小勇[8](2002)在《植原体分子分类的现状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 ,植原体的DNA分子分类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植原体的系统学位置被确定为柔膜菌纲的一个单系发育类群 ,作为一个暂定属 (Candidatusgenus)处理。利用 16SrDNA、16S 2 3S间隔区、rp、Tuf等一系列基因序列及其RFLP图谱 ,对全世界近 30 0种植原体进行了分子分类。按照李英敏和Seemuller的分类系统 ,植原体分别被划分为 14个 16SrDNA类群和 2 0个 16SrDNA类群。根据ICSB的规定 ,每一个 16SrDNA类群作为一个暂定种 (Candidatusspecies)。每个 16SrDNA类群内有较大的遗传分化 ,可分为很多亚组。目前全世界共发表了 5个植原体暂定种 ,分别为“CandidatusPhytoplasmaaurantifolia” ,“CandidatusP .aus traliense” ,“CandidatusP .australasia” ,“CandidatusP .fraxini”和“CandidatusP .japonicum”。其中的 4个种是16SrDNA类群的亚组。植原体暂定种的概念还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文中列出了李英敏的分类框架 ,并讨论了植原体分子分类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2年06期)

蔡红,祖旭宇,陈海如[9](2002)在《植原体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植原体分类研究概况及最新进展 ,内容涉及基于生物学特性、血清学和DNA分子杂交、核糖体RNA的RFLP分析及碱基序列分析等方法的植原体分类体系(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2年03期)

廖晓兰,罗宽,朱水芳[10](2002)在《植原体的分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在植物和昆虫中广泛分布,能引起许多重要的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以及观赏植物、林木树和林荫树的严重病害,造成巨大损失。目前世界(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02年03期)

植原体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枣疯病是一种重要的植原体病害,本试验旨在明确惟一已知的天然叁倍体品种--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分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赞皇大枣枣疯病病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通过BLAST比对进行序列分析,利用临位相连法构建16S rDNA系统演化树,并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虚拟RFLP分析。【结果】获得的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850 bp(GenBank登录号GU184180),包括1 529 bp的16S rDNA基因全序列、264 bp的邻近间隔区序列及57 bp的23S rDNA部分基因序列。同源分析表明,赞皇大枣枣疯病病原16S rDNA序列与其它植原体的相似性在87%—98%,其中与榆树黄化Elm yellows(EY)(GenBank登录号l33763)最高相似性为98%;与大多数二倍体枣品种的植原体序列相似率达99%以上;其虚拟RFLP图谱与4个16SrⅤ亚组的代表序列图谱差异显着,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JN001985)比对结果表明,与其它亚组序列同源性为52.3%—76.7%。【结论】叁倍体赞皇大枣枣疯病病原属于榆树黄化组(16Sr V),并与其中的B亚组亲缘关系最近;与二倍体品种的病原分类地位一致,说明枣疯病植原体在系统进化上比较保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原体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韩翔,李正男,吴云锋,韩崇选.secY和nusA基因在泡桐丛枝植原体亚组分类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杨海旭,王洋,赵彦檩,赵锦,刘孟军.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分子分类[J].中国农业科学.2011

[3].张松柏,罗香文,刘勇,张德咏,李华平.植原体检测与分类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0

[4].魏婷,吴云锋,侯伟,武科科,李毅然.柳树黄化病植原体的分子分类[J].微生物学报.2009

[5].罗大全,车海彦,刘先宝,符瑞益,叶莎冰.苦楝丛枝病植原体海南株系SecY基因序列分析及亚组分类[J].热带作物学报.2008

[6].赖帆,李永,徐启聪,田国忠.植原体的最新分类研究动态[J].微生物学通报.2008

[7].朱天生,张萍,崔廷涛,高瑞,李向东.植原体翠菊黄化组分类研究进展[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7

[8].秦国夫,赵俊,刘小勇.植原体分子分类的现状与问题[J].林业科学.2002

[9].蔡红,祖旭宇,陈海如.植原体分类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2

[10].廖晓兰,罗宽,朱水芳.植原体的分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02

标签:;  ;  ;  ;  

植原体分类论文-张磊,韩翔,李正男,吴云锋,韩崇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