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宋型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宋型文化,宋词,唐宋转型
宋型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吉华[1](2018)在《“宋型文化”:宋词研究的大历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型文化"概念隐含着唐宋转型发展的宏大历史视域,将宋词置于"宋型文化"所展现的完整大宋史观中进行总体性审视,能够较为立体地勾勒出词在两宋时代新的历史文化作用下,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及其影响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以及在这种演变过程中文学与思想等在文化诸层面的独特表现与复杂关系。以"宋型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历史考察与诗性阐释的基本方法,聚焦"宋型文化"与宋词的共生关系研究,对具有开放性的"宋型文化"概念进行再审视,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古代史学和唐宋文学研究中将其视为一个学术话语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转向对宋词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从而在史学与文学融贯汇通的整体性研究中,坚守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国"态度与价值立场,有效激活整合传统文论资源。(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汤恒亮[2](2018)在《吴越武丘山寺弥陀塔牡丹装饰浮塑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下的牡丹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承袭五代宋初的说法,以五代吴越国时期为背景研究武丘山寺弥陀塔内的装饰牡丹浮塑。采用实物遗存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属向、宗教性和装饰性3个角度进行双向对比考证,最终解读弥陀塔内牡丹浮塑的文化倾向和宗教意义,并从装饰性角度对于牡丹浮塑进行初步断代。通过对比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背景、特点和审美构图,对类型学下的浮塑牡丹范式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本文来源于《室内设计与装修》期刊2018年06期)
杨吉华[3](2018)在《“宋型文化”的实践诠释:苏轼对“世”的入场亲历与离场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存在论上说,肇始于中晚唐,于两宋时代发展、成熟于南宋,延绵于元明,衰竭于清代的"宋型文化"是苏轼得以在世存在的持存依据。在两宋时代,"宋型文化"集中表现出世俗性、内省性和民族本位文化叁大要素。苏轼一生对"世"的入场亲历,展现了一个具有无限缺憾和不完满的宋代世俗社会生活的具体情状,也表现了"宋型文化"的世俗性特点;在宋代文化性格的塑造影响下,苏轼通过精神世界的离场反思获得了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辩证理性认知,并最终形成了一种超然旷达的存在心态,是"宋型文化"内省性要素的重要表现之一。伴随着"宋型文化"的历史动态性演变过程而生成的苏轼经典意义在于,在全面呈现历史时空中立体化的人之生存情状的基础上,苏轼也成为了"宋型文化"的一个象征性存在,这为理解苏轼独特人格魅力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场域阐释视角与立场。(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刘洁[4](2016)在《涉筝词与宋型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宋词是配乐演唱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音乐性占据重要地位。以乐器词为切入点,对涉筝词的考察,将文学与音乐学相结合,在感受筝乐文化的铿锵清越的同时,透视宋代文化的内涵以及宋型文化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武勇[5](2016)在《宋型文化背景下宋代道统论之发展——以孟子道统地位的确立历程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之际中国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宋型文化逐步形成。在宋型文化背景下,道统体系逐步确立,其中又以孟子道统地位的确立历程最为典型。有宋一朝,孟子在道统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极大提升,被尊为宋以前道统的最后传承者。随着孟子道统地位的日益稳固,又推动了宋型文化的衍生、发展及其道德精神与内敛、理性特征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王莉莉[6](2016)在《宋型文化视野下——论苏轼黄州词中的心灵归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太平",苏轼宦海浮尘的生涯,曲折离奇的生活轨迹,名副其实的解释了这句话。黄州,苏轼人生驿站的开始,造就了一代伟才的发端,是喜是悲看其黄州词海中的生命历程。在宋型文化下用士气撑起一片心空。(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武勇[7](2016)在《宋型文化背景下的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之际中国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宋型文化形成。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孟子经历从政治地位到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称为"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学的升格,又推动了宋型文化的衍生、发展及其民族意识、道德精神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6年02期)
张斐,游璇钰,雷钦健[8](2015)在《苏东坡代表宋型文化与惠州经历分不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昨日,第六届(惠州)东坡文化节暨第八届惠州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东坡文化研究成果发布暨东坡文化专题座谈会举行。会上,我市发布了2000~2014年东坡文化研究成果信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春蕊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惠州探(本文来源于《惠州日报》期刊2015-12-03)
王伟伟[9](2015)在《宋型文化下的社交生活与词体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宋型文化。宋型文化的建构影响了"举世重交游"的社会风气。宋词就植根于这种繁盛的日常社交生活中,成为了时代的代表文学样式。宋型文化影响下的社交生活推动着词体的发展演变:游戏酬唱的交游生活影响了词体的娱乐定位;祝颂生活强化了词体的应用功能;同气相求的交游唱和推动了词体发展的多元转向;交游之风的恶化导致词作交游中的逞才斗气,词体写作脱离日常社交生活,走向衰落。(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15年06期)
谷曙光[10](2015)在《论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化学视角观照宋代文体学,指出成熟繁荣、融会贯通的宋型文化对宋代文体格局的深刻影响,并从语言、雅俗和古今之变叁方面,进一步论证文化和文体的关联,探讨两宋文体学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把宋代文体学放到整个古代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中进行审视,将其定位为古代文体学演进中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关时期。在宋型文化的会通语境和创新意识下,两宋文备众体,诸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故宋代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5年03期)
宋型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承袭五代宋初的说法,以五代吴越国时期为背景研究武丘山寺弥陀塔内的装饰牡丹浮塑。采用实物遗存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属向、宗教性和装饰性3个角度进行双向对比考证,最终解读弥陀塔内牡丹浮塑的文化倾向和宗教意义,并从装饰性角度对于牡丹浮塑进行初步断代。通过对比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背景、特点和审美构图,对类型学下的浮塑牡丹范式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型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吉华.“宋型文化”:宋词研究的大历史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8
[2].汤恒亮.吴越武丘山寺弥陀塔牡丹装饰浮塑考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下的牡丹范式[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8
[3].杨吉华.“宋型文化”的实践诠释:苏轼对“世”的入场亲历与离场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8
[4].刘洁.涉筝词与宋型文化[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
[5].武勇.宋型文化背景下宋代道统论之发展——以孟子道统地位的确立历程为中心[J].湖北社会科学.2016
[6].王莉莉.宋型文化视野下——论苏轼黄州词中的心灵归途[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
[7].武勇.宋型文化背景下的宋代孟子升格运动[J].现代哲学.2016
[8].张斐,游璇钰,雷钦健.苏东坡代表宋型文化与惠州经历分不开[N].惠州日报.2015
[9].王伟伟.宋型文化下的社交生活与词体演进[J].理论学刊.2015
[10].谷曙光.论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J].江淮论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