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风险论文-苏世彬,陈美乔

知识转移风险论文-苏世彬,陈美乔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转移风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专利风险,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叁螺旋创新

知识转移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苏世彬,陈美乔[1](2018)在《企业专利风险对校企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叁螺旋创新视角,构建了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利风险、专利风险管控和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以及创新政策的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00份有效问卷进行模型拟合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专利风险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关系;(2)企业采取的专利风险管控措施会降低企业专利风险;(3)非正式管控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正式管控措施会减弱隐性知识转移绩效;(4)创新政策对正式管控措施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有显着调节作用。最后本文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陈美乔[2](2017)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利风险管控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企合作隐性知识转移为企业积累知识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新的步伐、增强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但在校企隐性知识转移中企业面临着诸多的专利风险问题亟需解决。目前学术界缺乏针对校企合作创新中专利风险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研究;用管理手段来防范企业专利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尚不成熟;缺乏探讨创新政策在校企合作之间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叁螺旋创新视角对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利风险、专利风险管控和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以及创新政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建立了理论模型,提出了 11条假设,利用200个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结论和创新工作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校企合作创新的知识流向出发,以企业专利风险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基于企业专利风险管控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影响机制的模型框架,来探讨校企合作中面临的专利风险、风险管控措施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以及创新政策在风险管控措施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间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从风险观的角度探讨校企隐性知识转移,为企业提供一个基于专利风险的校企合作观,为今后研究叁螺旋校企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其次,验证了企业专利风险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关系,而企业采取的专利风险管控措施会减低企业专利风险。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对专利风险和隐性知识转移关系研究的缺失,并将管理手段应用到专利风险防范中,丰富了风险管理与知识产权风险相关研究。第叁,验证了非正式管控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着的正相关,而正式管控措施会减弱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本研究得出信任、承诺和沟通在校企合作中的良性助推作用,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知识转移理论中重点从租金角度选择风险防范措施的不足,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进行风险防范提供了启示。第四,分析了政府创新政策对叁螺旋创新中校企合作的影响,发现创新政策对正式管控措施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有显着调节作用。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学界鲜少将政府政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分析校企合作的关系的不足,细化了叁螺旋创新理论。(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康萍,郭娜[3](2016)在《知识转移风险对企业IT外包绩效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企业的IT外包绩效,有必要对IT外包过程中的知识转移风险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识别出五大类IT外包过程中的知识转移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即转移主体风险、转移客体风险、主体关系风险、主体距离风险和转移环境风险。其次,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五类知识转移风险对IT外包绩效的作用路径。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为提高企业IT外包绩效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6年15期)

陈果[4](2016)在《基于风险偏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依托互联网促进经济主体间知识转移的基础上,通过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实现经济升级的新型经济形态“互联网+”开始流行,大量新兴商业模式应运而生。然而相应的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尚未建立。本文针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特征,以企业风险偏好为视角,构建了基于知识转移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了相关知识转移风险防控问题,以避免因商业模式被复制导致的创新失败。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1)基于知识转移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机理研究。在明确传统商业模式创新要素及流程的基础上,以叁种“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为例,分析了基于知识转移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机理和相关知识转移风险,构建了基于知识转移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网络模型,描述了“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位及特征。(2)基于风险偏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伙伴选择研究。考虑了基于两个创新主体间双向知识转移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采用动态博弈论分析了两个创新主体的风险偏好对双方知识转移行为动态演化的影响,为企业应如何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伙伴提供了参考。(3)基于风险偏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与改进研究。以“互联网+零售商”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为例,通过建立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零售商与生产商的知识转移策略,分析了零售商的风险偏好和知识的企业专用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提出了长、短期内的知识转移效果改进策略。(4)风险偏好非对称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研究。以“互联网+零售商”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为例,考虑零售商的风险偏好为私有信息,通过构建决策树,分析了受信任影响的零售商风险偏好披露决策和生产商信息处理决策及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探讨了政府改善知识转移效果的措施。(5)基于风险偏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收益分配研究。以“互联网+零售商”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为例,考虑零售商具核心知识转移量信息,生产商具核心知识泄露率信息。引入了零售商的风险偏好,建立了叁种道德风险下的委托代理模型,并设计了叁种收益分配机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陈果,齐二石[5](2016)在《非对称风险态度下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最优化存在知识流失风险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分析了受双方信任程度影响的知识发送方风险态度披露决策和知识接收方信息处理决策,及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探讨了政府应如何促进知识转移效果最优,并用算例验证了结论。研究表明风险厌恶方和知识接收方会积极最优化知识转移效果;风险厌恶方期望收益比风险偏好方高时,知识转移效果较易最优化;政府应制定政策调整知识发送方索要的赔偿金及监督成本,促进知识转移效果最优。(本文来源于《工业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刘军[6](2015)在《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风险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供应链中企业间知识转移可以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但也会给企业带来各种风险。为了帮助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知识转移风险评估,本文提出基于F-AHP的风险评估方法。首先对知识转移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提出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然后利用F-AHP对风险进行评估;最后提出应对知识转移风险的对策。(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5年23期)

姚树俊,郭娜[7](2015)在《IT外包知识转移风险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IT外包服务所引发的知识转移风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逐步增大。结合知识转移过程,分析得出知识转移风险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刻画了知识转移风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风险作用路径,进而能够有效地规避IT外包知识转移风险问题。(本文来源于《科学管理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刘杜娟,任晓斌,李晓歌[8](2015)在《不同维度信任、风险承担意愿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信任显着影响知识转移绩效,许多学者分析信任对于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但大多将信任作为单一维度的变量进行分析。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85份有效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方法进行理论假设的检验。(本文来源于《企业改革与管理》期刊2015年10期)

黄清鑫[9](2015)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转型企业外部知识转移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革新和全球竞争的日益剧烈化,企业为赢得竞争优势,陆续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实行战略转型的策略。通过转移知识和共享知识资源,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但是,知识转移这一活动将无可避免地给转型企业带来,并使其面对的转移风险。且目前,该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就此,研究转型企业外部知识转移的风险问题不管是对提高转型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抑或是寻求下一阶段的长足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相关领域理论知识,包括知识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BP神经网络,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以“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转型企业外部知识转移风险研究”为选题,循着“风险识别-评估-防范”这一线索,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通过文献回归,提出转型企业外部知识转移风险因素的各类假设,进行初步的风险识别;其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并通过SPSS统计分析进行因素分析,识别关键风险因子,建立风险指标体系;然后,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转型企业外部知识转移风险的评价模型;最后,针对所识别到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等。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识别影响转型企业外部知识转移的17个风险因素;(2)运用统计分析将17个细目风险因素降维划分为“转移主体风险、转移知识特性风险、转移知识产权风险、转移内部环境风险、转移方式风险”这五大关键风险因子;(3)通过转型企业问卷调查,获得了48组样本数据,结合BP网络的建模原则和步骤,构建了一个17个输入层神经元,8个隐含层神经元和1个输出层神经元的典型的叁层网络模型;(4)针对性地提出风险的应对措施和防范机制。(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5-05-30)

陈怀超,范建红[10](2015)在《进入战略、领导者风险偏好与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效果——基于控制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国界知识转移有助于提高跨国公司的创新能力,日益得到学者和业界人士的重视。鉴于此,以中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控制的视角分析了进入战略两阶段(绿地/并购,独资/合资)选择对跨国公司总部与东道国分支机构之间知识转移效果的直接影响,并探究领导者风险偏好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并购而言,绿地的控制力较高,更有利于中国跨国公司跨国界知识的有效转移;相对于合资而言,独资的控制力较高,更有利于中国跨国公司跨国界知识的有效转移;领导者风险偏好对绿地与并购选择影响中国跨国公司跨国界知识转移效果的调节作用不显着;领导者风险偏好加强了独资的控制力,正向调节了独资与合资选择对中国跨国公司跨国界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期刊2015年04期)

知识转移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校企合作隐性知识转移为企业积累知识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新的步伐、增强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但在校企隐性知识转移中企业面临着诸多的专利风险问题亟需解决。目前学术界缺乏针对校企合作创新中专利风险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研究;用管理手段来防范企业专利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尚不成熟;缺乏探讨创新政策在校企合作之间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叁螺旋创新视角对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利风险、专利风险管控和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以及创新政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建立了理论模型,提出了 11条假设,利用200个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结论和创新工作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校企合作创新的知识流向出发,以企业专利风险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基于企业专利风险管控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影响机制的模型框架,来探讨校企合作中面临的专利风险、风险管控措施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以及创新政策在风险管控措施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间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从风险观的角度探讨校企隐性知识转移,为企业提供一个基于专利风险的校企合作观,为今后研究叁螺旋校企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其次,验证了企业专利风险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关系,而企业采取的专利风险管控措施会减低企业专利风险。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对专利风险和隐性知识转移关系研究的缺失,并将管理手段应用到专利风险防范中,丰富了风险管理与知识产权风险相关研究。第叁,验证了非正式管控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着的正相关,而正式管控措施会减弱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本研究得出信任、承诺和沟通在校企合作中的良性助推作用,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知识转移理论中重点从租金角度选择风险防范措施的不足,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进行风险防范提供了启示。第四,分析了政府创新政策对叁螺旋创新中校企合作的影响,发现创新政策对正式管控措施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有显着调节作用。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学界鲜少将政府政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分析校企合作的关系的不足,细化了叁螺旋创新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转移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1].苏世彬,陈美乔.企业专利风险对校企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

[2].陈美乔.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利风险管控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D].福州大学.2017

[3].康萍,郭娜.知识转移风险对企业IT外包绩效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6

[4].陈果.基于风险偏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知识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16

[5].陈果,齐二石.非对称风险态度下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研究[J].工业工程.2016

[6].刘军.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风险评估研究[J].财会通讯.2015

[7].姚树俊,郭娜.IT外包知识转移风险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

[8].刘杜娟,任晓斌,李晓歌.不同维度信任、风险承担意愿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

[9].黄清鑫.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转型企业外部知识转移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5

[10].陈怀超,范建红.进入战略、领导者风险偏好与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效果——基于控制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

标签:;  ;  ;  ;  

知识转移风险论文-苏世彬,陈美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