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认知论文-王青青

美国总统认知论文-王青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总统认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用策略,美国总统大选辩论,社会认知语用特征,社会认知语用原因

美国总统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王青青[1](2019)在《社会—认知语用视角下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的语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策略是指语言使用者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或方法,往往通过语言结构的选择来产生特定的语言意义。虽然语用策略的使用在自由辩论、脱口秀、不礼貌、委婉语、外交语言和政治采访等语境中都得到了研究,但美国总统辩论中使用的语用策略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更不用说从一个新的角度——SCA来讨论美国总统候选人选择这些语用策略的特点和理由。本文旨在研究以下叁个问题:一、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使用了哪些语用策略?二、这些语用策略有哪些社会-认知语用特征?叁、从社会-认知语用角度看,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选择这些语用策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整理和标注了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叁次辩论文本语料库,统计了2016年叁次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特朗普和希拉里使用的语用策略的数量和频率,并根据统计结果深入分析了辩论话语。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特朗普在这叁次辩论中使用的语用策略总量远远超过了希拉里,并且重复使用了强化信息、重复和侵蚀私人空间等语用策略。希拉里则比特朗普使用了更多的平行结构。总的来看,两人都使用了许多与方式有关的语用策略。第二,他们在叁次辩论中使用的语用策略共具有以下八个社会-认知语用特征,即排他性、多变性、适应性、具象性,多样性、二元性、凸显性和相关性。第叁,SCA视角下,他们对于语用策略的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即顺从对方的需要和违背对方的需要,但从根本上还是为了顺从自己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汪少华,袁红梅[2](2016)在《政治话语的博弈——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框定与重新框定策略的认知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取2012年美国首场总统竞选辩论中经济议题的辩论文本为语料,运用框定理论从公众接受的视角解析了奥巴马与罗姆尼的政治博弈策略,归纳了他们使用的主要框架和重构框架。本研究证实了Lakoff(2004/2008)提出的美国共和党比民主党更善于框定自身政治主张的观点。研究进一步表明:在运用框架建构美国的经济现实以进行概念操纵的过程中,罗姆尼的框架更为成功地运用了隐喻、意象、故事等思维构块,更有效地驾驭了公众情感;罗姆尼基于共和党的道德观表述政策,对奥巴马的经济框架进行了道德层面的重新框定,而奥巴马的框架却限于具体政策层面;奥巴马屡次使用罗姆尼的语言重复并强化了罗姆尼的框架,从而"帮助"罗姆尼赢得了更多"摇摆派"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姜洪敏[3](2016)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博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新上任的总统公开发表就职演说已成为一种惯例。作为传播当权者思想观点的工具,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涉及到国家发展规划、当前时事形势以及政策制定等重要内容,因此它对民众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博喻因其特殊的结构特征和对复杂概念的简单表述能力,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被屡次使用。尽管博喻是隐喻的延伸,并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与从不同角度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广泛研究相比,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博喻研究则是寥寥无几,而采用认知角度对其加以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理论依据,旨在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博喻进行探究,并试图解答以下叁个问题:1.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都使用了哪些博喻?2.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博喻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3.博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有何功能?为了回答以上问题,作者收集了时间跨度超过200年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57篇,对其中的博喻性表达进行了识别、标记、分类和统计,同时也对这些博喻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所有收集到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博喻性表达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种博喻中,他们分别是:生物博喻、旅途博喻、战争博喻、建筑博喻和光火博喻。第二,各种博喻的意义都是通过形成一个ICM(CM_1+CM_2+…+CMn)→ICM’(CM_1’+CM_2’+…+CMn’)的复杂认知模型而建构的。第叁,博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首先,博喻意义的建构将语篇中相关的认知模型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博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语篇连贯功能。其次,博喻意义的建构主要突出了一对理想化认知模型,因而体现了博喻具有强调功能。再次,博喻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多对认知模型的,这使得博喻具有多角度性,因此赋予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更为强大的劝说力。综上所述,本文拓展了博喻的研究,为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本文也丰富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实际应用。最后,此研究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提高人们对其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郝东亚,徐莎莎[4](2015)在《英文政治转喻认知过程及翻译研究——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治演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不仅表现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反映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在转喻认知的模式下,以奥巴马的政治演说中出现的转喻为例探讨政治转喻的认知过程,概括出人本、文化和自然叁种政治转喻范畴,并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5年12期)

刘佳,王文捷,沈莹[5](2015)在《隐喻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感恩节演说词中的认知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Lakoff&Johnson(1980)提出:隐喻的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本文研究的语料为美国总统奥巴马近七年来的感恩节演说词,研究结果表明:奥巴马感恩节演说词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隐喻类型,八种隐喻类型呈现不均匀分布;对于隐喻类型,我们可以根据隐喻标志词进行判断,这些标志词一般为动词或者形容词。(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5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ICSSH 2015)》期刊2015-09-08)

曲茜[6](2014)在《美国总统演讲中隐喻性手势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为理论基础,以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辩论演讲视频为语料,分析了两位候选人——奥巴马与罗姆尼在演讲辩论中所使用的隐喻性手势。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了隐喻性手势的类型,从架构理论的视角分析了隐喻性手势所蕴涵的民主党与共和党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数据收集、对比及分析,本文结论如下:一、与传统隐喻分类一样,演讲中的隐喻性手势也同样有对应的类型,比如:上/下,前/后,中心既是重要,重要既是点,以及明白即是看见。当人们谈论某些带有隐喻意义的单词与句子的同时,他们也会下意识地做出相对应的隐喻性手势。因为言语系统与身体都是由人类大脑控制的。二、尽管手势与言语系统一样与大脑相连,它们与言语表达却未必同步。隐喻性手势比语言更可信、更快,所以我们有时会在演讲中看见一些与言语不匹配的手势,然而这些不匹配的手势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叁、隐喻性手势明确地体现了架构。本文主要比较了代表民主党的奥巴马以及代表共和党的罗姆尼的架构。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奥巴马做了许多暗含民主党“大政府”架构的手势:像控制某物那样将手弯曲,正如把某些东西握在手里一样;然而罗姆尼做了许多暗含共和党“小政府”架构的手势:比如食指指向的手势,意味着其倾向于维护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除此之外,在职者——奥巴马更倾向于做许多“向前”架构的手势:把手向前伸;挑战者——罗姆尼更倾向于做许多“改变”架构的手势,比如质疑和谴责的手势。两位候选人的演讲的隐喻性手势中各自体现了民主党推崇的“大政府”与共和党推崇的“小政府”,也体现了在任者(奥巴马)“向前”以及挑战者(罗姆尼)“改变”的架构。本文不仅促进了隐喻的研究,同时也丰富了隐喻性手势的理论。除此之外,本文可进一步推动隐喻在心理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Li,Jingjing[7](2013)在《"Strict Father "和"Nurturant Parent "隐喻认知模式:2012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和米蒂·罗姆尼的叁场电视辩论为语料,对道德和政治体系中“严父”(SF)和“养父”(NP)两种认知模式的隐喻成分予以探究。作为认知和批评隐喻分析研究视角的补充性隐喻研究,本文立足于隐喻语言和隐喻手势,进一步探究叁场辩论中的隐喻成分及其表达方式。通过分析概念隐喻,具有两种模式蕴含意义的隐喻、非隐喻表达成分及第叁场辩论中辩论者的隐喻手势,两位总统候选人的不同政治意念得到了明确的识别与区分;同时Lakoff提出的两种认知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定量分析的结果与语言分析的结果一致,即奥巴马偏向NP认知模式,罗姆尼偏向SF认知模式;而定性分析则加强了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显着差异。本研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进一步实践了批评隐喻分析新方法,即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识别、鉴定隐喻。强化了SF和NP认知模式的理论地位,且突显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政治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06-30)

李锐,韦静[8](2013)在《对美国总统辩论语篇中言语反讽的认知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Yus的基本认知框架研究反讽如何被识别和理解,分析美国总统辩论语篇中言语反讽的特点。发现与其他语境信息相比,听者识别反讽时,言者个人背景和百科知识这两种语境信息经常作为判断反讽的主导语境信息,而语言暗示和非语言行为经常作为辅助语境信息。(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刘留[9](2011)在《动态语篇中否定世界的认知研究——以2008年美国总统辩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种新的有效的理论模式,文本世界理论已对书面语篇的认知模式和认知表征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此进一步以动态语篇为研究对象,分析否定这一普遍思维形式认知表征在会话语体中产生的隐含意义和效果,同时扩展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7期)

范洪涛[10](2009)在《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是近几年语言学界、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西方的隐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隐喻、莱考夫的概念隐喻和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因此通过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隐喻进行解析,探究其应用的策略,可以证明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在政治语篇中存在的普遍性。(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10期)

美国总统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选取2012年美国首场总统竞选辩论中经济议题的辩论文本为语料,运用框定理论从公众接受的视角解析了奥巴马与罗姆尼的政治博弈策略,归纳了他们使用的主要框架和重构框架。本研究证实了Lakoff(2004/2008)提出的美国共和党比民主党更善于框定自身政治主张的观点。研究进一步表明:在运用框架建构美国的经济现实以进行概念操纵的过程中,罗姆尼的框架更为成功地运用了隐喻、意象、故事等思维构块,更有效地驾驭了公众情感;罗姆尼基于共和党的道德观表述政策,对奥巴马的经济框架进行了道德层面的重新框定,而奥巴马的框架却限于具体政策层面;奥巴马屡次使用罗姆尼的语言重复并强化了罗姆尼的框架,从而"帮助"罗姆尼赢得了更多"摇摆派"的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总统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青青.社会—认知语用视角下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的语用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汪少华,袁红梅.政治话语的博弈——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框定与重新框定策略的认知解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

[3].姜洪敏.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博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郝东亚,徐莎莎.英文政治转喻认知过程及翻译研究——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治演说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

[5].刘佳,王文捷,沈莹.隐喻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感恩节演说词中的认知阐释[C].Proceedingsof2015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ocialScienceandHumanity(ICSSH2015).2015

[6].曲茜.美国总统演讲中隐喻性手势的认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Li,Jingjing."StrictFather"和"NurturantParent"隐喻认知模式:2012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个案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8].李锐,韦静.对美国总统辩论语篇中言语反讽的认知语用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

[9].刘留.动态语篇中否定世界的认知研究——以2008年美国总统辩论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范洪涛.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认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美国总统认知论文-王青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