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两个神经外科职位

介绍两个神经外科职位

一、介绍两种神经外科手术体位(论文文献综述)

胡桃梅,华薇,荣辉[1](2021)在《改良体位及自制约束带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术侧前臂环抱于胸前结合自制上臂约束带应用于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该院收治的130例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约束法,观察组给予术侧前臂环抱于胸前结合自制上臂约束带,比较两组N9波异常率、体位摆放时间、体位移动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9波异常率更低(12.31%vs. 0),体位摆放时间更少[(6.43±1.24)min vs.(4.08±0.47)min],体位移动更短[(3.24±0.53)cm vs.0 cm],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4.62%vs. 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体位及自制约束带的应用效果明显。

宋丽萍[2](2021)在《阶段性体位管理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了解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护理现状,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专家论证并进行预实验,形成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2.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颈椎管内肿瘤患者81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给予阶段性体位管理,通过使用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管理评估记录表,对术后早期体位不当时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辅助应用防跑偏气垫枕对体位进行调整,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体位护理。对比两组术后1w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72h舒适度情况,手术当日、术后24h、48h、72h疼痛情况,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止痛药使用情况。3.采用颈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评估颈椎功能恢复情况,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评估舒适度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评估疼痛情况。结果:1.试验结束时,对照组脱落1例,共80名患者完成全部资料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试验组颈椎JO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试验组颈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运动、膀胱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觉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改善程度显着(P<0.01),试验组颈椎功能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椎功能改善中感觉功能权重大于运动功能。3.术后72h试验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文化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环境维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当日、术后24h、48h、72h试验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随时间进展,分组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下降趋势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疼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止痛药使用例数试验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体位管理能够促进颈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早期颈椎功能恢复,提升舒适度,有效缓解疼痛,减少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降低止痛药使用。

韩子安[3](2021)在《神经内镜下经颅锁孔入路磨除前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神经内镜下经翼点锁孔入路磨除前床突的解剖学研究目的:1.探索在神经内镜下通过翼点锁孔硬膜内外联合入路磨除前床突(ACP)前、后显露床突旁、鞍旁结构、海绵窦外侧等区域。2.阐明ACP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如何磨除ACP更加安全有效及探讨ACP磨除后解剖暴露范围的变化,以期为临床上内镜下磨除ACP及暴露其周围相关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干性成人颅底标本10例20侧,测量ACP本身及其与颅底重要孔道之间的距离。10例灌注后的成人湿标本,神经内镜下模拟翼点锁孔入路逐层解剖,采用硬膜内外联合的方式磨除ACP,同时观察并标记磨除ACP前、后其周围解剖结构范围。记录所得相关解剖数据并予以客观分析。结果:1.将模拟内镜下翼点锁孔入路手术途经结构及磨除ACP过程中所见关键性结构作为解剖标志。其中包括:翼点、蝶骨嵴、眶上裂(SOF)、视神经管口、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等。内镜下该入路对于鞍上、鞍旁、床突旁、海绵窦外侧等区域显露良好。2.可显露的中颅窝解剖结构包括:视神经、ICA床突上段、垂体柄、动眼神经、ICA床突段、ICA环、眼动脉、床突间隙(CS)。3.测量结果:(1)ACP长:9.29±1.20mm;厚:5.21±1.15mm;宽:12.15±2.16mm;(2)磨除ACP后形成CS,其内侧边:7.92±3.58mm;外侧边:13.18±2.94mm;上边长:9.47±1.75mm;下边长:5.33±1.25mm;高:10.15±1.47mm;(3)磨除ACP前、后:视神经显露长度:8.75±2.68mm和20.22±1.98mm;颈内动脉显露长度:9.69±2.81mm和14.80±1.87mm;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显露宽度为:4.36±1.27mm和11.57±1.98mm;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显露宽度为:7.39±2.77mm和9.97±2.32mm。结论:1.神经内镜经翼点锁孔硬膜内外联合入路磨除ACP后对于周边血管神经的显露,尤其以眼动脉显露、视神经长度、ICA长度、视神经与ICA之间宽度及ICA与动眼神经宽度为着,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磨除ACP时对于ICA、视神经、眼动脉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可作为又一磨除ACP的安全且有效方案;2.磨除ACP后操作范围的增加对于病变累积上述解剖结构时至关重要;3.神经内镜特有的优势,包括深部照明、无视野死角、术野清晰,在翼点锁孔入路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二部分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磨除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目的:1.探索在神经内镜下通过颞下锁孔硬外下入路磨除后床突(PCP)前、后显露鞍侧区、上岩斜区等区域。2.阐明PCP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磨除PCP后增加上岩斜区解剖暴露范围的变化。以期为临床上磨除PCP及暴露其周围相关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干性成人颅底标本10例20侧,测量PCP本身及其与颅底重要孔道之间的直线距离。在神经内镜引导下通过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对10例灌注后的成人湿标本进行逐层解剖,针对磨除PCP前、后其周围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标记。记录所得相关解剖数据并予以客观分析结果:1.将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沿途结构及磨除PCP过程中所见关键性结构作为解剖标识。其中包括:颧弓根部、小脑幕缘、中脑下部、桥脑上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附属分支: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基底动脉上段及其附属分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2.同时将内镜导向前侧方可暴露鞍旁区可显露垂体柄、视交叉后部及视束;3.测量结果:(1)PCP长、厚、宽分别是:6.12±1.31mm、3.75±1.89mm、5.81±1.52mm;(2)PCP尖部至内听道内侧缘、视神经管中心点、圆孔、卵圆孔、棘孔距离分别是:38.79±2.88mm、29.55±2.02mm、30.76±1.75mm、34.21±3.03mm、34.21±3.03mm;(3)重要血管神经解剖间距:PCP与动眼神经外侧缘距离为4.13±1.16mm;ICA与动眼神经间的垂直距离为8.08士1.22mm;后交通动脉(PCo A)与小脑幕的距离为8.61士1.56mm;脉络膜前动脉与后交通动脉前支的垂直距离为5.53士0.94mm。(4)磨除后床突可增加脑干腹侧、上岩斜区的显露范围,内镜下可显露中脑下部、脑桥上部,以及大脑后动P2段及其分支;牵开动眼神经,可进一步显露基底动脉上部以及小脑上动脉。PCP磨除前基底动脉显露长度为4.02±1.34mm;磨除后其长度为6.83±1.82mm。结论:1.借助内镜通过颞下锁孔入路对中颅窝底部、小脑幕切迹区、鞍旁区、脑干腹侧、上岩斜区等结构得到良好的显露;2.磨除PCP后可增加脑干腹侧、上岩斜区、基底动脉的显露范围,对于低位性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开颅夹闭及高位性基底动脉瘤近端控制提供机会,同时也为侵犯上岩斜区及脑干腹侧面的肿瘤提供全切可能。

葛立可[4](2020)在《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SDR)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上海临床医学院行SDR治疗的下肢肌痉挛状态患者101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并连续随访至少6个月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40例(72.7%),女性15例(27.3%);术时年龄范围为5~62岁,中位数为21岁(四分位距为25岁);术时病程分布为4~51年,中位数为16年(四分位距为11年);大多数表现为运动姿势异常(剪刀步、蹲伏步态等)、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亢进、肢体畸形(屈髋、屈膝、内翻或外翻、尖足)等。包括痉挛型脑瘫31例(56.4%),其中包括痉挛性双下瘫26例(47.3%),痉挛性四肢瘫4例(7.3%),痉挛性偏瘫1例(1.8%),脑瘫患者中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Ⅰ级1例(3.2%),Ⅱ级14例(45.2%),Ⅲ级10例(32.3%)及Ⅳ级6例(19.4%);及单纯性下肢肌痉挛状态(即单纯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4例(43.6%)。在多学科团队(MDT)术前综合评估及制定整体方案指导下,应用术中肌电监测及神经显微外科技术下单椎板入路的多模式技术行SDR结合物理康复治疗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并连续随访至少6个月,观察研究患者的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徒手肌力检查(MMT)分级、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改良Tardieu量表的痉挛角(R2-R1,即在特定体位下以慢速被动活动目标关节的所得最大角度减去快速活动该关节至“卡住”或阵挛的角度)、Berg平衡量表的变化。结果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对各指标进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校正水准P<0.05/6=0.0083拒绝零假设。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靶向肌群MMT分级、MAS分级和改良Tardieu量表的痉挛角(R2-R1)、Berg平衡量表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成对比较分析提示,术前的MMT分级、MAS分级、改良Tardieu量表的痉挛角(R2-R1)、Berg平衡量表分别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配对组间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MMT分级、MAS分级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配对组间分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不但不会导致肌力下降的不良影响,而且坚持术后物理治疗可使肌力及肌张力较术前持续改善,同时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仍有所提高。同时术后关节的改良Tardieu量表痉挛角(R2-R1)较术前明显改善,使患者关节活动改善,活动平衡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多数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麻木,其与部分离断脊神经背根(即感觉根)有关,术后1~2个月左右明显缓解;多数术后下肢出现一过性肌无力期,术后结合物理治疗3~4周左右逐渐恢复接近术前肌力水平;术后未出现中枢系统感染、脑脊液漏、大小便失禁、脊柱滑脱、脊柱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MDT指导下,SDR是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患者的有效外科干预处理方案,结合术中肌电监测、单椎板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等多模式技术具有精准、微创等特点,同时结合“加速术后康复(ERAS)”治疗,兼备节省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优势,为患者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长期康复治疗创造机会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昭霞[5](2020)在《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在手术患者中的信效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引进用于评估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压力性损伤风险的PPIRAM量表(Peri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 Risk Assessment Measure,PPIRAM),采用直译-综合-回译-专家议委员会-预实验以形成中文版PPIRAM量表。将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Scott Triggers Tool)用于择期手术患者中检验其信效度和预测能力,并进一步明确两个量表手术患者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时的优势,为护理人员筛选出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并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取得了量表源作者Anita J.Meehan专家的授权,按照心理测量学中量表的跨文化适应程序对PPIRAM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PPIRAM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8月山西省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345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并从中选取60例手术患者检验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的同时效度。本研究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专家评价法检验内容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构效度;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同时效度;ROC曲线下面积、尤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检验预测效度。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内部一致性、评估者间信度检验等同性。结果:共发生压力性损伤7例,发生率为2.0%。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88、0.719;评估者间信度分别为0.943、0.916。中文版PPIRAM量表的各条目的内容效度为0.6671.0,整个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867;探索性因子分析出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5.409%;3S评估表与中文版PPIRAM量表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59(P<0.001);中文版PPIRAM量表的最佳预测临界值为7.5,尤登指数为最大值0.426,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71、0.855、0.075、0.990。斯卡特触发点的各条目的内容效度为0.6671.0,整个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832;探索性因子分析出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441%;3S评估表、触发点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3(P<0.001);斯卡特触发点的最佳预测临界值为5.5,尤登指数取得最大值为0.449,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57、0.592、0.041、0.995。结论:采用直译-综合-回译-专家议委员会-预实验以形成中文版PPIRAM量表。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为单维度量表,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手术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临床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调整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的部分条目,可进一步提高两种量表的信效度,其中斯卡特触发点体质指数有待进一步改良。

吴莹[6](2020)在《记忆海绵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探究记忆海绵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的使用对患者受压部位压强及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工作寻找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方法,抽取南昌市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94例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7例。手术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凝胶体位垫,实验组患者使用记忆海绵体位垫,其余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常规护理措施不变。在患者麻醉后,利用压力感应系统全程监测并实时记录两组患者身体主要受压部位的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及患者身体与手术床面的总接触面积。手术结束后,即刻评估患者术中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并持续跟踪皮肤变化情况至术后72小时;待术后患者意识清醒、感知功能正常,调查患者因术中长时间侧卧手术体位致身体舒适度改变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收集94例侧卧位手术患者的资料。(1)两组手术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生化检查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手术结束后实验组患者未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对照组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2.8%,两组发生率的对比有差异(Ρ<0.05);术后两组患者出现肩颈痛、腰部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的对比有差异(Ρ<0.05);(3)侧卧位手术体位安置后,实验组患者的肩部(59.64±20.93 mmHg)、髂棘处(78.87±25.29 mmHg)压强以及平均压强(23.13±3.84 mmHg)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肩部(83.87±36.11 mmHg)、髂棘处(134.43±39.02 mmHg)压强以及平均压强(27.89±6.47 mmHg),实验组的接触面(2374.28±438.07 cm2)积大于对照组的接触面(2107.77±366.38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开始至结束,实验组患者肩部、髂棘部位压强和平均压强持续低于对照组(P<0.05);(4)麻醉后,实验组患者平卧位的平均压强(19.26±3.28 mmHg)明显小于侧卧位安置时的平均压强(23.13±3.84 mmHg)(P<0.001);(5)手术开始后,两组患者头颞部、肩部、腋下、髂棘、内髁、外髁、外踝等部位压强、平均压强和接触面积存在时间上的变化(P<0.05)。结论:记忆海绵体位垫能有效地降低侧卧位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术后患者发生肩颈痛、腰肌疼痛、肢体麻木的不适症状,在患者侧卧位手术过程中,相比凝胶体位垫,记忆海绵体位垫通过增加人体与手术床界面的接触面积,有效地分散了体表压力,降低了重点受压部位的压强峰值。在护理干预方面,记忆海绵体位垫作为有效的支撑面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预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关于手术体位垫预防压力性损伤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史桂蓉[7](2020)在《Scott Triggers评分在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作为一项重要的护理质量监测指标,一直受到各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其中,手术患者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手术本身造成的急性创伤作用,加上术中相关因素等,都可增加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因此,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管理成为了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准确评估和早期干预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重要举措,然而国内较多护理工作者对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高危因素的认识和判断存在不足,且临床仍然缺乏统一的、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工具。国外研究者Scott推出适用于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评估工具,即Scott Triggers评分(简称ST评分),该工具对国内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评估效果目前缺乏有效验证。本研究引进了ST评分工具,检验了Scott Triggers评分应用于国内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临床开展针对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评估和预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目的:引进英文版ST评分工具,并进行翻译和信效度检验;初步应用ST评分评估国内手术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分析ST评分与Munro量表在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评估效果与临床可行性,以期为国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研究方法:(1)采用Brislin双人翻译-回译模式以及专家小组会议,对英文版ST评分进行翻译和条目内容修订,并进行评估者间信度的信度分析,以及校标关联效度、内容效度的效度分析。(2)将中文版ST评分在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中进行初步应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413例手术患者应用ST评分与Munro量表进行评估,采用ROC曲线分析ST评分和Munro量表对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评估效果,评价两种评估工具的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等指标,采用Bayes判别分析评价两种评估工具的评估准确性;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10位护士使用ST评分评估10例手术患者,另外10位护士使Munro量表评估10例手术患者,分别记录评估时所需要时间;使用ST评分评估不同手术时间与年龄下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情况。研究结果:(1)ST评分的引进与修订: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17,ICC值大于0.75,表示ST评分的可重复性较好;ST评分与Munro量表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0.654,P<0.001,表明ST评分与Munro存在正相关关系;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670(P<0.05,95%:0.598-0.737),ST评分能够应用于手术患者中进行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评估。(2)ST评分在手术患者中的初步应用:(1)ST评分与Munro量表的评估效果比较:在ST评分和Munro量表总得分上,PI组患者均高于非PI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T评分与Munro量表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26(95%CI:0.578-0.673)、0.670(95%CI:0.622-0.715),两两比较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1,P=0.312);交叉验证法对函数进行验证,得到Munro量表与ST评分的正判率相近,分别89.80%、89.60%。(2)ST评分的评估耗时分析:使用ST评分评估所需的平均时间为1.55±0.86分钟,Munro量表评估所需的平均时间为5.05±1.93分钟,ST评分所需时间远少于Munro量表。(3)不同特征的手术患者ST评分风险评估:手术时间、年龄增加,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高风险患者比例增加;实际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年龄与高风险患者检出率对应的手术时间与年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研究结论:(1)中文版ST评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应用于筛选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高风险患者,为后续ST评分的初步应用奠定基础。(2)Scott Triggers评分工具能够应用于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评估,但评估效果一般,且与Munro量表相比,ST评分的评估条目客观,使用便捷,两种评估工具的评估效果接近。但后续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基于国内手术患者的特征,对量表条目进行修订,以提高筛选高风险患者的有效性。

马宇霞[8](2020)在《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的构建及基于AIDET沟通模式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直肠癌患者术前信息需求,构建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为进行针对性地术前访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运用AIDET沟通模式进行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的实证研究,探讨本研究构建的访视内容对于直肠癌患者术前不良应激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法,充分查阅现有文献,以了解国内外术前访视内容及患者术前信息需求的发展与现状;(2)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内蒙古某三甲医院符合入选条件并自愿参与的9名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以深入了解直肠癌患者术前的情感及信息需求;(3)以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及指南为理论基础,结合文献回顾及直肠癌患者信息需求访谈结果,拟定《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初稿,运用Delphi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重要性赋值结合专家意见及指标筛选标准对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终稿;(4)选取内蒙古某三甲医院确诊直肠癌并接受手术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基于AIDET沟通模式的常规术前访视,试验组采用基于AIDET沟通模式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进行访视,观察两组患者深睡眠质量、心率、收缩压、焦虑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半结构访谈:经过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提炼出直肠癌患者术前信息需求的6个主题:术前注意事项信息、手术室环境信息、手术流程信息、感觉/不适信息、手术预后信息、心理支持需求。(2)专家函询:两轮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介于0.8-0.95之间,整体权威系数为0.89;两轮函询专家协调系数范围分别为0.177-0.281、0.292-0.337;经过卡方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终形成包含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69个三级指标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3)实证研究:86例研究对象完成全部资料的收集。比较一般人口学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后(术前一晚)试验组睡眠质量得分3(3-5)分低于对照组5(4-6)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试验组心率、收缩压和焦虑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19.63±0.78)分大于对照组(17.40±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半结构访谈和Delphi法,建立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包含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69个三级指标,内容标准符合直肠癌患者术前信息需求,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2)基于AIDET沟通模式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可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前睡眠状况,降低患者麻醉前心率、收缩压的变化幅度,降低患者焦虑程度,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鲁媛媛[9](2019)在《乳腺占位超声3D打印及混合现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以全自动乳腺容积成像(automatedbreastvolumescanner,ABVS)技术为研究基础,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实现乳腺超声三维全景立体重建及3D打印,为精确术前设计方案,简化术前医患沟通提供技术准备;2)根据乳腺超声三维重建、乳腺核磁共振三维重建及乳腺术后病理三者计算乳腺占位病变组织容积的结果研究乳腺超声计算病变组织容积的符合率;3)在乳腺超声三维重建技术基础上,结合混合现实技术(Mix Reality MR),将实时共享的全息图像引入乳腺占位手术,“透视”病变位置、范围,精确手术治疗。研究方法:1)获取ABVS乳腺容积成像单侧乳腺全景(包含患者一侧整体乳腺及占位病灶)超声影像;读取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获取的超声影像格式进行人工分割组织结构、占位等,进行三维影像重建;读取三维重建后的信息,采用全透明塑制材料及染色材料进行乳腺全景(包含患者一侧整体乳腺及占位病灶)3D打印。2)收集我院行乳腺肿瘤切除手术的64个乳腺占位(其中15例良性病灶,49例恶性病灶),术前分别进行乳腺核磁检查及本课题设计的乳腺超声检查:①重建超声及核磁的乳腺肿瘤三维模型,生成三维经线x、y、z轴值,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手术时间与各检查间隔时间均小于7天,显着性水平设定为95%。②检查中,两种体位重力变化最大的方向为测量方向,测量该方向上肿瘤测值变化与其他垂直方向的差异,分析体位对乳腺肿瘤测值的影响。③分别计算核磁与超声重建的乳腺肿瘤中点与该侧乳头垂直距离,评价检查体位对肿瘤空间位置的影响;3)在解放军总医院乳腺外科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肿瘤手术患者,乳腺术中虚实空间注册:通过调整模型的平移、旋转和缩放,将重建的三维模型叠加到真实的人体皮肤上;通过改变模型(肿瘤、皮肤、血管)的透明度对模型进行调整,以实现最安全、最直观的手术导航。研究结果:1)ABVS+密闭可调节水槽实现:边缘完全显影,单侧乳房结构完整三维成像;探头不需要与乳房接触,减少乳房形变;组织边界显示清晰,保证人工分割组织的准确性。乳腺3D打印实物图实现1:1比例打印实物;采用透明结构便于患者理解,简化医患沟通;可视化标尺,准确测量显示肿瘤位置。2)①乳腺肿瘤大小与病理比较,X轴:US(r=0.87,p<0.0001),MRI(r=0.86,p<0.0001);Y轴:US(r=0.88,p<0.0001),MRI(r=0.79,p<0.0001);Z轴:US(r=0.88,p<0.0001),MRI(r=0.86,p<0.0001),US、MRI与病理均有较高相关性(P<0.001)。②根据重力改变设定测量乳腺肿瘤方向,重力改变最大的方向与其他两个垂直方向对比,重力改变最大方向,两者测值差异最大。③乳腺肿瘤中点距离乳头与皮肤连接平面的垂直距离,乳腺核磁共振/乳腺超声>2.5,有显着性差异(P>0.05)。3)基于设计乳腺标记点、点匹配注册方法,建立定位及影像坐标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实现乳腺分割影像图像与乳腺术中解剖图像的透明度虚实融合呈现。采用混合现实显示技术将乳腺肿瘤的三维模型融于乳腺术中视野中,为医生提供虚实融合的视觉引导和可视化导航。研究结论:1)基于乳腺核磁共振为影像基础的3D打印技术在国内外均已实现,但由于乳腺核磁共振检查体位上与手术实际体位的差异,本研究实现了超声影像基础上的单侧乳腺整体三维重建及3D 打印技术,这将为简化临床医生术前医患沟通、帮助患者具体准确了解病变情况以及理性选择合理化术士等方面提供新方法;2)我们利用乳腺超声三维重建一种全新的方法,实现乳腺腺体与肿瘤的精准分割,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地术前肿瘤形态、大小及位置等三维影像直观信息,对医生精确手术规划、高效医患沟通以及术中导航提供了全新模式;3)实现乳腺超声三维重建技术与混合现实技术的结合,为医生提供“准确、直观、无创、快速、多角度实时”的可视化导航,将使未来乳腺外科更加精确、安全、高效。

陈雪[10](2019)在《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和预防提供指导。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探讨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DVT的影响,为临床提供证据。方法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出院日期起止为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的,在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的经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手术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作为DVT组;选取同期入住神经外科的诊断相同,手术术式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为非DVT组,进行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下肢DVT并且既往无DVT病史。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治疗处置措施、相关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等病历信息。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变量计算出与神经外科DVT的关联强度OR值及其有统计显着性的各因素的95%可信区间,探讨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2018年3月2018年11月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14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膜瘤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74例和干预组74例。对照组给予脑膜瘤围术期预防DVT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术前术后宣教,鼓励早期功能锻炼,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并在手术后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预防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足三里穴、太冲穴、血海穴按摩,每个穴位指按1015min,每日2次。术前和术后观察DVT临床症状,患肢肢体周长,皮肤温度,凝血参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血流和DVT发生率,使用Excel 2016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后,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吸烟,肥胖,高血压,偏瘫或长期卧床,感染性疾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输血,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脱水剂的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的使用,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C-反应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感染性疾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输血,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和脱水剂的使用是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术后第3天观察患肢髌上15cm周长和髌下10cm周长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患肢髌上15cm皮肤温度,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患肢髌下10cm皮肤温度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Homan征及Neuhof征阳性患者例数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凝血酶时间干预组高于对照组,DVT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感染性疾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输血、使用激素类药物、使用脱水剂、C-反应蛋白、红细胞计数可能是神经外科患者并发DVT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神经外科并发DVT的患者,血栓常发生于单侧下肢,以右下肢最常见;血栓累及的静脉血管分布,小腿肌间血栓最为常见(80.4%);原发病以脑膜瘤(31.3%)比例最高。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中医穴位按摩可改善患肢肢体肿胀程度,降低患肢皮温,减少Homan征及Neuhof征,改善凝血指标,改善下肢血流并减少脑膜瘤术后DVT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介绍两种神经外科手术体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两种神经外科手术体位(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体位及自制约束带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护理方式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N9波异常率比较
    2.2 两组体位摆放时间和体位移动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2)阶段性体位管理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的构建
        2.1.1 成立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管理小组
        2.1.1.1 小组成员组成
        2.1.1.2 小组成员分工
        2.1.1.3 小组成员培训内容
        2.1.2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拟定
        2.1.3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修订
        2.1.4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
        2.1.5 进行预实验
    2.2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的应用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对象
        2.2.2.1 纳入标准
        2.2.2.2 排除标准
        2.2.2.3 剔除、脱落标准
        2.2.2.4 样本量的确定
        2.2.2.5 分组方法
        2.2.2.5.1 随机分组方法
        2.2.2.5.2 盲法
        2.2.3 研究工具
        2.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3.2 颈椎JOA评分
        2.2.3.3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
        2.2.3.4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2.4 实施方案
        2.2.4.1 对照组实施常规体位护理
        2.2.4.2 试验组实施阶段性体位管理
    2.3 资料收集
        2.3.1 一般资料
        2.3.2 主要结局指标
        2.3.3 次要结局指标
    2.4 数据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人权保护措施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2.1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颈椎JOA评分情况比较
        3.2.2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颈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情况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体位相关并发症及使用止疼药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构建及主要观察指标解析
        4.1.1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构建的临床意义
        4.1.2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体位相关观察指标及解析
    4.2 阶段性体位管理促进患者术后早期颈椎功能恢复
    4.3 阶段性体位管理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
    4.4 阶段性体位管理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4.5 阶段性体位管理减少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及止痛药使用
5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附录A 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管理评估记录表(初版)
    附录B 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管理评估记录表(终版)
    附录C 辅助工具
    附录D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E 颈椎JOA评分
    附录F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
    附录G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附录H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护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神经内镜下经颅锁孔入路磨除前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下经翼点锁孔入路磨除前床突的解剖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磨除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磨除床突前后显露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表 7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研究对象
    2 方法
结果
    1 评估指标的正态分布检验
    2 各指标的统计学描述
    3 统计学分析
    4 并发症
讨论
    1 SDR的机制
    2 SDR手术要点
    3 SDR的适应症探究
    4 MDT指导
    5 SDR手术入路
    6 SDR术中电生理监测
    7 SDR的麻醉
    8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9 并发症
    10 矫形手术对SDR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在手术患者中的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量表翻译、回译及跨文化调适
第二部分 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信效度检验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措施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2.3 效度分析
        2.4 信度分析
    3.讨论
        3.1 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的实用价值及意义
        3.2 中文版PPIRAM量表跨文化调适
        3.3 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的效度
        3.4 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的信度
        3.5 小结
    4.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记忆海绵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术中压力性损伤
        1.1.2 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1.1.3 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措施
        1.1.4 记忆海绵体位垫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和内容
    2.4 测量指标和工具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方法
    2.7 医学伦理方面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 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与术后患者舒适度比较
        3.2.1 两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3.2.2 术后两组患者肩颈痛、腰部疼痛、肢体麻木比较
    3.3 主要受压部位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比较
        3.3.1 同一时间段两组患者主要受压部位压强、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对比
        3.3.2 麻醉后,两组患者平卧位与侧卧位的平均压强及总接触面积的对比
        3.3.3 实验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变化
        3.3.4 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与术后舒适度比较的结果分析
        4.1.1 两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的结果分析
        4.1.2 两组患者肩颈痛、腰部疼痛、肢体麻木的比较分析
    4.2 主要受压部位的压强、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的比较结果分析
        4.2.1 同一时间段,两组患者主要受压部位压强、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的结果分析
        4.2.2 麻醉后,两组患者平卧位与侧卧位的平均压强及总接触面积的对比
        4.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比较分析
    4.3 记忆海绵手术体位垫的临床使用意义
第5章 本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Scott Triggers评分在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手术患者是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1.1.2 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评估环节较为薄弱
        1.1.3 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是进行有效评估的关键
        1.1.4 ST评分是适用于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一种简便的评估工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和文献回顾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文献回顾
        2.2.1 国内外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
        2.2.2 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
        2.2.3 国内外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现状
        2.2.4 国内外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
        2.2.5 ST评分与Munro量表的研究现状
3 研究一:中文版ST评分的引进和修订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量表简介和使用授权
        3.2.2 研究步骤
    3.3 研究结果
        3.3.1 专家的基本情况
        3.3.2 ST评分条目修改与评价
        3.3.3 ST评分的信效度检验
    3.4 讨论
        3.4.1 ST评分修订的科学性
        3.4.2 ST评分可用于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患者的风险评估
        3.4.3 ST评分筛选不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患者能力较高
        3.4.4 小结
4 研究二:ST评分在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类型
        4.3.2 研究工具
        4.3.3 资料收集
        4.3.4 质量控制
        4.3.5 统计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ST评分与Munro量表在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中的效果分析
        4.4.2 ST评分的评估耗时分析
        4.4.3 不同手术时间、年龄下ST评分在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中的风险评估
    4.5 讨论
        4.5.1 ST评分与Munro量表的效果分析
        4.5.2 ST评分的评估耗时分析
        4.5.3 不同手术时间、年龄下ST评分在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中的风险评估
        4.5.4 小结
5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性
    5.4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版ST评分授权书
    附录二 Scott Triggers评分英文版
    附录三 Scott Triggers评分中文版
    附录四 Munro量表
    附录五 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信息采集表
    附录六 ST评分专家评价内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的构建及基于AIDET沟通模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 技术路线
2 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的构建
    2.1 研究目的
    2.2 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基于AIDET沟通模式的内容标准实证
    3.1 研究目的
    3.2 对象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4 研究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4.1 本研究的创新性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标准沟通模式下术前访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乳腺占位超声3D打印及混合现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实现以乳腺超声图像为基础的三维全景立体重建及3D打印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仪器
        1.3 研究步骤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及成果
    3 讨论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声三维重建乳腺结构评估乳腺肿瘤的价值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摊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声乳腺三维重建结合混合现实技术对乳腺术前定位、术中导航的可行性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2 研究结果
        2.1 乳腺外科医师结合Hololens“眼镜显示”模式
        2.2 设计乳腺外科混合现实工作流程,结合混合现实辅助手术
        2.3 Hologram-Guided的手术评价
    3 讨论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干预效果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四、介绍两种神经外科手术体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体位及自制约束带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J]. 胡桃梅,华薇,荣辉. 重庆医学, 2021(18)
  • [2]阶段性体位管理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应用研究[D]. 宋丽萍.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神经内镜下经颅锁孔入路磨除前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D]. 韩子安.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D]. 葛立可. 青岛大学, 2020(01)
  • [5]中文版PPIRAM量表与斯卡特触发点在手术患者中的信效度研究[D]. 杨昭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记忆海绵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研究[D]. 吴莹. 南昌大学, 2020(08)
  • [7]Scott Triggers评分在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史桂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直肠癌患者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的构建及基于AIDET沟通模式的实证研究[D]. 马宇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乳腺占位超声3D打印及混合现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鲁媛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D]. 陈雪. 青岛大学, 2019(03)

标签:;  ;  

介绍两个神经外科职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