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垩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龟足,白垩腺,组织学,超微结构
白垩腺论文文献综述
陶淑云,饶小珍,林岗[1](2015)在《龟足白垩腺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龟足(Capitulum mitella)白垩腺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龟足的白垩腺由腺细胞和管道系统组成,外周覆有一层结缔组织膜。腺细胞为单细胞,其发育与个体发育不同步。年幼腺细胞较小,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也为圆形或椭圆形。随着腺细胞的发育,细胞及细胞核逐渐变大,形状不规则具多态性。成熟腺细胞的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线粒体很丰富,但未见高尔基体。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颗粒状物质以及大小不一的囊泡,小囊泡的聚集和融合形成了大囊泡即胞内管。管道系统根据位置和功能分为4个层次:胞内管、收集管、次级管和初级管。收集管、次级管和初级管的管壁均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初级管较收集管和次级管大且内腔衬有几丁质层。收集管的管壁上皮细胞与腺细胞之间形成隔状连接,各级管壁上皮细胞之间也形成隔状连接,这种结构保证了管道的紧密性。总之,龟足白垩腺的形态结构类似于茗荷(Lepas anatifera)和Dosima fascicularis。(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陶淑云[2](2015)在《龟足白垩腺结构及胶体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龟足(Capitulum mitella)白垩腺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龟足的白垩腺由腺细胞和管道系统组成,整个外周覆有一层结缔组织膜。腺细胞为单细胞腺,腺细胞的发育与个体发育不同步。年幼腺细胞较小,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也为圆形或椭圆形。随着腺细胞的发育,细胞及细胞核逐渐变大,形状不规则具多态性。成熟腺细胞的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线粒体也很丰富,但未见高尔基体。细胞质内含丰富的颗粒状物质以及大小不一的囊泡。细胞质中小囊泡的聚集和融合形成了大囊泡即胞内管。管道系统根据位置和功能划分为四个层次:胞内管、收集管、次级管、初级管。收集管、次级管、初级管的管壁均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初级管较收集管和次级管大且内腔衬有几丁质层。收集管的管壁上皮细胞与腺细胞形成隔状连接,各级管壁上皮细胞之间也形成隔状连接,这种结构保证了管道的紧密性。将龟足次生胶分别置于浓度为1%、2%、5%的SDS-2Me溶液内,38℃恒温5d,离心,收集溶解液,不能溶解部分再加入SDS-2Me溶液,如此反复两次,整个过程历时15d。结果表明胶体在1%SDS-2Me溶液的平均溶解量为50.3%,胶体在2%的SDS-2Me溶液平均溶解量为57.0%,胶体在5%的SDS-2Me溶液的平均溶解量为51.7%。将胶样置于6M盐酸胍的10mM磷酸钠缓冲液中,测得平均溶解量为23.8%。经过6M盐酸胍的10mM磷酸钠缓冲液处理后不可溶部分再置于0.5M的DTT的7M盐酸胍的20mMEDTA的1.5M Tris-HCl的溶液中处理,60℃恒温震荡1h,之后加入2.5倍重量的碘乙酸,避光处理20min,再加入过量的巯基乙醇(2-Me)处理,测得平均溶解量为72.4%。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不连续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几种溶剂处理所得的溶解液进行分析,并对蛋白带的条数、分子量、染色强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子量为36kD的蛋白是它们共有的,而且染色较深,说明含量很高,不同溶解液跑出的条带数目从1条到7条。对龟足次生胶和36kD蛋白组分进行氨基酸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次生胶的氨基酸组成中含量高的叁种氨基酸是Gly/Arg、Leu,它们的含量都超过了10%,但是Cys的含量很低;次生胶中主要组成蛋白36kD的氨基酸组成中含量高的叁种氨基酸是Glu、Cys、Pro,叁者总和超过了60%。(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9)
赵允魁[3](2010)在《龟足核型、白垩腺结构及卵子发生超微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龟足(Capitulum mitella)的胚胎为材料,经热滴片法,对龟足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龟足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核型为8m+6sm+2st。龟足染色体实际长度CL为0.85μm-2.47μm,染色体总长度为46.92μm。整个核型染色体长度依次减小,邻对之间相差不明显,无异形性染色体出现。龟足成体白垩腺细胞和卵巢混杂在一起,其整体呈以葡萄状形式存在。成熟腺体细胞直径25μm~40μm。腺体主要由腺细胞和各级管道系统组成,管道系统包括收集管、二级管和一级管叁个类型。胶体分泌后首先在细胞内的收集管聚集,而后通过二级管运输至胞外的一级管,最后通过一级管输至柄部基底开向基质的位置。推测其分泌物的分泌动力主要来自于龟足柄部肌肉收缩的牵引。结果表明胶体细胞内部含有丰富的DNA、RNA、蛋白质和少许混合性糖类,没有脂类。利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龟足的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卵原细胞体积小,结构简单,细胞核较大;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体积迅速增大,细胞内部细胞器增多,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卵黄发生早期,部分细胞器有演化为卵黄粒的趋势,少量形状小且电子密度较低的卵黄粒已经形成,核孔清晰可见,核膜有伪足状突起;进入卵黄发生中期,卵黄粒内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的存在,这是卵黄形成的旺盛时期;卵黄形成后期均匀致密的卵膜已经形成,卵周隙明显,出现卵质膜孔,卵黄膜形成伪足状突起,卵黄粒基本形成,有一个椭圆形的细胞核,核膜平滑,核质很少。成熟卵母细胞近球形,直径120μm左右,局部光滑,但表面起伏不平,上面有很多微孔,直径约1~3μm,卵质膜上伪足已经消失,质膜平滑,表面的吞饮活动明显减弱。认为卵黄的来源有内源性(卵母细胞内部细胞器自发形成卵黄粒)和外源性(通过吸收卵母细胞外部营养物质形成卵黄粒)两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白垩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龟足(Capitulum mitella)白垩腺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龟足的白垩腺由腺细胞和管道系统组成,整个外周覆有一层结缔组织膜。腺细胞为单细胞腺,腺细胞的发育与个体发育不同步。年幼腺细胞较小,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也为圆形或椭圆形。随着腺细胞的发育,细胞及细胞核逐渐变大,形状不规则具多态性。成熟腺细胞的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线粒体也很丰富,但未见高尔基体。细胞质内含丰富的颗粒状物质以及大小不一的囊泡。细胞质中小囊泡的聚集和融合形成了大囊泡即胞内管。管道系统根据位置和功能划分为四个层次:胞内管、收集管、次级管、初级管。收集管、次级管、初级管的管壁均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初级管较收集管和次级管大且内腔衬有几丁质层。收集管的管壁上皮细胞与腺细胞形成隔状连接,各级管壁上皮细胞之间也形成隔状连接,这种结构保证了管道的紧密性。将龟足次生胶分别置于浓度为1%、2%、5%的SDS-2Me溶液内,38℃恒温5d,离心,收集溶解液,不能溶解部分再加入SDS-2Me溶液,如此反复两次,整个过程历时15d。结果表明胶体在1%SDS-2Me溶液的平均溶解量为50.3%,胶体在2%的SDS-2Me溶液平均溶解量为57.0%,胶体在5%的SDS-2Me溶液的平均溶解量为51.7%。将胶样置于6M盐酸胍的10mM磷酸钠缓冲液中,测得平均溶解量为23.8%。经过6M盐酸胍的10mM磷酸钠缓冲液处理后不可溶部分再置于0.5M的DTT的7M盐酸胍的20mMEDTA的1.5M Tris-HCl的溶液中处理,60℃恒温震荡1h,之后加入2.5倍重量的碘乙酸,避光处理20min,再加入过量的巯基乙醇(2-Me)处理,测得平均溶解量为72.4%。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不连续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几种溶剂处理所得的溶解液进行分析,并对蛋白带的条数、分子量、染色强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子量为36kD的蛋白是它们共有的,而且染色较深,说明含量很高,不同溶解液跑出的条带数目从1条到7条。对龟足次生胶和36kD蛋白组分进行氨基酸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次生胶的氨基酸组成中含量高的叁种氨基酸是Gly/Arg、Leu,它们的含量都超过了10%,但是Cys的含量很低;次生胶中主要组成蛋白36kD的氨基酸组成中含量高的叁种氨基酸是Glu、Cys、Pro,叁者总和超过了6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垩腺论文参考文献
[1].陶淑云,饶小珍,林岗.龟足白垩腺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J].动物学杂志.2015
[2].陶淑云.龟足白垩腺结构及胶体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赵允魁.龟足核型、白垩腺结构及卵子发生超微结构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