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库和氮库论文-陈金章

碳库和氮库论文-陈金章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库和氮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秃杉,碳库,氮库,分配格局

碳库和氮库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章[1](2015)在《秃杉人工林植被碳库和氮库的分配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福建德化葛坑国有林场1996年种植的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人工林植被碳库和氮库分配格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秃杉人工林各器官碳含量在442.86~488.72 g·kg-1之间,而各器官氮含量在2.26~8.93 g·kg-1之间。20年生秃杉人工林单株碳库和氮库分别为96.10 kg和0.679 kg。各器官碳库大小顺序为树干(64.56 kg)>树根(16.11 kg)>树叶(8.18 kg)>树枝(7.25 kg)。各器官中氮库大小顺序为树干(0.379 kg)>树叶(0.157 kg)>树根(0.085 kg)>树枝(0.058 kg)。乔木层的碳库和氮库主要集中在树干,分别占67.18%和55.82%。20年生秃杉人工林林分植被碳储量和氮储量分别为84.29 t·hm-2和0.60 t·hm-2。(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肖鹏,李永夫,姜培坤,潘仁君,吴进根[2](2012)在《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对土壤活性碳库与氮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对土壤活性碳库和氮库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采集了相邻的常绿阔叶林和雷竹林土壤(雷竹林由常绿阔叶林改造而来),测定分析了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有机氮(WSON)及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后土壤pH显着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着增加。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后,WSOC和ROC分别增加了61.3%和94.7%,而土壤MBC含量却下降了37.8%。雷竹林土壤WSON和MBN含量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土壤的80.9%和70.8%。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并长期集约经营后,WSOC、ROC及土壤养分库含量均显着增加,而土壤微生物量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1期)

商素云,李永夫,姜培坤,周国模,刘娟[3](2012)在《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对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浙江省安吉县采集了相邻的天然灌木林和板栗林土壤,分析土壤水溶性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并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分析土壤总有机碳的波谱特征,研究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对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后,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显着增加,而WSOC、MBC、ROC、WSON和MBN显着下降.天然灌木林和板栗林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和烷氧碳为主.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后,土壤有机碳中的烷氧碳和羰基碳比例显着下降,而烷基碳和芳香碳比例以及A/O-A值和芳香度均显着增加.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并长期集约经营后,土壤活性碳库和氮库含量均显着下降,而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彭畅[4](2006)在《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有机碳库和氮库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库与氮库的变化动态,对我国黑土区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国家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平台(1989—2004年),系统分析了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库、氮库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 1.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有机肥配施NPK化肥可以显着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库容。有机肥配施NPK化肥2004年土壤总有机碳较1989年的分别增加27.8%~71.5%,年递增率达到0.6g/kg~1.32g/kg;撂荒和秸秆配合NPK土壤总有机碳增加5.4%和1.6%,年递增率为0.4g/kg和0.075g/kg;单施氮肥和不施肥土壤总有机碳有所下降,降幅为8.3%和11.2%。不同施肥土壤总有机碳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长期施肥15年后土壤总有机碳库大小顺序为M_2+NPK>1.5(M_1+NPK)>M_1+NPK>撂荒、秸秆+NPK>PK、NPK>N、CK。 2.对土壤腐殖酸碳的影响。有机肥配施NPK化肥土壤腐殖酸碳比试验初增加了22.7%、55.0%和62.6%,其中胡敏酸碳年递增率为0.22g/kg~0.53g/kg;撂荒和秸秆配施NPK增加8.2%和5.2%;单施化肥和无肥区增幅为5.83%~7.17%。 3.对土壤胡敏素碳的影响。有机肥配合NPK化肥土壤胡敏素碳较不施肥增加31.2%~90.3%,其中1.5(M_1+NPK)和M_2+NPK的年递增率为0.80g/kg和1.21g/kg;单施化肥、秸秆+NPK及撂荒区,胡敏素碳随时间先降后升,长期施肥15年后土壤胡敏素碳库大小顺序为M_2+NPK>M_1+NPK>1.5(M_1+NPK)>PK、NPK>撂荒、秸秆+NPK、CK>N。 4.对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有机肥配施NPK、磷钾及氮磷钾化肥和撂荒土壤:胡敏酸碳/腐殖酸碳比值上升,富里酸碳/腐殖酸碳比值下降;秸秆配合NPK、单施氮和无肥区土壤,胡敏酸碳/腐殖酸碳比值下降,富里酸碳/腐殖酸碳的比值上升,胡敏素碳/腐殖酸碳比值有升有降。 5.对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影响。有机肥配合NPK化肥,土壤全氮和有效氮(2004年)较试验初增加15.7%~42.6%和18.1%~41.1%,其中M_1+NPK处理土壤全氮年递增0.15g/kg;单施化肥和秸秆配合NPK化肥,土壤全氮含量年际间有所降低,2004年各处理间由高到低的顺序为:M_2+NPK、1.5(M_1+NPK)>M_1+NPK、撂荒>秸秆+NPK、NPK、PK、CK、N;土壤有效氮(2004年)均效试验初有所增加,处理间由高到低的顺序为:1.5(M_1+NPK)>M_1+NPK>M_2+NPK>NPK、秸秆+NPK>PK、N、撂荒、CK。 6.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有机肥配施NPK和秸秆配合NPK玉米产量(2004年)是无肥区(CK)的3.5倍多、百粒重和穗粒数分别较无肥区增加47.5%~54.8%和23.5%~34.6%;单施N肥产量(1990-2004平均值)是无肥区1倍多;NPK化肥配施优于单施氮肥,增产18%。2004年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1.5(M_1+NPK)>M_2+NPK>M_1+NPK>秸秆+NPK>NPK>N>CK、PK。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黑土15年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不均衡施肥(N、PK等)既不利于高产,也不利于土有机碳库及氮库的累积,培肥效果差;均衡施用化肥(NPK),能够维持较高的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与试验初相比变化不大;有机肥配施NPK,不仅作物稳产高产,而且土壤总有机碳库、腐殖酸碳库及氮库持续上升,是黑土持续利用的最佳施肥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6-06-01)

碳库和氮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对土壤活性碳库和氮库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采集了相邻的常绿阔叶林和雷竹林土壤(雷竹林由常绿阔叶林改造而来),测定分析了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有机氮(WSON)及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后土壤pH显着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着增加。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后,WSOC和ROC分别增加了61.3%和94.7%,而土壤MBC含量却下降了37.8%。雷竹林土壤WSON和MBN含量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土壤的80.9%和70.8%。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并长期集约经营后,WSOC、ROC及土壤养分库含量均显着增加,而土壤微生物量显着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库和氮库论文参考文献

[1].陈金章.秃杉人工林植被碳库和氮库的分配格局[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5

[2].肖鹏,李永夫,姜培坤,潘仁君,吴进根.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对土壤活性碳库与氮库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

[3].商素云,李永夫,姜培坤,周国模,刘娟.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对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

[4].彭畅.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有机碳库和氮库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标签:;  ;  ;  ;  

碳库和氮库论文-陈金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