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催化脱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催化脱硫,石油工业,机理,进展
生物催化脱硫论文文献综述
韩云波[1](2010)在《生物催化脱硫技术及其在炼油工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催化脱硫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脱硫技术,文中介绍了生物催化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机理,并对其炼油工业中的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0年25期)
张倩倩,李玉光,郭雪清,马洁[2](2005)在《燃油生物催化脱硫过程中的产物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油生物催化脱硫代谢产物结构复杂,种类多,分析测定有一定困难,现存在的测定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文章综述了现在常用的测定生物脱硫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光光度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薄层色谱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原理,样品前处理的程序,各种方法所能检测到的代谢产物种类,讨论并比较了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来源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孔瑛,赵金生,侯影飞,杨金荣,王云芳[3](2004)在《石油生物催化脱硫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生物催化脱硫技术是新兴的极具潜力的石油非加氢脱硫技术 ,在降低轻质油品生产成本、提高油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显示出潜在的优势 ,被誉为 2 1世纪的石油脱硫技术。本文主要对石油生物催化脱硫技术特点、各种降解路线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石油生物催化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04年02期)
李玉光,刘平,马洁,杨秀山,邹洪[4](2004)在《煤油生物催化脱硫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油中的硫化物能够腐蚀金属设备 ,造成环境污染 ,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对其脱硫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催化法脱除石油产品中的硫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油品脱硫方法 .本文研究在温和的条件下 ,利用适宜的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对煤油脱硫 .采用在煤油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 ,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菌体数量增长情况 ,同时利用自动电位滴定法检测煤油中硫含量 ,监测微生物的脱硫效果(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史德青,赵金生,侯影飞,杨金荣,孔瑛[5](2004)在《石油生物催化脱硫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UP3的分离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胜利油田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能有效降解模型化合物二苯并噻吩 (DBT)的菌株。根据常规的形态分析、生理生化性状及 16SrDNA序列分析 ,将其鉴定为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UP3)。该菌不能以十二烷、十六烷、液体石蜡和萘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 ,具有工业应用的潜力。对该菌株DBT降解能力的初步研究表明 ,5 4h内可将 5 0 0mg L的DBT降解至 15 0mg L。对降解产物的分析表明 ,根癌土壤杆菌降解DBT的途径与Kodama路线及 4_S路线不同。(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刘凤,李玲霞,邹洪,谷学新,马洁[6](2003)在《石油催化脱硫新技术——生物催化脱硫》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脱硫技术—生物催化脱硫技术 (BDS) ,着重介绍了BDS的发展历程、反应机理和工业应用 ,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预测(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熊健[7](2003)在《石油生物催化脱硫的基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及其产品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SO2进入大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同时也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对含硫量高的石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化学脱硫方法——加氢脱硫(hydrodesulfurization,HDS)法通过催化过程将有机硫化物转化成H2S气体,反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费用较高,而且难以脱除石油燃料中的噻吩类物质,而生物催化脱硫(biodesulfurization,BDS)在常温常压就可以进行,并且具有高度专一性,因此发展石油生物催化脱硫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生物催化脱硫的有效性是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来表征的,本文以一株具有专一性降解DBT能力的红球菌属菌株lawq为对象,研究了发酵培养,休止细胞脱硫,并对固定化细胞脱硫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发酵条件为:33℃,初始pH为7,发酵时间为48h,溶氧对发酵具有较大的影响。对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和硫源分别为甘油、氯化铵和DBT,其最适浓度分别为2g/L、2g/L和0.2mmol/L;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物质,发现对菌体的生长和脱硫活力没有明显的影响.利用休止细胞进行脱硫是目前世界上进行石油生物催化脱硫的主要手段。本文首先对休止细胞模拟体系(DBT酒精-水溶液)脱硫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明确了休止细胞性质,确定了休止细胞模拟体系脱硫条件,即菌体量用A620表征为25,底物浓度在5mmol/L以下,反应最适温度为30℃,最佳pH为7.0左右,反应时间为4h,在此条件下,模拟体系的脱硫率可以达到40%以上;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休止细胞分别对扬子公司提供的汽油和柴油的脱硫情况,确定了休止细胞汽油脱硫条件为:菌体量用A620表征为35,水油比为8∶1,摇床转速为200r/min,反应时间为32h,在该条件下,汽油的脱硫率可以达到53%左右;低硫柴油休止细胞脱硫条件为:菌体量用A620表征为35,水油比为9∶1,摇床转速为250r/min以上,反应时间为40h,在该条件下,低硫柴油的脱硫率可以达到48%左右。固定化细胞技术是生化领域新兴的技术之一,本文利用该技术对模拟体系和<WP=4>油品体系脱硫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针对不同载体的固定化细胞性能进行考察,确定了固定化载体为海藻酸钠,并确定了最佳的海藻酸钠固定化条件,即海藻酸钠2%,氯化钙2%,菌体的包埋量为10%。在此基础上,利用固定化细胞对模拟体系和油品体系进行了摇床和流化床反应器脱硫实验,模拟体系摇床脱硫实验结果发现,固定化细胞脱硫的时间比休止细胞脱硫要长,而固定化细胞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要降低,适宜温度范围在30~35℃之间,最适温度为35℃;适宜pH范围在6~8之间,最适pH为7;模拟体系流化床脱硫实验结果表明流速对脱硫效果没有很明显的影响,而通气量对反应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最佳的流化床反应器模拟体系脱硫条件为35℃,pH 7,反应时间为48h,固定化细胞用量为50g,料液体积为150ml,DBT浓度在5mmol/L以下,通气量为60ml/min,脱硫率可以达到30%以上;利用固定化细胞对油品进行了脱硫的初步实验,结果发现脱硫效果较差,需要进一步细化实验条件,提高脱硫率。(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3-05-01)
李宏乾[8](2003)在《生物催化脱硫技术成热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中含有大量的硫、氮、金属等杂质,如何有效地从石油馏分中脱除杂质,尤其是有效脱硫是炼油工业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生物酶化学、遗传学和生物工程等学科的发展,国际上对于生物催化脱硫技术的研究十分活跃,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生物催化脱硫技术正以其迅猛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报》期刊2003-01-29)
杜长海,马智,贺岩峰,秦永宁[9](2002)在《生物催化石油脱硫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生物催化石油脱硫技术的基础研究进展 ,包括生物催化脱硫机理、生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改善、生物脱硫技术工业化应用前景等 ,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随着近年来生物酶化学、遗传学、生物工程等学科的发展 ,预计生物脱硫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工业化是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2年08期)
谢渝春,姜成英,王蓉,刘会洲,陈家镛[10](1999)在《石油生物催化深度脱硫》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综述了国外石油生物催化脱硫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石油生物催化脱硫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1999年06期)
生物催化脱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燃油生物催化脱硫代谢产物结构复杂,种类多,分析测定有一定困难,现存在的测定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文章综述了现在常用的测定生物脱硫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光光度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薄层色谱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原理,样品前处理的程序,各种方法所能检测到的代谢产物种类,讨论并比较了方法的优缺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催化脱硫论文参考文献
[1].韩云波.生物催化脱硫技术及其在炼油工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张倩倩,李玉光,郭雪清,马洁.燃油生物催化脱硫过程中的产物分析方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孔瑛,赵金生,侯影飞,杨金荣,王云芳.石油生物催化脱硫的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4
[4].李玉光,刘平,马洁,杨秀山,邹洪.煤油生物催化脱硫的实验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5].史德青,赵金生,侯影飞,杨金荣,孔瑛.石油生物催化脱硫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UP3的分离筛选[J].微生物学报.2004
[6].刘凤,李玲霞,邹洪,谷学新,马洁.石油催化脱硫新技术——生物催化脱硫[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7].熊健.石油生物催化脱硫的基础性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
[8].李宏乾.生物催化脱硫技术成热点[N].中国化工报.2003
[9].杜长海,马智,贺岩峰,秦永宁.生物催化石油脱硫技术进展[J].化工进展.2002
[10].谢渝春,姜成英,王蓉,刘会洲,陈家镛.石油生物催化深度脱硫[J].化工时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