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给予类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语,给予动词,结构类型,语法化
给予类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巧[1](2019)在《大理白语给予类动词的句法结构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大理白语中的给予类动词的句法结构类型和特征进行描写和分析~①,对给予义的形式扩展,以及给予动词密切相关的与格标记k?~(33)的语法化进行探讨。共归纳出四种给予类动词的主要句法结构类型,并发现给予动词的句法结构形式可以扩展到其他动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6期)
徐程程[2](2017)在《中级阶段留学生习得“给予”类动词的教学及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在汉语本体研究中一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汉语动词分类中,“给予”类动词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分类,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它也是较为重要的。在这类动词的教学时,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让留学生明白“给予”类动词以及与“给予”类动词相关的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给予”类动词的教学方法太单一,为了解决传统的“给予”类动词句式以及扩展练习的单一性,本文把认知语言学和“给予”类动词教学相结合来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综述是由“给予”类动词本体的研究综述和从认知角度研究对外汉语中的“给予”类动词的教学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调查法和偏误分析法。紧接着是对“给予”类动词的界定,也就是说什么是“给予”类动词和“给予”类动词的特征以及语义分类。语义分类有叁个,一个是“奉献”类,一个是“送”类,一个是“奖赏”类。接着又对“给予”类动词的构句原则进行分析,“给予”类动词的构句有很多,但本文主要讨论分析有介词和无介词的句式。从认知角度分析“给予”类动词构句机制的论元缺省有受事者省受事物不省、受事者不省受事物省、叁种语义成分都不省、受事者和受事物皆可省这几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问卷考察留学生从认知角度习得“给予”类动词相关知识,结果我们发现错误率很高。留学生习得的偏误主要就是受事物和受事者缺省以及不会使用“给予”类动词。我们认为这是母语负迁移、“给予”类动词构句的复杂性还有教材解释不足的原因引起的。最后,我们选取《桥梁》(上)的一篇课文的一部分编写了一个教学案例来展示认知角度的“给予”类动词的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亮[3](2016)在《试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6年05期)
夏丹[4](2015)在《基于标注语料库的给予类动词的“词汇—句法语义”衔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语言处理,经过字处理、词处理之后先后进入句处理阶段。无论是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统计的处理策略,都面临“句法—语义”接口或界面问题(孙道功,2011)。语义语法学理论强调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是语义性,而自然语言系统是建立在认知符号的范畴化和关联化基础上的语义网络(李葆嘉,2007)。本文基于语义语法学理论,借鉴孙道功(2011)构建的《词汇义征标记集》和《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以典型的叁价给予类动词为研究对象,从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两个维度,分析了给予类动词的“词汇—句法语义”衔接问题,揭示了叁价动词的衔接特点和衔接机制。首先,在词汇语义层面,基于《词汇义征标记集》,对筛选出的给予类动词义场中的10个典型词元进行词汇语义分析,形成了给予类动词义场的义征分析序列模式和词汇义征集。在句法语义层面,基于《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分析了给予类动词义场在组合中所搭配的语义角色和句法范畴义征。其次,基于给予类动词标注语料库,分析给予类动词的词汇单位—语义角色(包括内层和外层)的衔接情况,验证并完善词汇单位凭借句法范畴义征转化为句法语义范畴的衔接机制,即相同的范畴义征决定相同的句法表现,相异的词汇义征制约具体的组合对象;词汇单位—外层角色衔接时,表现为范畴义征的制约性趋强,词汇义征的制约性减弱(孙道功,2011)。再次,基于给予类动词标注语料库,归纳提取了给予类动词义场词元的语义角色的排序模型,统计并分析原型句模和派生扩展句模,揭示该类动词对应句模的衍生机制。统计归纳给予类动词义场中的词元,共涵盖15大类60种句模形式。同时,基于标注语料库,探究给予类动词义场语义角色映射情况和句型句模对应关系,考察角色句法实现的优先序列。最后,基于给予类动词标注语料库,从词汇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以及句法结构对词汇语义的反制约探讨了词汇语义与句法语义的互动关系。给予类动词的词汇—句法语义衔接中,无论是词汇到语义角色的衔接还是语义角色到句法成分的投射,词汇语义都会发挥底层制约作用。同时,句法语义(或句法结构)对词汇语义(或词汇单位)产生反制约。本文属于基于标注语料库对典型义场的个案研究。由于时间、能力以及语料库规模等方面的限制,研究比较粗浅。这一领域还有相当多的选题,特别是词汇与句法语义层面的互动关系、句法语义范畴的语用实现等都亟待探索。(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6)
林丽,毕玉德[5](2012)在《越南语给予类动词框架语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语义的形式化表征是自然语言理解的重要环节,框架语义学重点开展对概念结构和句法—语义映射关系的描写,符合语义知识表示的需求。本文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将越南语中给予类动词作为目标词,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其句法语义特征并对此进行了分类,尝试建立越南语给予类词元库,并根据不同类型词元及其框架元素构建出给予框架库。(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张京鱼[6](2012)在《英汉“给予类”动词与格转换和编码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语"给予类"动词都能参与与格转换,表达的都是致使事件。我们依据意义决定句法行为这个理念,对英汉给予类动词进行了跨语分析,发现两种语言使用的叁阶述语论元编码策略相同,即都使用直接论元策略和间接策略,但是英语仅采用R(与事)与格结构,而汉语还可使用T(客体)介宾结构间接编码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林丽,毕玉德[7](2011)在《越南语给予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层级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语义的形式化表征是自然语言理解的重要环节,框架语义学重点研究对概念结构和句法—语义映射关系的描写,符合语义知识表示的需求。本文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将越南语给予类动词作为目标词,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其句法语义特征并进行分类,尝试建立给予类词元库,根据不同类型词元及其框架元素拟构建出给予框架库。(本文来源于《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期刊2011-08-20)
崔勇范[8](2009)在《汉韩给予类动词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予是人类共有的行为。在汉韩两种语言动词系统下都划分出了给予这一次类,并且将其作为给予事件的记录者。所谓“给予类”其实是就语义而言,是在对动词进行语义抽象和提取后得出的次类。其中的成员都有一个表示“给予”意义的共同义素。配价语法理论认为给予类动词是典型的叁价动词,需要有叁个强制性的语义成分与其共现。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类动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本文遵循“形式与意义、描写与解释、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以现代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南,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并运用叁个平面理论全面描写、对比汉韩给予类动词,找出两种语言中这一小类动词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各个平面表现出的异同,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全文分为4章,外加结语,共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交待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并对语料来源和文中出现的符号进行了说明。此外,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韩给予类动词进行明确界定。第二章从语义属性和对强制性语义成分的语义选择两个角度,对比分析汉韩给予类动词的语义特征,找出其异同。第叁章讨论了汉韩给予类动词所能构成的句法格式,包括基本句式以及其他复杂句式。并在最后总结出汉韩给予类动词在句法层面表现出的异同。第四章从语用省略和语用移位入手,考察了汉韩给予类动词在语用平面的表现,指出其异同。结语部分概括了全文内容,指出本文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9-04-25)
何丹[9](2009)在《给予类动词的双及物构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来自生活体验的给与行为是双及物构式的认知基础,物质世界的给予类动词双及物构式(VNN construction)是各种双及物构式的原型。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中英文不同的语言构式,揭示双及物构式都是受VNN构式的制约,并且构式的配价不是由动词决定的而是由构式决定的。(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司玉英[10](2008)在《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一文中研究指出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却很少受到关注的一种句式。有人把它叫"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有一个是兼语;有人把它叫"双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都是兼语。我们认为这种句式在句型分类上应该属于兼语句,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因此命名为"双宾兼语句"更合适。双宾兼语句只有一个兼语成分,这个兼语有时是直接宾语,有时是间接宾语,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不能同时作兼语。因此把这种句式笼统地叫做"兼语句"不能反映它与一般兼语句的区别,把它认定为"双兼语句",又混淆了句法结构中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的界限,二者都是不恰当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给予类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词在汉语本体研究中一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汉语动词分类中,“给予”类动词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分类,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它也是较为重要的。在这类动词的教学时,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让留学生明白“给予”类动词以及与“给予”类动词相关的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给予”类动词的教学方法太单一,为了解决传统的“给予”类动词句式以及扩展练习的单一性,本文把认知语言学和“给予”类动词教学相结合来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综述是由“给予”类动词本体的研究综述和从认知角度研究对外汉语中的“给予”类动词的教学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调查法和偏误分析法。紧接着是对“给予”类动词的界定,也就是说什么是“给予”类动词和“给予”类动词的特征以及语义分类。语义分类有叁个,一个是“奉献”类,一个是“送”类,一个是“奖赏”类。接着又对“给予”类动词的构句原则进行分析,“给予”类动词的构句有很多,但本文主要讨论分析有介词和无介词的句式。从认知角度分析“给予”类动词构句机制的论元缺省有受事者省受事物不省、受事者不省受事物省、叁种语义成分都不省、受事者和受事物皆可省这几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问卷考察留学生从认知角度习得“给予”类动词相关知识,结果我们发现错误率很高。留学生习得的偏误主要就是受事物和受事者缺省以及不会使用“给予”类动词。我们认为这是母语负迁移、“给予”类动词构句的复杂性还有教材解释不足的原因引起的。最后,我们选取《桥梁》(上)的一篇课文的一部分编写了一个教学案例来展示认知角度的“给予”类动词的教学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给予类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巧.大理白语给予类动词的句法结构类型[J].北方文学.2019
[2].徐程程.中级阶段留学生习得“给予”类动词的教学及偏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李亮.试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
[4].夏丹.基于标注语料库的给予类动词的“词汇—句法语义”衔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5].林丽,毕玉德.越南语给予类动词框架语义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
[6].张京鱼.英汉“给予类”动词与格转换和编码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7].林丽,毕玉德.越南语给予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层级分类研究[C].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2011
[8].崔勇范.汉韩给予类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9
[9].何丹.给予类动词的双及物构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0].司玉英.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