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越冬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越冬率,抗氧化特性
越冬率论文文献综述
田永雷,张玉霞,王显国,候文慧,王月林[1](2019)在《播期、品种对沙地紫花苜蓿抗氧化特性与越冬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播种时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liva L.)根颈抗氧化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与越冬的关系,本试验选择3个紫花苜蓿品种(骑士T、公农1号、擎天柱),于2017年7月1日开始,每5天播种一期,播种至8月15日。2017年10月11日(土壤冻融交替期)、11月11日(土壤封冻期)取样测定紫花苜蓿根颈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翌年春季调查越冬率。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3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均明显下降,紫花苜蓿根颈中CAT,POD,SOD酶活均呈下降趋势;越冬率与10月11日紫花苜蓿根颈的SOD酶活性及11月11日根颈的POD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10月11日和11月11日根颈的MDA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紫花苜蓿根颈中SOD,POD,CAT 3种抗氧化酶是其适应低温的关键酶,在阿鲁科尔沁地区,7月21日之前播种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越冬率。(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秀芳,梁庆伟,张晴晴,娜日苏,潘翔磊[2](2019)在《基于不同生长度日的刈割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科尔沁沙地北部苜蓿种植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适宜刈割时间,本研究采用在不同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days,GDD)刈割紫花苜蓿的方法,研究了第1次和第3次刈割时间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产量、品质、越冬的影响,同时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与苜蓿抗寒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大于650GDD以后进行第1次刈割,会显着降低第2次刈割的干草产量;第1次刈割GDD与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第2次刈割后GDD相关性不显着。综上所述,在科尔沁沙地,适宜在610~650GDD进行第1次刈割,9月初前完成末次刈割。(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晓龙,李红,米福贵,于洁,王雪婷[3](2019)在《不同秋眠级苜蓿生产性能及越冬率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筛选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探讨苜蓿秋眠等级与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提供优良品种。收集国内外8个不同秋眠等级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2017年每年初花期进行刈割,调查越冬率,测定株高、再生性、茎叶比、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干物质(dry matter,DM)、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中苜2号、草原3号和驯鹿苜蓿越冬率(>95%)与金皇后苜蓿差异不显着(P>0.05),但显着高于与其他苜蓿品种(P<0.05)。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984,而秋眠等级与苜蓿干草产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2015年,秋眠型苜蓿中苜2号干草产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苜蓿材料(P<0.05);2016年,中苜2号和金皇后苜蓿干草产量较高,二者显着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而WL525和驯鹿苜蓿干草产量较低;2017年,中苜2号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其次是金皇后和草原3号,以上3个苜蓿品种显着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通过3年试验发现,中苜2号苜蓿的干草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为最高,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苜蓿纤维含量越低,饲用价值越好。草原3号、中苜2号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均大于20%,粗蛋白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好。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确定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苜蓿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秋眠等级对苜蓿干草产量、营养成分等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苜蓿品种在3年干草产量、越冬性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较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秀芳,梁庆伟,娜日苏,张晴晴,潘翔磊[4](2019)在《年刈割次数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科尔沁沙地适宜种植苜蓿秋眠级和刈割次数,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不同秋眠级的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刈割2次、3次和4次对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的增加,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越冬率逐渐降低;秋眠级1~3级苜蓿品种年刈割3次总产量最高,秋眠级4~5级苜蓿品种年刈割4次总产量最高;不同刈割次数各茬次间苜蓿品质不同。综合分析得出,在科尔沁沙地灌溉苜蓿种植区,选择秋眠级1~4级的苜蓿品种,年刈割2~3次为宜。(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龙,米福贵,李红,靳慧卿,肖燕子[5](2019)在《不同秋眠级苜蓿产量、品质及越冬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苜蓿秋眠级与其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筛选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方法】以国内外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为材料,2014-05-20将其播种于和林格尔试验地,2015-2017年连续3年调查物候期和越冬率,测定苜蓿鲜、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FV),根据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的耦合作用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秋眠级越低的苜蓿品种,其春季返青越晚;秋眠级越高的苜蓿品种,其越冬率越低。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3年平均鲜、干草产量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以金皇后苜蓿鲜、干草产量最高,极显着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1);草原3号苜蓿的3年平均CP含量和RFV值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驯鹿苜蓿的3年平均ADF、NDF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苜蓿品种(除金皇后ADF含量外)。根据苜蓿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值的耦合结果,确定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结论】苜蓿秋眠级别与越冬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秋眠级为1~3级的苜蓿品种金皇后和草原3号在3年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越冬率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牛犇,杜文华[6](2018)在《不同播种时期对紫花苜蓿出苗及越冬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紫花苜蓿的最佳播种时间,设定了8个不同播种时期播种紫花苜蓿。结果表明,播种较晚可以提高种子的出苗率,但播种太晚则不利于提高越冬率。综合试验结果,发现以7月25日播种的出苗情况、生长情况和越冬情况最好,因此建议在该阶段播种紫花苜蓿。(本文来源于《甘肃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4期)
汪学英,张林森,徐耘,贾西灵[7](2017)在《高寒阴湿区提高冬小麦越冬率栽培模式筛选试验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夏州农业科学院通过开展提高冬小麦越冬率栽培模式筛选试验研究,筛选出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种植两种模式。由于采用了地膜覆盖技术,减少了土壤蒸发,有效保持和利用了水分,使幼苗发育良好,个体健壮,体内积累的养分增多,增加了麦苗的抗寒能力,显着提高了小麦越冬率,同时促进和增加了有效分蘖,提高了成穗率,使亩成穗数接近传统露地种植,为获得高产打下物质基础,为高寒阴湿地区冬小麦安全越冬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7年11期)
王伟东,邓波,王显国,高凯,朱国立[8](2017)在《末次刈割时间对科尔沁沙地苜蓿越冬率及根系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以科尔沁沙地二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条件下科尔沁沙地苜蓿根系全氮、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翌年返青率。结果表明:随着末次刈割时间的推迟,苜蓿越冬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苜蓿根系全氮及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根系淀粉含量则呈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其中8月23日刈割处理越冬率、根系全氮及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刈割处理(P<0.05)。(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田永雷,张玉霞,王显国,朱爱民,邱淑彬[9](2016)在《沙地苜蓿越冬率与根颈生长及土壤温湿度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于科尔沁沙地,通过检测洼地、坡地、岗地的苜蓿越冬率、根颈粗度、根颈芽数及越冬期间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探讨沙地苜蓿越冬率、根颈生长及土壤温湿度在沙地微地形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沙地苜蓿越冬率与根颈生长及土壤温湿度相关性。结果表明:岗地苜蓿的越冬率显着或极显着低于洼地和坡地,洼地和坡地苜蓿的越冬率则无显着差异。沙地苜蓿根颈粗度洼地>坡地>岗地;不同微地形的沙地的温差变化为岗地>坡地>洼地;土壤水分含量为洼地>坡地>岗地;苜蓿越冬率与苜蓿根颈粗度呈显着正相关,与根颈芽数和土壤水分正相关,但不显着,与温差变化则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6-12-10)
王凯音,孙万仓,刘自刚,方彦,杨刚[10](2016)在《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杂交后代保护性酶活性与越冬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强抗寒性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分别与抗寒性品种延油2号和耐寒性品种天油2号的杂交后代(F1、F2、BC1)为研究对象,对各世代越冬率进行统计并结合亲本及杂交后代的CAT、POD、SOD酶活性变化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抗寒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抗寒性品种杂交后代的越冬率均介于2个亲本之间,但不同世代越冬率存在较大差异;母本的抗寒性越强,在F1代中,后代的越冬率越高,F1代的自交后代(F2)越冬率比F1代的低;在BC1中,后代的越冬率变化范围较大,既有低于F2代自交后代的杂交组合(天2×陇7)×天2,也有高于F1代的杂交组合(陇7×天2)×陇7,以抗寒性强的品种作轮回亲本可以使回交一代的越冬率明显升高。低温胁迫后,2个群体不同世代的保护酶活性均增加,在群体1中,F1代CAT平均值从降温后比降温前升高了,F2从8.41 U·g-1到15.72 U·g-1,BC1从10.62 U·g-1到19.20 U·g-1。对越冬率与保护性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1.208+2.698X1+1.154X2+0.163X3,可得出越冬率与CAT酶、POD酶、SOD酶活性的关系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保护性酶活性越强,越冬率越高,抗寒性也就越好。(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越冬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北部苜蓿种植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适宜刈割时间,本研究采用在不同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days,GDD)刈割紫花苜蓿的方法,研究了第1次和第3次刈割时间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产量、品质、越冬的影响,同时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与苜蓿抗寒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大于650GDD以后进行第1次刈割,会显着降低第2次刈割的干草产量;第1次刈割GDD与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第2次刈割后GDD相关性不显着。综上所述,在科尔沁沙地,适宜在610~650GDD进行第1次刈割,9月初前完成末次刈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越冬率论文参考文献
[1].田永雷,张玉霞,王显国,候文慧,王月林.播期、品种对沙地紫花苜蓿抗氧化特性与越冬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2].杨秀芳,梁庆伟,张晴晴,娜日苏,潘翔磊.基于不同生长度日的刈割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3].王晓龙,李红,米福贵,于洁,王雪婷.不同秋眠级苜蓿生产性能及越冬率评价[J].草业学报.2019
[4].杨秀芳,梁庆伟,娜日苏,张晴晴,潘翔磊.年刈割次数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5].王晓龙,米福贵,李红,靳慧卿,肖燕子.不同秋眠级苜蓿产量、品质及越冬率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牛犇,杜文华.不同播种时期对紫花苜蓿出苗及越冬率的影响[J].甘肃畜牧兽医.2018
[7].汪学英,张林森,徐耘,贾西灵.高寒阴湿区提高冬小麦越冬率栽培模式筛选试验研究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17
[8].王伟东,邓波,王显国,高凯,朱国立.末次刈割时间对科尔沁沙地苜蓿越冬率及根系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7
[9].田永雷,张玉霞,王显国,朱爱民,邱淑彬.沙地苜蓿越冬率与根颈生长及土壤温湿度相关性分析[C].中国草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6
[10].王凯音,孙万仓,刘自刚,方彦,杨刚.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杂交后代保护性酶活性与越冬率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