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厨房变压式排油烟管道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薛雨舟[1](2020)在《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人类的健康生存离不开大气,大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来,长沙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车辆的增加、餐饮业的扩张等因素使得多种有害气体和大量的扬尘直接进入空气中,从而导致长沙市的大气污染情况加重。这不仅直接对长沙市民的身体造成损害,也会危害工农业的发展。所以,要建设好美丽长沙,取得蓝天保卫战的胜利,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长沙市自然环境因素、工业生产因素、人口因素等方面,针对长沙市大气污染情况、造成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列举了目前采取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展现了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的实施效果,分析得出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在内容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宣传不到位、治理对策执行力有待提高、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保数据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随后列举并盘点了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国外先进经验,总结出在立法保障、财税制度、公众参与方面要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治理大气污染。最后,从健全法制、全民参与、保障执行、财税奖惩、数据复核五个方面为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提出了建议,旨在能更好地推动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尽到绵薄之力。
何涛波[2](2016)在《由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看住宅设计变迁(1950s-1990s)》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从住房福利制时期到住宅市场化时期,即1950s到1990s末期,政府一共组织了9次全国城市住宅的设计竞赛,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聚集全国的设计力量,发起应对当时实际住宅建设需要的设计探讨,并通过出版、展览、编制标准图集等方式产生影响。这些竞赛的获奖方案,结合了住房政策的引导,对现实住房问题的考虑,以及建筑师的构想,比较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住宅设计及其观念的变化。因此,考察1950s到1990s的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及其获奖方案,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本论文以各个时期的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为基础,分别从竞赛设计主题、经济技术指标、功能模式、平面类型、外观和结构材料等几个方面,介绍历次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并从住宅设计思路——经济技术指标、住宅工业化等,和设计结果——平面布局和外观等角度,对各时期获奖方案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其中单元模式相同、规模相似的典型套型平面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语部分在对三个时期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特点总结的基础上,试图归纳从1950s到1990s中国城市住宅设计的多条变化线索,由此观察到在住宅商品化探索时期,是中国建筑师住宅设计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并分析得出结论,住房指标提高、政策规范限制相对宽松和福利房分配方式对住房主体多样性的保证,给建筑师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是促发其创造性的可能原因。论文共分为5章。第一章介绍了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的研究意义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到第四章按照住房体制改革阶段——福利制时期、住宅商品化探讨时期、住宅市场化时期,依次介绍了每一阶段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并在每一章末,对这一时期的几次竞赛进行比较和总结。最后一章从住房建设地位和主要问题、经济技术指标、户内平面布局、住栋平面形态、经济性、住宅工业化发展过程、辅助用房、外观设计等角度梳理了从1950s到1990s五十年间竞赛所反映的住宅设计变化。
孙钰钦[3](2016)在《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某PC住宅建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之中,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国民在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好处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的问题日趋严重。而我国的建筑业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不仅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也与我国环境、资源方面的问题有着直接联系。众所周知,前十年我国房屋建设均保持在较高的数量水平,但是我国房屋建设依然是采取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而传统的生产方式存在着建筑能耗较高、资源浪费严重、工程质量不合格、生产效率底下等问题,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方向是相背的。因此,在发展和环境的共同需要下,必然会促使建筑生产方式的改进以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建筑工业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同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也逐渐被我国建筑行业所熟悉,上至国家政策,下至一线工作人员,都在对BIM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尝试。那么,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中有哪些优势,如何利用高新技术——BIM技术解决我国建筑工业化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何帮助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在改善建筑生产方式的同时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BIM技术和建筑工业化的理论研究,总结了BIM技术的特点以及在国内建筑业中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BIM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BIM软件的发展趋向。然后,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入手,分析其限制因素。根据BIM技术的特点和限制因素分析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思路,同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建筑工业化中为代表的PC (Precast Concrete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类型建筑为具体研究对象,提出BIM技术在PC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框架。最后,以本文作者参与的实际建筑工业化案例——成都地区某PC住宅项目,进行对BIM技术在PC住宅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应用进行更加具体的研究、实证。从项目实践中,完成BIM技术在PC住宅中各个应用范围与应用点的总结,分析现阶段BIM技术在PC住宅项目中的价值以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我国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显着加快施工速度,实现工程项目现代化,包括预制构件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和项目管理集成化。通过信息集成、碰撞检测、4D模拟等BIM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控制工期,节约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现阶段BIM技术还不够成熟,相信通过全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阻碍会被逐一克服,以及在政策的推动等合力的共同作用下,BIM技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结合必定会在建筑业掀起一次技术革命,成为建筑业发展无可替代的必然趋势。
朱佩仪[4](2010)在《珠三角地区中小套型厨房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的现状下,城市住宅在需求和套型设计方面出现了新变化,中小套型住宅作为既符合城市住宅发展规律又适应国情的套型得到大力推行。由于设备复杂和使用密集度高于其他空间,所以厨房被称作“住宅的心脏”,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住宅整体的适用性和舒适性,而精细化的设计则是提高适用性和舒适性的先决条件,是设计的根本,因此,厨房的设计己成为住宅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套型住宅厨房以及其使用者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其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首先通过对中小套型住宅厨房发展的历程进行了论述,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表明了研究中小套型住宅的必要性,其次从分析中小套型住宅厨房特点与分析使用者需求的人性化角度出发,把厨房空间视为各种功能的集合,从使用特点、使用需求、使用习惯等角度出发,针对厨房中的问题,在总结相关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使用中小型住宅厨房的不同结构家庭的特点,对厨房的主要内容,包括功能分区、空间布置形式、操作流线、环境设计等几个重点加以分析研究,找到厨房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家庭结构之间的联系,提出厨房人性化的设计方法,并为设计者在套型设计时提供参考。最终目的是提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珠三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厨房空间环境设计的思路,在结尾对厨房空间的平面尺寸、内部空间布置等方面进行了总结,针对目前中小套型住宅厨房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并对未来住宅厨房设计发展趋势作简单展望。
邵治民[5](2010)在《高层住宅厨房集中排气系统的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室内污染物危害性的深入认识和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关厨房油烟污染物和厨房通风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高层住宅建筑目前普遍采用的共用竖向排气系统,对保证室内良好空气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系统包括竖向排气干管、横向排气支管、吸油烟机、防火及防串烟部件和屋顶风帽。但是通过相关资料和住户的反应发现,这种排气系统普遍存在串烟、串味的弊病和底层住户排气不畅等现象。本论文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国家标准图集-住宅排气道(一)(图集号07J916-1)中推荐的几种定型产品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12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的模拟计算知,在不增大排气道截面积和提高吸油烟机性能的前提下,高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的流动阻力过大,系统下部住户的排气量达不到设计值(370m3/h),一般在300 m3/h以下;系统的排气不均匀问题严重,Qmax-Qmin在170-270 m3/h之间,而平均排气量在350 m3/h左右;系统的中低部位处于高静压状态,静压在200Pa左右,通过局部设置变压板、优化导流构件等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串烟串味问题,建议在主排气道入口前加装手动密闭阀,有条件的可在设计中使用电动类型的单向阀;等截面排气道加上导流构件后的使用效果要好于不带导流构件的,而同时在局部增设变压板后,系统的使用效果反而变差,建议设计人员和开发商选择只带导流构件的排气道产品。本文对住户分区选用不同性能的吸油烟机,来提高系统排气均匀性做了一定研究。通过对12层住宅的计算实例得出,住户分区选用不同性能的吸油烟机后,排气系统各住户的排气均匀性有很大的提高。在同时使用系数取0.66时,分区后系统的平均排气量较未分区提高了9.2%,最大与最小排气量的差值降低了81.6%。因此,可对此方法的相关工作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使其在今后得到应用。针对目前高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存在串烟、串味的弊病,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并给出了排气道的具体结构形式。通过在原有排气道和厨房之间增加一个负压排风道,可以有效防止在烹调高峰期时,主排气道内的油烟串入未烹饪的住户厨房内,而且可以保证厨房在非烹调时维持一定量的排风,实现住宅建筑的通风换气。
林润泉[6](2007)在《树立科学发展观 推进住宅设施产业化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报告(摘要)》文中提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各级领导对委员会的关怀,
唐玮[7](2007)在《“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从我国的时代背景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新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实态。以此为依据,选取了具有示范性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住宅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结合“长三角”地区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大力推广舒适性住宅是该地区的住宅发展方向。在此基调下,文章全面阐述了“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的发展策略和相关技术。“舒适性”是一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动态发展概念,文章将影响居住舒适性的因素分为三个大类:第一是住宅外部环境舒适性,第二是住宅使用功能舒适性,第三是住宅室内环境舒适性。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全面研究和综合把握,才能确保住宅舒适性的实现。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长三角”地区城市住宅建设的现状,并以此作为研究住宅舒适性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随后,文章从影响住宅舒适度的各个因素出发,进行了相关技术和策略的深入讨论;最后文章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对于可改进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提出适合“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运用的相关技术和策略。通过前文的论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住宅产业发展的现状,论文最后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舒适性住宅是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小套型住宅的背景下提出的,研究舒适性住宅,应当结合普通大众的住宅,在中小套型住宅中实现住宅的舒适性。二、舒适性住宅发展必须与住宅产业化紧密结合;三、舒适性住宅设计应该加强整体设计与技术集成;四、舒适性住宅建设必须与住宅全装修相结合。五、中小套型住宅的舒适性,要通过精细化设计来实现。论述方式:文章采取寓理于事的方式,以虚拟家庭的生活历程作为文章的主线展开论述。各章内容的开始部分先构思一段虚拟家庭的故事,故事反映的主题思想即为本章论述的核心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家庭生活作为背景,引发对影响住宅舒适性的各个方面问题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自然地切入主题。在提出每一章节的论述主题以后,进而展开具体论述。论述的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影响住宅舒适性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措施;第三部分则以结语的形式将作者的观点加以总结和强调。文章中引用的大量实际案例多为作者实地调研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来自于作者的工程实践;其它的资料则是引自相关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和归纳,并结合作者的观点,成为论文有力的论据。
柳闽楠[8](2007)在《住宅全装修的系统化与适应性 ——上海市住宅全装修实践经验与理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装修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传统的住宅装修模式(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型”)已经不能与现代社会的节能、环保;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住宅的科技含量的需要相适应,整个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装修住宅随之应运而生,然而住宅全装修的产业基础与市场环境亟待优化,住宅全装修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有待改进。本文结合住宅全装修在上海的实践和发展经验,分析比较国内外住宅产业装修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住宅全装修首先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就住宅全装修的系统化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设计理念;并针对全装修住宅实践过程中的适应性,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总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住宅全装修实施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住宅全装修在上海的实践和发展经验,提出了住宅全装修系统化发展的模型,并针对目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住宅全装修系统化的设计对策。2.全装修住宅的“适应性”和个性化需求是建设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面广量大的住宅建设需要产业化和标准化设计;另一方面,住户在经济上、功能上、装修风格与个性化上有着不同的需求。本文从设计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实现全装修住宅系统适应性的对策。
侯俊峰[9](2005)在《包头市“健康住宅”的居住环境健康性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住宅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住宅应运而生。健康住宅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高效的利用有限资源,满足节能、节水、节地要求,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和持久的健康卫生水平。 本文解释了健康住宅的概念,指出了健康住宅产生的原因、社会背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包括的主要内容,列举了国内外健康住宅的评价标准。包头市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近五十年来城市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但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科技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健康住宅的建设也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本人从事建筑住宅设计工作已有一定时间,并对包头市住宅小区已有一定的了解,深感“健康住宅”在包头市普及推广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本文结合包头市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气候、科技环境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市场调研,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以设计的角度从住区规划设计、单体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三大方面若干细小环节上阐述了包头市目前健康住宅发展的现状,实事求是的总结出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点特点,同时也提出了我市健康住宅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找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结合自己大量的调查结果有针对性提出了包头市健康住宅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具体途径。期间,通过剖析包头市一些优秀小区,如健康住宅建设上较成功的一个住宅小区“锦林花园”,为包头市住区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并为包头市健康住宅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模式与指导作用。最后指出,健康住宅建设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系统化的综合过程,它需要城市决策者、房地产商、建筑师、居住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从而为人类创建健康、绿色、环保等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王建明[10](2004)在《厨房革命从烟道做起》文中认为近日,居安特住宅厨房、卫生间排烟(气)道正式通过建设部科技成果评估,标志着第三代排烟(气)道产品进入应用阶段。 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于2004年3月23日在北京市居安建筑材料厂主持召开了“居安特住宅厨房、卫
二、住宅厨房变压式排油烟管道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厨房变压式排油烟管道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大气污染治理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大气污染治理概念的界定 |
2.1.1 大气污染 |
2.1.2 大气污染治理 |
2.2 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文明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3 长沙市大气污染情况治理的相关对策及成效 |
3.1 长沙市大气污染现状 |
3.2 长沙市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
3.2.1 长沙市自然环境因素 |
3.2.2 长沙市工业生产因素 |
3.2.3 长沙市人口因素 |
3.2.4 长沙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因素 |
3.2.5 长沙市城市地铁建设因素 |
3.3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策 |
3.3.1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
3.3.2 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管控 |
3.3.3 严控扬尘污染 |
3.3.4 严禁禁燃区燃烧散煤 |
3.3.5 控制露天烧烤等行业的餐饮污染 |
3.3.6 强化油气污染管控 |
3.4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
4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 |
4.1.2 政府宣传效果欠佳 |
4.1.3 大气污染治理的执行不力 |
4.1.4 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
4.1.5 环保数据准确性存在一定偏差 |
4.2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大气污染治理立法滞后 |
4.2.2 民众的大气环保意识淡薄 |
4.2.3 第三方主体监督不到位 |
4.2.4 生态文明理念没有足够重视 |
4.2.5 环保数据发布缺少监督激励 |
5 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
5.1 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5.1.1 日本川崎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5.1.2 英国伦敦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5.1.3 美国洛杉矶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5.2 国外对于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经验借鉴 |
5.2.1 大气污染治理需依靠法律支撑 |
5.2.2 大气污染治理要重视财税制度 |
5.2.3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
5.3 小结 |
6 完善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
6.1 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 |
6.1.1 针对性的细化法律条文 |
6.1.2 合理界定违法行为 |
6.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
6.2.1 多渠道多载体广泛宣传环境保护 |
6.2.2 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
6.3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执法素质 |
6.3.1 注重对第三方监督主体的作用 |
6.3.2 提高基层环境监察队伍的素质 |
6.4 树立生态理念加大财政投入 |
6.4.1 制定财税奖惩机制 |
6.4.2 合理运用财税机制 |
6.5 健全环保数据发布机制 |
6.5.1 建立环保数据复核机制 |
6.5.2 建立问责和内部沟通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由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看住宅设计变迁(1950s-199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全国住宅设计竞赛的角色与作用 |
1.1 全国住宅设计竞赛概况与研究意义 |
1.2 已有研究及其评述 |
1.3 研究对象选择及其依据 |
1.4 研究对象的时段划分及其依据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福利制时期的全国住宅设计竞赛(1955-1979) |
2.1 福利制时期的住宅政策概况 |
2.2 1955年“全国标准设计评选会议”概况 |
2.3 1957年“全国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概况 |
2.4 1979年“全国城市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概况 |
2.5 小结 |
第三章 住宅商品化探讨时期的全国住宅设计竞赛(1984-1991) |
3.1 住宅商品化探讨时期的住宅政策概况 |
3.2 1984年“全国多层砖混住宅新设想方案征集”概况 |
3.3 1987年“中国‘七五’城镇住宅设计竞赛“概况 |
3.4 1989年“全国城锁商品住宅设计竞赛”概况 |
3.5 1991年“中国‘八五’新住宅设计竞赛”概况 |
3.6 小结 |
第四章 住宅市场化时期的全国住宅设计竞赛(1996-1998) |
4.1 住宅市场化时期的住宅政策概况 |
4.2 1996年“2000年中国小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概况 |
4.3 1998年“‘迈向21世纪的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概况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A 历次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套型类型统计 |
附录B 历次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结构类型统计 |
附录C 历次全国住宅设计竞赛经济技术指标类型 |
附录D 部分住宅实地调研成果 |
图表出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某PC住宅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推进 |
1.1.2 BIM技术的兴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其研究 |
2.1 BIM技术概述 |
2.1.1 BIM技术的概念 |
2.1.2 BIM技术的发展历程 |
2.1.3 BIM技术的特点 |
2.2 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2.2.1 国外BIM技术现状 |
2.2.2 国内BIM技术现状 |
2.2.3 小结 |
2.3 BIM软件研究分析 |
2.3.1 BIM工具层次 |
2.3.2 BIM平台层次 |
2.3.3 BIM环境层次 |
2.4 建筑工业化概述 |
2.4.1 建筑工业化的定义 |
2.4.2 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 |
2.4.3 建筑工业化在国内外的现状研究 |
2.4.4 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启示 |
2.5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2.5.1 环境性因素 |
2.5.2 技术性因素 |
2.6 小结 |
第3章 BIM技术在PC住宅建筑中的应用框架 |
3.1 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的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调查概况 |
3.1.3 问卷调查分析 |
3.2 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思路 |
3.2.1 建筑产业链的整合 |
3.2.2 部品标准体系的建立 |
3.2.3 合作模式协同度的提高 |
3.2.4 构件生产工厂化 |
3.2.5 施工机械化 |
3.3 具体研究对象的选取 |
3.4 BIM技术在PC住宅建筑中不同阶段的应用框架 |
3.4.1 应用框架的提出 |
3.4.2 方案设计阶段 |
3.4.3 深化设计阶段 |
3.4.4 构件生产阶段 |
3.4.5 建造施工阶段 |
3.4.6 运营维护阶段 |
3.5 小结 |
第4章 BIM技术在成都地区某PC住宅项目中的应用实践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背景 |
4.1.2 方案介绍 |
4.2 合作模式 |
4.2.1 项目层次 |
4.2.2 专业层次 |
4.3 方案设计 |
4.3.1 建筑空间设计 |
4.3.2 结构抗震分析 |
4.3.3 预制构件拆分设计 |
4.3.4 建立模型数据库 |
4.3.5 碰撞检测 |
4.4 深化设计 |
4.4.1 预制构件优化 |
4.4.2 钢筋配置 |
4.4.3 构件碰撞检测 |
4.4.4 工程量统计 |
4.4.5 施工模拟 |
4.5 图纸生成 |
4.6 构件生产 |
4.6.1 构件信息追踪 |
4.6.2 构件生产自动化 |
4.7 小结 |
第5章 BIM技术在PC住宅项目应用中的总结分析 |
5.1 BIM技术在PC住宅项目应用中的价值 |
5.1.1 可持续设计分析 |
5.1.2 辅助实现高精度设计 |
5.1.3 提高项目信息耦合度 |
5.1.4 辅助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
5.2 BIM技术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 |
5.2.1 软件之间交互性较差 |
5.2.2 软件与国内制图标准的冲突 |
5.2.3 信息管理自动化不高 |
5.3 问题成因分析 |
5.3.1 软件之间数据格式不同 |
5.3.2 国内BIM软件配套不完善 |
5.3.3 信息管理意识不强 |
5.3.4 国家BIM标准缺失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珠三角地区中小套型厨房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珠三角地区家庭人口构成往小型化方向发展 |
1.2 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
1.2.1 研究对象的范围 |
1.2.2 套型的概念 |
1.2.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研究内容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与方法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珠三角城市中小户型市场定位与居住主体使用现状调查 |
2.1 中小户型住宅市场现状调查分析 |
2.1.1 “粤四条”指导 |
2.1.2 深圳的中小户型市场供应情况 |
2.1.3 深圳中小户型住户的需求群体 |
2.1.4 广州的中小户型市场供应情况 |
2.2 居住主体使用现状调查 |
2.2.1 被调查者意向购房面积 |
2.2.2 被调查者心目中理想的厨房类型 |
2.2.3 被调查者认为中小套型厨房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多选) |
2.2.4 被调查者不同家庭结构对于厨房面积的意愿 |
2.2.5 被调查者关于不同套型的厨房面积与平面形式 |
2.2.6 被调查者关于灶具与厨房水池的意见调查 |
2.2.7 被调查者关于不同家庭使用厨房的频率 |
2.2.8 被调查者关于不同家庭访客到访的频率 |
2.2.9 被调查者关于垃圾桶的摆放位置 |
2.2.10 被调查者关于色彩的调查 |
2.3 中小套型住宅厨房的主要问题总结 |
2.3.1 面积和尺度缺少细致推敲 |
2.3.2 布局不够合理 |
2.3.3 贮藏空间不足 |
2.3.4 厨房通风与照明问题 |
2.4 不同结构的家庭使用需求分析 |
2.4.1 一人户 |
2.4.2 丁克两人户 |
2.4.3 空巢两人户 |
2.4.4 三人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珠三角地区厨房使用者行为模式 |
3.1 居住模式对厨房空间的影响 |
3.1.1 家庭人口构成 |
3.1.2 珠三角家庭成员生活方式 |
3.1.3 珠三角家庭成员的烹饪、饮食习惯 |
3.1.4 珠三角家庭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珠三角地区中小套型厨房空间研究 |
4.1 厨房内部空间平面设计 |
4.1.1 厨房的基本功能 |
4.1.2 厨房的人体工学 |
4.1.3 厨房的功能空间的组成 |
4.1.4 厨房的功能的发展 |
4.2 珠三角地区厨房在平面中的位置 |
4.2.1 厨房平面的位置关系 |
4.2.2 厨房空间和服务阳台的关系 |
4.2.3 中小套型住宅厨房空间的开放与复合 |
4.2.4 厨卫整合设计 |
4.3 厨房的基本平面布局 |
4.3.1 按橱柜的平面布置分类 |
4.3.2 按厨房空间与就餐空间的关系分类及低限面积分析 |
4.4 中小套型厨房的细部设计 |
4.5 住宅厨房的环境质量 |
4.6 小结 |
第五章 珠三角地区中小套型厨房设计实例分析 |
5.1 广州住房政策 |
5.2 珠三角地区中小套型厨房实例分析 |
5.3 创设计三角地小户型带来启新厨房给珠区中厨房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高层住宅厨房集中排气系统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厨房良好通风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相关标准中对厨房通风的要求 |
1.2.1 我国住宅设计规范中对厨房通风的要求 |
1.2.2 ASHRAE标准中对厨房通风的要求 |
1.3 厨房通风方式介绍 |
1.3.1 自然通风方式 |
1.3.2 机械通风方式 |
1.4 国外住宅厨房采取的通风形式 |
1.5 高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存在的问题 |
1.5.1 共用排气道的设计和施工问题 |
1.5.2 吸油烟机的自身问题 |
1.5.3 吸油烟机的安装问题 |
1.5.4 厨房排气止逆阀的问题 |
1.5.5 屋顶风帽问题 |
1.6 住宅厨房排气系统研究现状 |
1.6.1 厨房集中排气系统产品研发情况 |
1.6.2 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厨房油烟污染物 |
2.1 国内外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2.1.1 美国供热、制冷及空调工程师学会 |
2.1.2 世界各国对甲醛及VOC的限量标准 |
2.1.3 我国现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2.2 烹饪过程中释放颗粒污染物的特点 |
2.3 厨房油烟气成分分析与计算 |
2.3.1 燃料燃烧污染物 |
2.3.2 烹调油烟污染物 |
2.3.3 厨房油烟气密度、粘度的概算 |
2.4 气味降低度与油脂分离度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排气道导流构件流体性能的模拟研究 |
3.1 物理模型 |
3.2 模型网格划分 |
3.3 Fluent计算说明 |
3.3.1 求解器的选择和求解控制参数的设置 |
3.3.2 计算模型的确定 |
3.3.3 给定湍流参数 |
3.3.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3.4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3.4.1 主排气道来流速度对支管引射通风量大小的影响 |
3.4.2 支管引射流速V2与V1的比值随V1的变化情况 |
3.4.3 主、支管合流后阻力F对Q_2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的模拟研究 |
4.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4.1.1 模型Ⅰ系列 |
4.1.2 模型Ⅱ系列 |
4.1.3 模型网格划分 |
4.1.4 模拟说明 |
4.2 Fluent计算说明 |
4.2.1 求解器的选择和求解控制参数的设置 |
4.2.2 计算模型的确定 |
4.2.3 流体介质物性参数的确定 |
4.2.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4.3 住户厨房合理排气量(或设计值)的确定 |
4.3.1 设计排气量 |
4.3.2 系统排气量平衡性指标 |
4.4 模型Ⅰ系列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1 屋顶风帽局部阻力系数对系统各住户排气量的影响 |
4.4.2 不同开启分布下系统各住户静压值和排气量变化 |
4.4.3 导流构件、变压板对系统排气量的影响 |
4.4.4 模型Ⅰ系列结论 |
4.5 模型Ⅱ系列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1 吸油烟机全部开启时各系统排气量分布 |
4.5.2 同时使用系数取n=0.66时各系统排气量分布 |
4.5.3 同时使用系数取n=0.66时系统静压分布 |
4.5.4 模型Ⅱ系列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层住宅厨房等截面排气系统使用性能的改进研究 |
5.1 厨房等截面集中排气系统排气均匀性的改进研究 |
5.1.1 解决措施的提出及实施流程 |
5.1.2 等截面集中排气系统竖向静压分区计算实例 |
5.1.3 等截面集中排气道内静压分布计算方法 |
5.1.4 计算结果分析及分区情况 |
5.2 吸油烟机系列化 |
5.2.1 现有国家标准中吸油烟机的空气性能指标 |
5.2.2 2009年度占有率较高吸油烟机的技术参数(空气性能) |
5.2.3 系列化后吸油烟机的性能曲线 |
5.2.4 对比计算及分析 |
5.3 高层住宅厨房防串烟排气系统 |
5.3.1 新型厨房防串烟排气系统的提出 |
5.3.2 新型厨房防串烟排气道结构形式 |
5.3.3 新型厨房防串烟排气系统工作原理 |
5.3.4 新型厨房防串烟排气系统的发展前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课题结论 |
6.2 本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研究课题说明 |
1 课题的提出 |
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3 课题研究的主线—文章论述的逻辑思路 |
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章 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背景 |
1.1 我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现状 |
1.2 我国城市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
1.2.1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与城市问题加剧的矛盾 |
1.2.2 住宅建设的高能耗与我国能源及资源紧缺的矛盾 |
1.2.3 住宅建设规模与普通大众住房需求结构的矛盾 |
1.2.4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居环境品质滞后的矛盾 |
1.3 我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策略 |
1.3.1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3.2 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 |
1.3.3 调整住房的供应结构 |
1.3.4 提升住宅的综合品质 |
结语 |
第2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的提出 |
2.1 “长三角”地区概况 |
2.1.1 “长三角”的地理位置 |
2.1.2 “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 |
2.1.3 “长三角”地区住宅节能的双重任务 |
2.2 “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发展现状 |
2.2.1 “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发展概况 |
2.2.2 “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规模 |
2.2.3 “长三角”地区房地产价格水平 |
2.3 “长三角”地区城市住宅建设的特点 |
2.3.1 土地资源 |
2.3.2 住房供应结构 |
2.3.3 住宅消费观念 |
2.3.4 住宅开发成本 |
2.4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的提出 |
2.4.1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的涵义 |
2.4.2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提出的依据 |
2.4.3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提出的意义 |
结语 |
第3章 舒适性住宅研究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体系 |
3.1 舒适性住宅研究的理论支持体系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舒适性住宅 |
3.1.2 住宅适应性理论与舒适性住宅 |
3.2 舒适性住宅研究的技术支撑体系 |
3.2.1 “四节一环保”技术框架 |
3.2.2 住宅产业化相关政策及配套技术 |
3.2.3 住宅设计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 |
结语 |
第4章 舒适性住宅外部环境 |
引子 |
4.1 住区环境建设的目标 |
4.2 住区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3 住区环境建设的基本构思 |
4.4 舒适性住区环境的营造 |
4.4.1 用地与规划 |
4.4.2 建筑造型 |
4.4.3 绿地与活动场地 |
4.4.4 室外噪声与空气污染 |
4.4.5 水体与排水系统 |
4.4.6 公共服务设施 |
4.4.7 智能化系统 |
4.4.8 住区氛围 |
结语 |
第5章 舒适性住宅使用功能 |
引子 |
5.1 舒适性住宅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
5.2 舒适性住宅建设的目标 |
5.3 舒适性住宅的使用功能 |
5.3.1 住宅单元平面 |
5.3.2 住宅套型 |
5.3.3 住宅装修 |
5.3.4 住宅无障碍设计 |
结语 |
第6章 舒适性住宅室内环境 |
6.1 室内热环境 |
6.1.1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舒适度 |
6.1.2 改进室内热环境的主要措施 |
6.1.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6.2 室内空气质量环境 |
6.2.1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 |
6.2.2 改进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措施 |
6.3 室内声环境 |
6.3.1 影响室内声环境的主要噪声源 |
6.3.2 改进室内声环境的主要措施 |
6.4 室内光环境 |
6.4.1 室内光环境与人体舒适度 |
6.4.2 改善室内光环境的主要措施 |
结语 |
第7章 回顾、结论、展望 |
7.1 回顾:舒适性住宅的研究主线 |
7.1.1 中国的国情和住宅发展政策 |
7.1.2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特征 |
7.1.3 舒适性住宅核心技术策略 |
7.2 结论:舒适性住宅的总体发展策略 |
7.2.1 结合住宅产业化 |
7.2.2 加强整体设计与技术集成 |
7.2.3 结合住宅全装修 |
7.3 展望:舒适性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
7.3.1 国家政策 |
7.3.2 产业政策 |
7.3.3 管理体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住宅全装修的系统化与适应性 ——上海市住宅全装修实践经验与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房地产业快速增长 |
1.1.2 全装修商品住宅的产生 |
1.1.3 住宅全装修产业基础与市场环境亟待优化 |
1.1.4 住宅全装修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应改进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理论意义 |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基本出发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内容的组织与研究框架 |
1.5.1 内容的组织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住宅装修产业分析比较 |
2.1 国外住宅装修产业状况 |
2.1.1 住宅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
2.1.2 住宅装修发展现状 |
2.1.3 住宅装修系统化发展措施 |
2.2 国内住宅全装修状况 |
2.2.1 住宅室内装修的演变 |
2.2.2 住宅全装修发展现状 |
2.2.3 住宅全装修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 国内外住宅装修产业的比较借鉴 |
2.3.1 标准化方面 |
2.3.2 部品化、通用化方面 |
2.3.3 工业化、社会化方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住宅全装修系统化概论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住宅全装修 |
3.1.2 系统与系统工程 |
3.1.3 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在住宅全装修上的应用 |
3.2 住宅全装修系统化的愈义与目的 |
3.2.1 提高新建住宅装修质量 |
3.2.2 提高新建住宅建造效率 |
3.2.3 降低实际装修价格 |
3.2.4 节能环保 |
3.3 住宅全装修系统化的含义 |
3.3.1 住宅全装修体系标准化 |
3.3.2 装修材料部品化,部件化 |
3.3.3 装修工业化 |
3.3.4 住宅全装修生产经营一体化 |
3.3.5 全装修协作服务社会化 |
3.4 住宅全装修系统的构成以及相关因素 |
3.4.1 住宅全装修系统的构成 |
3.4.2 住宅全装修系统的相关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住宅全装修系统化实施策略 |
4.1 上海市住宅装修产业发展现状 |
4.1.1 住宅建设量保持较高水平,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
4.1.2 住宅功能和居住环境质量显着提高 |
4.1.3 住宅全装修得到大面积推广 |
4.2 上海市住宅装修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析与把握 |
4.2.1 上海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
4.2.2 上海市住宅产业发展阶段的把握 |
4.3 住宅全装修系统化实施策略 |
4.3.1 上海市住宅全装修发展目标 |
4.3.2 上海市住宅全装修实施的相关政策 |
4.3.3 上海市住宅全装修系统化发展框架体系 |
4.3.4 住宅全装修系统化建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宅全装修系统化的设计方法 |
5.1 系统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
5.1.1 系统化设计的概念 |
5.1.2 系统设计的过程与程序 |
5.2 住宅全装修系统化的设计方法 |
5.2.1 一体化设计 |
5.2.2 模块化设计 |
5.3 住宅全装修设计的主要技术问题 |
5.3.1 土建设计对装修设计的制约 |
5.3.2 装修材料部品的选择 |
5.3.3 室内物理环境的控制 |
5.3.4 管线设备设计 |
5.3.5 节能环保 |
5.4 住宅全装修系统化设计流程 |
5.4.1 设计定位 |
5.4.2 设计单位的选择 |
5.4.3 方案设计 |
5.4.4 设计优化 |
5.4.5 方案实施 |
5.4.6 设计评价 |
5.5 住宅全装修系统化设计管理 |
5.5.1 设计质量管理 |
5.5.2 设计成本控制 |
5.5.3 设计进度控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住宅全装修的适应性及其设计对策 |
6.1 住宅全装修适应性的概念与含义 |
6.1.1 住宅适应性的撅念 |
6.1.2 住宅全装修适应性的含义 |
6.2 住宅全装修适应性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
6.2.1 适应时代的发展 |
6.2.2 适应市场需求 |
6.2.3 满足家庭结构的演变 |
6.2.4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6.3 国外住宅适应性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
6.3.1 开放住宅理论与住宅市场 |
6.3.2 SAR理论与建构分离 |
6.3.3 KEP计划与使用者参与 |
6.3.4 CHS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
6.4 我国住宅全装修适应性设计策略 |
6.4.1 住宅全装修适应性的设计原则 |
6.4.2 住宅全装修经济适应性的设计对策 |
6.4.3 住宅全装修空间适应性设计对策 |
6.4.4 住宅全装修个性化的设计对策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 |
7.2 后续工作的展开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全装修住宅室内设计文件的编制深度 |
附录B 全装修住宅功能空间设施与设备配置表 |
附录C 全装修住宅推荐使用的技术 |
附录D 住宅全装修相关政策法规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包头市“健康住宅”的居住环境健康性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关于本研究的发展现状及水平 |
1.4 论文的构成框架 |
第2章 健康住宅 |
2.1 健康住宅的概念 |
2.2 健康住宅产生的原因 |
2.3 健康住宅的特征和国内外的标准 |
2.4 健康住宅的评判体系 |
2.5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评判体系权重分析 |
2.6 健康住宅评判体系深入分析 |
2.7 小结 |
第3章 包头市“健康住宅”的发展现状 |
3.1 包头市概况 |
3.2 包头市“健康住宅”的发展现状概述 |
3.3 包头市“健康住宅”规划设计的现状 |
3.3.1 提出的设计原则 |
3.3.2 包头市“健康住宅”在规划设计上的优点 |
3.3.3 包头市“健康住宅”规划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
3.4 包头市“健康住宅”单体建筑设计的现状 |
3.4.1 “健康住宅”房型设计现状 |
3.4.2 立面造型设计 |
3.4.3 某些局部环节设计现状 |
3.5 包头市“健康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现状 |
3.5.1 室内空气品质 |
3.5.2 空间的物理性 |
3.5.3 水电设计 |
3.5.4 室内艺术气氛的营造 |
3.6 小结 |
第4章 包头市健康住宅的代表——锦林花园 |
4.1 设计理念 |
4.2 住区环境优美宜人,交通组织合理 |
4.3 住宅单体设计丰富优美 |
4.4 住区内空气环境、物理环境和艺术气氛良好 |
4.5 本论文对“锦林花园”的居住环境健康性评判 |
4.6小结 |
第5章 包头市健康住宅的规划设计原则 |
5.1 培育健康住宅意识 |
5.2 遵循健康住宅的设计观念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住宅厨房变压式排油烟管道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研究[D]. 薛雨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由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看住宅设计变迁(1950s-1990s)[D]. 何涛波. 东南大学, 2016(03)
- [3]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某PC住宅建筑为例[D]. 孙钰钦.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4]珠三角地区中小套型厨房空间设计研究[D]. 朱佩仪.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5]高层住宅厨房集中排气系统的模拟研究[D]. 邵治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03)
- [6]树立科学发展观 推进住宅设施产业化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报告(摘要)[J]. 林润泉. 中国住宅设施, 2007(12)
- [7]“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D]. 唐玮. 同济大学, 2007(07)
- [8]住宅全装修的系统化与适应性 ——上海市住宅全装修实践经验与理念研究[D]. 柳闽楠. 同济大学, 2007(02)
- [9]包头市“健康住宅”的居住环境健康性现状研究[D]. 侯俊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 [10]厨房革命从烟道做起[N]. 王建明. 中国房地产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