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意识论文-钱松

经世意识论文-钱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世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何绍基,书法史,何子贞,书法批评

经世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钱松[1](2018)在《论何绍基书法批评中的经世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叁),字子贞,号猿叟。道光十六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四川学政,清晚期重要诗人、学者、书法家。在晚清书法史上,何绍基虽然不以书学理论名世,但是何氏之书法实践上继刘墉、邓石如、伊秉绶,下启翁同和、赵之谦,这么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书家,其书学思想,理应为世人所注目。何绍基虽无专门的书学着作问世,但是其诗文集中,收录有书法类题跋八十余篇,远远超出诗文类题跋(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07期)

牛保秀[2](2017)在《湖湘文化近代转型中的身份意识——以湘籍经世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湘文化特指在湖南地区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嘉道年间,形成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陶澍、贺长龄等高级官僚受自身地位影响,注意在施政过程中宣传经世致用,营造良好施政环境;而魏源等人则能借助幕僚身份大胆引介西方先进文化。湘籍经世派因为不同的身份而宣传不同的思想,对湖湘文化近代转型有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张大联[3](2016)在《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的产生和演变。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源自屈原,其后经范仲淹、魏源有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魏源的忧患意识不仅包括忧国忧民之情,也包括救亡图存、改造社会之思,赋予了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新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6年12期)

高龙彬[4](2015)在《意识与使命:考镜源流和经世致用——读杨凤霞教授新着《史海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何以为中国,西方何以为西方,这是对"合法性"的一种追问。杨凤霞教授的《史海探微》(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就是对这种追问的"寻找"。一、意识:考镜源流与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路径《史海探微》是杨凤霞教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历史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成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内容关系到欧洲人为什么"言必称希腊"、十字军东征给西欧带来了什么、推动西欧走出中世纪的两个历史事件、欧洲中世纪(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张足春[5](2014)在《个人意识的觉醒与文艺经世观的确立——论洪宪复辟与叶恭绰》一文中研究指出叶恭绰(1881-1968)是北洋政府初期"交通系"的第二号首领,也是民国乃至新中国建国初期在文艺界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叶氏与"交通系"其他成员在袁世凯(1859-1916)的胁迫下,出于自保、效忠等复杂心理而支持帝制,一道参与了洪宪复辟,成为帝制活动的最重要推手,并在事件失败后遭到舆论的猛烈抨击。洪宪复辟之后,叶氏介入文艺界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文艺为经世之用的倾向日益突出。正是其试图消弭参与帝制事件负面影响以树立个人正面形象的意愿,促成了其个人意识的觉醒和文艺经世观的确立。叶氏借助其特殊的社会影响,为民国时期的文艺宣传与教育、考古、文献整理、书画展览、收藏、文艺理论等文艺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展龙[6](2013)在《元末士人拯世情怀与经世意识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元末王道失坠、纪纲不振、教化凌夷、吏治腐败、风俗颓废之际,广大士人的卫道精神、拯世情怀骤然升腾,更趋强烈。他们或入仕为宦,拯时济世;或评论时宜,建言献策;或务求实学,引领学风。虽然迫于时势,士人的经世意图屡遭摧抑,极难如愿,但他们的经世努力,无疑彰显了其浓郁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针砭时政、排难解纷、矫正世风的重要历史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刘凤强[7](2010)在《论四库馆臣的理性意识与经世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库全书馆是为纂修《四库全书》而设置的规模庞大的修书机构。四库馆内人员复杂,学术纷争不已,但馆臣中起主要作用者,却都能理性地看待汉宋之争,并蕴含着经世思想,四库馆臣的理性意识和经世思想,不仅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使得《四库全书》能顺利纂修完成,而且对《四库全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刘玲[8](2008)在《论《十七史商榷》的“经世”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倡导的实学仍为多数乾嘉学者所继承,但其内涵以及分析视角则有所变化。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乾嘉学者已不可能像清初那样高扬"经世致用"旗帜,但其着作中不乏"经世"内容。王鸣盛代表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重点,但并未放弃史学的基本功用,其考据注重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内容,评论历史人物、事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折射出强烈的"经世"意识。(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杨念群[9](2008)在《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章学诚研究往往从学术史的角度入手,把他描绘成一个对"道"的持守有独到见解的人物,本文则拟从清初社会政治生态的复杂运作出发,深入分析章学诚的思想与清初帝王进行"大一统"意识形态建构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考察了图书收藏与私人领域的兴衰过程,指出章学诚图书收藏和流通应归于官守的思想呼应了皇权对文化进行整体规划的构想;其次,本文对章氏的"官师合一"的复古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与皇权对"复叁代"的追求之间有微妙的契合关系,都是进行思想控制的一个环节;最后,本文对章学诚编纂地方志的设想与帝国政治秩序规划之间的配合关系进行了解读和梳理。(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李志国[10](2008)在《论龚自珍诗文中的经世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使中国经历了一场历时百年的巨大危机,这场危机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引起敏感地思想文化领域对其进行反思和检讨,作为先驱的代表者的龚自珍,以其丰富的诗文创作体现了他对社会的理解、觉醒和变革要求,表达了自己的经世意识。本文拟结合其经世主张的具体内容以及理论渊源,认识其诗文创作的价值与地位。首先是前言。在该部分,基本概括地指出龚自珍经世诗文创作的历史意义,阐述了目前学术界对龚自珍进行研究的状况,提出了从其经世意识的角度对其诗文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一章阐述龚自珍所处的历史文化条件,重点了解龚自珍经世意识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主要分析龚自珍经世诗文创作的时代与文化背景。龚自珍作为清醒地“睁眼看世界”的文人志士,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认识到了大清帝国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为此,他批判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并在诗文创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内政外交的变革措施,以图振兴,摆脱困境。明未清初以来的经世思想,考据学派及清代常州学派对龚自珍经世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章对龚自珍经世诗文创作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分析。龚自珍从他的经世思想出发,创造了“落花(西郊落花天下奇)”、“风雷(九州生气恃风雷)”、“箫剑(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等一系列的意象体系,用来反映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体认及抒发自己的经世之志。社会的黑暗让龚自珍“郁怒”难平,面对国家和人民又使他不能置之度外,这种情绪交织便形成诗文中“郁怒情深两擅场”的独特个性。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龚自珍针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发愤抒情,继承并发展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其诗文具有浪漫主义的基本特色。第叁章探讨龚自珍经世诗文创作的思想理论渊源。龚自珍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密切关注国计民生,为当时国家的落后及民生的凋弊而忧心忡忡,具体表现为忧患意识和民本思想。其历史观表现为“尊史”说以及“变”的历史发展观,而他对人性的看法又促成其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意识,主张“尊心”,提出“童心说”和“怀私说”,肯定人的自然欲望。他的历史观也好,人性论也好,最深层次的理论根源都在于他的儒学思想和公羊学中的叁世说,并从中发掘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思想资源。他承认欲望以及肯定私欲,要求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无疑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0)

经世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湖湘文化特指在湖南地区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嘉道年间,形成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陶澍、贺长龄等高级官僚受自身地位影响,注意在施政过程中宣传经世致用,营造良好施政环境;而魏源等人则能借助幕僚身份大胆引介西方先进文化。湘籍经世派因为不同的身份而宣传不同的思想,对湖湘文化近代转型有重要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世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钱松.论何绍基书法批评中的经世意识[J].中国书法.2018

[2].牛保秀.湖湘文化近代转型中的身份意识——以湘籍经世派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张大联.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J].文学教育(下).2016

[4].高龙彬.意识与使命:考镜源流和经世致用——读杨凤霞教授新着《史海探微》[J].绥化学院学报.2015

[5].张足春.个人意识的觉醒与文艺经世观的确立——论洪宪复辟与叶恭绰[J].美术学报.2014

[6].展龙.元末士人拯世情怀与经世意识述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7].刘凤强.论四库馆臣的理性意识与经世思想[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8].刘玲.论《十七史商榷》的“经世”意识[J].史学史研究.2008

[9].杨念群.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J].社会学研究.2008

[10].李志国.论龚自珍诗文中的经世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经世意识论文-钱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