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避难空间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避难空间,组合式设计,安全功能要素,集装箱
避难空间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雨洁[1](2016)在《组合式城市应急避难空间体系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灾害出现种类繁多、损失增大、发生频繁等特征。城市的公共安全开始需要被重视起来,紧急避难空间开始成为我国建设规划中的重点。为了做好灾害救援与避难工作能力,我国近年来开始加大力度投资和支持建设避难空间,但是我国针对紧急避难空间这一层面研究较为缺乏,忽略了操场、公园等空地的应用。因此,本文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通过对城市地质条件、人口密度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规划避难空间体系的设计。同时利用集装箱来进行组合式避难空间体系设计,利用集装箱运输简单快捷能为快速输送救灾物资的优点,同时集装箱也便于物资的装填和卸空。救灾物资依靠集装箱化运输,避难空间依靠集装箱组合,是保证救灾避难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方式,是改善我国救灾工作重要的设计体系和避难空间方式的物质基础。建立完善的集装箱运输和组合化管理模式,是为科学合理的发展集装箱化避难空间发展对策,加强和使用集装箱的组合性。组合式集装箱可以将受灾地区的重灾区作为应急避难空间和救灾物资集散中心,可以将全部救灾物资预存于集装箱内。在一般情况下小量运输和组合小单位避难单元,当遇到大面积灾害时,可以迅速将单个集装箱组合成大型避难空间,完成救灾、避难、安置灾民等任务。当由于道路问题、环境问题、灾害问题、安全问题等条件限制时,可以将集装箱拆解为单个个体,利用救灾人员进行运输与装卸优势解决问题。本文将在运用集装箱来制作组合式避难空间救援的方面加以简述。(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廖炳英[2](2012)在《关于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规划作为防震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在地震灾害日益严峻的形式下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分析了加强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规划的必要性、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廖炳英[3](2012)在《避难方式对避难空间体系构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人群不同的避难方式对社会安定的影响不同,对避难场地的需求也不同。通过对避难方式进行分析,将有利于灾后对避难行为的引导,可为避难场地规划和基础资料的搜集提供依据,并对避难空间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现有避难方式的定义和划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避难方式的划分和概念界定,并研究了不同避难方式对避难空间体系构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2年05期)
冉茂梅[4](2012)在《基于地震避难行为心理的避难地空间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次汶川地震,引起了大家对避难场所规划的高度重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城市的防灾规划的不足、避难场所的缺乏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已有的避难地体系规划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避难地指标均沿用一些规范规定的指标,未从避难者的行为心理角度出发。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汶川地震后的避难行为心理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居民的避难行为规律,合理地确定出避难地的服务半径。再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基础,总结出避难地选址的基本原则,为避难地空间体系的研究做了一些铺垫,为城市避难地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框架进行简要说明,并对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国内外相关现状研究,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比较,基本了解国内外避难地空间体系的理论知识、体系构成和规划实践等内容,为本文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第叁部分为主要是避难行为心理规律分析,是本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找出成都市居民的避难行为规律,确定成都市避难地的规划选址原则,为避难地空间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第四部分为避难地空间体系的构建,是论文的主体。结合之前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基础以及避难行为心理规律的研究,结合城市用地分类进行分析,在城市各类用地中选择出适宜作为避难地的用地,并对避难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平灾转换分析,构建出一个相对合理的避难地空间体系。第五部分是实例研究,结合前文的研究结论,对成都市避难场所规划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成都市避难地现状存在的问题、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等级结构、避难场所空间体系的规划设计原则、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避难通道规划布局、避难场所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找出成都市避难地体系的不足。并根据成都市的现实状况,对成都市避难地空间体系的规划提出了笔者的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05-01)
李宁,郭小东,刘艳,岳骥[5](2010)在《建立城市避难疏散防灾空间体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保障城市在巨灾、大灾、中灾情况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和居民生命安全为前提,针对地震后避难疏散和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大地震灾后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与震后有关的避难疏散场所、救灾干道、物资保障等各方面的要求,探讨了以避难疏散为主的城市防灾空间结构体系,以期为我国震后的救援和城市规划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0年07期)
栗婧,金龙哲,汪声[6](2010)在《基于应急避难空间的矿山安全防护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以应急避难空间为基础的煤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在井下布置救生舱、避难所与矿井各系统结合形成救援网络,可在煤矿事故中为被困作业人员提供应急避难空间避难,降低煤矿事故死亡率。提出了救生舱、避难所在矿井中的基本布置原则,并以山西某煤矿为实例进行安全体系建设研究,指出避难室、救生舱在矿井实际条件中的设置原则和方法,以及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煤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构建提出指导性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廖炳英[7](2009)在《攀枝花市主城区防震避难空间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人类不仅必须采取对策,而且要未雨绸缪”。汶川地震以极端的方式抽检了城市的安全,巨大的灾难凸显了城市防灾规划的苍白无力,城市避难空间体系规划作为防震减灾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地震灾害日益严峻的形式下显得更加的必要。然而,已有的城市防震减灾研究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对城市防灾的基础性、技术性研究,研究内容也多限于对灾害的管理及震后应急机制和灾后重建,对震前防御研究较少。本文以攀枝花市防震避难空间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首先分析了避难空间体系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总结了避难空间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对攀枝花市关于避难空间体系研究和避难地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已编制的“攀枝花市应急避难场地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攀避难地总规”)做了初步的评析,引入对问题的思考;进而在8.30攀枝花震后调研的基础上,对“攀避难地总规”再一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并提出了该编制存在的若干问提,在资料可获得性的前提下,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和资料分析对攀枝花市避难空间体系规划进行了策略研究,并做了初步构建。本文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第一部分,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比较,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避难空间体系的理论知识、体系构成和编制内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概念的建立,引入城市防震避难空间的理念,阐述对城市避难空间体系的整体认识,分析防震避难空间体系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以及避难空间体系规划的构成要素,这是课题研究前提性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叁部分,首先简单地从地震灾害学角度介绍了攀枝花市的基本情况,其次对攀枝花市城市避难空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重点以“攀枝花市应急避难场地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编制内容,并做出了初步评析,结合避难场地的建设和利用现状引入了对问题的思考。第四部分,通过攀枝花8.30震后调研,分析了市民的避难行为、避难需求、及避难场地的使用情况,针对调研结果的启示再一次对“攀枝花市应急避难场地总体规划”进行分析,发现该规划在编制方法和编制内容上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深入优化的地方,从而为下文防震避难空间规划的策略研究找到切入点,指明研究方向。并在人力、物力和资料可获得性的前提下,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加强基础性分析和优化相关规划标准。第五部分,首先对“攀避难地总规”相关的规划标准构成进行了介绍,其次分析了避难地规划标准优化的必要性,最后对攀枝花市避难地规划标准进行了优化,结合“攀避难地总规”确定了适应攀枝花市自身特点的避难空间体系规划的标准体系第六部分,将优化后的规划标准运用到攀枝花市避难空间体系构建的研究中,提出了策略研究并作出了初步构架。(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11-01)
避难空间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规划作为防震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在地震灾害日益严峻的形式下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分析了加强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规划的必要性、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避难空间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雨洁.组合式城市应急避难空间体系设计[D].大连工业大学.2016
[2].廖炳英.关于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
[3].廖炳英.避难方式对避难空间体系构建的影响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
[4].冉茂梅.基于地震避难行为心理的避难地空间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5].李宁,郭小东,刘艳,岳骥.建立城市避难疏散防灾空间体系的探讨[J].河南科学.2010
[6].栗婧,金龙哲,汪声.基于应急避难空间的矿山安全防护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
[7].廖炳英.攀枝花市主城区防震避难空间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