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草论文-温建辉,倪付勇,李明,谢雪,王永香

荔枝草论文-温建辉,倪付勇,李明,谢雪,王永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荔枝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荔枝草,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荔枝草论文文献综述

温建辉,倪付勇,李明,谢雪,王永香[1](2019)在《荔枝草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荔枝草Salvia plebeia R. Br.的化学成分。方法荔枝草水提液采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柱、中压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咖啡酸(1)、苯甲酸(2)、没食子酸(3)、阿魏酸(4)、乌苏酸(5)咖啡酸(6)、胸腺嘧啶(7)、鸟嘌呤核苷(8)、芹菜素(9)、高车前苷(10)、泽兰黄酮(11)、香草醛(12)。结论化合物2、4、6~7、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10期)

陶隽超,张亿锋[2](2019)在《脚边的美丽——荔枝草》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草(Salvia plebeia),唇形科鼠尾草属一(二)年生草本,随处可见,潮湿的地方更多,它的叶片长长的,面青背白,边有锯齿,整个毛兮哈喇,结格罗多,凹凸分明,犹如荔枝的果皮模样,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有些地方觉得这个叶子像蟾蜍的皮肤,就把荔枝草唤作了"癞蛤蟆草"。荔枝草冬天发苗,经霜雪不枯,一丛茸葺,点缀在荒草乱石间,别有一份雅致,古人也称之为长青草、雪(本文来源于《花木盆景(花卉园艺)》期刊2019年05期)

吴存兵,吴君艳,姚妙爱,丁爱忠[3](2019)在《荔枝草红茶饮料配方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荔枝草红茶饮料配方,为荔枝草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荔枝草汁与红茶汁体积比、柠檬酸添加量和蔗糖添加量为影响因素,荔枝草红茶饮料产品的感官得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研究变量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饮料感官得分的影响,确定最佳配方。【结果】荔枝草红茶饮料感官得分(Y)对荔枝草汁与红茶汁体积比(A)、柠檬酸添加量(B)和蔗糖添加量(C)的二次方程模型为:Y=91.80+4.30A-1.05B-0.62C-1.07AB-0.82AC-1.02BC-7.54A2-4.94B2-4.49C2(R2=0.9978),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其中荔枝草汁与红茶汁体积比、柠檬酸添加量,以及荔枝草汁红茶汁体积比与柠檬酸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与蔗糖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对产品感官得分有极显着影响(P<0.01)。荔枝草红茶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为:荔枝草汁与红茶汁体积比2∶1、柠檬酸添加量29 mg/100 mL、蔗糖添加量8 g/100 mL,此条件下产品感官得分为93.2分,与理论预测值(92.5分)相差约0.76%;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57%,pH 4.1,可溶性糖含量8.09%,总酸含量0.059%,砷、铅和铜含量分别为0.07、0.02和1.70 mg/L,菌落总数≤100 CFU/mL,大肠菌群≤6 MPN/100 mL,未检出致病菌。【结论】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得到的荔枝草红茶饮料配方,制得饮品色泽翠绿、均匀一致,具有荔枝草与红茶的自然风味;且建立的回归模型可用于实际预测。(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立娜,吴凯为,徐清莹,王如意,曲歌[4](2019)在《冠突散囊菌发酵对荔枝草茶主要成分及风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荔枝草(Salvia plebeia)鲜叶为原料,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作为发酵剂进行发酵,研究荔枝草茶在不同发酵阶段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并使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分析发酵前后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减少,分别降低了31. 9%、36. 3%、25. 2%;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逐渐增加,分别增长了3. 02倍、1. 73倍、1. 29倍;发酵后的荔枝草茶和发酵前相比风味有明显差异,苦味和涩味都呈下降趋势。该研究首次将荔枝草和冠突散囊菌结合制备功能性发酵茶,为荔枝草茶的商品化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3期)

姜敏,杨瑾,谢惠林,邓胜国[5](2019)在《永州荔枝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永州野生荔枝草为对象,在测定总黄酮含量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进一步研究总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荔枝草中总黄酮含量为7. 32%;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15、超声温度30℃、超声时间50 min,总黄酮得率为5. 40%,总黄酮提取率达到73. 77%。荔枝草总黄酮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较强,且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黄秀锦,李新建,李思阳,彭菲菲[6](2018)在《用响应面法研制荔枝草金银花复合保健饮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荔枝草、金银花为主要原料,运用响应面法对荔枝草金银花复合饮料的配方和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47. 2%提取液、6. 99%白砂糖、3. 28%蜂蜜、0. 48%柠檬酸的工艺参数,可研制出色泽均匀、组织状态良好、口感细腻、酸甜可口、香气怡人的荔枝草饮料。(本文来源于《江苏调味副食品》期刊2018年04期)

王卫兵,孙芝杨,李思阳[7](2018)在《栽培环境对荔枝草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照培养箱栽培荔枝草,研究土壤水分、栽培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荔枝草生长和高车前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50%,栽培温度25℃,光照强度为9000 lx (12h)—0 lx (12h)时,荔枝草的高车前苷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国佳鑫,王艺萌,孟铭,赵静,余子文[8](2018)在《荔枝草提取物抗菌作用研究及其软膏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荔枝草提取物的抗菌作用及荔枝草软膏的制备工艺.通过测定荔枝草提取物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确定添加量.以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甘油、硬脂酸、叁乙醇胺的添加量,并对其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荔枝草软膏最优处方为荔枝草提取物2. 50 g,单硬脂酸甘油酯0. 40 g、硬脂酸1. 40 g、白凡士林0. 10 g、液体石蜡0. 60 g、叁乙醇胺0. 04 g、甘油0. 65 g、尼泊金乙酯0. 05 g、蒸馏水10 m L.软膏外观为棕黄色半固体,质地均匀细腻,涂布性能良好,且无明显颗粒感,分层时间实验、耐热稳定性实验、耐冷稳定性实验及常温留样观察实验均符合要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钱俊,曹苗苗,徐桂红,孔庆新,李思阳[9](2018)在《荔枝草咀嚼片配方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荔枝草咀嚼片配方工艺。方法:以外观、风味、口感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数学和响应面法优化制剂配方,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最优配方为:荔枝草提取物∶甘露醇∶乳糖∶阿斯巴甜∶柠檬酸为100∶30∶10∶1∶1(质量比),制备的咀嚼片表面光滑,色泽均匀,酸甜爽口,片重差异、硬度、脆碎度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咀嚼片相关要求。结论:优选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荔枝草咀嚼片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8期)

孔庆新,东方,李思阳,杨宝卫,李小丽[10](2018)在《荔枝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荔枝草抗炎有效部位筛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荔枝草乙酸乙酯提取物(LZC)体外抗炎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荔枝草的临床开发利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脂多糖(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检测LZC对该炎症模型释放的炎症因子以及炎症信号通路TLR4/MyD88/NF-κB中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荔枝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在6.25~25μg/ml范围内,可显着抑制LPS刺激的RAW 264.7细胞炎症因子PGE2、NO、TNF-α和IL-6的释放水平,且具有量效关系。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荔枝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也能显着抑制TLR4、MyD88和NF-κBp65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论荔枝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通过TLR4信号通路减少炎症相关因子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荔枝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荔枝草(Salvia plebeia),唇形科鼠尾草属一(二)年生草本,随处可见,潮湿的地方更多,它的叶片长长的,面青背白,边有锯齿,整个毛兮哈喇,结格罗多,凹凸分明,犹如荔枝的果皮模样,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有些地方觉得这个叶子像蟾蜍的皮肤,就把荔枝草唤作了"癞蛤蟆草"。荔枝草冬天发苗,经霜雪不枯,一丛茸葺,点缀在荒草乱石间,别有一份雅致,古人也称之为长青草、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荔枝草论文参考文献

[1].温建辉,倪付勇,李明,谢雪,王永香.荔枝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2019

[2].陶隽超,张亿锋.脚边的美丽——荔枝草[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9

[3].吴存兵,吴君艳,姚妙爱,丁爱忠.荔枝草红茶饮料配方优化[J].南方农业学报.2019

[4].杨立娜,吴凯为,徐清莹,王如意,曲歌.冠突散囊菌发酵对荔枝草茶主要成分及风味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5].姜敏,杨瑾,谢惠林,邓胜国.永州荔枝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广州化工.2019

[6].黄秀锦,李新建,李思阳,彭菲菲.用响应面法研制荔枝草金银花复合保健饮料[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8

[7].王卫兵,孙芝杨,李思阳.栽培环境对荔枝草生长的影响[J].农业工程.2018

[8].国佳鑫,王艺萌,孟铭,赵静,余子文.荔枝草提取物抗菌作用研究及其软膏的制备[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钱俊,曹苗苗,徐桂红,孔庆新,李思阳.荔枝草咀嚼片配方工艺研究[J].中药材.2018

[10].孔庆新,东方,李思阳,杨宝卫,李小丽.荔枝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J].免疫学杂志.2018

标签:;  ;  ;  

荔枝草论文-温建辉,倪付勇,李明,谢雪,王永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