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药,四臣,水提液,醇提液
急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格桑次仁,余日跃[1](2014)在《藏药四臣方急毒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药四臣是藏医名着中的经典处方,是由甘草、露尔木(又名螃蟹甲)、岩白菜等4味藏药组成,具有非常显着的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润喉祛痰作用。长期的临床证实藏药四臣具有很好的止咳作用,对于多种咳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现拟开发其为治咳新药。1实验方法1.1动物分组:取健康正常昆明种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组。1.2药液配制:水提液的制备:将甘草、螃蟹甲、岩白菜、猪(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彭艳芬[2](2013)在《硝基芳烃对呆鲦鱼急毒性的DF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种硝基芳烃化合物进行DFT-B3LYP/6-311G**水平全优化计算。据所得量子化学参数建立硝基芳烃对呆鲦鱼急毒性(-lg LC50)的QSAR模型,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深入分析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最佳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去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cv)、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ext)分别为0.927、0.915和0.877,故所建立QSA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良好。结果表明:硝基芳烃化合物的毒性主要由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分子总能量(ET)和氢原子所带的最高正电荷(QH+)决定。(本文来源于《河北化工》期刊2013年04期)
温鼎声[3](2012)在《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对化合物心脏毒性和急毒性筛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①研究斑马鱼心动过缓模型与hERG模型、狗模型在预测化合物心脏毒性风险的相关性;②研究化合物在发育早期斑马鱼模型中的LC_(50)值以及与啮齿类动物口服LD_(50)值的相关性。方法:①将48hpf心脏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斑马鱼幼鱼通过孵育和显微注射给药方式暴露于30个在临床上诱导人QT延长的阳性化合物和8个阴性化合物中,分别于16小时和4小时后检测斑马鱼心率,将斑马鱼心率比值、hERG模型的IC_(50)以及狗QT延长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②将鱼龄为4、24、48以及72hpf的AB品系斑马鱼暴露于13个化合物中,每天记录死亡情况以及畸形的发生,测定给药96小时后的LC_(50)值,将LC_(50)值和啮齿类动物口服LD_(50)值取对数进行线性回归检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30个临床上诱导QT延长的化合物中有25个导致斑马鱼心动过缓,26个阻断K+电流的化合物中有21个诱导斑马鱼心动过缓,16个诱导狗QT延长的化合物有14个导致斑马鱼心动过缓,未导致心动过缓的阳性化合物均为抗生素,8个阴性化合物在两种给药方式情况下对斑马鱼心率均没有影响;药物诱导斑马鱼心率减慢与临床QT间期延长和狗QT间期延长测量是一致的。斑马鱼心动过缓模型和hERG模型的相关性系数为0.71;②化合物对鱼龄为4、24、48和72hpf斑马鱼的LC_(50)值和对应药物在啮齿类动物LD_(50)值线性回归R~2值分别为0.86、0.89、0.89和0.88,单剂量校正浓度和LD_(50)值线性回归的R~2值为0.90。结论:①斑马鱼心动过缓模型和hERG模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斑马鱼检测化合物的心脏毒性。②通过斑马鱼LC_(50)值甚至是单剂量浓度可以粗略的计算出啮齿类动物的LD_(50)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10-21)
刘天宝,彭艳芬,汪新[4](2012)在《DFT法研究取代酚对黑头呆鱼的急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研究酚类化合物的急毒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DFT-B3LYP方法,在较高基组6-311G~(**)水平下,全优化计算25种取代酚。从中获得分子最高占用和最低空轨道能(E_(HOMO)和E_(LUMO))、前线轨道能级差(AE=EHOMOˉ尻_(LUMO))、分子次最高占用和次最低空轨道能(E_(NHOMO)和E_(NLUMO)、分子总能量(E_T)、氢原子所带的最高正电荷(q_H~+)、最负非氢原子的静电荷(g)、分子偶极矩(μ)和分子体积(V)等描述符。结合文献中标题化合物对黑头呆鱼急毒性值(-1g LC_(50)),由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成QSAR模型,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办法,深入分析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最佳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去一法(LOO)交替检验复相关系数(R~2_(CV)),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_(ext))分别为0.976,0.974和0.940,故所建QSA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良好。表明:取代酚对黑头呆鱼急毒性与分子体积、最负非氢原子的静电荷及分子总能量的相关性密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2年02期)
苟国敬,王志宇,刘彦红,薛冰,黄洁[5](2012)在《“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超分子组装表征与急毒性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前体共沉淀-离子交换插层-原位复合-溶剂转换"技术合成"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DET-MLDH-FU,DMF)运载系统,通过XRD,IR,TEM,TG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研究了DMF的物相特征与缓释性能,通过对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给药考察了DMF与载体MLDH的急毒性水平.结果表明,DMF等超分子的XRD与R-六方LDH衍射特征相符,是Fe3.6Fe0.9(O,OH,Cl)9型LDH及微量Fe3O4的复合晶相,DMF具有DET,MLDH与FU分级组装形成的核壳式构造.体外pH 7.35 PBS溶出介质中,DMF的药物释放遵守零级模型C-1.162×10-5=4.566×10-7t,速率常数4.566×10-7 mol-1?L?m-1.DMF,MLDH-FU及MLDH可经正常代谢排出体外,口服毒性小;腹腔注射DMF的LD50为2542.8 mg?kg-1,MLDH的LD50为1951.0 mg?kg-1,均属低毒性物质.DET的复合组装对Fe(II,III)LDH构架有抗氧化保护作用,对不同MLDH-FU粒子进行选择、分离与包封,提高MLDH-FU的缓释效果、强化MLDH的控释性能,降低给药系统DMF的急毒性水平.(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刘天宝,彭艳芬,汪新,刘四运[6](2010)在《DFT法研究取代芳烃对发光菌的急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DFT-B3LYP方法,分别在较高基组6-31G**和6-311G**水平下,全优化计算了24种卤苯、苯酚和苯胺衍生物。从中获得分子最高占用和最低空轨道能(EHOMO和ELUMO)、分子次最高占用和次最低空轨道能(ENHOMO和ENLUMO)、分子总能量(ET)、氢原子所带的最高正电荷(QH+)、最负原子的静电荷(Q-)、分子偶极矩(μ)和分子体积(V)等描述符。结合文献标题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值(-lgEC50),由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获得令人满意的QSAR模型,复相关系数R2和交叉验证系数Q2分别为0.9604和0.8946。模型结果显示:ELUMO越小,即最低空轨道能量越低,分子越易接受电子与亲核试剂发生反应,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越大;分子的体积越大,μ越小,化合物毒性越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0年12期)
张静平,刘天宝,吴国志,吴新民[7](2010)在《用DFT研究取代芳烃对大型蚤的急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DFT-B3LYP方法,在较高基组6-311G~(**)水平,全优化计算24种取代芳烃化合物。从中获得分子最高占用和最低空轨道能(E_(HOMO)和E_(LUMO))、前线轨道能级差(△E=E_(HOMO)-E_(LUMO))、分子次最高占用和次最低空轨道能(E_(NHOMO)和E_(NLUMO))、分子总能量(E_T)、氢原子所带的最高正电荷(Q_H~+)、最负非氢原子的静电荷(Q~-)、分子偶极矩(μ)和分子体积(V)。文献中的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_(OW)),按取代基类型分类和标题化合物研究大型蚤急性毒性(-lgEC_(50))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结果表明,前线轨道能级和疏水性均对取代芳烃毒性作用有重要贡献。没有卤素或硝基的芳烃对大型蚤的毒性作用主要以与生物分子发生电子转移等化学反应为主,含有卤素或硝基的芳烃的毒性作用还与疏水性有关。对24种标题物作多元线性回归,所得模型(-lgEC_(50)=8.243+0.293 logK_(OW)+8.180△E-25.457E_(NLUMO)+14.180E_(NHOMO),n=24,R=0.955,q~2=0.898,SE=0.143,F=79.408,P=0.000)具有较高的毒性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0年06期)
曹逸[8](2010)在《骨痛膜抗炎镇痛作用及皮肤用药急毒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痛膜是由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经验方改制而成,已用于临床10余年,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中的实验,旨在观察骨痛膜外贴的抗炎镇痛作用及皮肤用药的急毒性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各实验要求的大、小鼠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基质膏组、通络祛痛膏组、骨痛膜低剂量组和骨痛膜高剂量组,其中前两者为对照组,后两者为实验组。在背部脱毛24小时后,各大、小鼠根据分组分别给予基质膏、通络祛痛膏、低剂量骨痛膜和高剂量骨痛膜外贴,其中大鼠给予1/4贴、小鼠给予1/8贴。实验第1、3、5、7天分别给药一次。末次给药2小时后,采用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和蛋清致大鼠足爪肿胀试验来观测骨痛膜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来观测骨痛膜的镇痛作用。将40只白色豚鼠随机均分为基质膏组、骨痛膜低、中、高剂量组。背部脱毛24小时后用细砂纸在脱毛部位擦伤皮肤,立刻涂药。4组分别给予基质膏1贴、低剂量骨痛膜1贴、高剂量骨痛膜1贴、高剂量骨痛膜1贴并于12小时后重复一次。贴药24小时后洗净残留药物,连续一周观测豚鼠皮肤粘膜状况、毛发光泽度、四肢活动、呼吸、二便等情况,并在1周后记录死亡数及称重未死亡豚鼠,用以观测骨痛膜皮肤用药的急性毒性反应。实验结束后采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各配对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的多重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结果显示:高、低剂量骨痛膜和通络祛痛膏均可明显抑制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P<0.01);低剂量组骨痛膜可能与通络祛痛膏作用相当(P>0.01),而高剂量组骨痛膜作用可能优于通络祛痛膏(P<0.01)。蛋清致大鼠足爪肿胀试验结果显示:骨痛膜和通络祛痛膏均可明显抑制蛋清致大鼠足爪肿胀(P<0.01),但低剂量组骨痛膜作用时间可能小于4小时(P>0.01);高剂量组骨痛膜可能与通络祛痛膏作用相当(P>0.01),但低剂量组骨痛膜作用可能不如通络祛痛膏(P<0.01)。热板法结果显示:基质膏没有镇痛作用(P>0.01),而低剂量骨痛膜、高剂量骨痛膜和通络祛痛膏均可显着提高小鼠的痛阈(P<0.01)。扭体法结果显示:高、低剂量骨痛膜和通络祛痛膏均可减少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的次数(P<0.01),它们之间作用无显着性差异(P>0.01)。皮肤用药急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未有豚鼠死亡,且存活豚鼠状况良好,体重变化各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骨痛膜外贴能起到显着的抗炎镇痛作用,在目前的使用剂量范围内没有发现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说明骨痛膜是一种治疗骨性关节炎安全有效的药物。(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3-06)
巴图德力根,赵忠孝,张国文[9](2006)在《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对急性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急毒性药理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降酶保肝作用及其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将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护肝片组分别灌胃7天,腹腔注射CCl4引起小鼠肝损害,观察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和护肝片对血清ALT、AST、LDH含量的影响;应用光镜观察肝脏形态学的变化。采用近似LD50试验方法,24h大剂量、多次连续灌胃给药60g/kg体重,测出该药LD50或最大耐受剂量,并检测血清ALT、AST含量,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小鼠血清AST、ALT、LDH显着升高(P<0.01);德都红花-7味散高、中、低剂量组和护肝片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降低血清AST、ALT、LDH含量作用(P<0.05);而德都红花-7味散中、低剂量组降低血清AST、ALT、LDH含量显着优于德都红花-7味散高剂量组和护肝片组(P<0.05)。模型组肝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碎片状坏死;护肝片组可见散在点状及小碎片状坏死;德都红花-7味散高剂组以点状为主,偶有小碎片状坏死,较护肝片组轻;德都红花-7味散中、低剂组肝组织损伤状况较相似,主要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偶有点状坏死。急性毒性试验未观察到明显毒性反应,无动物死亡,测得最大耐受剂量MTD>60g/kg,相当于成人日用药量的1200倍以上。结论:德都红花-7味散和护肝片均有降酶保肝作用,而且德都红花-7味散作用更显着。德都红花-7味散大剂量服用比较安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马敏,马华,张京平,赵海亮,安云芳[10](2004)在《清热通窍胶囊治疗急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及急毒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消热通窍胶囊是根据中医的伤风鼻塞[1 ] ,研制的一种治疗急性鼻炎的纯中药制剂 ,经临床应用 ,疗效满意。现将2 0 0 1年~ 2 0 0 2年我院门诊确诊的 1 98例急性鼻炎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研究1 .1 资料与方法1 .1 .1 临床(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04年10期)
急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20种硝基芳烃化合物进行DFT-B3LYP/6-311G**水平全优化计算。据所得量子化学参数建立硝基芳烃对呆鲦鱼急毒性(-lg LC50)的QSAR模型,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深入分析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最佳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去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cv)、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ext)分别为0.927、0.915和0.877,故所建立QSA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良好。结果表明:硝基芳烃化合物的毒性主要由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分子总能量(ET)和氢原子所带的最高正电荷(QH+)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格桑次仁,余日跃.藏药四臣方急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
[2].彭艳芬.硝基芳烃对呆鲦鱼急毒性的DFT研究[J].河北化工.2013
[3].温鼎声.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对化合物心脏毒性和急毒性筛选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刘天宝,彭艳芬,汪新.DFT法研究取代酚对黑头呆鱼的急毒性[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2
[5].苟国敬,王志宇,刘彦红,薛冰,黄洁.“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超分子组装表征与急毒性水平[J].化学学报.2012
[6].刘天宝,彭艳芬,汪新,刘四运.DFT法研究取代芳烃对发光菌的急毒性[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
[7].张静平,刘天宝,吴国志,吴新民.用DFT研究取代芳烃对大型蚤的急毒性[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
[8].曹逸.骨痛膜抗炎镇痛作用及皮肤用药急毒性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
[9].巴图德力根,赵忠孝,张国文.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对急性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急毒性药理试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6
[10].马敏,马华,张京平,赵海亮,安云芳.清热通窍胶囊治疗急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及急毒性试验[J].中成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