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变异论文-曹峰

情节变异论文-曹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情节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说情节,祥林嫂,马蒂尔德,之我见

情节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曹峰[1](2019)在《小说情节教学之我见——谈小说情节的“常规”和“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课上,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分析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几乎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教学设计。这就值得我们深思: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究竟有何魔力,引无数教师竞折腰,纷纷前去一探究竟呢?追根究底,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理论,最早出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季莫菲耶夫的《文献原理》一书,原文是这样的:(本文来源于《语文天地》期刊2019年19期)

周翔[2](2018)在《叙事情节与社会功能:盘瓠神话流传与变异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盘瓠神话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录以来,一直广受关注。目前,盘瓠神话仍广泛流传于苗族、瑶族、畲族、土家族、仡佬族、彝族、壮族、黎族、汉族及台湾少数民族等多民族生活地区,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异文。传统意义上的盘瓠神话一般是以犬为主角,主要情节包括"许诺→立功→嫁女→繁衍后代"等,以《搜神记》中的记载最为典型。之前学界一般认为盘瓠神话是苗、瑶、畲叁族的族源神话,相关研究也多在此视野内展开,而较少关注到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汉族地区其实也有丰富多样的盘瓠神话流传。本文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流传的盘瓠神话叙事情节与社会功能之异同,并结合神话的流传地域和民族文化语境来进行辨析,对盘瓠神话进行类型化专题研究。(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刘宁[3](2016)在《试析辽金番骑画在情节性表现上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世传辽国耶律培《东丹王出行图》、《射骑图》、《射鹿图》,胡瓌《卓歇图》、《出猎图》、《回猎图》、《番马图》,及见载于史籍的如胡虔《汲水蕃部图》等风土人物鞍马之作,虽由近年相关出土文献及民俗考古成果提出某些作品作者及具体年代尚亟待考,但这些资料也恰佐证了这些作品的年限范围无出五代至两宋的辽金之间,且皆为切实反映其时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状态及其画家艺术风貌的第一手资料,对后世研究辽金番骑题材绘画、寺庙墓室壁画、游牧民族文艺发展以及胡汉文化融合演变有其特殊意义。本文即以绘画的情节性表现为视角,综合中土鞍马人物画的发展特征、区域民族考古及相关史学观点,讨论辽金番骑画在绘画本体表现语言方面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借鉴以及逐步融合了自身民族性格后的独特发展风貌。(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6年02期)

代树芳[4](2015)在《论“十五贯”故事情节的变异——从《错斩崔宁》、《双熊梦》到浙昆剧《十五贯》》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五贯"的故事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经典,历经多次改编,情节结构由少到多,由增到减,变化不一。文章通过分析改编本中呈现的不同主题内容,情节动力的主要来源及不同作品体制的特性,讨论故事情节变异的主要原因,揭示艺术的魅力。(本文来源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陈然兴[5](2015)在《论志怪小说中画像变异故事的情节模式及审美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志怪小说中的画像变异故事围绕形象与生命、真实与幻想、身体与灵魂之间的神秘关系结撰情节,其模式可分为叁种:(1)"画龙点睛"类故事,即图像转变为生命;(2)"叶公好龙"类故事,即人与异类经由图像而发生交往;(3)"画形摄神"类故事,即画像与原型之间的交互影响。画像变异故事跨越虚空与实在、真实与幻想、可见与不可见、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界限而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灵异世界,其中包含的不仅有惊奇和幻想,还是恐惧和震撼。如《王惠照》、《胡画工》、《太虚司法传》等篇目,还包含了对于宗教和现实生活的深沉思考和强烈的批判,从诗性想象的世界中散发出智性的光辉。(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曹振华[6](2014)在《浅谈《高加索灰阑记》对《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接受和变异——以二母争子的情节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受中国元朝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启发而作,从二母争子的情节来看,布莱希特对其既有接受的方面也有变异的方面:二母争子中恶母夺子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最终的解决方式都是灰阑断案,这是其接受的方面;《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中将孩子判给了生母,《高加索灰阑记》却将孩子判给了养母,同时《高加索灰阑记》的主题也超出了歌颂清官的范畴,二母争子的结果和昭示的主题是不同的,这是其变异的方面。(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4年18期)

左苗苗[7](2011)在《《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叙事情节和模式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在80年代第一部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也是莫言第一部译介到美国就进入到商业渠道的小说。所以译者的翻译在叙事技巧、艺术特色以及语言特点上都倾向于符合本国特点和易于本国读者接受。本文尝试性地研究该小说英译本中叙事情节和模式的变异情况,探讨在后殖民语境下以及东方主义盛行的第叁世界国家中,文本进入文化消费市场的译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顾莎,宋进[8](2011)在《思辨:“大义灭亲”量刑情节之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义灭亲"是指犯罪行为人亲属协助司法机关使其归案情节可作为酌定减刑情节的情形。从伦理角度来看,"大义灭亲"的规定不合理,即可能破坏家庭和睦,不利于社会和谐,也可能使法律疏离伦理,上行而下难效。从法律角度来看,"大义灭亲"的规定不合法,即与自首情节相比较,两者相去甚远,与量刑情节也格格不入。因此,"大义灭亲"不应作为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供司法实践参照执行,也没有必要在司法实践中成为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本文来源于《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情节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盘瓠神话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录以来,一直广受关注。目前,盘瓠神话仍广泛流传于苗族、瑶族、畲族、土家族、仡佬族、彝族、壮族、黎族、汉族及台湾少数民族等多民族生活地区,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异文。传统意义上的盘瓠神话一般是以犬为主角,主要情节包括"许诺→立功→嫁女→繁衍后代"等,以《搜神记》中的记载最为典型。之前学界一般认为盘瓠神话是苗、瑶、畲叁族的族源神话,相关研究也多在此视野内展开,而较少关注到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汉族地区其实也有丰富多样的盘瓠神话流传。本文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流传的盘瓠神话叙事情节与社会功能之异同,并结合神话的流传地域和民族文化语境来进行辨析,对盘瓠神话进行类型化专题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节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曹峰.小说情节教学之我见——谈小说情节的“常规”和“变异”[J].语文天地.2019

[2].周翔.叙事情节与社会功能:盘瓠神话流传与变异辨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8

[3].刘宁.试析辽金番骑画在情节性表现上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变异[J].丝绸之路.2016

[4].代树芳.论“十五贯”故事情节的变异——从《错斩崔宁》、《双熊梦》到浙昆剧《十五贯》[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

[5].陈然兴.论志怪小说中画像变异故事的情节模式及审美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5

[6].曹振华.浅谈《高加索灰阑记》对《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接受和变异——以二母争子的情节分析为例[J].名作欣赏.2014

[7].左苗苗.《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叙事情节和模式的变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8].顾莎,宋进.思辨:“大义灭亲”量刑情节之变异[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标签:;  ;  ;  ;  

情节变异论文-曹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