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转化论文-杨旭晨,韩珍珍,蒋思文,郑嵘

外源转化论文-杨旭晨,韩珍珍,蒋思文,郑嵘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源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堆肥过程,亚硝酸细菌,固氮菌,外源菌剂

外源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旭晨,韩珍珍,蒋思文,郑嵘[1](2019)在《添加外源菌剂对死猪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以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堆肥是一种大规模处理有机废弃物的方式,普遍存在氮素损失的现象,这将影响到死猪堆肥的资源化利用效率。微生物是堆肥氮素转化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通过外源添加氨化细菌,亚硝酸细菌和固氮菌控制死猪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探究了死猪堆肥过程中氮转化功能基因以及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旨在了解外源菌剂调控堆肥氮素转化以及控制氮素损失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将死猪胴体组织切块后与木屑混合建立堆体,试验组在堆肥初期添加氨化细菌,堆肥中期翻(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9)

丛日环,张丽,鲁艳红,聂军,李小坤[2](2019)在《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位于湖南省望城县(112°80′N、28°37′E,海拔高度100 m)。试验开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水稻土,轮作制度为稻—稻—冬闲。2014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单施化肥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两个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每个土壤样品设置灭菌和不灭菌两组主处理,在主处理下设:对照(CK)、添加尿素(N 150 kg/hm2,U)、添加秸秆(N 150 kg/hm2,S)和添加尿素和秸秆(N 300 kg/hm2,U+S)四个副处理,4次重复。在25℃下恒温培养5、10、20、30、50、90、130天时,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结果】1) U、S和U+S处理均显着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为U> U+S> S> CK。非灭菌条件下,U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出90.8%~288%。2)灭菌后土壤铵态氮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向硝态氮转化过程受阻。在培养90天内,土壤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3)而不灭菌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在培养50天后迅速增加,至培养结束土壤硝态氮达最大值(117.43~243.17 mg/kg)。4)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于培养20天(106.72~244.01 mg/kg)和30天(95.76~140.63 mg/kg)时达到最大值。5)至培养结束,灭菌条件下长期NPKS土壤中U+S处理可溶性有机氮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较U和S处理分别提高51.55%和29.96%。【结论】添加不同外源氮有利于提高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尤其是添加秸秆和尿素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蓉,刘云根,王妍,赵立君,任伟[3](2019)在《外源砷输入对沉积物磷释放及形态转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外源砷浓度为0.00、0.01、0.05、0.10、0.25、0.50、1.00 mg/L,实验时间设置为短期(1~72 h)和长期(7~15 d),探究外源砷输入对沉积物磷释放及形态转化的影响规律特征。结果表明:外源砷浓度为0~0.25 mg/L时,沉积物对砷的吸附速率较快,以物理吸附为主;在0.25~1 mg/L时,沉积物对砷的吸附速率减缓,以化学吸附为主。随外源砷的浓度升高沉积物磷的释放量先升后降,外源砷浓度为0.25 mg/L时,沉积物磷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为0.092 mg/L,超过了地表水质量环境标准Ⅲ类水标准值。外源砷浓度的增加使沉积物中磷形态由惰性态向活性态转化,Al-P和Fe-P含量的增加与外源砷浓度呈显着相关性。外源砷进入会导致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增加及磷形态由非活性态向活性态转化,增加砷和磷的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曾琴宇[4](2019)在《长期外源性H_2S通过抑制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改善双侧海绵体神经损伤大鼠ED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及目的前列腺癌根治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选。然而术后的病人发生勃起功能障碍(RP induced erectile dysfunction,RP-ED)的可能性高达30%-87%。其可能与海绵体神经损伤有关,但具体机制不明。我们前期研究证实双侧海绵体神经损伤(bilateral cavernous nerve injury,BCNI)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orpous cavemosum smooth muscle cell,CCSMC)存在表型转化,并且与BCNI大鼠的ED密切相关。H2S气体是近几十年来发现重要作用的气体信号分子。外源性H2S气体能改善糖尿病性ED或者老年性ED大鼠的勃起功能,但在补充外源性H2S对海绵体神经损伤导致ED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研究长期外源性补充H2S对BCNI大鼠勃起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外源性H2S改善勃起功能是否与抑制CCSMC表型转化有关。方法1.采用双侧海绵体神经损伤建造BCNI-ED大鼠模型,用NaHS(H2S供体)+生理盐水溶液(NS)在损伤术后第一天腹腔注射作为治疗组。分组为:假手术组(Sham)、BCNI注射NaHS治疗组(BCNI+NaHS)、BCNI单纯注射NS模型组(BCNI+NS),4周后检测勃起功能即海绵体内压(intracavernous pressure,ICP)/颈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阴茎组织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及a-SMA、Calponin、OPN、RhoA、ROCK1 蛋白的表达。2.通过改良组织快贴壁法获得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平滑肌标志物和收缩相关因子的α-SMA鉴定CCSMC。3.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及CCK-8实验检测含有不同浓度NaHS(0,100,200,400,800,1600,3200)培养基对CCSMC的凋亡和活性影响。4.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处理细胞作为细胞表型转化模型;用NaHS进行或不进行预处理细胞30min,再加入或不加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处理细胞24h。分为:NC组,NaHS组,NaHS+PDGF-BB组,PDGF-BB组,分别检测α-SMA、Calponin、OP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检测RhoA、ROCKI蛋白的表达,初步探讨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结果1.长期外源性H2S可以改善BCNI大鼠勃起功能BCNI+NS组大鼠ICP/MAP明显低于Sham组,即表现ED;BCNI+NaHS组大鼠的ICP/MAP比值、MASSON平滑肌/胶原比值及α-SMA、Calponin蛋白表达均较Sham组高,OPN、RhoA、ROCK1蛋白表达较Sham组低。2.BCNI-ED大鼠内源性H2S生成酶表达下降对比Sham组,BCNI+NS组大鼠阴茎CBS、CSE的表达显着降低,而BCNI+NaHS组较BCNI+NS组的CBS CSE的表达提高。3.CCSMC培养及鉴定结果本研究通过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发现改良组织块法培养的细胞α-SMA抗体染色均阳性,结果表明原代分离培养的细胞为海绵体平滑肌细胞。4.不同浓度外源性H2S对CCSMC的毒性试验流式细胞术和CCK8检测结果显示,CCSMC活性和生长状态培养的在含有NaHS的完全培养基里无显着差异,细胞凋亡并无随NaHS浓度(0-3200μM之间)的升高而有明显增加趋势,CCSMC与NaHS共培养耐受良好。4.外源性H2S可以改善PDGF-BB引起的CCSMC表型转化和抑制RhoA、ROCK1蛋白表达α-SMA、Calponin蛋白表达水平在PDGF-BB组中明显降低,OPN、RhoA、ROCK1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而NaHS预处理组可以明显改善这一变化。结论长期外源性H2S可以改善BCNI大鼠的勃起功能,提高内源性H2S生成酶CBS、CSE的表达;用改良组织块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CSMC与NaHS共培养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H2S可能通过下调RhoA//ROCKl通路抑制CCSMC表型转化,从而改善双侧海绵体神经损伤大鼠的勃起功能障碍。(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15)

卢楠[5](2019)在《土体中外源重金属形态转化驱动因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源重金属进入土体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土体环境对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产生直接影响。总结土体pH、重金属进入土体时间长短、氧化还原电位、含水量条件及其他因素对重金属形态、生物毒性和植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13期)

孙豪[6](2019)在《无外源氢气条件下Cu/SiO_2选择性转化草酸二甲酯为乙二醇》一文中研究指出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和基础有机原料。结合我国“富煤贫油”的能源现状,煤经合成气制乙二醇路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该工艺路线中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需要2~4 MPa的氢气,氢气价格较为昂贵,且不易运输和储存,易燃易爆。为了解决外源氢气的工艺弊端,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合成路线,即在无外源氢气条件下,利用Cu/SiO_2催化剂和甲醇供氢溶剂高效催化转化草酸二甲酯为乙二醇。我们报道了一种以水热法合成的硅酸铜为前驱体制备Cu/Cu_2O·SiO_2催化剂的方法,通过XRD、FT-IR、BET、TGA、CO-DRIFTS表征,我们发现KCl辅助的水热合成法制备得到的硅酸铜前驱体结晶度和煅烧分解难易程度都明显下降,表面出现了氧缺陷,硅酸铜前驱体的晶体结构由片状转变为小块颗粒状堆积状态,更加容易被还原,且还原后的金属Cu纳米颗粒更小、分散度高,这和SEM、TEM的表征结果相一致。从XPS及XAES的表征结果可以看出,KCl辅助的水热合成法制备得到的硅酸铜,其催化剂表面Cu~0/Cu~+比值大幅升高,催化活性也大大提高,说明小块颗粒状硅酸铜更易被还原为Cu~0物种,且草酸二甲酯的加氢活性中心为Cu~0。此外,从ICP和TEM-Mapping可以看出硅酸铜前驱体中基本不含KCl,表明KCl在水热过程中仅仅起诱导硅酸铜结构发生转变的作用。综上所述,水热过程中引入的KCl仅仅起阻碍片状硅酸铜生长、结晶的作用,诱导合成得到了分散均匀的小块颗粒状硅酸铜前驱体,还原后表面生成更多的Cu~0物种。甲醇在该催化剂的Cu_2O·SiO_2位点高效分解原位产氢,然后反应体系中的氢经内部氢转移机制转移至Cu~0物种表面,直接供给草酸二甲酯加氢生成乙二醇,成功将甲醇产氢和草酸二甲酯加氢耦合在一步法中。这种方法简单绿色、原子经济性高、成本低,符合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的定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孙丽娟,秦秦,宋科,孙雅菲,薛永[7](2019)在《淹水条件下外源含硫有机物对稻田土壤铜形态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硫有机化合物是水稻典型根系分泌物之一,土壤重金属具有优先与含硫有机官能团结合的趋势,研究含硫有机化合物对重金属铜的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可深入了解土壤铜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通过室内淹水模拟实验,研究两种典型含硫有机化合物(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对铜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不添加任何含硫有机物的土壤作为对照,设置半胱氨酸(50、100 mg?kg~(-1))、甲硫氨酸(50、100 mg?kg~(-1))4个处理,保持5 cm左右的淹水层28 d,分别在淹水7、14、21、28d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中铜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土壤pH先降低后升高,但含硫有机物的施加对pH影响不显着。淹水21 d后,施加含硫有机物提高了土壤CaCl_2提取态铜含量,而降低DTPA提取态铜含量,然而,淹水28 d后,DTPA提取态铜含量升高。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吸收谱学(XANES)表明,淹水21d后,土壤铜的主要化学形态由缬氨酸铜、针铁矿铜及硫化亚铜组成,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处理组中土壤缬氨酸铜类化合物占比分别增大15.9%和8.5%,与此同时针铁矿结合态铜占比分别降低19.3%和11.4%,且铜主要与缬氨酸的-NH_2结合。(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罗月芳,唐婕妤,彭菲,谭朝阳[8](2019)在《益母草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转化外源氢醌生成熊果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益母草悬浮细胞系,并对其转化生成熊果苷的条件进行优化。方法以前期实验优选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悬浮细胞系,加入氢醌并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胞内与胞外熊果苷产量,计算转化率。结果建立的益母草悬浮细胞系分散性良好,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确定加入氢醌的最佳时期为接种培养的第6日;通过对不同浓度氢醌、不同转化时间的研究,结合熊果苷产生的动力学研究,优选出加入3mmol/L氢醌转化12h的熊果苷总产量及胞内产量最高,氢醌转化率也较高。结论益母草悬浮细胞生长速度快,转化氢醌生成熊果苷的能力较强,有望开发成为新的生物转化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栋,郭娜,马建富,李爱荣[9](2018)在《外源野生胡麻总DNA遗传转化栽培胡麻及RAPD分子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服亚麻属不同种间存在的生殖隔离,从而利用亚麻野生种优异基因进行资源创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亚麻野生种垂果亚麻的基因组DNA导入到栽培种坝选叁号中,获得T0种子。T1播种后所获24个单株中有3株发生明显变异,转化后代的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及单株蒴果数与受体坝选叁号相比较,均发生明显增加。利用18条引物对供体、受体及24株T1导入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扩增分析,从中筛选到6条多态性引物(OPH20、OPK14、S103、S118、OPJ4、OPT6)对8个样品的DNA扩增产物带型出现明显差异,占全部所用引物的33. 3%。RAPD分析表明,D14、D17、D22 3个植株的RAPD谱带中均有来自于供体的特异条带,结合考种数据,认为是供体DNA片段成功整合进了受体基因组中引起了表型上的变化。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向胡麻栽培种中导入野生种基因组DNA能够在当代引起多种变异,同时也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到基因组的差异,推测大片段外源DNA同源重组可能是变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裴祎[10](2018)在《外源KCS基因转化SAD过表达蛋白核小球藻及对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3-酮脂酰-CoA合酶(KCS酶)对于小球藻脂肪酸代谢过程的调控作用,增加超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本文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碎米荠KCS酶基因转入过表达硬脂酰载体蛋白去饱和酶(SAD酶)基因的改造蛋白核小球藻中,观察外源基因的转入对小球藻脂肪酸合成的影响。实验以pCAMBIA1301质粒为载体转化KCS基因,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阳性转化藻,用相同质粒载体转化GUS基因观察小球藻对所用表达盒的表达能力,采用PCR和RT-PCR验证碎米荠KCS酶基因阳性转化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脂肪酸合成代谢中间产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分析小球藻脂肪酸组成。本文所完成的基因转化是在前期完成了SAD基因转化的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的二次转化,首次获得了同时转化了SAD酶基因与KCS酶基因的蛋白核小球藻,并探究了KCS酶对小球藻脂肪酸合成的影响,为深入探究小球藻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理提供了研究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成功构建了以双元载体pCAMBIA1301为基础,通过敲除GUS基因,连入碎米荠KCS基因改造而成的重组质粒pCAMBIA1301-KCS,该重组质粒是以原GUS基因表达盒的CaMV35S启动子和NOS polyA终止子为启动子和终止子构建了新的碎米荠KCS基因表达盒。(2)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含GUS基因的原始双元载体pCAMBIA1301和改造质粒pCAMBIA1301-KCS分别转入过表达SAD基因的改造小球藻,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出阳性转化小球藻,并将筛选出的转化小球藻在潮霉素压力下扩大培养。(3)对转入pCAMBIA1301的阳性转化小球藻进行GUS染色,结果表明GUS基因可以在小球藻内成功表达,即GUS基因的表达盒能够在小球藻内有效。(4)对转入pCAMBIA1301-KCS的阳性转化小球藻进行了PCR鉴定,验证了碎米荠KCS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t)成功转入了小球藻,对KCS基因进行了RT-PCR检测,结果表明KCS基因在小球藻细胞内成功转录。(5)对KCS转化小球藻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与原有的SAD基因过表达改造小球藻对比可发现,其油脂代谢的中间产物酯酰辅酶A库中,十八碳叁烯酰基脂酰辅酶A和棕榈油酰基脂酰辅酶A的含量有了明显增加。(6)脂肪酸结果分析发现:成功转化了外源KCS基因的小球藻的脂肪酸组成中超长链脂肪酸二十二碳叁烯酸(C22:3)含量大幅度增加,其在总脂肪酸中的相对含量达到21.27%;而十八碳叁烯酸(C18:3)的相对含量出现大幅度降低,由原来含有22.8%降低到只有0.23%;同时还检测到含量为0.05%的不常见的二十二碳烷酸(C22:0);二十四碳烷酸的相对含量也有小幅上升。总之,外源KCS酶对脂肪酸碳链延长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对延长脂肪酸的特异性与其他文献报道不同。(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8-12-01)

外源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位于湖南省望城县(112°80′N、28°37′E,海拔高度100 m)。试验开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水稻土,轮作制度为稻—稻—冬闲。2014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单施化肥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两个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每个土壤样品设置灭菌和不灭菌两组主处理,在主处理下设:对照(CK)、添加尿素(N 150 kg/hm2,U)、添加秸秆(N 150 kg/hm2,S)和添加尿素和秸秆(N 300 kg/hm2,U+S)四个副处理,4次重复。在25℃下恒温培养5、10、20、30、50、90、130天时,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结果】1) U、S和U+S处理均显着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为U> U+S> S> CK。非灭菌条件下,U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出90.8%~288%。2)灭菌后土壤铵态氮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向硝态氮转化过程受阻。在培养90天内,土壤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3)而不灭菌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在培养50天后迅速增加,至培养结束土壤硝态氮达最大值(117.43~243.17 mg/kg)。4)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于培养20天(106.72~244.01 mg/kg)和30天(95.76~140.63 mg/kg)时达到最大值。5)至培养结束,灭菌条件下长期NPKS土壤中U+S处理可溶性有机氮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较U和S处理分别提高51.55%和29.96%。【结论】添加不同外源氮有利于提高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尤其是添加秸秆和尿素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源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旭晨,韩珍珍,蒋思文,郑嵘.添加外源菌剂对死猪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以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C].第叁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丛日环,张丽,鲁艳红,聂军,李小坤.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3].赵蓉,刘云根,王妍,赵立君,任伟.外源砷输入对沉积物磷释放及形态转化的影响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4].曾琴宇.长期外源性H_2S通过抑制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改善双侧海绵体神经损伤大鼠ED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5].卢楠.土体中外源重金属形态转化驱动因子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9

[6].孙豪.无外源氢气条件下Cu/SiO_2选择性转化草酸二甲酯为乙二醇[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孙丽娟,秦秦,宋科,孙雅菲,薛永.淹水条件下外源含硫有机物对稻田土壤铜形态转化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8].罗月芳,唐婕妤,彭菲,谭朝阳.益母草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转化外源氢醌生成熊果苷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

[9].刘栋,郭娜,马建富,李爱荣.外源野生胡麻总DNA遗传转化栽培胡麻及RAPD分子验证[J].华北农学报.2018

[10].裴祎.外源KCS基因转化SAD过表达蛋白核小球藻及对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8

标签:;  ;  ;  ;  

外源转化论文-杨旭晨,韩珍珍,蒋思文,郑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