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先锋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余华,创作转向,形式先锋,民间生存
先锋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吴景明[1](2019)在《从“形式先锋”“民间生存”到“社会现实”——余华小说创作转向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代表先锋文学初露锋芒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被各方"经典化"了的《活着》,再到晚近毁誉参半的《第七天》,余华的文学创作之路几经转向,嬗变不已又辩证发展。从"十八岁到第七天",余华从"自我"发现的话语先锋,到"款待"他人的聆听生存,再到"见证"时代的介入现实,这是一个趋于广阔的意识与创作的历程。在此间,作家余华不断地确立自我,也不断地拆解自我的边界,跳出固定的身份和狭小的地盘,日益走向深广的文学/社会现实。(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4期)
常雷[2](2018)在《先锋引介与现实转向——近现代油画家方干民及其艺术风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上,从来都不乏才华横溢却被时代遗落和掩埋的画家。曾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早期执教的西画教授方干民(图一)与当时的林风眠、吴大羽等人共同创建国立杭州艺专"中西融合"的西画传统,培养出诸多后来蜚声国际的艺坛精英。正是这样一位本应"声名遐迩"的画家,在经历了校址搬迁、人事变动、战争等种种遭遇之后,却被遗忘在历史的迷雾中。方干民的名字,如今也只能成为符号,虽不时出现于校史研究、回忆的文章当中,(本文来源于《爱尚美术》期刊2018年06期)
陈璞[3](2017)在《颠覆传统与现代转向——论格非《褐色鸟群》的“先锋”叙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先锋文学五虎将"之一的格非,成功地将先锋派对"文学本体性"问题的形式探索融入到他的代表作《褐色鸟群》之中。这部中篇小说,凭借其对旧有"时空观""人物观"及"真实观"的意义性消解,而呈现出一种带有文学启蒙式的"先锋"叙事姿态。在吸收和借鉴国际文坛的现代资源之后,格非显然对"叙事艺术"本身有了个人独特的建构性思考。透过格非在《褐色鸟群》中所运用的先锋叙事策略,追根溯源,可以进一步探寻作家进行形式实验的灵感触发和作品中所体现的叙事原则的现代转向。(本文来源于《人文论谭》期刊2017年00期)
关岫一[4](2017)在《从余华、苏童和格非创作看先锋小说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世纪90年代之后转型的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余华、格非和苏童叁位先锋小说家90年代之后的作品为例,通过与其80年代文学创作初期的先锋性比较,突出其创作转向后的特点与存世价值。同时,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转型后的先锋小说及"晚生代"创作视为一场持续更新的先锋派革命运动,通过先锋文学的"后先锋性",追踪先锋之后的文学图景与路线,梳理20世纪90年代后先锋小说的流变与存在演进形态,揭示以余华、格非和苏童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作家在小说创作转向后的文学追求。(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姚煊雨[5](2017)在《浅析《恋爱的犀牛》与孟京辉的先锋性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的先锋戏剧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它诞生与发展的30余年中,孟京辉以卓越的成绩成为这一戏剧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话剧创作跨越了实验话剧与先锋话剧两个时代,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诞生于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凭借高票房收益成为先锋戏剧历史上的奇迹,同时也引发了颇多争议。本文以四版《恋爱的犀牛》为研究对象,透过其17年来的变化来探究孟京辉先锋精神的流动性,从批判的角度梳理其流变的妥协性与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18期)
肖涛[6](2017)在《夏商长篇小说母题简析——兼谈“后先锋”文学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先锋文学"指的是199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一批作家,诸如夏商、葛红兵、李洱、李冯、韩东、朱文、海力洪、东西、鬼子等等。他们一方面并轨于包括"先锋文学"在内的转型之辙,一方面又重辟讲述"中国故事"的多种可能。如果说"先锋文学"剥裸了语言包孕万千的感官世界,那么"后先锋文学"则将语言与自我认知、历史记忆、成长经验、生活世界等层面拓耘至更广袤更深邃更丰美的故事层面,从而显得自尊自信、自洽自足。(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上半月版)》期刊2017年08期)
邓娟,马帅[7](2016)在《当代先锋文学的嬗变与余华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华是当代文坛上极富天分而卓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以先锋姿态登上文坛。20世纪90年代,余华作为最敏锐和出发最早的一位,完成了先锋作家的转型,但转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归传统。本文将以《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叁观卖血记》叁部长篇小说为蓝本,探讨余华在创作上逐渐呈现出来的回归趋势。(本文来源于《人文学术:过程与方法》期刊2016-06-01)
郭冰茹[8](2016)在《回归古典与先锋派的转向——论格非回归古典的理论建构与文本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非是较早意识到应该从古典小说叙事传统中汲取资源的先锋作家,他尝试以自己的研究来诠释西方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特征,并将其研究心得直接投射到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这一文本序列,显示他尝试融合两种叙事资源的努力。格非的文本实践在为当代小说回归传统,利用传统提供某种可能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先锋派转型的困境和问题所在。(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6年02期)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许仁豪,杨子[9](2016)在《视觉转向时代的先锋艺术与艺术批评——阿列西·艾尔雅维奇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际着名美学家,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阿列西·艾尔雅维奇(Ales Erjavec)在国际美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提出"视觉转向"、"美学革命"、"后社会主义先锋艺术"等重要概念。2016年1月10日,本刊就后社会主义先锋艺术、视觉转向时代的艺术批评等议题对其进行访谈。(本文来源于《上海艺术评论》期刊2016年01期)
高玉[10](2016)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阅读与余华创作的先锋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余华大量阅读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现代主义小说,深受其影响,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把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技巧和中国经验以及经典文学传统融合起来,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世纪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越来越回归传统,越来越中国化和民族性,但不是很成功,这让余华很困惑。余华的成功和困惑具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成功和困惑。(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先锋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上,从来都不乏才华横溢却被时代遗落和掩埋的画家。曾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早期执教的西画教授方干民(图一)与当时的林风眠、吴大羽等人共同创建国立杭州艺专"中西融合"的西画传统,培养出诸多后来蜚声国际的艺坛精英。正是这样一位本应"声名遐迩"的画家,在经历了校址搬迁、人事变动、战争等种种遭遇之后,却被遗忘在历史的迷雾中。方干民的名字,如今也只能成为符号,虽不时出现于校史研究、回忆的文章当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锋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景明.从“形式先锋”“民间生存”到“社会现实”——余华小说创作转向论[J].当代文坛.2019
[2].常雷.先锋引介与现实转向——近现代油画家方干民及其艺术风格初探[J].爱尚美术.2018
[3].陈璞.颠覆传统与现代转向——论格非《褐色鸟群》的“先锋”叙事特征[J].人文论谭.2017
[4].关岫一.从余华、苏童和格非创作看先锋小说的转向[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姚煊雨.浅析《恋爱的犀牛》与孟京辉的先锋性转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7
[6].肖涛.夏商长篇小说母题简析——兼谈“后先锋”文学的转向[J].鸭绿江(上半月版).2017
[7].邓娟,马帅.当代先锋文学的嬗变与余华的转向[C].人文学术:过程与方法.2016
[8].郭冰茹.回归古典与先锋派的转向——论格非回归古典的理论建构与文本实践[J].文艺争鸣.2016
[9].阿列西·艾尔雅维奇,许仁豪,杨子.视觉转向时代的先锋艺术与艺术批评——阿列西·艾尔雅维奇访谈[J].上海艺术评论.2016
[10].高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阅读与余华创作的先锋转向[J].外国文学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