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分离株论文-潘孝成,沈学怀,赵瑞宏,戴银,胡晓苗

安徽分离株论文-潘孝成,沈学怀,赵瑞宏,戴银,胡晓苗

导读:本文包含了安徽分离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

安徽分离株论文文献综述

潘孝成,沈学怀,赵瑞宏,戴银,胡晓苗[1](2019)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安徽分离株N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和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N基因。[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PEDV FD株的N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连接pET-28B载体,阳性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结果]PEDV FD株N基因序列全长为1 326个核苷酸,编码441个氨基酸;重组N蛋白为可溶性表达,大小约58 ku;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重组N蛋白与PEDV抗体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该试验制备的PEDV重组N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用于PEDV诊断方法的开发及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刘雪兰,丁泠,寇家倩,吴颖,周梦琴[2](2019)在《鸡贫血病毒安徽分离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其感染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是诱导雏鸡发生免疫抑制的重要病原之一。应用PCR方法从安徽某鸡场送检病鸡肝组织中检测并鉴定CAV,扩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插入pc DNA3.1(+)载体,并引入含Kpn I(GGTACCCAG)酶切位点的9 bp外源性标签,获得顺次连接的双拷贝CAV基因组的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鸡MDCC-MSB1淋巴细胞并拯救出CAV感染性克隆毒株。经动物试验,感染性克隆毒株在接种1日龄健康雏鸡后15 d,对胸腺等免疫器官指数影响较小,胸腺病变不明显,表明其感染能力减弱,为进一步分析CAV致病机制和筛选疫苗候选株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燎原,陈章,汪清峰,王玮,孙裴[3](2019)在《猪链球菌2型安徽分离株多位点序列分型与毒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安徽地区猪链球菌2型(SS2)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分布、分子分型特征及其与致病性的相关性,本研究收集了58株源自临床患病猪的SS2,应用PCR技术检测其毒力基因:胞外蛋白因子基因(epf)、溶菌酶释放蛋白基因(mrp)和溶血素基因(sly),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LST)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与动物致病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58株分离菌,epf~+/mrp~+/sly~+型为44.83%(26/58),epf~+/mrp~-/sly~+型为25.86%(15/58),epf~-/mrp~+/sly~+型为18.97%(11/58),epf~-/mrp~-/sly~+和epf~-/mrp~-/sly~-型均为5.17%(3/58)。共分出10种ST型,其中ST1 26株(44.83%),ST7 18株(31.03%),ST28 6株(10.34%),ST117、ST156和ST308均为1株,各占1.72%,另有4种新发现的ST型,即ST958 2株(3.45%),ST957、ST959、ST970各1株(1.72%);分为4种克隆复合物(ST1 complex、ST27 complex、ST87 complex、ST188 complex)。ST1以epf~+/mrp~+/sly~+型为主(69.23%),其中23株(88.46%)分离自全身感染病猪;ST7以epf~+/mrp~-/sly~+型为主(55.56%),其次为epf~+/mrp~+/sly~+型(38.89%),其中13株(72.22%)分离自全身感染病猪。通过对斑马鱼、昆明鼠感染试验和LD50的测定,筛选出的6株强毒菌株分为ST1型(2株)和ST7型(4株)。结果表明,epf~+/mrp~+/sly~+是安徽地区SS2的优势毒力基因型,其次为epf~+/mrp~-/sly~+型。获得10种ST型,其中4种为首次发现,并且ST1和ST7为优势型。具有ST1/epf~+/mrp~+/sly~+遗传特征的菌株在临床上均倾向于导致全身感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安徽地区SS2毒力基因型、MLST遗传特征与毒力、动物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开展SS2流行病学研究,区分不同菌株间毒力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潘孝成,沈学怀,赵瑞宏,胡晓苗,戴银[4](2018)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安徽分离株ORF3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的遗传变异,试验对来自安徽省不同地区8个猪场病料样品,利用RT-PCR方法,扩增PEDV ORF3基因,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8份样品均扩增出包含ORF3基因全长(675 bp)的目的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5%~100%;它们与疫苗株(attenuated DR13、CH-BJ-2011 truncated)及CV777株和LZC株的同源性较低(95.1%~98.1%),与2011年后的中国及美国分离株存在较高同源性(98.2%~100%)。提示8个PEDV分离株均为强毒株。(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18年05期)

汪宗梅,李娟,殷一凡,姚焱彬,李郁[5](2018)在《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BB130818)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应用1×LD50和100×LD50菌量分别攻毒感染小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菌株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并采集以100×LD50剂量攻毒时小鼠的脾脏、肺脏、肝脏制作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LD50为50.3 cfu/m L;以1×LD50剂量攻毒36 h后即可从小鼠心脏、脾脏和脑组织中检出该菌,48 h后可从小鼠肝脏、肺脏中检出该菌;以100×LD50剂量攻毒24 h后即可从小鼠心脏、脾脏、肺脏和脑组织中检出该菌,36 h后可从小鼠肝脏中检出该菌;小鼠全身败血性出血,脾脏、肺脏、肝脏均出现病变。说明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进入小鼠体内的主要增殖器官首先是心脏、脾脏和脑组织,然后到肺脏和肝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3期)

汪清峰[6](2018)在《副猪嗜血杆菌安徽分离株的血清型、基因型及耐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猪的以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特征的细菌性传染病,又称猪的格拉瑟氏病(Glasser’s disease),存在于所有的主要养猪国家,且流行呈上升趋势,危害日渐严重。疫苗接种和抗生素使用是目前预防和控制HPS感染的主要措施。由于HPS具有多种血清型且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的交叉保护性较低,血清型与毒力之间的严格关系尚未得到证实。与血清分型相比,基因分型的一个重要优势是能够对所有的分离菌株进行分型,对于区分寄居的无毒菌株与致病的毒力菌株以及促进疫苗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HPS分离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而影响着对使用药物的选择。本研究针对2008~2017年安徽地区临床分离鉴定的44株HPS,首先通过PCR技术对分离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分析;其次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最后应用稀释法测定药物对分离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uy concentration,MIC)。旨在了解安徽地区HPS血清型的分布特征,评价安徽猪群中HPS流行的遗传背景和进化关系,以及掌握HPS安徽分离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安徽地区HPS感染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显示:44株HPS安徽分离株分属7种血清型(4、13、5或12、1、7、14),血清4、13型为优势血清型,各占40.91%;2008~2013年有2种血清型(4、13),分别占55.5%和45.5%,2014~2017年有7种血清型(13、4、5或12、1、7、14),分别占36.4%、27.3%、13.64%、9.09%、9.90%%、4.55%;血清4型在肺、脾、脑的分离率各为41.18%、75.0%、50%,而血清13型在肺、关节、脑的分离率各为44.12%、66.67%、50%。44株HPS安徽分离株分为9个ST型,除ST241外,另8个为新的ST型,ST267和ST268为优势基因型,各占40.91%;2008~2013年有2个ST型(ST267、ST268),分别占55.5%和45.5%,至2014~2017年有9个ST型(ST268、ST267、ST269、ST241、ST270、ST271、ST272、ST273和ST274),分别占36.4%、27.3%、9.09%、4.55%、4.55%、4.55%、4.55%、4.55%、4.55%;位点多态性分析中每个基因位点存在3~7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数3(g3pd)到37(infB)不等;BURST分析中划分在2个克隆群(Clonal Complexes,CC)和7个单个ST型中,CC241(ST241、ST254、ST94)和CC268(ST268、ST176)包含了我国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ST型;UPGMA Tree分析中优势ST型与其他ST型处于同一进化分支(ST268、ST272、ST274处于同一分支,ST267、ST241处于同一分支),存在3个全部包含具有毒力血清型(4、5或12、13、14)的分支。44株HPS安徽分离株对庆大霉素、青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00%和93.2%,耐药谱型有34种,86.4%分离株耐受2种及2种以上的药物;2008~2017年分离株对11种抗生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强;优势血清型和ST型菌株耐药率均为88.9%,其他血清型和ST型菌株耐药率均为75%,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χ2=1.072,P=0.3>0.05)。结果表明:2008~2017年安徽地区HPS的流行菌株血清型和ST型均在逐渐增多,优势血清型为4型和13型、优势ST型为ST267、ST268,是安徽地区Glasser’s disease发生与流行的主要致病菌型。安徽地区HPS主要流行菌株与我国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菌株有亲缘关系,菌株具有较高的遗传异质性,部分新增ST型的出现与流行菌株的变异有关,ST型与毒力血清型具有的一定相关性。安徽地区HPS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庆大霉素和青霉素为目前临床防治Glasser’s disease的首选药物,HPS的耐药性与其血清型、ST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戴银,张丹俊,赵瑞宏,胡晓苗,沈学怀[7](2018)在《鹅细小病毒安徽分离株NS和V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安徽省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的遗传变异特征,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GPV基因AH,并与天鹅、番鸭、雁鹅等宿主的GPV相应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序列分析可见,AH基因包括完整的NS和VP基因,长度分别为1 884和2 199bp,分别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和3个结构蛋白。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安徽分离株AH基因与重庆分离株毒株RC16及安徽分离的强毒株Y、E、Yan-2等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安徽分离的鸭源细小病毒株DS15和匈牙利分离株Virulent B,尤其是与疫苗株SYG61v遗传距离较远。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AH-NS基因与毒株RC16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6%;与疫苗株SYG61v同源性最低,为94.3%;AH-VP基因与毒株RC16的核苷酸序列一致,而与毒株DS15同源性仅为95.2%。安徽GPV AH基因序列与强毒株的基因位点一致,在VP3基因的第797、1 141、1 144、1 169和1 185bp处分别为G、A、G、C、T,结合该毒株引发疾病的严重程度,符合高致病力毒株特点。本试验结果表明,GPV同源性普遍较高,宿主范围较广泛,对不同品种水禽均有较强的侵染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5期)

荆雅玮,陈芳芳,左佳坤,胡剑刚,石欣池[8](2018)在《8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安徽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引起的主要发生于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研究开展了2017年分离自安徽的8株RA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血清型检测结果表明,8株RA中6株为血清10型,2株为血清15型;对2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RA对阿莫西林、头孢他啶和头孢吡啶敏感,对洛美沙星和阿奇霉素耐药;生物被膜检测结果表明,8株菌株中有7株为强生物被膜形成株,1株为弱生物被膜形成株;运用real-time PCR对强生物被膜形成菌株AH-1和弱生物被膜形成菌株AH-35中的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5个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AH-35菌株相比,AH-1中的Riean_0023、Riean_1039和Riean_1564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着上调(p<0.01)。本研究为安徽省RA的防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蒋孝志[9](2017)在《CAV安徽分离株VP1和VP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引起的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病。CAV全基因组共编码3个蛋白,其中VP1蛋白是CAV唯一的衣壳蛋白和主要免疫原蛋白,VP2可以辅助VP1正确折迭,且二者相互协调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作用。基于本实验室前期分离、鉴定CAV临床毒株,进一步获得该病毒VP1截短表达蛋白和VP2蛋白并制备出相应特异性抗体,为筛选有效抗原表位和基于识别病毒感染过程中VP1和VP2动态变化的检测奠定基础。首先,由于VP1基因的5’端存在密集的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而影响表达,因此我们采用去除其5’端15bp碱基(命名为VP1-N15)获得截短表达VP1的方式设计其特异性引物,而VP2扩增引物按常规方法进行设计,两者均以CAV安徽分离毒株(CAV-AH211)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并分别与pMD18-T克隆载体连接,构建pMD18-T/VP1-N15和pMD18T/VP2重组质粒,再亚克隆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中,通过菌液PCR、双酶切(EcoR I和Sal I)和基因测序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结果显示,获得了VP1-N15截短基因片段(1335bp)和VP2基因651bp ORF序列,并构建出pET-32a/VP1-N15和pET-32a/VP2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其次,将pET-32a/VP1-N15和pET-32a/VP2重组表达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表达,用超声裂解法对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形式进行鉴定,大量制备VP1-N15-His和VP2-His重组蛋白,并通过高亲和Ni-NTA纯化镍柱纯化融合蛋白,以SDS-PAGE电泳检测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结果表明,VP1-N15融合蛋白(72.6kDa)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而VP2融合蛋白(45.0kDa)主要在上清中表达,蛋白纯化后无明显杂带可作为免疫原。最后,将纯化的融合蛋白进行乳化分别免疫新西兰兔,第四次免疫后制备抗血清,用Protein G纯化柱对抗体进行纯化,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水平,以Western blotting方法应用抗体分析VP1-N15和VP2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进而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mCherry-VP2通过脂质体转染HeLa细胞进行过表达VP2,明确抗体对VP2蛋白的特异性反应。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有效诱导抗VP1和抗VP2多克隆抗体的产生,其中VP2抗体可特异性识别细胞中VP2过表达蛋白。这些为进一步基于VP1和VP2抗原表位筛选及CAV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陆萍[10](2015)在《猪丹毒杆菌安徽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SpaA蛋白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已有二十多年极少见到,但近几年,无论国内、国外猪丹毒的发生都有明显的增多。SpaA蛋白是猪丹毒杆菌的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而且该抗原几乎存在于所有毒力较强的猪丹毒杆菌中。本研究对分离自安徽省8个不同地区猪场的猪丹毒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鉴定SpaA蛋白的免疫原性,确定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为选择良好的亚单位疫苗候选单位提供参考,为猪丹毒的防控及猪丹毒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及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PCR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商品化猪丹毒G4T10株弱毒疫苗免疫保护实验。利用PCR扩增猪丹毒杆菌SpaA基因,连接pGEX-6P-1载体,将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中,加入诱导剂常温诱导表达,获得的蛋白经过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ting分析鉴定;重组蛋白免疫小鼠,检测血清中IgG抗体和Th1/Th2细胞因子含量;临床分离自败血型病例及疹块型病例猪丹毒杆菌攻击免疫后小鼠,测定其免疫保护性,采集小鼠脏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病理组织变化。结果显示:共分离到29株猪丹毒杆菌,源自8个地区的猪丹毒杆菌分离菌具有较一致的形态特征和相似的生化特性。29株猪丹毒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敏感率均达100%,其次是青霉素93%、红霉素89.7%和头孢噻肟75.9%,对其他13种药物则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8株不同地区猪丹毒杆菌分离菌的LD50在14.3-2.36×10~2 CFU/mL之间,显示分离菌对小鼠均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商品化猪丹毒G4T10株弱毒疫苗2次颈部皮下免疫小鼠后,分别用剂量为100LD50的8株猪丹毒杆菌分离菌腹腔攻毒小鼠,免疫保护率为100%。猪丹毒杆菌Spa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实现表达,获得大小为75 kD的目的蛋白,能够与猪丹毒杆菌阳性血清反应;重组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同时诱导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显着升高,SpaA重组蛋白对临床分离自败血型病例及疹块型病例猪丹毒杆菌的免疫保护率为100%,蛋白免疫组与攻毒对照组相比,病理组织变化差异明显。结果表明:安徽地区猪丹毒发生有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猪丹毒杆菌分离菌具有较为一致的生物学特性,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有显着疗效,使用猪丹毒G4T10株弱毒疫苗可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力。成功表达的SpaA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应答及细胞免疫应答,且对临床分离自败血型病例及疹块型病例猪丹毒杆菌攻击小鼠均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性,可以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的候选单位,为猪丹毒新型疫苗的研究及猪丹毒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安徽分离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是诱导雏鸡发生免疫抑制的重要病原之一。应用PCR方法从安徽某鸡场送检病鸡肝组织中检测并鉴定CAV,扩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插入pc DNA3.1(+)载体,并引入含Kpn I(GGTACCCAG)酶切位点的9 bp外源性标签,获得顺次连接的双拷贝CAV基因组的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鸡MDCC-MSB1淋巴细胞并拯救出CAV感染性克隆毒株。经动物试验,感染性克隆毒株在接种1日龄健康雏鸡后15 d,对胸腺等免疫器官指数影响较小,胸腺病变不明显,表明其感染能力减弱,为进一步分析CAV致病机制和筛选疫苗候选株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徽分离株论文参考文献

[1].潘孝成,沈学怀,赵瑞宏,戴银,胡晓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安徽分离株N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刘雪兰,丁泠,寇家倩,吴颖,周梦琴.鸡贫血病毒安徽分离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其感染特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张燎原,陈章,汪清峰,王玮,孙裴.猪链球菌2型安徽分离株多位点序列分型与毒力特征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4].潘孝成,沈学怀,赵瑞宏,胡晓苗,戴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安徽分离株ORF3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养猪.2018

[5].汪宗梅,李娟,殷一凡,姚焱彬,李郁.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6].汪清峰.副猪嗜血杆菌安徽分离株的血清型、基因型及耐药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7].戴银,张丹俊,赵瑞宏,胡晓苗,沈学怀.鹅细小病毒安徽分离株NS和V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8

[8].荆雅玮,陈芳芳,左佳坤,胡剑刚,石欣池.8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安徽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8

[9].蒋孝志.CAV安徽分离株VP1和VP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7

[10].陆萍.猪丹毒杆菌安徽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SpaA蛋白免疫原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

标签:;  ;  ;  

安徽分离株论文-潘孝成,沈学怀,赵瑞宏,戴银,胡晓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