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收发组件论文-潘超群,苏坪,丁勇,刘后培

毫米波收发组件论文-潘超群,苏坪,丁勇,刘后培

导读:本文包含了毫米波收发组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毫米波,收发组件,视频泄漏,隔墙

毫米波收发组件论文文献综述

潘超群,苏坪,丁勇,刘后培[1](2019)在《抑制毫米波收发组件视频泄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收发组件是某无线电系统的微波收发设备,主要完成毫米波信号产生、信号调制与放大、目标回波信号的接收等功能。毫米波收发组件产生的视频泄漏信号会降低中频信号质量,影响雷达、导引头和引信中的接收机电子对抗功能。本文分析了视频泄漏的产生机理,设计抑制视频泄漏的零中频接收链路,同时采用隔墙减小空间耦合,对隔墙的隔离效果进行仿真分析。(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5-19)

王哲[2](2019)在《毫米波固态收发组件及功率合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指的是波长介于1-10mm的电磁波。毫米波可以被广泛应用于雷达系统、射电天文学和太空以及短距离无线高速传输等领域。目前,采用GaAs、GaN和InP基的毫米波频段的MMIC已经应用于军事雷达和卫星通信中,但其成本较高。由于受到成本和产量的因素的限制,毫米波产品还没完全被实现商业化。随着毫米波雷达技术和反雷达技术的发展,毫米波收发组件、固态器件等毫米波系统必定将会朝着小型化、低成本、系统化、高集成度和稳定性好等方向发展。本文基于主要参数设计指标,设计了 Ka频段收发组件的系统方案,调研了国内外已有的半导体芯片厂商并选取了合适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芯片搭建整个收发组件,作者主要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通过对微带线理论的分析,对微带线的阻抗、材料和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优化;同时对键合过程中金丝金带数量、键合线材料和不同基板材料与其互联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因此,传输线互联结构能够在Ka频段具有好的传输系数和高的反射系数,为后续收发组件电路实现打下了基础。(2)通过对E-Y和E-T功分结构的原理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E-Y结构的Ka频段叁路功率分配/合成器和基于E-Y和E-T结构的Ku频段五路功率分配/合成器等奇数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模拟仿真,同时对五路功率分配器进行了加工,并对其背靠背结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12-18GHz的频段内,实测的回波损耗优于20dB,实测的插入损耗小于0.35dB,仿真和实测的曲线有一个较好的吻合。奇数路功分与传统二进制功分结合,能够实现任意路功率分配器,从而提高合成效率,为后续发射模块功率放大提供了基础。(3)通过对收发组件原理和具体实现形式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收发组件的主要参数技术指标,提出了以两次变频的超外差结构来设计Ka频段固态收发组件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同时根据给定的参数技术指标,从国内外半导体芯片厂商选取了合适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芯片,然后,根据总体结构方案设计在cascade软件中进行了收发组件系统模拟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收发组件接收支路在射频27.5-31GHz的频段内,接收功率≤-15dBm,噪声系数为3.79dB,通道的小信号增益≥35dB;发射支路在射频27.5-31GHz的频段内,发射输出功率约为1OdBm,杂散抑制度大于35dBc。实验仿真结果满足预先目标,确认了本论文中收发组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张生春,廖原,张山杉,杨莉,华根瑞[3](2016)在《高隔离度毫米波变频收发组件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毫米波变频收发组件的研制方案。组件包含叁个接收通道和一个发射通道,采用自混频工作模式。文章论述了收发组件设计原理和电路布局,并对关键微波电路进行优化仿真,最后给出了收发组件的测试结果。(本文来源于《火控雷达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甄可龙,唐云菲,吕善伟[4](2014)在《基于ADS的毫米波收发组件设计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接收发射组件(T/R组件)是相控阵天线的核心部分,在通信、雷达等应用领域日益得到重视。针对毫米波段的T/R组件进行了研究,在相控阵技术基本原理分析基础上,对功放、低噪放、移相、衰减、开关及中频放大等模块进行了选型设计,利用安捷伦ADS软件对T/R组件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显示接收组件具有较好的噪声系数,发射组件功率输出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网络》期刊2014年14期)

程焱[5](2014)在《某气密封毫米波收发组件的故障统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组件作为毫米波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和故障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毫米波系统的工作状态。目前,关于毫米波组件在批量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情况和故障数据还鲜有研究。收集了某批量生产的毫米波收发组件在交付和使用中所出现的故障,并对故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给出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期刊2014年02期)

何博[6](2012)在《基于LTCC的小型化毫米波收发组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收发组件广泛应用于民用通信设备和军用设备中,针对毫米波收发组件的小型化设计是一大技术热点和难点。本文研究的低温共烧陶瓷技术(Low-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 LTCC)是一种小型化设计的有效途径。可以实现毫米波收发组件电路集成化设计,组件中的无源器件被填埋设计在基板内部,有源芯片集成安装在电路板的表面,或者安装在内部空腔中。可以有效减少组件重量、减轻组件体积,提高整体的环境适应性和指标性能等。本文首先介绍了毫米波的特点和小型化LTCC组件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指标要求提出了方案原理图,根据小型化的需求确定引入LTCC工艺技术,并对组件的整体构架进行了设计,对整个组件的各个链路进行了系统级的可行性论证。接着,具体介绍了LTCC工艺的加工流程,并结合项目实际要求,选择合作生产厂商,确定后续设计的工艺准则。然后,结合商业仿真软件HFSS和ADS,重点对基于LTCC技术的传输线结构、层间互连结构、功分器结构、滤波器结构、过渡结构、耦合检波器结构进行了研究和仿真设计,并对一些关键结构进行了样品实物加工测试,同时对低频板部分的关键电路进行了设计。最后,对LTCC装配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完成了基于LTCC的小型化毫米波收发组件的装配工作,整体体积控制在70x50x14mm3。经过一定的调试后,完成了测试工作,测试结果表明本次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指标要求。为后续各种基于LTCC技术的毫米波收发组件的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4-27)

王正伟[7](2012)在《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毫米波的波长短、频带宽和它自身特殊的大气传播特性,使得Ka频段在雷达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了Ka频段收发组件的快速发展。针对二次雷达系统中的收发组件,功能较多、体积和重量要求小。因此,收发组件的小型化、集成化、高可靠性和低成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是满足这一发展趋势的最佳选择之一。在毫米波二次雷达Ka频段收发组件中,低温共烧陶瓷多芯片混合集成方案将高性能无源功能器件与微波单片电路(MMIC)进行有效可靠的互连,以提供更小的体积和更多的设计灵活性。虽然LTCC技术在L波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毫米波波长短、频率高,传统LTCC技术在该频段应用存在加工精度难以控制和传输损耗过大等缺点。因此,LTCC技术在毫米波收发组件中的应用较少。本论文针对LTCC技术在毫米波组件中应用的这些困难,基于传输线理论,利用容差分析和模式优化方法提出了适用于毫米波频段的LTCC电路设计方法。该方法解决了LTCC技术在毫米波频段的应用难题,减小了毫米波收发组件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批量生产成本。本论文围绕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半集总参数LTCC双工器:本文利用低温共烧陶瓷技术,提出了一种小型化半集总参数双工器结构,利用该结构实现的LTCC双工器结构简单,具有较小的尺寸和良好的电性能,并被应用在了LTCC毫米波收发组件中,实现了输入中频频率和输入本振频率双工的功能。2、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本文基于低温共烧陶瓷的叁维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基片集成波导(SIW)实现的叁阶交叉耦合毫米波滤波器结构。利用这种结构实现的毫米波带通滤波器体积小,并具有一个高端极点,提高了滤波器高端抑制度。本文还提出了介质集成折迭波导(SIFW)这种新的传输、谐振耦合结构,与SIW相比,利用SIFW结构实现的X波段带通滤波器体积更小。3、宽阻带叁模谐振器滤波器: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宽阻带特性的叁模谐振结构,利用这种结构实现的带通滤波器在通带两边分别有两个衰减极点。本文实现的宽阻带叁模谐振器滤波器除了拥有宽的阻带外,矩形系数高,工作带宽较宽,可以达到28%。4、 LTCC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LTCC具有高密度、小尺寸的特点,并且在叁维设计方面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本文结合工程应用,设计了L波段和X波段的小型化收发组件。本文还利用容差分析法完成了一种用于毫米波雷达系统的LTCC毫米波收发组件的设计,在满足指标要求的情况下,重量和体积减小为传统毫米波收发组件的2/3。(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3-01)

吴鹏[8](2011)在《毫米波收发组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收发组件是毫米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毫米波收发组件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研制了W波段单脉冲雷达接收组件和Ka波段低温共烧陶瓷(LTCC)收发组件。在研制毫米波收发组件的同时,对毫米波组件关键无源部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结构,提高了相应毫米波无源部件的性能。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技术方面,研制的W波段单脉冲雷达接收组件,实现了大于25dB的接收增益。提出了一种毫米波宽带Wilkinson电桥的改进结构,在不增加电阻的情况下,较大的拓展了该电桥的工作带宽,避免了多级电阻的寄生效应迭加,造成电桥性能恶化。基于LTCC技术方面,研制出了Ka波段收发组件,测试结果表明,接收增益、噪声系数、发射输出功率以及带外抑制分别优于36dB、3.4dB、27dBm和26dB,实物外形尺寸约为指标要求的一半。实现了收发前端的高性能、小型化目标。同时,对LTCC关键无源部件进行了研究:(1)提出了一种毫米波宽带金属波导-LTCC微带探针过渡新结构,在33.14-40GHz内,测试回波损耗优于14dB,插入损耗小于1.2dB。该过渡结构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插入损耗小,带宽宽,加工工艺要求低等优点,解决了毫米波金属波导-LTCC传输线宽带过渡的技术瓶颈。(2)提出了一种垂直过渡LTCC腔体滤波器,滤波器的输入输出微带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既具有滤波作用,又起到了垂直过渡作用。在33.6-34.7GHz范围内,回波损耗和插入损耗分别优于15dB和1dB,31.6GHz和36.8GHz处带外抑制优于30dB。(3)提出了一种改进型W波段LTCC SIW功分器,减少了由于多层金属填充通孔“销钉”错位而造成功分器的性能恶化。(4)研究了一种基于LTCC技术的脊基片集成波导到微带的过渡结构。另外,改进了LTCC基板电路布局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LTCC网格地与网格接地通孔布局设计的改进方法。本文成功研制毫米波收发组件,为后续毫米波组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无源部件在毫米波收发组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的无源部件改进结构对于改善收发组件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1-03-01)

赖邱亮[9](2009)在《毫米波宽带收发组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宽带收发组件是毫米波宽带电子对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工作主要围绕毫米波宽带集成固态收发前端及其关键部件的研究展开。基于时分信道化理论,采用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技术实现Ka全频段发射和多通道接收组件在国内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挑战。本文采用时分信道化技术实现一个发射通道、四个测向接收通道和一个测频接收通道多通道收发组件,其中五个接收通道完成空间各方位角接收、幅度比较和测频的功能,发射通道完成将微波信号上变频到Ka全频段发射的功能。本文针对时分收发技术在微波毫米波应用中所遇到的关健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用新型叁线耦合宽带滤波器,解决了滤波组件在宽带工作时由于腔体谐振和波导模式使滤波器抑制度急剧恶化的问题,同时结合传统E面鳍线波导滤波器插入损耗低、抑制度高的特点,研制出低损耗、高抑度的Ka全频段双通道镜频抑制滤波组件和Ka全频段四通道滤波组件;其次,基于阻抗匹配理论,本文提出了空气微带互联结构,采用空气微带互联技术和组件模块化技术解决组件太大芯片不能安装的问题,同时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实现Ka全频段的发射与接收。然后以PIN管等效电路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在PIN导通时的开关特性,并且将PIN管开关用作衰减器,在未显着恶化接收系统噪声系数的前题下,极大的拓展了接收通道的动态范围;最后结合波导激励理论,详细分析了可实现Ka全频段波导到微带过渡的几种结构,结合现有工艺,设计并加工了适合Ka全频段射频输入/输出端口;测试结果表明:组件发射功率大于56mW;测频通道小信号增益大于30.7dB,噪声系数小于6.2.dB,大信号增益大于0.7dB,镜频抑制度大于42dB;测向通道小信号增益均大于30.8dB,噪声系数小于5.6dB,大信号增益大于0.8dB;邻近接收通道隔离度大于50dB。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3-01)

黄铭,王文双[10](2008)在《毫米波收发组件的可靠性分析、设计及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种毫米波收发组件为例,分别从装配工艺、热设计两个方面重点讨论了毫米波收发组件中可靠性的分析、设计,通过可靠性试验,证实了产品的可靠性而实现了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期刊2008年03期)

毫米波收发组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毫米波指的是波长介于1-10mm的电磁波。毫米波可以被广泛应用于雷达系统、射电天文学和太空以及短距离无线高速传输等领域。目前,采用GaAs、GaN和InP基的毫米波频段的MMIC已经应用于军事雷达和卫星通信中,但其成本较高。由于受到成本和产量的因素的限制,毫米波产品还没完全被实现商业化。随着毫米波雷达技术和反雷达技术的发展,毫米波收发组件、固态器件等毫米波系统必定将会朝着小型化、低成本、系统化、高集成度和稳定性好等方向发展。本文基于主要参数设计指标,设计了 Ka频段收发组件的系统方案,调研了国内外已有的半导体芯片厂商并选取了合适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芯片搭建整个收发组件,作者主要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通过对微带线理论的分析,对微带线的阻抗、材料和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优化;同时对键合过程中金丝金带数量、键合线材料和不同基板材料与其互联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因此,传输线互联结构能够在Ka频段具有好的传输系数和高的反射系数,为后续收发组件电路实现打下了基础。(2)通过对E-Y和E-T功分结构的原理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E-Y结构的Ka频段叁路功率分配/合成器和基于E-Y和E-T结构的Ku频段五路功率分配/合成器等奇数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模拟仿真,同时对五路功率分配器进行了加工,并对其背靠背结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12-18GHz的频段内,实测的回波损耗优于20dB,实测的插入损耗小于0.35dB,仿真和实测的曲线有一个较好的吻合。奇数路功分与传统二进制功分结合,能够实现任意路功率分配器,从而提高合成效率,为后续发射模块功率放大提供了基础。(3)通过对收发组件原理和具体实现形式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收发组件的主要参数技术指标,提出了以两次变频的超外差结构来设计Ka频段固态收发组件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同时根据给定的参数技术指标,从国内外半导体芯片厂商选取了合适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芯片,然后,根据总体结构方案设计在cascade软件中进行了收发组件系统模拟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收发组件接收支路在射频27.5-31GHz的频段内,接收功率≤-15dBm,噪声系数为3.79dB,通道的小信号增益≥35dB;发射支路在射频27.5-31GHz的频段内,发射输出功率约为1OdBm,杂散抑制度大于35dBc。实验仿真结果满足预先目标,确认了本论文中收发组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毫米波收发组件论文参考文献

[1].潘超群,苏坪,丁勇,刘后培.抑制毫米波收发组件视频泄漏研究[C].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2019

[2].王哲.毫米波固态收发组件及功率合成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张生春,廖原,张山杉,杨莉,华根瑞.高隔离度毫米波变频收发组件的研制[J].火控雷达技术.2016

[4].甄可龙,唐云菲,吕善伟.基于ADS的毫米波收发组件设计及仿真[J].计算机与网络.2014

[5].程焱.某气密封毫米波收发组件的故障统计与分析[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4

[6].何博.基于LTCC的小型化毫米波收发组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7].王正伟.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8].吴鹏.毫米波收发组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9].赖邱亮.毫米波宽带收发组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

[10].黄铭,王文双.毫米波收发组件的可靠性分析、设计及实现[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8

标签:;  ;  ;  ;  

毫米波收发组件论文-潘超群,苏坪,丁勇,刘后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