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扭转梁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扭转梁,K&C性能,灵敏度
扭转梁悬架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领,王昱昕,贾新建,徐作文[1](2019)在《扭转梁结构特性对悬架K&C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扭转梁横梁开口方位角、横梁截面厚度、横梁垂向位置、横梁纵向位置等参数为变量,基于扭转梁后悬架的ADAMS模型进行K&C性能优化仿真分析,得到了这些参数与扭转梁悬架K&C性能之间的灵敏度关系,可以为扭转梁悬架的早期设计和后续性能优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6期)
莫刚华,容家坤,黄海路[2](2018)在《扭转梁后悬架转向特性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空间坐标转化矩阵的方法对扭转梁后悬架反向轮跳运动模型进行推导,分析初始车轮定位参数对侧倾转向特性的影响。重点对扭转梁后悬架侧向受力进行分析,推导出衬套的刚度及布置方位角与侧向力变形转向系数的关系,通过MATLAB的优化工具箱把衬套刚度及衬套的布置方位角作为设计参数,对扭转梁后悬架随动转向特性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8年07期)
刘彦春[3](2018)在《拖臂扭转梁式悬架系统整体与单件强度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汽车上,底盘中的拖臂扭转梁式悬架系统是重要的受力部件,由于正常行驶工作中,汽车悬架系统各组成部件在载荷作用下相对位置会发生改变,常用的仿真系统对单件分析载荷,没有考虑构件的柔性,对悬架系统进行强度分析时,这些原因导致仿真结果产生偏差。因此,本文以某轿车拖臂扭转梁式悬架系统为例,对拖臂扭转梁式悬架系统进行整体强度分析,对比整体与单件强度,分析结果的差异,对提高拖臂扭转梁式悬架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12期)
林建飞,单锐,陈黎卿,王浩[4](2017)在《基于多学科协同方法的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优化设计研究中,实施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实现扭转梁悬架综合性能的优化。以某乘用车的扭转梁式后悬架为研究对象,基于ADAMS/Car软件建立了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刚柔耦合模型,并开展了双轮同向跳动和双轮反向跳动仿真分析,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对影响外倾角和前束角变化的相关关键硬点坐标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ISIGHT和ADAMS软件,建立了前束角变化量最小和外倾角变化量最小的多目标优化函数,对悬架进行多学科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前束角变化范围减少了0.01°,悬架综合性能得到改善,有利于提高整车的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7年05期)
高晋,黄心泉,杨秀建[5](2017)在《面向平顺性的某SUV车型扭转梁式后悬架衬套刚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SUV车型,在ADAMS/Car软件中建立整车仿真模型,基于等效动力学方法,在模拟粗糙水泥砼路面的随机路面谱工况下进行平顺性仿真,对底盘质心处的垂直方向加速度进行分析。针对该种工况,通过ADAMS/Insight模块对整车模型扭转梁式后悬架的衬套刚度参数进行平顺性优化仿真,生成了平顺性优化方案,再使用该优化方案在其他工况下进行平顺性仿真分析,验证其对于多种不同工况的适应性,结果显示该平顺性优化方案在试验所考虑的几种工况下均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7年01期)
[6](2016)在《扭转梁式悬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扭转梁式悬架,其中,将一对纵臂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基准面,将2个车身侧安装点以及2个车轮侧安装点中的1个车轮侧安装点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安装面,其中,所述2个车身侧安装点分别为在一对纵臂一端设置的筒状车身安装部件的轴向中间位置截面的中心点,而所述2个车轮侧安装点分别为一对纵臂的另一端面的中心点,在此情形下,在纵臂的连结部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上,臂基准面的交线与臂安装面的交线的角度α为15°以下。(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6年17期)
[7](2016)在《扭转梁式悬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扭转梁式悬架,其中,将一对纵臂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基准面,将2个车身侧安装点以及2个车轮侧安装点中的1个车轮侧安装点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安装面,其中,所述2个车身侧安装点分别为在一对纵臂一端设置的筒状的车身安装部件的轴向中间位置截面的中心点,而所述2个车轮侧安装点分别为一对纵臂的另一端面的中心点,在此情形下,在纵臂的连结部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上,臂基准面的交线与臂安装面的交线的角度α为15°以下。(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6年08期)
李建如,吴晓彪[8](2016)在《扭转梁式后悬架概念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扭转梁式后悬架开发流程,针对偏频和侧倾梯度,阐述了整车目标分解到零件设计指标的方法,介绍了后悬架关键硬点,分析了扭转梁横梁、纵臂等关键结构和弹簧、减振器等零件的设计考虑因素,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阐明了设计流程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16年07期)
许增满[9](2016)在《汽车扭转梁式后悬架NVH性能及其稳定性的协同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针对扭转梁式后悬架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针对整车转向特性的悬架系统优化研究;二是针对扭转梁悬架自身强度及疲劳耐久的分析研究。扭转梁式悬架自身的振动传递特性对汽车NVH性能的影响同样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以试验与CAE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扭转梁悬架的精细化模型,在保证汽车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衬套刚度提高了汽车NVH性能。首先,对汽车NVH以及解决NVH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行了阐述,针对某车型由悬架系统引起的匀速工况下车内振动与噪声偏大的问题,对扭转梁悬架的模态及其振动传递特性进行了试验与仿真分析。在HyperMesh里选择合适的网格尺寸,建立了精确的扭转梁有限元模型,将其MNF文件导入Adams/Car,根据整车参数建立了刚柔耦合分析模型。其次,建立随机路面文件,在扭转梁悬架系统中衬套刚度对振动的灵敏度进行分析之后,以车内后排座椅的振动为目标,利用Adams/Insight技术对灵敏度较高的衬套刚度进行匹配与优化,在保证汽车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汽车的NVH性能。最后,实车道路测试衬套刚度优化前后车内振动与噪声的变化情况。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后悬架有利于降低车内的噪声与振动,验证了本文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也为建立精确的扭转梁悬架模型及汽车NVH性能的优化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杨路川,刘冬青,王念强,陈志刚,侯杰[10](2015)在《扭转梁式后悬架轮胎包络面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扭转梁式后悬架由于其介于独立与非独立悬架的特性,平行轮跳和反向轮跳时轮胎的运动轨迹有较大差异,因此其轮胎包络面的设计也较为特殊。本文以某A级别轿车为例,通过计算分析,并利用CATIA和ADAMS软件,介绍了扭转梁式后悬架轮胎包络面的设计方法及流程。(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Volume4)》期刊2015-10-27)
扭转梁悬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空间坐标转化矩阵的方法对扭转梁后悬架反向轮跳运动模型进行推导,分析初始车轮定位参数对侧倾转向特性的影响。重点对扭转梁后悬架侧向受力进行分析,推导出衬套的刚度及布置方位角与侧向力变形转向系数的关系,通过MATLAB的优化工具箱把衬套刚度及衬套的布置方位角作为设计参数,对扭转梁后悬架随动转向特性进行优化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扭转梁悬架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领,王昱昕,贾新建,徐作文.扭转梁结构特性对悬架K&C性能影响分析[J].机械设计.2019
[2].莫刚华,容家坤,黄海路.扭转梁后悬架转向特性分析及优化[J].汽车零部件.2018
[3].刘彦春.拖臂扭转梁式悬架系统整体与单件强度对比分析研究[J].科技视界.2018
[4].林建飞,单锐,陈黎卿,王浩.基于多学科协同方法的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2017
[5].高晋,黄心泉,杨秀建.面向平顺性的某SUV车型扭转梁式后悬架衬套刚度优化[J].公路与汽运.2017
[6]..扭转梁式悬架[J].科技创新导报.2016
[7]..扭转梁式悬架[J].科技资讯.2016
[8].李建如,吴晓彪.扭转梁式后悬架概念设计[J].上海汽车.2016
[9].许增满.汽车扭转梁式后悬架NVH性能及其稳定性的协同优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
[10].杨路川,刘冬青,王念强,陈志刚,侯杰.扭转梁式后悬架轮胎包络面设计[C].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Volume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