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喉健喷雾剂对复发性口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海涛[1](2020)在《清疮饮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导师自拟清疮饮方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康复新液治疗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中医药疗法在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上的效果及预后评价。为临床推广使用本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方法:将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64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以中药汤剂清疮饮方口服治疗,每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次200ml;对照组予以康复新液,口中含漱10min,每次10ml,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期间,治疗组2例患者用药有中断予以剔除;对照组1例患者自行退出,2例患者私自服用其他治疗本病药物,予以剔除。通过观察两组平均溃疡面愈合时间,口腔局部病损积分,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复发情况,安全性等指标,比较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统一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及等级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年龄、性别、分型构成、平均病程等方面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平均溃疡面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统计学均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能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局部病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统计学有差异(P<0.05),且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溃疡数目、溃疡疼痛积分下降更明显,统计学有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能治疗局部病损症状,但试验组在治疗溃疡数目、溃疡疼痛的疗效上优于对照组。(4)中医症状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统计学有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治疗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口苦、恶心呕吐方面有差异(P<0.05),其余症状无差异(P>0.05)。且两组间各单项比较,统计学均有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治疗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5)临床总疗效比较:局部病损总有效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3.33%和82.76%,统计学无差异(P>0.05);中医症状总有效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3.33%和65.52%,统计学有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患者局部病损上疗效相当,试验组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上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5.38%和54.55%,统计学有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治疗本病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疮饮方在治疗本病时不仅能减轻或治愈患者的局部病损症状,又能明显缓解或治愈患者的全身症状,并能很好的控制复发情况。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以推广使用。
李振华,李保双,任顺平[2](2020)在《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文中指出《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口疮相关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目的是对中医学治疗口疮的方法与措施归纳总结并进行合理评价,加以推广,为具有中医学执业资格的医生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社会医疗决策者及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振华,李保双,刘启泉,唐旭东,温艳东,王凤云,王萍,卞立群,赵迎盼,张北华,吕林[3](2019)在《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名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一种好发于唇、舌、颊和软腭等部位的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常伴有自
王治国,程军[4](2017)在《口腔溃疡局部用药应注意的问题》文中提出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病灶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营养不良、激素水平改变,以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口腔溃疡的治疗,以消除病因、增强体质、对症治疗为主。本文就口腔溃疡局部用药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张宝文,李萌梅,苑迅[5](2016)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范畴,是较为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中医及西医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归纳。口腔溃疡病因尚不明确。中西医各医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辨证施治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收效显着。复发性口腔溃疡目前尚无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病理生理等基础研究以及疗效机制研究。
张永丽,王朔[6](2016)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复发性口腔溃疡(以下简称RAU)属于口腔科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并有高病发率、病发原因复杂、易复发、自愈性等特征,对病人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RAU的病因病机分析为出发点,对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治疗措施和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明确RAU的病发机制,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王俪瓯[7](2015)在《金喉健喷雾剂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金喉健喷雾剂是我省154个民族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的品种之一,其现行法定标准只对方中艾纳香油所含龙脑和薄荷脑的含量进行监控,缺乏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全面地对金喉健喷雾剂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有关要求,建立方中大果木姜子油、艾纳香油中龙脑与薄荷脑、甘草酸单铵盐的TLC鉴别方法及其方法学研究。对制剂中的乙醇量进行测定,增加处方中大果木姜子油GC含量测定方法和方法学研究,甘草酸单铵盐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和方法学研究。在现有的质量标准研究基础上,根据中药“多指标质量控制指标”研究思路,建立金喉健喷雾剂中4种成分同时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建立4成分的一测多评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使用GC法建立金喉健喷雾剂的指纹图谱,使用国家药典委员会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进行相似度计算,采用SPSS软件对得到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本课题增加了金喉健喷雾剂处方中大果木姜子油的TLC鉴别方法和GC含量测定方法,龙脑和薄荷脑的TLC鉴别方法,甘草酸单铵盐的TLC鉴别方法及HPLC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金喉健喷雾剂中4种指标成分的一测多评法,同时收集10批金喉健喷雾剂样品,建立了其GC指纹图谱。结论:本课题完善了金喉健喷雾剂的现有标准,对方中各成分建立有效的监控手段,同时针对中药成分复杂特点,引入“一测多评法”进行中药多指标质量控制模式研究,建立金喉健喷雾剂的GC指纹图,可全面整体性地控制其质量。
范才斌[8](2013)在《复发性口腔溃疡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同义名有复发性口疮,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等,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将其归入"口疮"范围内,患病率高达20.0%左右[1],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本病周期性复发但又有自限性,即多在1~2周内自愈,愈后多不
许琼芬[9](2012)在《以温病“伏气”学说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文中研究说明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 RO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都可能患病,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20%。目前,口腔溃疡的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口腔溃疡的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由于病因不明,口腔溃疡的诊断完全是基于病史及临床表现,缺少可作为确诊依据的实验室指标。口腔溃疡预示着机体可能有潜在系统性疾病,如胃肠、血液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但临床上大部分患者身体健康,无系统性疾病。治疗上,现代医学多选用激素、维生素B等药物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但疗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属中医“口腔上火”或“口疮”的范畴。其病因常为过食肥甘辛辣、煎炒及嗜酒等,损伤脾胃,内蕴化热;或思虑过度、郁怒忧伤化火,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课题提出口腔溃疡的发病符合温病“伏气”理论,并与中医体质学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以探讨中医证型与口腔溃疡的相关性着手,运用温病“伏气”理论指导治疗口腔溃疡,为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一文献研究本文综述了祖国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认识,以及现代中医学家在临床上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国内外西医学者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目前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研究的趋势及方向。综述表明现代医学对复发性口疮的病因与治疗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精神紧张、疲劳、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自身免疫功能一时降低或长期低下有关,在临床上尚无系统确切的治疗方法与根治药物。祖国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变部位虽在口腔,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其发病与脾胃功能的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食烟酒辛辣等,致脾胃受损,热郁中焦,火热上炎,致口腔黏膜糜烂,以成溃疡。故火热、脾虚为本病的两大致病因素,脾虚为本,热邪上灼于口是本病发病的关键。二、临床研究1.研究目的:以探讨中医证型与口腔溃疡的相关性着手,运用温病“伏气”理论指导治疗口腔溃疡,为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2.研究方法:台湾地区合作研究门诊符合口腔溃疡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以及口腔溃疡中医诊断标准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46例,按中医辨证分为热灼胸膈证、热郁少阳证、阴虚火炽证和湿热蕴毒证。4组分别采用温病方凉膈散、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黄连阿胶汤和甘露消毒丹进行治疗。3.研究结果:3.1、本研究共收集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病例4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1.28±13.84岁。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病例46例,其中口腔溃疡的平均发作频率为4.66±1.84月;口腔溃疡的平均数量为3.24±1.58个;口腔溃疡的平均面积为2.71±0.73mm。3.2、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中医证型分析,湿热蕴毒证最为多见,占全部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总数41.3%;其次热灼胸膈证,占全部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总数32.6%,而最少的证型为热郁少阳证。3.3、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症状分析,在所观察的主要症状中,出现咽干口燥的症状最多,占63%;其次的症状为口苦而干、纳食呆滞、脘痞胸闷占40%左右,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硬结等症状占30%以下。3.4、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舌象分析,4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中,舌红为主要舌质,占76.1%,而舌淡红或正常舌质占23.9%;苔黄腻、苔黄燥均占34.8%,而苔白腻占10.8%,黄苔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主要舌苔,占69.6%,兼有腻苔者为45.6%,苔少者为19.6%。3.5、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证候与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病程相关性分析发现,阴虚火炽证口腔溃疡患者的病程最长,平均为5.3±2.1年,其与湿热蕴毒证、热灼胸膈证、热郁少阳证比较,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湿热蕴毒证的平均病程为3.1±1.4年,与热灼胸膈证比较,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证候与口腔溃疡患者的发作频率分析,阴虚火炽证、湿热蕴毒证患者口腔溃疡的发作频率分别是5.6±2.84次/年和4.31±+2.41次/年,两组与热灼胸膈证、热郁少阳证比较,口腔溃疡发作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溃疡患者的发作频率最少的为热郁少阳证组2.5±1.64次/年。3.7、复发性口腔溃疡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热灼胸膈证的疗效最佳达100%,湿热蕴毒证的疗效为94.8%,而阴虚火炽证、热郁少阳证的疗效则分别为87.5%和75%,但四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的总有效为93.5%,其中愈合率达78.3%。3.8、4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经过温病辨证治疗后,随访6个月。调查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口腔溃疡的发作频率为3.87±1.42年,较治疗前的发作频率有所减少,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4.研究结论:4.1“伏气”温病理论符合口腔溃疡的发病、临床症候表现以及治疗原则: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遗传或免疫缺陷为病邪的伏藏和反复发作提供了基础;由于感染病原体的致病特点以及个体免疫因素等影响,在部分患者中形成慢性感染或反复感染的状态,导致溃疡的反复发作,这也符合伏气温病“邪气潜藏,伏而后发”的特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表现为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症状符合伏邪温病“里热内郁”的表现;伏邪温病容易导致阴精亏耗,而肝肾阴虚,正气不足,为伏邪的发作提供了基础。4.2、复发性口腔溃疡以湿热蕴毒证最为多见,热灼胸膈证次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舌质以舌红为主;舌苔以黄腻苔和黄燥苔为主,说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机是以湿热蕴毒和邪热内伏为主。4.3、以温病方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愈合率达78.3%,总有效为93.5%,从而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方贤浩[10](2012)在《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对口腔溃疡的临床前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口腔溃疡是口腔粘膜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患病率为20%左右,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小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陷、周围充血。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好发于唇、颊、舌缘等。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治疗主张全身和局部、中医和西医、生理和心理相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已报道多种治疗方法,但以局部治疗为主。局部治疗适合于健康的RAU患者。以消炎、止痛、防止继发感染、促进愈合为原则。局部皮质类固醇是目前世界各国治疗RAU最常用的方法,可减少RAU的症状,但在减少溃疡复发方面几乎无作用。抗菌类或杀菌类、含漱液、药膏、霜剂、药膜给药又减轻症状,促进愈合的作用。目前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采用理化性质稳定、亲水性大、透气性强的材料作为成膜材料,利用芦荟的抗溃疡性,直接作用于口腔粘膜、皮肤等部位。膜剂加强了药物与粘膜接触的紧密性及持续性,既可对粘膜起机械保护作用(保护溃疡面),又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延长药物在患病局部的作用时间,且有定位、定向释放作用、局部药物浓度高、携带使用方便等优点。因此利用中药活性芦荟和西药达克罗宁配伍制成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为口腔溃疡患者提供较理想的治疗药物。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审批办法》中有关中药制剂的规定及《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进行新药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的临床前研究。临床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备工艺、理化性质、纯度、检验方法、处方筛选、剂型、稳定性、质量标准、药理、毒理等研究。实验目的:1.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是局部治疗复发性口疮的药物之一。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是延边大学临床医学院研制而成的。它具有止痛、消炎、促进口腔溃疡愈合作用的药物。为了检测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的药物对细菌敏感性分析,做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药物敏感性实验。2.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新剂型,其中膜剂能够通过粘附,牢固粘附在口腔粘膜表面,具有保护创面,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迅速止痛,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作用。虽然有新鲜芦荟及芦荟干粉剂安全应用于临床的报道,但芦荟乙醇提取物能否安全应用于临床,是否对粘膜有刺激性尚未见报道。故进行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的急性毒理实验以确定药膜的安全性。3.芦荟中的芦荟多糖具有免疫机能修复及细胞再生等功效。活性芦荟与达克罗宁配伍制成的口腔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安全、无毒,为观察其疗效制作创伤性口腔溃疡动物膜型实验,进行创伤性溃疡动物膜型愈合的研究,为今后的进一步的开发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4.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是采用理化性质稳定、亲水性大、透气性强的材料作为成膜材料。现代研究表明芦荟具有抗癌、抗炎、抗病毒、抗菌杀虫、解热保肝、增强免疫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日用工业、美容化妆和食品保健等各个领域,因而芦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为了测定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中的有效含量并制定药膜制剂中含量标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实验建立了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有效含量标准。实验方法:1.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制备:0.5%芦荟药膜中活性芦荟0.5克,1.0%芦荟药膜中1.0克;1.5%芦荟药膜中1.5克,其余药品重量相同(达克罗宁0.5克,吐温-800.5ml,甘油2.Oml,加饱和羟丙基纤维素液至100ml)。空白膜:吐温-80:0.5ml;甘油:2.0ml;加饱和羟丙基纤维素液至1OOml。以上药物充分混匀,静置12小时,消除气泡,于玻璃板上涂膜,待自然风干后选择厚薄均匀的药膜切成2x2cm大小,消毒,装袋密封备用。2.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药物敏感实验: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延边大学临床医学院提供),所有菌株均来源为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病人中分离的菌株。仪器为Microscan自动细菌鉴定、药物敏感分析仪及纸片扩散确证法进行检测。挑取菌落,在35℃,培养16-18h,按照Microscan自动分析仪及NCCLS标准来判读结果。3.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急性毒理实验:实验采用双盲法。18只家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每组左眼作为对照组,右眼作为实验组。a组:左眼空白膜(a1组),右眼0.5%芦荟药膜(a2组);b组:左眼空白膜(b1组),右眼1.0%芦荟药膜(b2组);c组:左眼空白膜(c1组),右眼1.5%芦荟药膜(c2组);将芦荟药膜切成0.4cmx0.4cm大小,贴附于眼结膜,每日给药三次,连续给药7天,观察第6小时,24小时,48小时……至第14天眼结膜变化。观察内容及评分标准:角膜观察有无混浊;虹膜观察有无病理变化;结膜观察是否充血、水肿、有无分泌物等按眼刺激反应评分要求及眼刺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后计算平均分:0-3.9分—无刺激性;4-8.9分—轻度刺激性;9~12.9分—中度刺激性;13~16—重度刺激性。2统计处理:以上数据用SPSS13.0中General Linear Model(广义线性膜型)中的Repeated Measures...中的统计方法及多元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4.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动物溃疡膜型实验: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制备方法低剂量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活性芦荟粉1.0克,达克罗宁0.5克,吐温-800.5ml,甘油1.0ml,加饱和羟丙甲基纤维素液至100ml;中剂量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活性芦荟粉1.5克,其余同低剂量;高剂量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活性芦荟粉2.0克,其余同低剂量;空白药膜:达克罗宁0.5克,吐温-800.5ml,甘油1.0ml,加饱和羟丙甲基纤维素液100ml,不含活性芦荟粉。制成膜剂,选择厚薄均匀的药膜切成3.0×3.0cm大小,紫外线消毒,装袋密封备用。建立大鼠人工口腔溃疡膜型:乙醚麻醉下,用含90%石炭酸棉球的塑料管(直径-6mm)置于大鼠左右两侧距口角1毫米处颊膜灼烧30秒,使局部成灰白色,于次日形成约直径约6mm的溃疡。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分为实验设计:于溃疡形成当日,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A组(空白膜组);B组(西瓜霜组);C组(低剂量药膜组);D(中剂量药膜组);E(高剂量药膜组)。每组13只,其中5只用于疗效观察,另外8只作病理检查。给药方法:将活性芦荟药膜(高、中、低剂量)及空白膜切成0.7cm×0.7cm左右,覆盖溃疡创面;西瓜霜组将西瓜霜喷于溃疡表面,五组给药均为每日两次。给药前和每次给药后次日观察溃疡直径大小及溃疡愈合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查于用药后2、4、6、8天时采取溃疡区病理标本,常规处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的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5.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中有效成分含量及标准制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ZORBAX-SA-C18柱(5μm,200mm×4.6m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70:30);流速:1.0mL/min;柱温25℃;芦荟苷检测波长:360nm,芦荟大黄素检测波长:430nm;进样量:20μl。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标准曲线建立、精密度实验、稳定性试验重现性实验、加样回收率实验、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中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测定。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制备(延边大学临床医学院提供)。实验结果:1.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类(68.57%)、表皮葡萄球菌(65.63%)、腐生葡萄球菌(66.67%)、溶血葡萄球菌(70.97%)、卡他布兰汉氏菌(72.73%)、绿脓杆菌(70.97)、大肠杆菌(75%)等细菌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洛菲氏不幼杆菌(33.33%)、海鱼弧菌(25.00%)、猪葡萄球菌(19.89%)等细菌敏感性较低。2.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急性毒理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有家兔均未出现角膜及虹膜反应,结膜无水肿反应,仅有结膜充血及少量分泌物产生,所有家兔最后计算平均分最高1.200分,最低0分,均小于3.9分。对组内因素进行的检验。组内随时间变化,刺激得分存在差异。分组因素对各时间段刺激作用没有影响。各组间两两比较(LSD法)的检验结果,说明这五组间刺激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本次试验结果:(1)中观察创伤性口腔溃疡膜型的溃疡面积的变化速度如下,活性芦荟口疮药膜治疗4天后B、C、D、E组的溃疡直径缩小明显快于A型组(P<0.01),且在治疗6天后开始D组溃疡直径缩小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1)。本试验结果(2)中观察创伤溃疡膜型的溃疡愈合时间如下,B、C、D、E组溃疡愈合时间均比A组短(P<0.01),溃疡愈合时间D组与B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本试验结果(3)组织病理学观察中也得出检查炎症的减轻,上皮组织的修复等均明显优于空白膜组及西瓜霜组。尤其是同空白膜比较可知活性芦荟发挥了主要作用。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稳定性和有效成分含量标准实验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良好,含量测定回收率高,重现性好,具有方法简便、快捷、准确、灵敏度高等特点。测得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1片(1cm×1cm)中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标准规定为芦荟苷40.67μg、芦荟大黄素1.8μg。结论:1.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通过口腔细菌有抑菌作用。2.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无毒性反应,是安全、无毒的药膜。3.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对动物溃疡膜型治疗疗效确切。4.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含量标准规定为芦荟苷40.67μg、芦荟大黄素1.8μg。总之,以上的4个部分临床实验前实验结果得出:该药膜是安全、无毒性、动物实验疗效确切、药物质量稳定、质量标准可靠。将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方面具有临床前景广阔的药物,已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中药开发与研制标准,可以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实验。
二、金喉健喷雾剂对复发性口疮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喉健喷雾剂对复发性口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清疮饮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讨论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口腔局部病损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
附录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
附录3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临床特点 |
2.1 概述 |
2.2 理化检查 |
2.2.1 常规检查 |
2.2.2 消化内镜检查 |
3 临床诊断 |
3.1 中医诊断 |
3.1.1 病名诊断 |
3.1.2 证候诊断 |
3.1.3 辨证问诊要素 |
3.2 西医诊断 |
3.2.1 报警症状 |
3.2.2 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 |
3.2.2. 1 复发性口腔溃疡 |
3.2.2. 2 白塞病 |
3.2.2. 3 克罗恩病 |
3.2.2.4慢性黏膜创伤性溃疡 |
3.2.2. 5 口腔恶性溃疡 |
3.2.2. 6 口腔结核性溃疡 |
3.2.2. 7 疱疹性口炎 |
3.2.2. 9 其他 |
4 干预与管理 |
4.1 中药内服治疗 |
4.1.1 辨证论治 |
4.1.2 辨病治疗 |
4.1.3 对症治疗 |
4.1.4 名医经验 |
4.1.5 药对 |
4.1.6临证要点 |
4.2 中药局部治疗 |
4.2.1 涂敷法 |
4.2.2 含漱法 |
4.2.3喷雾剂 |
4.3 针灸治疗 |
4.3.1 辨证治疗 |
4.3.2 其他证型及对症治疗 |
4.3.3 灸法 |
4.3.4 临证要点 |
4.4 穴位贴敷治疗 |
4.5 耳针治疗 |
4.6 点刺放血治疗 |
4.7 穴位埋线治疗 |
4.8 推拿治疗 |
4.8.1指压法 |
4.8.2按摩法 |
4.9 调摄护理 |
4.9.1 饮食 |
4.9.2 生活 |
4.1 0 随访 |
(3)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论文提纲范文)
范围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术语及定义 |
流行病学特征 |
诊断及特征 |
1. 西医诊断 |
1.1 诊断要点 |
1.1.1 诊断标准: |
1.1.2 附加标准: |
1.1.3 最特异性标准: |
1.2 辅助检查 |
1.2.1 常规实验室检查: |
1.2.2 电子结肠镜、电子胃镜检查: |
1.3 鉴别诊断 |
1.3.1 白塞(氏)病: |
1.3.2 慢性黏膜创伤性溃疡: |
1.3.3 口腔恶性溃疡: |
1.3.4 口腔结核性溃疡: |
1.3.5 疱疹性口炎: |
2. 中医辨证 |
2.1辨证要点 |
2.2分型 |
治疗 |
1.治疗原则 |
2.中医内治法 |
2.1 胃火炽盛证 |
2.1.1 治法: |
2.1.2 推荐汤剂: |
2.1.3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推荐强度: |
2.2 心脾积热证 |
2.2.1 治法: |
2.2.2 推荐汤剂: |
2.2.3 中成药 |
2.2.3. 1 黄连上清丸(推荐强度: |
2.2.3. 2 双花百合片(推荐强度: |
2.3 阴虚火旺证 |
2.3.1 治法: |
2.3.2 推荐方药: |
2.3.3 中成药 |
2.3.3. 1 知柏地黄丸(推荐强度: |
2.3.3. 2 口炎清冲剂(推荐强度: |
2.4 寒热错杂证 |
2.4.1 治法: |
2.4.2 推荐汤剂: |
2.5 脾虚阴火证 |
2.5.1 治法: |
2.5.2 推荐汤剂: |
2.5.3 中成药: |
3. 外治法 |
3.1 涂敷法 |
3.1.1 养阴生肌散: |
3.1.2 冰硼散: |
3.1.3 西瓜霜: |
3.1.4 双料喉风散: |
3.1.5 锡类散: |
3.2 含漱法 |
3.3 喷雾剂 |
3.3.1 口腔炎喷雾剂: |
3.3.2 金喉健喷雾剂: |
3.4 针刺治疗 |
3.4.1 胃火炽盛证: |
3.4.2 心脾积热证: |
3.4.3 阴虚火旺证: |
3.4.4 脾虚阴火证: |
3.4.5 其他证型及对症治疗: |
3.5 灸法 |
3.6 穴位贴敷治疗 |
3.7 耳穴治疗 |
3.8 点刺放血治疗 |
3.9 推拿治疗 |
3.9.1 指压法: |
3.9.2 按摩法: |
并发症预防 |
预防调摄 |
1.口腔卫生 |
2.合理膳食 |
3.起居有度 |
4. 调畅情志 |
5. 调养结合 |
(4)口腔溃疡局部用药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溃疡膜剂 |
1.1 复方氯己定地塞米松膜[5] |
1.2 复方庆大霉素口腔药膜[6] |
1.3复方四环素泼尼松膜[7] |
2 喷 (散) 剂 |
2.1 金喉健喷雾剂[8] |
2.2 桂林西瓜霜[9] |
2.3 口腔溃疡散[10] |
2.4 复方珍珠口疮颗粒[11] |
3 口含片 |
3.1 溶菌酶含片[12] |
3.2 西瓜霜清咽含片 |
3.3 度米芬含片[13] |
3.4氯己定苯佐卡因含片 |
3.5 西地碘片[14] |
(6)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AU西医病因病机 |
1.1 口腔微生物 |
1.2 口腔病毒群 |
1.3 免疫因素 |
2 RAU中医病因病机 |
3 基于不同视角的临床治疗研究 |
3.1 西医治疗 |
3.2 中医治疗 |
4 结论与展望 |
(7)金喉健喷雾剂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制剂中主要成分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 |
制剂中大果木姜子油的薄层鉴别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制剂中薄荷脑和龙脑的薄层鉴别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制剂中甘草酸单铵盐的薄层鉴别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制剂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制剂中乙醇量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制剂中大果木姜子油的含量测定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制剂中甘草酸单铵盐方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喷雾剂中4种指标成分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金喉健喷雾剂的GC指纹图谱的建立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复发性口腔溃疡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
1.1 口腔溃疡膜剂 |
1.2 口腔溃疡喷剂 |
1.3 口腔溃疡片剂 |
1.4 其他 |
2 中药治疗 |
2.1 喷剂 |
2.2 含漱剂 |
2.3 其他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结语 |
(9)以温病“伏气”学说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现代医学对口腔溃疡的认识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遗传因素 |
2.2 免疫因素 |
2.3 内分泌异常 |
2.4 感染因素 |
2.5 精神心理因素 |
2.6 微量元素缺乏 |
2.7 消化道疾病相关因素 |
2.8 变态反应学说 |
2.9 与吸烟关系相反 |
2.10 超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作用对细胞的损伤,可能引发口腔溃疡 |
3 诊断及分型 |
3.1 轻型 |
3.2 重型 |
3.3 疱疹样溃疡 |
3.4 口腔溃疡鉴别 |
4、现代医学治疗 |
4.1 局部用药 |
4.2 全身用药 |
4.3 特殊人群治疗 |
5 预防 |
5.1 心理调摄 |
5.2 生活调摄 |
中医对口腔溃疡的认识 |
1 关于病因病机 |
1.1 火热内盛,上攻口舌,是口腔溃疡的主要发病机理 |
1.2 病理属性有虚实之分,多为标实本虚,热盛阴伤,互为因果 |
1.3 热壅血滞,瘀热互结是口疮重要的病理机制 |
2 中医对口腔溃疡治疗的认识 |
2.1 全身给药治疗 |
2.2 局部粘膜给药治疗 |
2.3 其它疗法 |
3 伏气温病理论与口腔溃疡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第三部分 结语 |
结论与讨论 |
1 结果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对口腔溃疡的临床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药物敏感试验 |
实验一、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制作 |
第一章 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配方 |
第二章 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制备 |
实验二、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药物敏感试验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急性毒理试验 |
第一章 原理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四章 观察内容及评分标准 |
第五章 结果 |
第六章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第三部分 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对创伤性口腔溃疡动物膜型的实验观察 |
第一章 原理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四章 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四部分 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稳定性及标准测定 |
第一章 原理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三章 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制备 |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确立 |
第五章 芦荟提取物和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中芦荟苷及芦荟大黄素的含量测定 |
第六章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金喉健喷雾剂对复发性口疮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疮饮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杨海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2]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J]. 李振华,李保双,任顺平. 中医杂志, 2020(03)
- [3]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 李振华,李保双,刘启泉,唐旭东,温艳东,王凤云,王萍,卞立群,赵迎盼,张北华,吕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11)
- [4]口腔溃疡局部用药应注意的问题[J]. 王治国,程军. 人民军医, 2017(12)
- [5]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张宝文,李萌梅,苑迅. 大连大学学报, 2016(06)
- [6]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张永丽,王朔.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6(19)
- [7]金喉健喷雾剂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王俪瓯. 贵阳医学院, 2015(02)
- [8]复发性口腔溃疡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范才斌. 上海医药, 2013(10)
- [9]以温病“伏气”学说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D]. 许琼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活性芦荟口疮缓释药膜对口腔溃疡的临床前实验研究[D]. 方贤浩. 延边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