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类后现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类后现代小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大学生
类后现代论文文献综述
陈乐花,朱培峰[1](2016)在《浅析类后现代小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中西合璧的文化产物,类后现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和热捧,对其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产生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发挥类后现代小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作用。本文论述了类后现代小说的涵义,类后现代小说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可能,以及如何利用类后现代小说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先锋作家寻找新的创新点,始终坚持一元论为指导和兼容并蓄国外后现代小说中的合理成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形成健康的阅读取向。(本文来源于《同行》期刊2016年06期)
张立群[2](2007)在《论先锋小说的“类后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其主要艺术特征就是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然而,这种后现代手法却是通过借鉴与模仿而完成的,因此,其实质应当是一种文本上的“类后现代”叙事。从这一前提出发,本文主要的目的是要推导出后现代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阶段性以及阶段性特征。(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张立群[3](2006)在《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主要目的是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特征。(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张立群[4](2006)在《论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了叙事学的理论,从文学史视野的角度从叁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发生、演进过程以及艺术特征,并进而在评估其意义价值的过程中预言其未来走向。(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张立群[5](2005)在《多元与共生——论中国类后现代小说的叙事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后现代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类后现代叙事”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但与其生成的文化语境相关,而且也与作家持有的叙事观念有关。“类后现代小说”在叙事观念上坚持反本质中心,体现在自我质疑与非理性的关注,消解权威、崇高与拆解二元对立模式,形式与内容有着复杂共生性,体现出“多元与共生”的复杂构成。(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05年06期)
张立群,王瑾[6](2005)在《类后现代叙事与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是中国当代小说中较为独特的文本之一,按照叙事学的理论,其主要表征是使用后现代的叙事策略与方法。然而,由于这种后现代手法是通过借鉴与模仿而完成的,因此,其实质应当是一种文本上的“类后现代”叙事,这种“类后现代”叙事具有反权威、拆解二元对立模式的倾向,采取“躯体描写”和“姐妹情谊”的文本策略来展示其叙事观念。在艺术上表现为对元小说的应用、破碎结构的采用和对独特语言的使用。虽然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国女性写作在文本叙述上的变革,但也存有自身的精神困境并因此走向了尽头。对此种现象我们应反思。(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05年05期)
张立群[7](2005)在《“类后现代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后现代叙事”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叙事”在发生、演进过程以及在叙事艺术上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05年02期)
张立群[8](2004)在《在路上思索——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成就、局限与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作为一种机遇,它能否更好地发展关系到中国新时期小说是否能够与世界趋于同步。然而,类后现代小说无论就其时间和发展现状都决定它无法定型、依旧在路上行走的地位。所以,在总结其功过得失的前提下,探讨其未来应当如何发展就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04年04期)
张立群[9](2004)在《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小说的艺术传统 ,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 ,从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在叙事上的策略 ;同时 ,在具体分析时又兼顾了它与传统小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而力求达到全面、准确。(本文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类后现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锋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其主要艺术特征就是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然而,这种后现代手法却是通过借鉴与模仿而完成的,因此,其实质应当是一种文本上的“类后现代”叙事。从这一前提出发,本文主要的目的是要推导出后现代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阶段性以及阶段性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后现代论文参考文献
[1].陈乐花,朱培峰.浅析类后现代小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同行.2016
[2].张立群.论先锋小说的“类后现代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张立群.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特征[J].重庆社会科学.2006
[4].张立群.论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J].人文杂志.2006
[5].张立群.多元与共生——论中国类后现代小说的叙事观念[J].中州学刊.2005
[6].张立群,王瑾.类后现代叙事与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J].南都学坛.2005
[7].张立群.“类后现代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J].江苏社会科学.2005
[8].张立群.在路上思索——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成就、局限与未来[J].北方论丛.2004
[9].张立群.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策略[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