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现象论文-吴远稳

诗歌创作现象论文-吴远稳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歌创作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路,诗歌创作,诗歌写作,诗学观念,文本层面,一首,西方诗歌,夜晚,个人生命,诗歌文本

诗歌创作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吴远稳[1](2018)在《晚起的诗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柳宗宣从27岁开始写诗,他的写作如同其游走的旅程,境界随视野和人生经历的富足而不断扩大。柳宗宣在访谈以及他的诗歌随笔“杂货铺:词语与生活(170则)”中,详实真切地记录了自己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的发展变化。与夏宏的谈话中,他谈到自己“从传统的那种直白抒情进入(本文来源于《新华书目报》期刊2018-11-01)

吴昊[2](2015)在《论韩东诗歌创作中的“自身互文”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韩东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诗集《白色的石头》(1992)、《爸爸在天上看我》(2002)、《重新做人》(2013)。每一部新集与旧集之间,都隔了十年的漫长光阴。这种诗歌创作上的"空白期",并不意味着韩东中途放弃过对缪斯女神的追求,十年只不过是韩东在诗歌创作路上一个沉潜的阶段。正是在"蓄势"的过程中,韩东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开始浮出水面。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树杈间的月亮》(1995)到最近的长篇小说《中国(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5年11期)

王柔梵[3](2015)在《浅析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的建立及文艺方针的落实,给文学创作带来新气象,广西地区也出现全新的诗歌现象,期间产生了一批着名的诗人和作品。本文阐述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成就、创作特征及背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霍俊明[4](2014)在《“没有诗歌,就没有未来”——二○一叁年诗歌创作与现象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交车启动着轰然远去我愣神片刻,转身慢慢汇入城市的车水马龙一句深藏多年的话终于未能出口它仍将深藏下去———无论我在哪里在光阴还是在山水,在这里还是在远地我都在他们中间。———杜涯《秋天之花》新的一年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近些天人们一直为一句富有诗意的话而兴奋着———"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二○一叁年(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4年01期)

任孝温[5](2014)在《徘徊在明清诗歌创作的边缘——论明清传奇下场诗之集唐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传奇下场诗的集唐现象是在前代文人集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浣纱记》之前的戏文作品中已初见端倪,《牡丹亭》则是首部大量使用集唐下场诗的例子。之后的传奇创作中,集唐类下场诗作为文人传奇的重要标志一直存续未绝。集唐的出现,与明代诗坛的复古和"尊唐"有关,是诗坛"尊唐"风气在剧坛的折射。就传奇而言,则有着作品格调标定和风格分野的意义。但与此同时,本色风格的俗语警句类下场诗却存而未绝,与集唐并驾齐驱。尤其是某些文人作者刻意采用俗语警句类下场诗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色"的要求,标识着传奇语言"面向舞台"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无论集唐类的下场诗或俗语类的下场诗,皆未进入明清诗歌创作的主体范围,始终徘徊在边缘。而这种边缘形态恰恰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应当在传奇和诗歌文体之间进行审视。(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熊龙英[6](2013)在《诗意的表达与显现——朱文诗歌创作的现象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朱文走向创作的开始,朱文的诗歌关注日常生活,在对日常生活的叙事中完成诗歌的抒情。朱文的诗歌脱胎于第叁代诗歌的"他们"诗派,在其诗歌特点中体现出第叁代诗歌运动所发现的"日常行为"。但朱文的诗歌也有他自身的独特性:日常叙事的生活化与诗歌抒情的直接性。而这种创作方式正是朱文现象学创作的开始。(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3年11期)

杨安升[7](2013)在《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语境及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境是承载文学审美信息的关系场,也是生成文学意义的语义场,对于语境的考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概而言之,沉潜、个人性、反思、汉语主体性是90年代诗歌创造语境的四个显着特征,这些特征又和90年代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全球化背景等密切相关,而这一切共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诗歌时代。(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王万顺[8](2012)在《作为小说互文性的存在或其他——当代小说家诗歌创作现象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家可以而且也应当是个多面手。这一观点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从文体学角度来观察中国现当代文坛,称得上"文学家"的必然具有双重或多重身份,尤其对于小说和诗歌两种斗奇争妍的体裁,兼擅小说家、诗人之名的不在少数。在现代文学中,鲁迅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在当代、当下文学的视野里,游刃有余于小说界、诗歌界的(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2年03期)

杨国荣[9](2012)在《唐代庄园别业中诗歌创作的同题共咏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庄园别业场景下的同题共咏现象表现出帝王主导的宫廷形态与文人唱和两种形态。在文人唱和中,尤以《辋川集》为突出,王裴二人在同题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的才华,但整体而言又体现出互补的特色。(本文来源于《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乔世华[10](2012)在《朴拙平白 浑成自然——论徐德凝诗歌创作及“徐德凝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德凝之所以能四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创作诗歌,这源于他对诗歌的挚爱和生活对他的雕琢。其诗歌多是自述人生经历见闻感受,但这种个人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的面影、民族国家的命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生动文本,同时其诗歌又是一份来自民间的不可多得的社会文本,强有力证明着传统文化观念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徐德凝的白话诗歌语言平实质朴,具有着原生态美感。徐德凝和诗歌之间发生着相互塑造的关系,是诗歌塑造了徐德凝,而徐德凝又以诗歌作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讲说人生智慧,从而在当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2年02期)

诗歌创作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引言韩东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诗集《白色的石头》(1992)、《爸爸在天上看我》(2002)、《重新做人》(2013)。每一部新集与旧集之间,都隔了十年的漫长光阴。这种诗歌创作上的"空白期",并不意味着韩东中途放弃过对缪斯女神的追求,十年只不过是韩东在诗歌创作路上一个沉潜的阶段。正是在"蓄势"的过程中,韩东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开始浮出水面。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树杈间的月亮》(1995)到最近的长篇小说《中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歌创作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吴远稳.晚起的诗路[N].新华书目报.2018

[2].吴昊.论韩东诗歌创作中的“自身互文”现象[J].文艺争鸣.2015

[3].王柔梵.浅析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现象[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4].霍俊明.“没有诗歌,就没有未来”——二○一叁年诗歌创作与现象考察[J].当代作家评论.2014

[5].任孝温.徘徊在明清诗歌创作的边缘——论明清传奇下场诗之集唐现象[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熊龙英.诗意的表达与显现——朱文诗歌创作的现象学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7].杨安升.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语境及现象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王万顺.作为小说互文性的存在或其他——当代小说家诗歌创作现象简析[J].诗探索.2012

[9].杨国荣.唐代庄园别业中诗歌创作的同题共咏现象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10].乔世华.朴拙平白浑成自然——论徐德凝诗歌创作及“徐德凝现象”[J].文化学刊.2012

标签:;  ;  ;  ;  ;  ;  ;  ;  ;  ;  

诗歌创作现象论文-吴远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