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机制论文-张丽

社会流动机制论文-张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流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末五代,士人,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1](2019)在《唐末五代士人社会流动机制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五代处于唐宋之交的重要时段,唐末五代士人通过多种社会流动途径跻身政治中枢系统,对于突破原有社会阶层结构,重塑现实政治和地方文化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士人的社会流动途径和特点为淡化出身背景,大部分依靠才能入仕,区域统治者突破传统阻碍社会流动因素扩大入仕途径,推动教育发展,使先赋地位处于劣势的士人获得自致地位的向上流动,进而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士人流动。统治阶层内部随之进行一定的调适与重构,深刻影响和提升了区域政治文化。处于特殊时代,士人难以将儒学和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缺乏明确主体意识,体现出深层次的伦理问题。(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顺[2](2019)在《70年来中国阶层变化与社会流动机制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的转变。围绕这一主线,社会学者对中国社会分层机制与社会流动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索,不断推动社会分层流动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学术争鸣与理论演进的历史画卷。(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9年29期)

孟熙燃[3](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转移机制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社会保障转移机制的运行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下,已不再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必须在一个地方连续工作15年方能享受基本养老待遇"的要求,不仅不利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跨省转移的良好实现,而且会导致流动人口参保比率的下降。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连接、转移、共享等优势,为社会保障转移过程中的"转、接、并、续"四大环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和发展动力。文章将从"互联网+"社会保障转移机制问题的提出、必要性以及良性的运行路径等各方面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桂东,陈敏[4](2019)在《论社会流动机制与中国应试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读书有两大用途。一曰进身之阶,二曰修身长智。中国教育日益被"进身"的功利主义目标化约掉了后者的价值而异变为应试教育。但高校法人主体地位"悬空"下的高考制度,只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物质载体和推手,绝不是"真凶"。应试教育的根子在于以体制内公有部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为目标的社会流动机制对以社会市场部门为目标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冲击,在于前者对教育方向的宰制。只有促进体制外就业部门的大发展才能为社会民众开辟除考公务员事业编、千方百计进国企之外的更多社会上升之渠道,才能消除整个民族身上那种过分高亢的应试兴奋。(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17期)

焦连志[5](2018)在《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同“内卷化”现象的心理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跨地域流动中需要主动进行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增强其社会认同才能更好地融入内地城市生活。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动融入愿望受挫,就可能出现社会认同"内卷化"现象。社会认同"内卷化"是由于感受到城市社会排斥、民族偏见、阶层差异而导致心理受挫和相对剥夺感等激发之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认同。克服社会认同"内卷化"现象有助于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现社会融入。(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谢子亮,邓瑜[6](2018)在《强服务 重激励 让流动人口“留”下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提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山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说:对广东而言,流动人口多是社会治理的一大(本文来源于《中山日报》期刊2018-08-28)

蔡柳楠[7](2018)在《“活”了人才 “火”了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明小长假刚过,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教授林常青便收拾好资料,一头扎进了福建皓尔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他参与研发的室内空气净化球应用项目,在节前已完成了规设优化并初步成型,正进行小规模试线生产。“一旦量产,可广泛运用于室内、(本文来源于《闽南日报》期刊2018-04-11)

刘焕然[8](2017)在《高等教育的成层机制与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成层机制的形成不仅在于功能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通过教授专业技术与冲突理论视域中高等教育通过传递身份文化实现社会分层两种路径的结合,更依凭于高等教育自身的依附型、自主型两种不同性质与地位型、生存型两种不同类型所扮演的角色。依附型高等教育通过经济依附、文化依附等途径实现社会阶层的再制,已替代自主型高等教育的独立性及其流动功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而地位型、生存型两类高等教育成层功能的发挥受制于依附型高等教育,并通过文化资本、体制性资源等差异塑造社会分层与区隔。为改变由依附型、地位型高等教育所形成的阶层固化,发挥高等教育促成社会流动的功能,须进行招生、教学、就业、经费筹措、资助等制度上的调整,以及建构相互平等、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阶层文化关系等文化上的革新。(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7年09期)

杨菊华,张娇娇,张钊[9](2017)在《健康公平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互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健康公平追求人群之间享有平等的健康权利。在2016年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要 “促进健康公平可及”。然而,户籍制度“城镇-乡村”和“本地-外来”的“双二元属性”,使得流动人口与属地居民在宏观上不能平等享受卫生服务,在微观上具有差别较大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7-04-24)

陈阳[10](2017)在《双重二元机制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户籍制度和"单位体制"的双重二元机制将会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同时,这两种不同的二元机制还会交织在一起,加剧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困难。(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7年05期)

社会流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的转变。围绕这一主线,社会学者对中国社会分层机制与社会流动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索,不断推动社会分层流动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学术争鸣与理论演进的历史画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流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唐末五代士人社会流动机制及意义探讨[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张顺.70年来中国阶层变化与社会流动机制变迁[J].人民论坛.2019

[3].孟熙燃.“互联网+”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转移机制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李桂东,陈敏.论社会流动机制与中国应试教育[J].才智.2019

[5].焦连志.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同“内卷化”现象的心理机制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6].谢子亮,邓瑜.强服务重激励让流动人口“留”下来[N].中山日报.2018

[7].蔡柳楠.“活”了人才“火”了效益[N].闽南日报.2018

[8].刘焕然.高等教育的成层机制与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J].江苏高教.2017

[9].杨菊华,张娇娇,张钊.健康公平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互动机制[N].中国人口报.2017

[10].陈阳.双重二元机制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7

标签:;  ;  ;  

社会流动机制论文-张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