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演变论文-屠爽爽,周星颖,龙花楼,梁小丽

聚落演变论文-屠爽爽,周星颖,龙花楼,梁小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落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空间重构,空心村

聚落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屠爽爽,周星颖,龙花楼,梁小丽[1](2019)在《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11期)

刘孟浩,席建超[2](2019)在《基于多智能体的旅游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模拟——以野叁坡旅游区苟各庄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城乡系统演化研究中重要而具像的表征。文章引入多智能体系统理论,以GIS和Netlogo为平台,以河北省野叁坡旅游区苟各庄村为案例区,结合实地调查、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规划等资料,通过分析农户智能体、旅游者需求和政府调控的关系,构建了多智能体模型,模拟了该村1985—2010年用地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扩张的转化精度为75.36%,用地功能转变的精度为85.29%。研究表明,多智能体模型克服了过去对旅游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系统演化研究中以定性描述和基于经验和方程式表达为主的不足,实现了对旅游乡村聚落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的融合及较为准确的动态模拟,能够为定量研究乡村聚落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优化调控空间演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郑国华,李果,吕品磊,廖建军[3](2019)在《衡阳盆地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演变规律探究及相似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搜取衡阳盆地人类活动遗址、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等名录进行时间考定与排序,运用Kriging插值分析了研究区人类活动-聚落遗留源变规律,结合数理统计中等距抽样法选定14个乡村聚落提取出景观形态指标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构建乡村聚落景观相似性量化矩阵,进一步运用景观相似性模型分析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的联系与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聚落演变规律为蒸水、耒水、洣水流域向盆地中央晕散推进,随着人地矛盾进一步增加,后发展至资源禀赋次优的东、南部山区。2)研究区存在比较相似与高相似关系的乡村聚落景观占比最大,二者合计占比65.93%,表明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整体上存在相似性关系,且其相似性特征主要承载于乡村聚落物质景观之上;因而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目标需通过乡村聚落人文复兴来推动乡村聚落的环境面貌更新。研究成果可为衡阳盆地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参考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迪[4](2018)在《试析西周时期气候变迁与丰京聚落布局演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周文王迁丰,到周幽王遭犬戎之乱而迁都,丰镐一直都是西周王朝的都城。丰京和镐京长期共存、互补,形成西周时期"一都双城"的格局。历经八十余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学家可以确定丰京遗址西周遗存的范围:西界以灵沼河为限,东界至兴旺村、曹寨村,北界在张家坡、马王村、客省庄一线,南界在冯村、西石榴村、东石榴村一带,遗址总面积约8.62平方千米(图一)~([1])。本文梳理丰京遗址西周遗存分布情况,结合丰京的地貌特征,发现丰京的聚落布局演变与西周时期气候变迁似乎有着密切联系,故试作论述,供大家讨论。(本文来源于《叁代考古》期刊2018年00期)

王克宝[5](2019)在《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及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城市用地的逐步扩张、产业结构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思想的转变对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都产生了影响。根据自身的发展趋势与不同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可将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1])。本文以东莞市茶山镇超郎村的四个村小组为例,对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与特征展开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茶山镇超郎村聚落空间的形成因素做进一步分析总结,为研究其他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陶晓敏,徐创新,熊超,赵赟[6](2019)在《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南京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及建设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乡村地区发展经历了"叁城九镇"、"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叁个阶段,对乡村空间的建设引导也在不断摸索和前进。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新的政策和规划手法层出不穷,南京市乡村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但是由于南京市各郊区地形地貌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迄今为止,将南京乡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南京整个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回顾总结南京自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来乡村地区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基于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下现阶段南京乡村空间的差异性建设引导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9-10-19)

廖军,吴彩燕,吕波,贾菊桃[7](2019)在《基于GIS的北川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北川县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基于DEM数据和2007年、2017年谷歌影像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2007年和2017年北川县乡村聚落在震前震后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变。研究表明:北川县聚落密度整体较为稀疏,但存在"中心聚集"和"线型条带"分布特征;北川县乡村聚落各镇分异明显,东南密西北疏。海拔、坡度、水系、交通、经济、政策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北川县乡村聚落规模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小;(2)乡村聚落随着距河流和道路距离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3)与2007年相比,2017年聚落规模在空间上不仅有数量的增加也有面积的外延,并且聚落空间聚集度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强,姚天,鲁丹,邹春辉,高倩[8](2019)在《辽东北部地区中全新世聚落时空演变及其自然环境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辽东北部地区中全新世聚落遗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辽东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探讨自然环境变迁与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全新世文化序列可分为新乐下层时期-后洼上层时期-偏堡时期-北沟时期,各时期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均呈现出先增后降再增的"N"型变化趋势。②各期遗址点高程大多分布在0~200 m地区且高程分布呈先增后降的倒"V"型变化;从坡度和坡向来看,各期遗址主要分布于0°~6°间平缓地区,除后洼上层时期外均分布于阳坡半阳坡且各时期聚落均表现出逐河而居的特征。③新乐下层时期,古人类受气候影响选择居于平原区较高海拔处,以避开潮湿低洼地带;后洼上层时期,下辽河平原的古人类为躲避洪水侵袭而选择远离河流的更高海拔处,而辽东山地地区后洼上层文化居民向高处迁徙的同时仍倾向于近河流居住以利用良好的渔猎环境;偏堡时期,受降温事件打击,为寻求更为温暖且食物充足的驻地,古人类从山地进入平坦温暖的平原。北沟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海侵进入衰退期,古人类开始向相对温暖的沿海地带进发,在原先被海水淹没的地区定居。(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量量,黄文灿,韩洁[9](2019)在《近代华侨建设影响下闽南侨乡聚落演变初探——以晋江檀林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华侨持续的在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对侨乡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并深刻影响了村庄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式。本文以着名侨乡泉州晋江檀林古村为例,解读19世纪中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华侨建设影响下的檀林侨乡发展脉络,分析华侨建设对侨乡聚落空间布局、建筑类型与风格的影响,总结檀林侨乡聚落发展演变的特点,以期对闽南侨乡聚落保护与复兴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22期)

张列[10](2019)在《乡村聚落用地生产功能演变的微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最为强烈的表征,乡村聚落用地既是农户居住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其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空间,探究其生产功能演进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四川省泸县龙阴沟村为典型案例,将视角聚焦到乡村聚落内部,深入剖析乡村聚落用地的生产功能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功能长期是乡村聚落用地生产功能的主导,但非农生产功能呈持续增强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3期)

聚落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城乡系统演化研究中重要而具像的表征。文章引入多智能体系统理论,以GIS和Netlogo为平台,以河北省野叁坡旅游区苟各庄村为案例区,结合实地调查、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规划等资料,通过分析农户智能体、旅游者需求和政府调控的关系,构建了多智能体模型,模拟了该村1985—2010年用地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扩张的转化精度为75.36%,用地功能转变的精度为85.29%。研究表明,多智能体模型克服了过去对旅游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系统演化研究中以定性描述和基于经验和方程式表达为主的不足,实现了对旅游乡村聚落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的融合及较为准确的动态模拟,能够为定量研究乡村聚落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优化调控空间演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落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屠爽爽,周星颖,龙花楼,梁小丽.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9

[2].刘孟浩,席建超.基于多智能体的旅游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模拟——以野叁坡旅游区苟各庄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9

[3].郑国华,李果,吕品磊,廖建军.衡阳盆地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演变规律探究及相似性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迪.试析西周时期气候变迁与丰京聚落布局演变的关系[J].叁代考古.2018

[5].王克宝.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及特征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6].陶晓敏,徐创新,熊超,赵赟.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南京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及建设引导[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9

[7].廖军,吴彩燕,吕波,贾菊桃.基于GIS的北川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9

[8].赵强,姚天,鲁丹,邹春辉,高倩.辽东北部地区中全新世聚落时空演变及其自然环境背景[J].地理科学.2019

[9].王量量,黄文灿,韩洁.近代华侨建设影响下闽南侨乡聚落演变初探——以晋江檀林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9

[10].张列.乡村聚落用地生产功能演变的微尺度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标签:;  ;  ;  ;  

聚落演变论文-屠爽爽,周星颖,龙花楼,梁小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