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咬合论文-曹婷婷,葛春慧,张红艳

磨牙咬合论文-曹婷婷,葛春慧,张红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磨牙咬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龋性牙颈部病变,叁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树脂充填

磨牙咬合论文文献综述

曹婷婷,葛春慧,张红艳[1](2019)在《上颌第一前磨牙非龋性牙颈部病变的缺损形态、修复材料及咬合方式对应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非龋性牙颈部疾病(non-carious cervical lesions, NCCLs)在不同的缺损形态、修复材料及载荷方向的应力分布,分析不同条件对NCCLs修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例健康成人的口腔CBCT,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牙颈部缺损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据洞底形态分为锐角、钝角两个大组;每组缺损处分别模拟健康牙体及3种修复材料(玻璃离子水门汀、Z350树脂、Bulk树脂);分别采用4种负荷(正常(牙合)垂直负荷、正常(牙合)侧向负荷、创伤(牙合)垂直负荷、创伤(牙合)侧向负荷),受力大小100 N,分析修复体应力分布。结果不同洞型的情况下,锐角组修复材料应力较集中,应力比钝角组增高;不同修复材料的情况下,在锐角洞底中,玻璃离子较2种树脂材料应力稍低,不同修复材料差异不大;比较不同受力方式,创伤(牙合)状态下修复体材料最大应力值高于正常(牙合),并且侧向负荷比垂直方向负荷对牙颈部缺损处的应力更加集中。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NCCLs修复体的应力随着洞底形态和受力方式的变化而影响,模拟锐利的洞底形态和创伤受力方式均产生NCCLs缺损处修复材料的应力集中,因此修复前锐角洞底应尽量调磨成钝角洞底,修复后及时调整患牙的咬合,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本文来源于《口腔疾病防治》期刊2019年08期)

许慧英[2](2019)在《夜磨牙症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和弹性(牙合)垫的矫治作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弹性(牙合)垫在夜磨牙症中的应用对改善患者咬合与睡眠特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口腔科接诊且行弹性(牙合)垫治疗的夜磨牙症病患20例为观察组,并以本院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的睡眠与咬合特征,并对各组的疗效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入组时的闭合时间、(牙合)力中心点位置左右向偏移、左侧分离时间、左侧(牙合)力百分比、右侧(牙合)力百分比、(牙合)力不对称指数与RMMA次数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的闭合时间、(牙合)力中心点位置左右向偏移、左侧(牙合)力百分比、右侧(牙合)力百分比、(牙合)力不对称指数、RMMA次数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夜磨牙症病患来说,其睡眠结构和健康人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咬合特征改变的现象,通过合理运用弹性(牙合)垫,可有效改善其咬合特征,促进夜磨牙症症状缓解,建议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睡眠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益兵,黄楠楠,张珠玙,胡娜[3](2018)在《下颌第一磨牙在不同咬合接触受力下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建立Ⅰ类磨牙关系不同的咬合接触类型的下颌第一磨牙,分析咬合接触类型对牙体、牙周组织受力及牙位移的影响。方法选取下颌第一磨牙为中性磨牙关系的患者,通过CBCT扫描,获得DICOM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分别构造出不同咬合接触类型的各个工况,通过垂直加载300N载荷作用力,获取在不同工况下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应力、应变及位移极值,分析不同咬合接触类型对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影响。结果仅有C区(下颌第一磨牙舌尖颊斜面)受力时应力峰值最大,仅有A、B区(A区:下颌第一磨牙颊尖颊斜面;B区:下颌第一磨牙颊尖舌斜面)受力时次之,应力峰值大小随着受力区的增多呈减小趋势。应力集中的部位除1、4工况外,其余大多集中在牙体牙合面的中央窝侧壁。牙体受到应力位置不同,牙体位移也不同,其中,仅C区接触时牙体移动值达最高,仅A区接触时其次,后依次为BC、AB、B区接触,而牙体移动值最小的是AC和ABC区接触。结论仅有C或A区接触时对牙齿稳定性不利,应尽量避免,在咬合调整时,多点接触式咬合可有利分散咬合应力。(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韩睿,曾晓燕,孙亚州,胡建[4](2018)在《第一磨牙缺失不同修复方法的咬合接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单个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例,研究种植及可摘局部义齿(RPD)两种不同修复方法所恢复的牙列咬合接触特征。方法选择15名单个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作为实验组,15名正常牙列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每位患者同时进行种植及RPD修复,应用Tee Tester咬合分析仪,嘱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未修复、RPD修复及种植义齿修复后3种状态下分别做正中咬合及咀嚼运动,分析其咬合接触特征(总咬合力、总接触面积、不平衡指数、单次咀嚼循环时间、OT/DT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做正中咬合时,在总咬合力、总接触面积、不平衡指数方面,患者未修复时分别为(48.76±12.82)kg,(317.59±58.47)mm~2,(24.78±7.40)%,行RPD修复时分别为(54.36±10.59)kg,(355.81±77.43)mm~2,(18.29±8.42)%,行种植修复时分别为(61.94±12.36)kg,(398.17±83.86)mm~2,(17.80±6.69)%;患者咀嚼运动时在总咬合力、总接触面积、不平衡指数、单次咀嚼循环时间及t_0/t_d方面,患者行种植修复时分别为(52.14±16.53)kg,(348.08±81.76)mm~2,(15.69±9.16)%,(0.4072±0.10)s,(1.718±0.26)。统计学分析表明,RPD、种植义齿修复和对照组的部分咬合接触特征结果无显着性差异,但与未修复前结果有显着性差异。单次咀嚼循环时间及t_0/t_d在各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在恢复咬合力及咬合接触面积方面,种植义齿优于RPD,较接近天然牙列,并明显优于不修复。全牙列的总咬合力及总接触面积在正中咬合时明显大于咀嚼运动时,但不平衡指数在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薛芳,吴昊[5](2018)在《夜磨牙症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和弹性垫的矫治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弹性垫对夜磨牙症(sleep bruxism,SB)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以2015年1月~2017年10月接受弹性垫治疗的14例SB患者为观察组,及14例健康对象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咬合特征,睡眠特征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闭合时间(OT)、左侧及右侧分离时间(DT)明显长于对照组,力中心点(COF)左右向偏移明显长于对照组,右侧力半分比(POF)明显低于对照组,力不对称指数(AOF)明显高于对照组,每小时咀嚼肌节律性收缩(rhythmic masticatory muscle activity,RMMA)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OT、左侧DT明显缩短,COF左右向偏移明显减小,左侧POF明显下降,右侧POF明显升高,AOF明显减少,每小时磨牙及RMMA次数明显减少,Molina磨牙症评分明显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右侧DT仍明显高于对照组,RMMA次数仍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患者普遍存在咬合特征变化,其睡眠结构与正常人相似,但RMMA次数增加。应用弹性垫能够有效纠正患者咬合特征,减少RMMA次数,并改善SB症状。(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吴灵,刘筱菁,李自力,王兴[6](2018)在《磨牙非中性关系与虚拟环境下拼对终末咬合精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磨牙非中性关系时虚拟咬合拼对的精度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已完成正颌术前正畸、拼对终末咬合关系良好的寄存正颌患者牙列模型20副,其中10副术前正畸时上颌拔除左右各一颗双尖牙,术后拼对咬合为磨牙非中性关系(拔牙组),另10副未进行减数拔牙,术后拼对咬合为中性磨牙关系(非拔牙组)。手工拼对石膏模型确立的终末咬合关系作为评价拔牙组、非拔牙组误差的实测值。进行虚拟终末咬合关系确立的数字流程为:结构光扫描仪分别获取上下牙列的叁维数据,导入3Shape软件,在虚拟环境下整体移动上颌牙列确立终末咬合关系。得到的测试上颌模型和手工拼对上颌模型以下颌模型为标准图形配准,采用直线距离法分析上颌牙列每颗牙齿的实验位置与手工拼对位置的差异,计算误差值。结果:拔牙组虚拟咬合拼对的全牙列平均误差为(0.60±0.36)mm,大于非拔牙组的(0.51±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误差与1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误差小于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牙非中性关系虚拟咬合拼对的误差值高于磨牙中性关系虚拟咬合拼对的误差值,但其精度满足临床需求,具备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陈宇,陈柯,刘梓林[7](2017)在《不同方式修复年轻恒磨牙牙体严重缺损的咬合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方法修复年轻恒磨牙牙体严重缺损后的咬合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第一磨牙牙体严重缺损的7~11岁患者30名共30个牙,随机分为2组(n=15),分别进行树脂直接充填和金属预成冠修复。采用咬合分析仪在修复后即刻及修复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正中牙合的早接触及牙合力分布状况进行记录并分析其咬合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预成冠组和树脂充填组修复后即刻早接触发生分别为13例和1例(χ2=19.286,P<0.05);修复后3个月,早接触发生分别为5例和0例,6个月均为0,在修复后即刻、3个月及6个月树脂充填组牙合力百分比分别为19%、17%、22%,低于对侧(P<0.05);金属预成冠组分别为28%、25%、33%,稍低于对侧(P>0.05)。结论:牙体严重缺损的年轻恒磨牙选用金属预成冠修复在咬合功能的恢复上优于传统树脂充填术。(本文来源于《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郭德胜[8](2017)在《改良平面导板在打开咬合加强上颌磨牙支抗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自制改良上颌平面导板在安氏Ⅱ类伴有深覆牙合、深覆盖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病例中的应用,探讨其在打开咬合、加强上颌磨牙支抗、远中移动尖牙中的作用及矫治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0~2016年收治的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磨牙远中关系安氏Ⅱ类拔牙矫治患者20例,在矫治中佩戴自制改良平面导板协助打开咬合,并加强支抗以远中移动上颌尖牙。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上颌平面导板能在2~5个月的时间升高后牙打开深覆牙合,并充当支抗,在同期完成了上颌尖牙的远中移动,为患者缩短了2~5个月矫治时间。结论改良上颌平面导板矫治效能增多,除了有效地打开咬合,又在同期的远中移动上颌尖牙的过程中加强了支抗,为更有效地内收上颌前牙保存了最大的拔牙间隙,为上下牙合关系的调整创造了最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01期)

王志瑜,黄虹,马明,穆红军,左亚新[9](2016)在《青年夜磨牙症患者经弹性牙合垫治疗前后咬合变化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并分析夜磨牙症患者使用弹性垫治疗前后各项咬合数据变化。方法:使用弹性垫对青年夜磨牙症患者(n=10)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使用T-Scan咬合检测仪进行咬合检测,观察和记录实验组闭合时间、分离时间、力中心位置、力不对称指数的变化,与对照组(n=10)进行对比和研究,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实验组闭合时间及左、右侧分离时间均比对照组长(P<0.05),治疗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2组前伸分离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力中心位置左右向偏移和右侧力百分比及力不对称指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闭合时间及左、右侧分离时间均比治疗前缩短(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右侧力百分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伸分离时间、力中心位置偏移、左侧力百分比及力不对称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接触、侧方干扰、全牙列力中心的偏移等咬合因素与磨牙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使用弹性垫治疗磨牙症,可以有效地改善上述问题,使关系更加协调和稳定。(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江辉[10](2016)在《不同磨耗程度的下颌第一磨牙咬合接触区域的口内扫描精度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Cerec系统对轻、中度磨耗下颌第一磨牙口内咬合接触的扫描精度差异,并探讨轻、中度磨耗下颌第一磨牙咬合接触区域的分布差异,为Cerec椅旁系统制作的修复体咬合接触精度的提高及临床调牙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修复科就诊或进行口腔咨询的患者,知情同意后按照Smith and Knight磨耗指数标准,对受检者的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进行磨耗程度分类;依据纳入标准选择其中42名受检者的84颗牙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磨耗程度分组,I组为轻度磨耗组,II组为中度磨耗组,使用Cerec Omnicam系统对受检者进行口内光学印模,通过Inlab软件获取下颌第一磨牙的虚拟咬合接触分布图像;使用40μm厚度宝诗咬合纸在受检者口内进行牙尖交错位紧咬合,Canon EOS 600D数码单反相机拍摄下颌第一磨牙口内咬合接触印迹图像,利用Adobe Photoshop CS6图像软件分析轻、中度磨耗下颌第一磨牙咬合接触区域分布差异,并计算虚拟咬合与口内咬合接触区域的重迭率,评估Cerec系统对两种磨耗程度的下颌第一磨牙口内咬合接触的扫描精度。结果:1、轻度磨耗组的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远中尖顶及近远中舌斜面、远中颊尖顶及近远中舌斜面、近中颊尖顶及近远中舌斜面、远中舌尖远中颊斜面和牙合面远中边缘嵴,中度磨耗组咬合接触区域则分布于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尖顶及近远中舌斜面、远中颊尖顶及近远中舌斜面、近中颊尖顶及近远中舌斜面、远中舌尖远中颊斜面、中央窝和牙合面近远中边缘嵴,两组间的咬合接触分布区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轻度磨耗组咬合接触区域重迭率为86.68±1.41,中度磨耗组的咬合接触区域重迭率为87.60±2.06,中度磨耗组咬合接触区域的重迭率要高于轻度磨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轻度磨耗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咬合接触区域多分布于功能尖顶及其牙尖斜面和远中边缘嵴,随着磨耗程度的加深,咬合接触分布范围扩大,相比轻度磨耗组,中度磨耗组中的下颌第一磨牙咬合接触增加了中央窝和近中边缘嵴两个咬合接触区域;2、Cerec椅旁系统对中度磨耗组的下颌第一磨牙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扫描精度高于轻度磨耗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01)

磨牙咬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弹性(牙合)垫在夜磨牙症中的应用对改善患者咬合与睡眠特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口腔科接诊且行弹性(牙合)垫治疗的夜磨牙症病患20例为观察组,并以本院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的睡眠与咬合特征,并对各组的疗效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入组时的闭合时间、(牙合)力中心点位置左右向偏移、左侧分离时间、左侧(牙合)力百分比、右侧(牙合)力百分比、(牙合)力不对称指数与RMMA次数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的闭合时间、(牙合)力中心点位置左右向偏移、左侧(牙合)力百分比、右侧(牙合)力百分比、(牙合)力不对称指数、RMMA次数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夜磨牙症病患来说,其睡眠结构和健康人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咬合特征改变的现象,通过合理运用弹性(牙合)垫,可有效改善其咬合特征,促进夜磨牙症症状缓解,建议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磨牙咬合论文参考文献

[1].曹婷婷,葛春慧,张红艳.上颌第一前磨牙非龋性牙颈部病变的缺损形态、修复材料及咬合方式对应力的影响[J].口腔疾病防治.2019

[2].许慧英.夜磨牙症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和弹性(牙合)垫的矫治作用探讨[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

[3].刘益兵,黄楠楠,张珠玙,胡娜.下颌第一磨牙在不同咬合接触受力下的有限元分析[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8

[4].韩睿,曾晓燕,孙亚州,胡建.第一磨牙缺失不同修复方法的咬合接触特征研究[J].口腔医学.2018

[5].薛芳,吴昊.夜磨牙症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和弹性垫的矫治作用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8

[6].吴灵,刘筱菁,李自力,王兴.磨牙非中性关系与虚拟环境下拼对终末咬合精度[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7].陈宇,陈柯,刘梓林.不同方式修复年轻恒磨牙牙体严重缺损的咬合功能评价[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

[8].郭德胜.改良平面导板在打开咬合加强上颌磨牙支抗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7

[9].王志瑜,黄虹,马明,穆红军,左亚新.青年夜磨牙症患者经弹性牙合垫治疗前后咬合变化特征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

[10].江辉.不同磨耗程度的下颌第一磨牙咬合接触区域的口内扫描精度对比[D].南昌大学.2016

标签:;  ;  ;  ;  

磨牙咬合论文-曹婷婷,葛春慧,张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