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间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体间性,核心素养,文化特征,价值意蕴
文化间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义,方晨晨[1](2019)在《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核心素养文化特征及价值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理论呈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应然指向,还原了教育的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终极目标,消解了由传统哲学造成的教育对象之间片面的、孤立的单一主体的实然状态,使教育对象进入到一种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开放包容的"共在"的教育场域。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主体性问题的进一步追问,是对主体性问题的更深层次研究,其视域下的核心素养具有平等性、交往性、融合性、创新性的特征。因此,构建包容与尊重、合作与对话、创生与发展、共建与分享的核心素养理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指向,也是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迫切要求。(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谢莹,胡凤美[2](2019)在《差异·同一·互动——解读文化间性视阈下的《风味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间性作为一种文化理论和跨文化交流的思维方式,肯定了不同文化能够进行交流互动并产生新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可能性,为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文化间性思维的指导下,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以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叙事讲述了世界范围内美食文化的差异性、同一性与互动性,呈现出丰富的文本样态,找到了文化间互融互通的秘钥,为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传播范本。(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9年09期)
陈小平,冯雅婷,甘宁[3](2019)在《“海外本土中医”的“文化间性”形态——以“体质/状态针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药在跨文化传通中与受众当地文化互动,产生了"文化间性"形态的"海外本土中医"。文章以其典型代表"体质/状态针灸"为例,通过田野案例呈现临床治疗活动及相关的医学理论,比较其与中国中医本体的差异,探讨其理论来源、知识生产过程,一窥"海外本土中医"的文化间性形态及形成原因,并讨论"海外本土中医"在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中的相关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阚侃[4](2019)在《文化间性的理论根源: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文化哲学理论中,文化间性作为主体间性在文化领域的拓展和应用,为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处理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西方文化间性视域下对跨文化能力进行研究,有利于厘清跨文化能力内部的理论机制,触及跨文化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丰富跨文化能力分(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6-27)
曹卜文[5](2019)在《“文化间性”与对外汉语教学——以德国科隆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学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语热"在全球迅速蔓延。汉语在对外教学的过程中,既发挥着其积极的影响,又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与挑战。在文化间性的视域之下改进对外汉语教学,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1期)
马嘉[6](2019)在《东北沦陷期间日系报纸的文化殖民叙事——对后殖民主义主体间性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认为,"主体间性"可以遏制主体性的泛滥,避免过于膨胀的主体主义引发文化殖民,提出通过间性思维建构文化的"杂交"策略,解决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问题。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期间兴办报刊,借由间性思维提出文化的杂交、融合理念,意图掩盖殖民本质。然而,杂交主体与客体难以平等互通、共在,真正的主体间性在文化政治场域中也并不存在。日系报纸在新闻叙事中常以"优等生"身份自居,对我国东北进行彰显"自我主体性"的"救赎""启蒙"。"主体性"正是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的哲学理据,也是其侵略本质的明证。(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9年03期)
闵晓蕾,季铁[7](2019)在《参与式设计中的文化间性与设计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性复杂问题,以文化间性理论研究为基础,探究地域性的"差异性"转化为融入全球价值的"关联性"的动态路径和方法,参与式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认同。方法对文化间性理论进行基础研究,总结和挖掘其内在特性及问题,从而提出参与式设计对话模型,并以"新通道"项目中针对藏文化的设计及社会创新实践为实证案例,通过设计团队与当地文化持有者的设计对话和协同共创,完善并验证参与式设计对话的工作方法。结论在新时代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间性跨越了文化的边界,具有差异性、平等性、互动性和共创性的内在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设计对话模型和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设计的参与性与协同性,促进本土知识的全球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增进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刘君荣[8](2019)在《间性思维下的地方特色文化对外传播主体建构和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要重视地方特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讲好地方特色文化为主旨,以"和而不同"为传播原则,以柔性化叙事手法和双向传播为策略,通过选择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符号的多文化传播主体对外传播。地方政府搭建地方特色文化海外传播平台,突出文化交互性间性思维。利用海外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突出文化共享性间性思维。地方主流媒体以多媒体形式积极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突出文化共有性间性思维。依托海外华侨和华文媒体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突出文化关联性间性思维。最终实现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以中华文化为内核的全球化传播战略。(本文来源于《未来传播》期刊2019年02期)
鲁婷婷,唐凯[9](2019)在《文化间性观视角下的来华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群体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突出,以文化间性观为理论基础,将文化间性理论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一种理论范式和调适文化差异的实践策略,为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提供借鉴。以江苏高职院校留学生为蓝本,借助文化间性理论,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跨文化适应性的难题,从留学生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适应及我国教育管理等视角来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问题。通过研究及教育管理实践发现,提供多样文化间的课程建设、活动建设、留学生跨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可以减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困难度。(本文来源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红梅[10](2019)在《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的国际表达——以中国盐文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盐文化源远流长,意蕴丰富。中国盐业的悠久历史及其独特的行业文化造就的独特精神文化构成了盐文化的价值核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盐文化传播价值影响深远。为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文章在文化间性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以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国际表达的几点思路。(本文来源于《昌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文化间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间性作为一种文化理论和跨文化交流的思维方式,肯定了不同文化能够进行交流互动并产生新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可能性,为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文化间性思维的指导下,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以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叙事讲述了世界范围内美食文化的差异性、同一性与互动性,呈现出丰富的文本样态,找到了文化间互融互通的秘钥,为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传播范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间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宝义,方晨晨.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核心素养文化特征及价值意蕴[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2].谢莹,胡凤美.差异·同一·互动——解读文化间性视阈下的《风味人间》[J].传媒观察.2019
[3].陈小平,冯雅婷,甘宁.“海外本土中医”的“文化间性”形态——以“体质/状态针灸”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阚侃.文化间性的理论根源: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曹卜文.“文化间性”与对外汉语教学——以德国科隆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学系为例[J].现代交际.2019
[6].马嘉.东北沦陷期间日系报纸的文化殖民叙事——对后殖民主义主体间性的反思[J].北方论丛.2019
[7].闵晓蕾,季铁.参与式设计中的文化间性与设计对话[J].包装工程.2019
[8].刘君荣.间性思维下的地方特色文化对外传播主体建构和路径分析[J].未来传播.2019
[9].鲁婷婷,唐凯.文化间性观视角下的来华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10].徐红梅.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的国际表达——以中国盐文化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