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提问“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把握课堂提问“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杨超丽

摘要: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有的是无效的,有的是低效的,有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尤其面对的是中职学生,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畏惧数学。那么,如何既有效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广大中职数学教师是极有挑战的。笔者就中职数学课堂上提问“度”的把握来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度”的把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经验告诉我们,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会精心设计提问,把握课堂走向,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把学生带进知识殿堂的大门。可见,有效的提问直接决定着课堂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益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种低效或无效提问的现象极其普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提问的难度、梯度、时机等把握不当,也屡见不鲜。如何把握中职数学课堂提问的“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具体的案例来阐述。

一、把握难度,层层剖析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间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螺旋上升。尽管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差,但是过于简单的课堂提问使得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和互动,却不利于学生锻炼思维;假如问得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学生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思考,失去提问的意义。因此,所提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得到”。

案例1.如学习古典概率的概念时可以提问:

1.抛掷一枚硬币,假设质地是均匀的,出现的可能性有几种?“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的提问是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等问题解决了,再进一步问

2.连续(不是一起)抛掷两枚硬币,出现的可能性有几种?两枚都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最终(2)也解决了。

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二、把握梯度,讲究教学方法

人类认识事物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到远、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等原则。课堂提问同样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问题梯度的大小应做到由平到陡、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案例2.在讲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课,本文为了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设置问题如下:

问题情境1: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

问题情境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直线y=x+3,y=3x并观察比较这两条直线相对于x轴,哪条更加倾斜?

问题3:我们用什么样的几何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你想怎么定义?

问题4:下列图中标出的直线的倾斜角对不对?如果不对,违背了定义中的哪一条?

m:平行于x轴.

n:α=150°

思考直线的倾斜角能不能是0°?能不能是锐角?能不能是直角?能不能是钝角?能不能是平角?能否大于平角?

通过前三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直线的倾斜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需要,从而明确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触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展开。针对学生基础较弱,创设问题4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倾斜角的理解和判断.通过问题5的分析可知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在此范围内,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的倾斜角。而每一个倾斜角都能确定一条直线的方向,倾斜角直观地表示了直线对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

以上问题设置的梯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了思维渐进发展的过程,学生发言踊跃,学习情绪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三、把握速度,缓缓过渡

有资料表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者一个学生回答不全面的时候,教师就马上提请另一个学生让起来,该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失去信心,思维训练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达成。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其充分思考;更不要满堂问,使学生疲于应付。在学生回答后,有时尽量做一些延时评价,让学生自己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对问题的回答。

案例3.角的概念的推广的教学片段。

问题1:观察下列实例,说说这些角是如何形成的?

(1)(某工厂的技术工人发现:用扳手拧紧该厂设备上的

一种螺丝,需转5圈,其中扳手向_______方向转

了_______度

(2)今天早上,小强同学发现他的手表快了5分钟,

他校准时间的过程中,分针向_______方向转了

________度

(3)在29届奥运会上,郭晶晶以完成一次高难度的

跳水动作——向后翻腾2周半(左)转体1周半入水,

锁定了金牌,在这一跳中,郭晶晶分别向______方

向转了______度,然后向______方向转了______度

通过对前三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感受到高中角的概念和初中的有所不同,从而明确了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必要性,且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角不仅有大小而且还要注意旋转的方向。继而给出问题2:你能重新给角下个定义吗?

(1)扳手顺时针旋转1800度;

(2)分针逆时针旋转30度;

(3)郭晶晶逆时针旋转540度。

本节教学方法: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每个小组4~6个人,最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员来回答。通过讨论画图,每个小组都感受到了角是运动形成的,并且得出角的定义,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加以点评,引导学生小结与反思。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问题的解决再到高中的角的概念的形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操作,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今后的应用。

四、把握密度,轻松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否具有启发性并不是看问题的多少,而是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深度探索的欲望。如果问题过多过密,学生就会忙于应付,从而导致思考肤浅,缺乏深度;如果提问过少过疏,课堂就会缺少交流和互动,教师就不能很好地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把握课堂提问密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有效手段。

案例4.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创设情境如下:

问题1:空间中的面,有些是弯曲的,有些是平直的。作品中有哪个给我们以弯曲的面、平面的形象?

问题2:谈谈你对平面的感觉?

问题3:在自然界有没有真正的平面?

问题4: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哪位同学来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

问题5:我们能否根据直线的画法,画出平面的画法,谁来画一下?

这里提问不多,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呼应,能使学生从整体上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克服因突兀带来的学习心理上的不适应,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五、把握广度,促进整体发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差别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课堂提问就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作好回答问题的准备,而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为此教师可把问题的解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知识的讲授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也就是要注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作答,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案例5.如在学习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后,可提问学生:需要知道一个等差数列的哪些条件才能确定其通项公式。这个问题可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既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如在学习完椭圆的标准方程后,可设置开放题为:

已知:椭圆C:,请你从下列数(1,3,4,6)中,

取出两个数作为椭圆C的长半轴长()与短半轴长().

(1)写出你所设计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指出该椭圆的焦点坐标及离心率。

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问题,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作答,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让学生施展个性,给其发展独特认识的机会,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过程,我们每天都在实践,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我们既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问题的难度、梯度,又要根据课堂的进程,安排提问速度和密度。在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愈者问的笨。”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文喆.改进教师工作方式促成学生有效学习[J].人民教育,2006(5).

[3]王德勋.教师怎样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J].人民教育,2007(7).

[4]夏敏.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中国数学教育,2013(7).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成人教育中心学校

邮政编码:325800

标签:;  ;  ;  

把握课堂提问“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