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过程论文-高峰

同声传译过程论文-高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声传译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声传译,话语输出,复杂性,研究

同声传译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高峰[1](2018)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话语输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声传译省时高效,是口译的重要形式之一。同声传译的过程通常分为叁个主要部分,话语输入、话语处理和话语输出。话语输出环节关键而复杂,涉及跨学科的知识,是口译研究的热点。掌握译员话语输出的过程对于促进同声传译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楠[2](2018)在《同声传译过程译者心理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各语种之间的交流促进着同声传译的飞速发展。而对于同声传译这一复杂的脑力劳动加工过程,译者的心理因素也对译语输出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有关同传与心理学交叉内容,译者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内容谓之甚少。笔者从感觉、注意、知觉叁个层面角度入手,深度剖析同传翻译过程所涉及到的译者心理。通过分析得出:一旦任何心理因素产生波动,译者的译文输出质量将会受到直接影响。笔者也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翻译研究人员在翻译过程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给予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石秀文,吕明臣[3](2016)在《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一书以同传语篇连贯为核心,以认知理论为框架,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依托,以同传为载体,以实证为依据,比较全面地研究了认知,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同传语篇连贯的关系和运作机制,揭示了其在同传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该书的选题研究、过程及结论等进行分析,并就其语篇连贯认知性、理想化认知模型多维性、同声传译语篇连贯认知性、实证实效性等特点进行全面评价。本文在总结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同时,指出了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6年05期)

邱业荣[4](2016)在《高校同声传译实验室实训功能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各国间的交流离不开翻译这一专业技术,同声传译作为翻译专业实用性最强,技术难度最高的一门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更多的实训练习。同声传译实验室的建立是语言翻译与多媒体技术的最佳融合,其既能满足翻译专业的基础教学,同时能够运用其技术手段实现学生校内实训练习,满足翻译专业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目前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同声传译实验室在实训功能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找寻其相应对策,借以提升高校同声传译实验室的使用率,充分发挥其实验技术特点。(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6年09期)

温颖[5](2016)在《浅谈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解释性翻译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不同文化也相互融合,翻译成为了打破语言国别障碍的最佳助手。而同声传译作为口译中较高端的翻译形式,在各国政府会见及商业洽谈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同声传译译员,翻译过程中最为有趣的也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便是解释性翻译,尤其在同声传译过程中,为了短时间内将信息点阐述清楚,单纯的直译只会让译文晦涩难懂,甚至会产生文化分歧和误解。本文将着重探讨同声传译过程中解释性翻译的不同种类,并阐述解释性翻译对译文做到奈达所谓的动态对等效果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国企研究》期刊2016年12期)

程嘉琪[6](2016)在《精力分配模式下电视同声传译过程中的错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迈进,同声传译这一高效、省时的口译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受到了青睐。根据工作场合的不同,同声传译一般分为会议同传和媒体同传,本文涉及的电视同声传译属于后者。电视同传是指同传译员在直播间内将节目内容通过卫星转播信号实时翻译给电视观众。在受工作环境所限,电视同传译员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如:电视转播信号,新闻现场突发情况等等,此外,电视同传大多采取现场直播,观众数量巨大且分布广泛,译员的输出译文是观众唯一的信息来源,直播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纰漏都会最直观的反映在译文的质量上,可想而知译员的压力之大。巴黎高等翻译学院教授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于1995年首次提出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Effort Model),即:若要顺利完成同传任务,译员可支配能力要大于同传任务所需的能力总和,译员可支配的单项能力也要大于同传任务所需的单项能力。本文选用的源语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发布的国情咨文,同传音频转录于美国之音中文网站。笔者对这份国情咨文的视频及同传音频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得出电视同传译员常见的叁种错误:漏译、错译和口误。结合精力分配模式分析这些失误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译员在顺句驱动的基础上,适当采用预测、简化等手段来处理源语。笔者希望通过对电视同传过程中常见错误的解析,使更多参与电视同传的译员能够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口译质量。(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6-01)

朱婧[7](2016)在《背景知识对于同声传译过程中可能性预期作用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声传译的特点分析及其与其它跨语言交际行为的特点对比表明,单纯的语言学分析不能满足对同声传译过程进行研究的要求。因此,本文借鉴了语言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研究背景知识对于同声传译过程中可能性预期的积极作用。可能性预期是指人们基于过往经验和当前情形,对事情发展的可能方向产生的预期,并基于上述预期采取相应的行动,以期实现可能性最高的目标。同声传译当中的可能性预期可以采用切尔诺夫的可能性预期模型来解释。译员基于背景知识和交际情景的相关信息,进行认知推断,并以语篇的主观冗余为依据进行可能性预期。本文经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对背景知识对实验对象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可能性预期的影响做了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具备相关背景知识能够提高译文的准确度和完整度,进而提高译员的整体表现;在源语专业性极强的情况下,背景知识的丰富程度与可能性预期的准确程度基本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5-15)

温颖[8](2015)在《论中英同声传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我们生活中常出现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体系必有不同的隐喻表达方法。中英亦是如此。人们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人们将更多地注意力放在了笔译过程中隐喻处理,其实对于隐喻而言,口头上的表达更为广泛一些,故充分了解如何将隐喻理解和翻译成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中英同声传译及口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以便促进两种文化间交流和了解,帮助口译员在时间和任务压力极大的情况下,有效的转变思路,寻找出更好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19期)

徐旻[9](2015)在《中日同声传译过程中的“问题词”——基于训练实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犹豫、停顿、改口、误译等各类不顺畅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词句称为"问题词"。问题词的种类和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本论文关注中日同声传译的教学现场,通过选取一段日译中视译练习与一段中译日同传练习,对学生的翻译录音进行分析、筛选,从中发现具有共性的问题词,分类探析其主要原因所在,并试图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为学习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提醒。(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期刊2015年01期)

丁雪莲[10](2014)在《论同声传译过程中信息流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译员需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听说,从而出现瞬间理解和转换危机、信息流失的情况就不可避免。解决这一问题,译员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即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更应该掌握相应的策略以弥补流失的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4年07期)

同声传译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代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各语种之间的交流促进着同声传译的飞速发展。而对于同声传译这一复杂的脑力劳动加工过程,译者的心理因素也对译语输出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有关同传与心理学交叉内容,译者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内容谓之甚少。笔者从感觉、注意、知觉叁个层面角度入手,深度剖析同传翻译过程所涉及到的译者心理。通过分析得出:一旦任何心理因素产生波动,译者的译文输出质量将会受到直接影响。笔者也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翻译研究人员在翻译过程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给予一定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声传译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高峰.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话语输出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2].王楠.同声传译过程译者心理因素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3].石秀文,吕明臣.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J].上海翻译.2016

[4].邱业荣.高校同声传译实验室实训功能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5].温颖.浅谈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解释性翻译现象[J].现代国企研究.2016

[6].程嘉琪.精力分配模式下电视同声传译过程中的错误分析[D].扬州大学.2016

[7].朱婧.背景知识对于同声传译过程中可能性预期作用的实证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8].温颖.论中英同声传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方法[J].校园英语.2015

[9].徐旻.中日同声传译过程中的“问题词”——基于训练实例的分析[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5

[10].丁雪莲.论同声传译过程中信息流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现代交际.2014

标签:;  ;  ;  ;  

同声传译过程论文-高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