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芳江苏省海门市余东小学226152
“发现法”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规律。
下面从“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浅谈用“发现法”进行数学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就能使学生自觉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问题的结果。为此,教学一开始我就提问: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秤去称,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那么要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呢?出示下面两张长方形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提问:①这两张纸片各是什么图形?②这两张纸片谁大谁小?③谁的观察最准确?
图1图2
学生回答:①都是长方形纸片。②有三种回答,即:图1>图2,图1<图2,图1=图2。
再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去量,为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作铺垫。
然后小结引出课题。要知道两个长方形谁大谁小,单凭我们的眼睛去观察是不够准确的,必须知道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要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如果用面积单位去量也是很麻烦的。怎么办呢?能否像前面学过的求长方形的周长一样,用公式进行计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出示一道这样的题目:“用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又是多少?”
2.拼拼试试,探索规律。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将事先做好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各自在座位上拼长方形,再指派两个同学到小黑板上拼,然后用图钉把纸片按在小黑板上。
有下面两种拼法:
3.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提问: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呢?学生回答:都是6平方分米。又问:你们是怎样知道它们是6平方分米的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更加活跃了,回答有下面三种情况:从第一种拼法可以看出:
(1)把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数,有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6平方分米。
(2)把正方形一排一排地数,第一排有3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第二排也有3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即3+3=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6平方分米。
(3)把正方形一排一排地数,一排有3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两排就有2个3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即3×2=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
继续提问:这三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好呢?学生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此,我们来观察第三种方法有什么特点,接着提问:3×2=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中的“3”、“2”和“6”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3”表示长方形长的一排是由3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因此,它的长是3分米;“2”表示宽有2排,也表示宽的一排是由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它的宽是2分米;“6”表示这个长方形是由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由此可以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量有关。
板书:
3×2=6(个1平方分米)
|||
3分米×2分米=6平方分米
|||
长×宽=长方形面积
同理,第二种拼法的长方形面积也是6平方分米,即长是6分米,宽是1分米。
所以:
6×1=6(个1平方分米)
||
6分米×1分米=6平方分米
|||
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出示例1:
“有一块长方形的玻璃,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先让学生尝试,试做后提问: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还可以怎样推导?指导看书上例题,然后再提问:②书上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是怎样理解的?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量关系,同时让学生对照书上的例题,判断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
2.出示补充题:
“有一个长方形的池塘,长是108米,是宽的2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让学生试做,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加深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及运用。
四、前后呼应,做好小结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再回过头来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节。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不断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