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移动性论文-武晨雪

空间移动性论文-武晨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移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私敏感属性,移动性数据,时空特征,网络特征

空间移动性论文文献综述

武晨雪[1](2018)在《基于移动性数据的时空及网络特征的隐私敏感空间区域发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信息系统与无线电通讯网络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基于位置服务应用的发展。从这些应用中,可以获取用户的移动性轨迹数据,轨迹数据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利益。然而,当这些移动性轨迹数据与具有敏感语义的外源数据结合时,就会具备相应的隐私敏感属性,通过分析这些具有隐私敏感属性的知识,攻击者能够进一步获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在保证移动性知识可用性的同时,研究应对隐私攻击的防护方法,已成为移动性数据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设计防护方法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出具有隐私敏感属性的空间区域。传统的判断方法包括空间数据属性迭加和基于遥感影像的特征分类法。然而,具有敏感语义的地图数据一般无法直接获取,基于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则易受到影像分辨率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分析移动性轨迹数自身特征,发现隐私敏感空间区域的方法,也即通过统计和分析敏感空间区域的时空和网络特征的监督分类方法。具体步骤主要包括:(1)时空特征获取,将用户移动性数据与空间节点匹配运算得到时空序列模式包含的空间节点的时空特征;(2)网络特征获取,首先基于时空序列模式构建以空间节点为单元的移动性网络,然后通过复杂网络结构特征计算方法得到空间节点的网络特征;(3)建立分类训练模型,将时空序列模式的空间节点与指定敏感属性的地理要素进行拓扑运算,得到时空序列模式的空间节点的分类标签,并联合空间网络的时空与网络特征,采用Spark MLlib机器学习平台进行监督分类;(4)基于分类模型的预测,利用训练模型对测试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并计算精度。实验结果表明:(1)设置适当的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比值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类性能:当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的比值不断增大时,分类的精度、F值、曲线下面积均达到最佳,且均方根误差最小,但当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比值由8:2转变为9:1时,分类的各项评估指标呈下降趋势;(2)综合考虑空间节点中移动性数据的时空特征和网络特征相对于只考虑单一特征(时空特征或网络特征),预测分类算法在分类的精度、F值、曲线下面积等指标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张磊,谢卓潇[2](2018)在《社会关系的空间化:旅行真人秀节目中的移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媒体如何通过真人秀来讲述旅行,又如何再现甚至再造移动性的生活方式?本文对旅行真人秀文本进行分析,试图阐释移动性这一概念如何内嵌在旅行主题的大众文化内容中,并进一步讨论其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与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8年07期)

马斌[3](2018)在《高移动性无线通信系统空间信道测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基于ST-Bi SAR技术的信道仿真器设计作出阐述,然后对基于ST-Bi SAR技术的信道测量进行仿真分析,通过验证,可以证明一种基于双站孔径雷达技术信道测量方法具有可行性,希望对高移动性无线通信系统空间信道测量技术的研究工作作出一定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8年11期)

崔琳莉[4](2017)在《高移动性无线通信系统空间信道测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的兴起为无线数字通信系统带来了一场技术革新。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相结合,MIMO已成为从IEEE802.11无线局域网到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列通信技术的物理层标准,也是5G移动通信以及高速列车无线通信建议规范LTE-R(LTE for Railway)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了更好的评估、设计和优化MIMO系统,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理解MIMO信道传播机制的空间多样性、定位信道传播环境中的散射体,从而探测每个信道冲激响应分量的出发和达到方向,分析接收天线之间的衰落相关性和预测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和容量。目前,获取MIMO信道空域特征的信道测量技术通常有两类方法:机械转动定向天线法和多天线系统测试法。其中,机械转动定向天线的方法,除了耗时以外,只适用于静态信道或者较低多普勒频率信道的测量。随着天线阵列的增大,多天线系统测试法需要对收集到的测试数据进行大量后处理,即使采用高性能的阵列方向估计算法,如MUSIC、SAGE、和ESPRIT,运算复杂度也很高,系统成本大。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场景,如高速铁路列车(High-Speed Railway,HSR)无线信道环境,除了高速移动性以外,极高的安全性要求也让信道测量工作者难以在现有的HSR运行平台上布局复杂的信道探测设备,使得传统的信道测量方法难以实施。基于特定通信场景的空间信道模型是发展基于MIMO无线新技术标准的重要基础,也是评定特定环境下MIMO技术性能的根本出发点。本文以高速铁路列车无线通信系统为背景,探讨高速运动场景下进行MIMO信道测量的有效新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双站合成孔径雷达(Bista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BiSAR)技术的新颖信道测量方法。本文将信道测量问题投影到BiSAR场景重构技术中,建立了一个固定发射机和匀速运动车载接收机信道传播环境下的ST-BiSAR(Stationary Transmitter BiSAR)几何模型。该模型很好地匹配了铁路HSR无线通信的特定场景,通过BiSAR的场景重构技术定位信道中的散射体,从而提取信道特征,简化信道测量。2.设计基于ST-BiSAR技术的信道仿真器。信道仿真器将具体的无线通信信道场景映射到ST-BiSAR的几何模型中,分析成像空间的叁维分辨率,设计合理的叁维成像算法,重构出叁维信道场景;基于信道散射体的叁维分布地图,提取出信道特征参数。根据成像的散射体图像性能,对比信道特征参数的仿真结果和理论数值,评估出系统性能。本文利用信道仿真器对HSR信道的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基于ST-BiSAR技术的信道测量方法是可行的。3.实现ST-BiSAR通信环境的叁维场景重构。本文采用经典时域back-projection(BP)算法生成多层二维场景平面图像,利用多普勒聚焦原理提取散射体的高度信息,构建出信道散射体的叁维地图。通过分析散射体的聚焦成像性能、散射体的成像地图和信道的特征参数值,验证了本文采用的叁维信道成像技术是有效的。4.分析影响散射体成像或信道特征参数提取的因素。本文从散射体的位置分布、合成孔径的时间、探测信道的带宽和成像图像的分辨率等方面,详细讨论了这些因素在不同参数设置下对散射体成像性能、信道特征参数提取的影响。从而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5.开展基于ST-BiSAR技术的信道测量现场试验。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根据最大化性能、最小化成本的原则,本文设计了以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USRP)为核心设备的信道探测发射端和接收端。通过平台传输测试、静止测距和位置定位能力对ST-BiSAR信道探测平台的性能进行了验证测试。开展了以固定的车载发射机和近乎匀速运行的车载接收机布局的ST-BiSAR无线通信场景的现场试验。通过试验的初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基于ST-BiSAR技术信道测量方法的工程实践性,并指出信道探测设备需要改进的地方。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基于BiSAR技术的信道测量方法的优越性有叁点:1).成本低、探测设备简单,单通道足够探测获取MIMO空域特征;2).信道空域分辨率更高,尤其是较长距离的无线传播信道;3).场景适应性强,特别是常规信道测量方法过于复杂、测量设备过于庞大和昂贵的信道场景,如高速铁路无线通信信道。针对HSR信道场景,本文通过信道仿真和现场测试的初步结果验证了基于BiSAR技术的信道测量方法满足理论可行性和工程实践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15)

江泓源[5](2017)在《移动性范式下徒步旅行者的空间感知和身份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构建于移动之上的社会,移动性乃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移动性作为一种宏大的叙事理论,被运用于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分析。物理移动、物理移动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物理移动所带来的体验是移动性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身体地理学和情感地理学的出现使人文地理发生“情感转向”,呼吁更加关注人的身体感官体验和情感变化,关注社会空间,真正做到以人文本。徒步旅游是非常适合以移动性范式作为分析框架的研究主题:徒步旅游者实体移动的强度和尺度远超过一般旅游者;徒步旅游者的身体感官面对物质空间的变换不断产生各种空间感知和独特旅游情感及体验,从而在移动过程中不断建构着新的身份。本文采用移动民族志法、内容分析法和叙事分析法,以国内知名徒步道—徽杭古道为案例地,前后两次深入案例地与徒步者共同完成徒步移动,同时从着名自助旅游网站—蚂蜂窝内近600篇有关徽杭古道的博客中最终选取29篇作为质性研究样本。结果表明,徒步者对移动空间和地方的感知分为对象化的具身性体验和移动过程性体验两种。基于徒步者空间和地方感知的基础上,徒步者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也会产生变化,构建出多种社会身份和个人身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打破以往地理学服从“理性”支配和关注逻辑空间的中心议题,关注移动过程中人的身体感受和情感体验,关注社会塑造的空间,为人地关系研究增添新的情感维度和提供新视角;在实用层面上,文章希望对徒步类旅游地的开发管理具有指导意义,依据徒步者的体验设计和完善徒步产品,加强徒步道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徒步旅游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叶高娃[6](2016)在《移动性:游牧文化的空间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游牧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移动性,是解读和诠释游牧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本文以农耕文化作为"参照体",以"移动性"为核心概念探讨游牧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农耕文化相似,游牧文化与土地之关系也很紧密,但其形态是移动的,在更大的空间中展开。蒙古族游牧文化之移动性具体表现为:可移动的畜群、可移动的居住空间、不适合财富积累的特征等,在宽广的平面空间中呈现了蒙古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内在逻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石立兴,胡访宇[7](2015)在《二维空间上基于呼叫详细记录数据的用户移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基于呼叫详细记录(CDR)研究用户移动性主要局限于移动距离、回旋半径等一维尺度,且该尺度不能准确描述移动范围的问题,提出在二维空间上用覆盖移动轨迹的凸包面积来描述用户的移动范围,用群体移动向量分析人群的移动行为。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经纬度建立二维平面笛卡尔坐标系的方法。该方法结合墨卡托投影与半正矢公式得到散点间方位与距离,并依此确立散点在平面坐标系的坐标;然后,基于该坐标系计算了覆盖用户一天内移动轨迹的凸包及其面积,并统计其分布;最后,对所有用户的移动向量分时段作累积,分析群体移动向量在一天内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180 km范围内,新坐标所计算的方位角与由墨卡托投影下确定的结果平均偏差0.037°,点间距离与由半正矢公式得到的结果平均偏差0.102%,可以很好地保持散点间的方位与距离关系。覆盖移动轨迹的凸包面积满足幂律分布,并与移动距离有较高的相关性。群体移动向量的变化展现了人群移动的潮汐现象,而且为发掘用户所在区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5年09期)

周扬[8](2015)在《浅谈集装箱式住宅及室内空间的移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多元化,审美意识的提高让人们对居住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移动性建筑和可变性住宅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人们对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认识不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可变的、移动的。本文从箱式住宅移动性设计延伸到住宅室内空间的可变性研究,以此来分析未来住宅室内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5年04期)

黄家明,张建华[9](2014)在《地下商业空间中可移动性景观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交通、游艺活动日益复杂,伴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繁多,对于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传统的、仅提供购物功能的商业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了。因此商业空间伴随着城市的结构优化以及人的品位的上升正在不断地演绎自己新的道路;商店也不再是静态的商品橱柜的展示而是多元化的空间,是由人、物以及空间组成的相对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空间的更新变化,商业空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聚集性,这个特性为城市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活力,但是也为城市的硬件设施带来了(本文来源于《上海商业》期刊2014年04期)

王韬[10](2014)在《移动性和空间效率:关于“微宅”》一文中研究指出2.4mx2.4m是人体可以完成各种动作的最小空间,"微宅"的设计使用了这个尺寸作为基本空间单位。微宅的每个单元都以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实现了起居室、卧室、书房、厨房和卫生间等各种功能。"十"字形的剖面在室内形成了家庭生活所需的各种台面,比如:床、桌子、椅子、厨房操作台、洗手池台,使家具成为了建筑本身的一部分。"微宅"是玻璃钢空心格构,中间填充了高强聚氨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一个这样的单元可以在20分钟内浇筑成型。数(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4年01期)

空间移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视媒体如何通过真人秀来讲述旅行,又如何再现甚至再造移动性的生活方式?本文对旅行真人秀文本进行分析,试图阐释移动性这一概念如何内嵌在旅行主题的大众文化内容中,并进一步讨论其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与流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移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武晨雪.基于移动性数据的时空及网络特征的隐私敏感空间区域发现方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2].张磊,谢卓潇.社会关系的空间化:旅行真人秀节目中的移动性[J].中国电视.2018

[3].马斌.高移动性无线通信系统空间信道测量技术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

[4].崔琳莉.高移动性无线通信系统空间信道测量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5].江泓源.移动性范式下徒步旅行者的空间感知和身份构建[D].上海师范大学.2017

[6].叶高娃.移动性:游牧文化的空间表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

[7].石立兴,胡访宇.二维空间上基于呼叫详细记录数据的用户移动性分析[J].计算机应用.2015

[8].周扬.浅谈集装箱式住宅及室内空间的移动性[J].建筑与文化.2015

[9].黄家明,张建华.地下商业空间中可移动性景观的探讨[J].上海商业.2014

[10].王韬.移动性和空间效率:关于“微宅”[J].住区.2014

标签:;  ;  ;  ;  

空间移动性论文-武晨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