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调处论文-吕锡月

马歇尔调处论文-吕锡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歇尔调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歇尔,调处,国民党,共产党

马歇尔调处论文文献综述

吕锡月[1](2019)在《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特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赴华调处国共矛盾,这一事件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辞职有直接关系。赫尔利在华后期,既无法遏制国共日益激烈的军事冲突,也失去了充当第叁方调处者的中立属性,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赫尔利不顾中国国情,机械地执行美国对华政策。基于杜鲁门的对华声明,马歇尔的新使命似乎是试图改变美国在国共之间业已出现的失衡及维护其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道义上的形象,以使中国政局朝着可控的有利于美国的一面发展。然而,从马歇尔在华期间的实际作为来看:其调处第一阶段调处尚属中立,第二阶段则有助蒋内战之嫌。第一阶段中,马歇尔促使国共签订停战令,组织整军谈判,协调各方达成政协决议,此间国民党妥协较大,中共得利不少。第二阶段的调处,专注于东北地区,中共在东北捷足先登,马歇尔多有支持国民党接收东北之举动,以使东北形成势均力敌的态势。简言之,全国范围内中共处于弱势,马歇尔支持中共的政治诉求;国民党接收东北处于弱势,马歇尔则帮助国民党武力接收东北。尽管他一直试图扮演不偏不倚的角色,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国共都认为马歇尔支持对方。他一方面以军事禁运等手段逼迫蒋介石接受调处,一方面又同意美国出让战时剩余物资给国民党,其目的是支持国民党通过自我改革,容纳共产党,建立稳定、民主的统治,而又不失去共产党,引起苏联的干涉。毋庸置疑,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实际援助上,在国共两党之间,美国更倾向于国民党。而国民党也从美国获益甚大,甚至把美国当做支撑国内统治的靠山。由此造成的“援蒋”、“扶蒋”的意味甚浓,在中共一方看来,尤其如此。然而,“扶蒋”未必反共。一方面,与一个反对派在和平相处中来竞争,按照美国的政治思维,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中共也是美国在中国要打的牌之一,以要挟国民党政府,使美国在华利益最大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与中共保持接触,并建立一定的友好关系对美国在华利益都是积极的,更何况如此一来也能起到防止中共完全倒向苏联的怀抱。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的一个明显的战略意图,就是努力打造一个亲美的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特别是能容纳共产党的国民党政府。然而,在实际问题上,特别是具体介入国共之争的时候,美国的意图往往失衡失措。马歇尔调处试图维护国共在实际强弱上的平衡;强的让它继续强,弱的让它继续弱。问题是国民党要更强,共产党则不愿意过弱。国民党有一种实力上的优越感,共产党则有一种政治上和民意上的优越感,彼此的优越感使双方都不愿过多让步。他们之所以都同意马歇尔居中调停,乃是希望依靠美国的压力来获得自己更大的权益。在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背景下,无论蒋介石和国民党怎样对美国不满,在心理上与美国仍然会有“一体”的感觉;而中共与美国无论走的多近,都会有难以化解的隔膜。而美国对国共两党也自然会有同样的感觉,这也是少数美国外交官没有能够改变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9-06-01)

杨雨青[2](2018)在《再议马歇尔调处与国共东北停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1946年夏季国共东北停战原因的研究,目前争论较多,分歧较大。本文认为:在国民党军队刚占领四平街时,蒋介石并未计划继续进攻,国民党、中共、美国军调小组叁方皆有意停止冲突;但蒋介石到沈阳后,突然改变主意,其主要原因是看到苏联军队已经撤出东北。这时,马歇尔出于美国战略利益的考量,特别是对于苏联的顾虑,强压蒋介石停战;周恩来则积极争取马歇尔等人的支持,极力促成停战。最后,蒋介石在美国威胁停止替其向东北运兵的情况下被迫同意停战。因此说,在关于东北的战略计划上,国民党政府只能听命于美国对于国共在南满和北满的安排意见,而美国对中国东北的战略构想,则完全服从其对苏联的战略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郝江东[3](2018)在《苏联对一九四六年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失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45年前后,斯大林以"大国合作"策略与美国一道构建了远东雅尔塔国际体系,保障了苏联在远东的安全与利益。1945年底,中国局势不断恶化,对远东雅尔塔体系的稳定及其间美苏双方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马歇尔使华调处,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但客观上有利于增强远东雅尔塔体系的稳定、保障苏联的远东利益,因而得到了斯大林的赞同。这是调处最初进展顺利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此后,莫斯科方面对调处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1946年7月,斯大林开始公开反对调处,对调处最终失败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利用多方档案文献,通过揭示莫斯科对马歇尔调处态度的转变过程,从苏联角度探讨调处失败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王莉[4](2016)在《合作与冲突:马歇尔调处与国共内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结束前后,雅尔塔秘密协定和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苏国共在中国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形成了叁国四方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马歇尔赴华调处国共矛盾,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直接体现,对美苏国共叁国四方在中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相互影响着对方的政策和态度。本文以马歇尔调处为主线,首先将其过程分为合作与冲突两部分,论述了在他调处的每一过程中叁国四方在远东地区的博弈,阐述了美苏两国所推行的对华政策、行动以及国共两党的应对。再以此为依据分析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进而全面审视美苏对华政策对中国局势发展和战后世界的深远影响。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论述了马歇尔来华调处的背景,调处的合作与冲突两个阶段,以及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第一章介绍马歇尔来华调处的背景。美国政府需要维护其在雅尔塔协定获取的利益和实现它在远东的战略部署;苏联在战后暗中扶植共产党的实力以保障自己在远东的权益;蒋介石则对于苏联的行为极度不满,希望通过使苏联和美国相互对峙而从中获利;且在赫尔利调处失败后各方都希望能找出新的途径缓解中国国内国共两党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在此背景下,苏联、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对马歇尔来华调处不同程度的表示欢迎,同时为应对美国调处对华政策调整了各自的战略方针。第二章论述马歇尔调处过程中的合作阶段,阐述叁大协定签订的过程及原因。国共在这一阶段是以和平、合作为主线的,马歇尔充分利用叁国四方想要稳定远东局势、缓和矛盾、争取时间的心态,要求国共双方相互让步和妥协,并成功签订了停战、整军、政协叁大协定。这是各方为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相互妥协让步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呈现出和平、民主的景象。第叁章论述马歇尔调处的冲突阶段——东北问题。分析了各方在东北的战略目标,并以营口之战、四平之战、长春问题和东北停战谈判为例介绍了各方的博弈与冲突。这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通过美苏国共在东北的纠葛,来说明叁国四方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关系。在触及到东北问题时,叁国四方的矛盾加剧且无法调和最终只能走向冲突。东北问题是叁国四方政治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他们各自在东北矛盾中无妥协让步之可能,各方的任何举措和行动都以自身利益为最高目标。利益的驱使最终使叁国四方划分为美蒋、苏共两个营垒,从而为后来美苏两大格局的对峙奠定基础。第四章分析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马歇尔调处失败其实质上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这种失败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的现实和美国政府的矛盾之中。文章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美苏冷战爆发的影响,美国的反共意识和调处方案与中国实际不符四个方面分析。第五章分析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对中国局势和国际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马歇尔调处的“合作”阶段延缓了中国内战的爆发,而“冲突”阶段则助长了国共内战的爆发。在马歇尔调处失败后中美关系受挫,美苏两国以冷战相向,美国政府的全球战略目标也未能实现,这一切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战后的世界关系格局揭开了新的篇章。马歇尔赴华调处国共矛盾是影响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一事件表明,二战结束后美苏国共在竭力实现各自利益的同时也在尝试寻找和平的可能。然而各方根深蒂固的利益矛盾以及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使得和平的愿望无法达成,最终使得国共走向战争而美苏也进入了长期的对立。审视这一段历史,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6-06-01)

沈倩桃[5](2015)在《马歇尔调处期间中共对美政策及后续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1946年是中国曲折历史道路上极其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通过马歇尔调处事件所反映出的美国、中共彼此之间的政策调整以及中共如何抉择未来道路的研究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以美国派遣马歇尔调处国共纷争为背景,对中共对美政策的认知、调整和抉择进行阐释、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其中的宝贵经验,揭露对当时及现今的历史启示。马歇尔调处事件总的来讲可以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这一过程中,中共一步一步形成了自身相对成熟的对美策略。从历史角度看,在国共斗争中需要抉择时,中共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先进指导思想,对美国的举措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的揭露美国对华政策的真相并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从而给中国道路指出了一条光明、前进的方向。在调处的第一阶段(1945.12-1946.3),马歇尔基本坚持公正、和平的立场,协助国共和谈取得一系列成果。由张群、周恩来、马歇尔叁人组成的谈判小组曾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的决议》、《关于军队整编及中共军队统编的方案》;全国政协曾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决议案。调处的第二阶段(1946.4-1947.1),受美国对华政策内外不一致的矛盾政策的影响,马歇尔也开始由主张促蒋和谈转变到援蒋内战的政策重心上来。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初期采取了“以争取为主、批评为辅”为原则的斗争策略;直到内战爆发,国民党公开破坏停战令和政协决议,美国援蒋内战的矛盾政策完全公开化,中国共产党开始予以公开的抨击与斗争。第二阶段后期象征性的和谈也仅仅是让中国人民看清国民党和美国的真实嘴脸,是教育人民群众有力的手段。在马歇尔调处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对美策略的几次转变可以说是顺应和平民主的时代潮流的。中共中央在谈判过程中学习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积累属于自己的领导智慧。中共中央最终依靠自身实力的发展,守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守来之不易的人民民主利益,最终走上了新民主主义建国之路。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以1946年马歇尔调处这一事件做历史切片,从大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共的发展及未来走向,重在体现中共领导下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主的胜利之路和建国之路。从中透视,中共政策所体现出的叁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今的世界,中国在腾飞。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的对外关系,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关系,是紧迫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反思的过程,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建立起积极稳定、谋和平、共发展的新型外交关系,才是中美两国共同的利益所在,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期待。中国只有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现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力量,更快地实现“中国梦”。这才是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5-28)

王莉[6](2015)在《从中共对美态度的转变看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的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处国共矛盾是中美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历史事件对抗战结束后国共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的过程分为叁个阶段,中共对美国政府和马歇尔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合作、寄予希望到揭露,最终发展为斗争。因此,分析中共对美态度的转变便可得知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的过程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任志锋[7](2012)在《蒋介石与马歇尔调处》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世界两极格局形成,欧洲一分为二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控制。美苏两国作为当时世界的两极,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建立了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工具。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二号强国。美国不愿意看到东欧国家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希望能把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同时美国又担心苏联势力在其他地区扩张。美苏争霸是这一时期国际主旋律。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变化,由战时的维持抗日统一战线政策转变为扶蒋反共政策,但由于中国形势的变化,迫使美国选择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在中国扩大控制的地区以巩固其政权;一方面鼓励双方进行协商,尽力避免发生大规模内战。美国既不愿过多地介入中国,不希望蒋介石发动内战,不愿意看到美国对国民政府的军事和物质援助变成蒋介石内战的资本,又必须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那就必须通过军事、物质上援助国民政府,以控制中国局势,而且只承认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美国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中国问题,一方面通过军事援助增强国民政府军队实力,使其有效控制中国;另一方面和平解决中共军队问题,把中共军队整合到政府军中,避免发生大规模内战,他们希望蒋介石让出一部分权力换取共产党交枪入阁,达到使共产党不战而降的目的。美国总统派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冲突。马歇尔调处的最开始阶段,也就是1945年12月到1946年3月,其调处国共两党的态度是比较公正的,蒋介石也采取了比较配合的态度,使双方达成了包括停战协定在内的几个和平解决中国问题的协议,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势,中国国内出现和平曙光。在调处的第二阶段,也就是1946年3月到7月,蒋介石越来越倾向于武力解决中共,对马歇尔调处的不满越来越多,其军事进攻也越来越多,这一阶段马歇尔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马歇尔实行一边促和一边助战的双重政策,一方面他需要控制局面,向蒋介石施加压力,尽可能使双方不发生大规模冲突,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执行美国的对华政策,那就是支持蒋介石,向蒋介石妥协,把大量国民党军队运到内战前线,而且援蒋大批军火和物资。一边美国希望通过军事以及物资上的援助帮助国民政府在军事上、政治上以及经济领域等各方面完全压制共产党,迫使共产党和谈,用和平方法解决中国问题。但蒋介石坚持要打内战,对停战毫无诚意,对发动内战有恃无恐,就停战提出种种蛮横无理的要求。这一阶段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决心已定,对马歇尔调处越来越不满。虽然马歇尔仍然积极调处,也试图通过停止军事援助武器禁运等手段来迫使蒋介石做出让步,和平解决中国问题,但为了美国利益马歇尔没有也不会阻止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援助。且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对国民政府军队军事上的援助大大增强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增强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信心,蒋介石提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马歇尔也只能偏袒于蒋介石,向蒋介石做出了更多的让步。这一阶段马歇尔仍在积极调处,但收效甚微,而且和蒋介石的矛盾逐渐加深。调处第叁阶段,也就是1946年7月到1947年1月,国共双方已经发生了大规模内战,国内局势已经非常严峻,中国进入一边打一边谈,以打为主的阶段,国共双方对马歇尔调处都不再抱有希望,而把希望都放在武装斗争上。马歇尔对国民政府非常担忧,因为大规模军事行动可能给共产党扩大军事实力的机会,还有可能让苏联介入中国内战,那将对美国在东亚的势力构成威胁。马歇尔请求美国政府派遣司徒雷登来协助自己调处,可以看出来马歇尔为了国共双方达成协议仍在努力,但蒋介石已经获得了美国的援助,己做好内战准备,此时马歇尔调处已妨碍其行动,蒋介石知道美国除了支持自己以外没有别的选择。马歇尔和蒋介石矛盾逐渐公开化,马歇尔调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马歇尔虽然还在做最后的努力,却是心余力绌,难乎为继,内战己不可避免,马歇尔调处只能以失败告终。马歇尔调处国共内战时奉行的政策,是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缩影,正是这种政策使马歇尔在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前后矛盾,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的不断分歧、美国特别是马歇尔对华认识的偏差、马歇尔个人态度的弱化等,都是造成马歇尔调停失败、中国内战最终爆发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2-05-01)

陈晖[8](2009)在《马歇尔调处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1945年12月—1947年1月)》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出于维护雅尔塔体系中各自利益的考虑,在处理中国问题上既合作又斗争。正是在1945年12月至1947年1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调处时期,随着冷战在欧洲的兴起和国共内战的爆发,中国逐渐成为亚洲冷战的主战场。中国内战是以美苏矛盾加剧为背景展开的,中国内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冷战扩展到亚洲并随后发生多起局部战争的关键因素,而苏联对外政策的演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局势的走向。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这一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不乏具有相当学术水准的论着。本文是建立在档案研究的基础上的,除了过(本文来源于《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期刊2009年00期)

陈晖[9](2008)在《马歇尔调处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1945年12月—1947年1月)》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出于维护雅尔塔体系中各自利益的考虑,在处理中国问题上既合作又斗争。正是在1945年12月至1947年1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调处时期,随着冷战在欧洲的兴起和国共内战的爆发,中国逐渐成为亚洲冷战的主战场。中国内战是以美苏矛盾加剧为背景展开的,中国内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冷战扩展到亚洲并随后发生多起局部战争的关键因素,而苏联对外政策的演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局势的走向。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这一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不乏具有相当学术水准的论着。本文是建立在档案研究的基础上的,除了过(本文来源于《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期刊2008-04-20)

陈先蕾,陈力[10](2006)在《从赴华调处与欧洲复兴计划看马歇尔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马歇尔主要从事了两项外交活动:赴华调处与推行欧洲复兴计划。调处国共矛盾是美国政府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从维护美蒋战略关系的稳定而做出的重要选择,它是实现“伟大的美国梦想”的全球战略的关键步骤,复兴欧洲计划是从维护战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而采取的重要行动,亦是美国当局在全球战略的计划中的既定一步棋。两个方面可以说都是战后美国外交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美国外交的一体两翼,均为着支撑一个战后美国为主的世界体系而展开的重要外交攻势。(本文来源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马歇尔调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1946年夏季国共东北停战原因的研究,目前争论较多,分歧较大。本文认为:在国民党军队刚占领四平街时,蒋介石并未计划继续进攻,国民党、中共、美国军调小组叁方皆有意停止冲突;但蒋介石到沈阳后,突然改变主意,其主要原因是看到苏联军队已经撤出东北。这时,马歇尔出于美国战略利益的考量,特别是对于苏联的顾虑,强压蒋介石停战;周恩来则积极争取马歇尔等人的支持,极力促成停战。最后,蒋介石在美国威胁停止替其向东北运兵的情况下被迫同意停战。因此说,在关于东北的战略计划上,国民党政府只能听命于美国对于国共在南满和北满的安排意见,而美国对中国东北的战略构想,则完全服从其对苏联的战略考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歇尔调处论文参考文献

[1].吕锡月.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2].杨雨青.再议马歇尔调处与国共东北停战[J].中共党史研究.2018

[3].郝江东.苏联对一九四六年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失败的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18

[4].王莉.合作与冲突:马歇尔调处与国共内战[D].延安大学.2016

[5].沈倩桃.马歇尔调处期间中共对美政策及后续效应[D].南方医科大学.2015

[6].王莉.从中共对美态度的转变看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的过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7].任志锋.蒋介石与马歇尔调处[D].安徽大学.2012

[8].陈晖.马歇尔调处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1945年12月—1947年1月)[J].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2009

[9].陈晖.马歇尔调处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1945年12月—1947年1月)[C].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2008

[10].陈先蕾,陈力.从赴华调处与欧洲复兴计划看马歇尔外交[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标签:;  ;  ;  ;  

马歇尔调处论文-吕锡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