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番茄褐孢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PCJ,番茄褐孢霉,等离子体杀菌
番茄褐孢霉论文文献综述
卢倩倩,刘东平,宋颖,权春善,陶思美[1](2013)在《等离子体杀除番茄褐孢霉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初步研究了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APCJ)对番茄褐孢霉的生物学影响及杀菌机理。利用射流等离子体在相同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番茄褐孢霉孢子悬浮液处理,处理后的番茄褐孢霉孢子用平板计数法分析,得出在APCJ作用下稀释10倍的番茄褐孢霉存活菌落数为13,相同稀释倍数下未经过处理的番茄褐孢霉存活菌落数为530。在番茄褐孢霉孢子悬浮液稀释10倍的条件下用平板计数法分析APCJ处理后番茄褐孢霉的存活曲线表明APCJ对番茄褐孢霉有明显的杀菌效果,当APCJ放电电压为7KV,频率为9KHz,放电距离为2mm,处理时间为10s时,杀菌效率高达70%以上,处理时间为30s时,杀菌效率高达95%以上。研究APCJ的放电电压和放电频率对番茄褐孢霉的杀死效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同一等离子体放电条件下,放电频率每变化2KHz,APCJ杀灭番茄褐孢霉的效率变化不足5%。而放电电压每变化2KV,APCJ杀灭番茄褐孢霉的效率变化都超过了10%。说明APCJ作用下,放电电压对番茄褐孢霉杀死效率的影响远大于放电频率。处理后的番茄褐孢霉孢子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APCJ的作用下,番茄褐孢霉的细胞壁、细胞膜都有明显破裂发生。对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番茄褐孢霉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得出处理后的番茄褐孢霉孢子的DNA双链发生了明显断裂。证明APCJ可快速有效地杀灭番茄褐孢霉,灭菌机制可能与微生物细胞壁、膜的破裂和DNA的断裂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期刊2013-08-15)
赵雪淞[2](2009)在《一种番茄褐孢霉产生的高选择性转化人参皂甙Rb_1为Rd的β-葡萄糖苷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 Maye)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的传统名贵中药。人参皂甙是人参的有效成分,到目前为止,已经从人参中发现40多种人参皂甙。各种人参皂甙的含量不同,结构多样,药理活性也有很大的差别。研究发现某些在人参中含量很低的稀有人参皂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但是,稀有人参皂甙含量太低,很难从人参中直接提取,依靠目前的化学合成技术也难以工业生产。制备这些稀有人参皂甙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改变某些高含量人参皂甙的化学结构来完成。化学转化法通常选择性较差,产率较低,同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转化则具备条件温和、选择性较好、副产物少、得率高、无污染和容易工业化生产等优点,被认为是制备稀有人参皂甙最具有潜力的方法。本论文通过筛选发现,番茄褐孢霉产生的高选择性糖苷水解酶能将人参中含量最高的人参皂甙Rb_1水解为唯一产物——稀有人参皂甙Rd。本文探索了这种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条件,研究了它的分子特征和性质,为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40种植物病原真菌中筛选出七种能够不同程度地转化人参皂甙的真菌,各种真菌的转化底物和产物不同。其中番茄褐孢霉能够特异性转化人参皂甙Rb_1成为Rd。最佳转化条件为:加底物时间,24 h;底物浓度,0.25 mg/ml;培养液pH值,pH5-6;培养时间,8 d;培养温度,37℃。番茄褐孢霉产生转化人参皂甙Rb_1成为Rd的糖苷酶的最佳产酶条件为:V8汁培养基,液体培养84小时。2、培养84 h的番茄褐孢霉V8汁培养液经过过滤离心、DEAE-cellul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硫酸铵沉淀、Sepharose CL-6B凝胶过滤柱层析、Phenyl Sepharose CL-4B疏水柱层析以及Mono Q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等多步分离技术结合,成功分离纯化出一种电泳纯的β-葡萄糖苷酶G-I(人参皂甙Rb_1转化酶G-I)。G-I的纯化工艺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能够保证其稳定制备。每50升番茄褐孢霉培养液约可获得0.5 mg活性蛋白,回收率为9%,比活力达17563 U/mg。3、Superose 6 10/300 GL凝胶过滤柱层析分析(HPLC)显示G-I的洗脱曲线为对称峰,分子量为80 KDa;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IEF-PAGE)检测,图谱均显示为一条蛋白带,分子量为80 KDa,等电点(pI)为4.2,表明G-I已达至电泳纯,且为一种单链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80 KDa。经胰蛋白酶水解、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2)分析,获取了G-I中3个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1. LVAHEENVR , 2.VGKDEGFAKAGGLSR ,3.LPLEAGESGTATFNVR。利用BLAST工具在NCBI非冗余蛋白数据库和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统一蛋白知识库中进行查询和比对,没有发现氨基酸完全相同的多肽段,表明此酶为一种新蛋白。将此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上传到统一蛋白知识数据库(UniProtKnowledgebase),得到了其授予的序列接受号P85516。G-I的氨基酸序列与β-葡萄糖苷酶家族3的几种真菌β-葡萄糖苷酶有高度的同源性,可能属于此家族的成员之一。4、酶反应动力学实验证实,G-I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pH4.0~11.0范围内和40℃以下表现出良好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适反应pH值为pH6.0,最适反应温度为45℃。Cu~(2+),Zn~(2+)在50mM时对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相反,Na~+、K~+、Ca~(2+)、Mn~(2+)和Mg~(2+)对酶活性有轻微的刺激作用。0.25 M的SDS没有影响G-I的酶活性,0.25 mM的EDTA只是轻微抑制了G-I的活性。G-I的Km值为0.18 mM,最大反应初速度Vmax为5.52 mM/min。底物专一性分析发现,G-I能高特异性水解人工合成的底物pNPG,还能水解β-葡萄糖苷键连接的二糖如纤维二糖、龙胆二糖和槐二糖,再次表明此酶为一种β-葡萄糖苷酶。G-I对人参皂甙的底物专一性研究表明,此酶对人参皂甙Rb_1表现了很强的水解活性,可达到pNPG的22.1%,而不水解人参皂甙Rb_2、Rc和Rd,说明此酶对人参皂甙Rb_1中C-20位的β(1→6)糖苷键更具有特异性,不水解人参皂甙其它糖苷键,G-I对人参皂甙的这种高选择性水解为Rd的工业制备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番茄褐孢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参(Panax ginseng C.A Maye)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的传统名贵中药。人参皂甙是人参的有效成分,到目前为止,已经从人参中发现40多种人参皂甙。各种人参皂甙的含量不同,结构多样,药理活性也有很大的差别。研究发现某些在人参中含量很低的稀有人参皂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但是,稀有人参皂甙含量太低,很难从人参中直接提取,依靠目前的化学合成技术也难以工业生产。制备这些稀有人参皂甙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改变某些高含量人参皂甙的化学结构来完成。化学转化法通常选择性较差,产率较低,同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转化则具备条件温和、选择性较好、副产物少、得率高、无污染和容易工业化生产等优点,被认为是制备稀有人参皂甙最具有潜力的方法。本论文通过筛选发现,番茄褐孢霉产生的高选择性糖苷水解酶能将人参中含量最高的人参皂甙Rb_1水解为唯一产物——稀有人参皂甙Rd。本文探索了这种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条件,研究了它的分子特征和性质,为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40种植物病原真菌中筛选出七种能够不同程度地转化人参皂甙的真菌,各种真菌的转化底物和产物不同。其中番茄褐孢霉能够特异性转化人参皂甙Rb_1成为Rd。最佳转化条件为:加底物时间,24 h;底物浓度,0.25 mg/ml;培养液pH值,pH5-6;培养时间,8 d;培养温度,37℃。番茄褐孢霉产生转化人参皂甙Rb_1成为Rd的糖苷酶的最佳产酶条件为:V8汁培养基,液体培养84小时。2、培养84 h的番茄褐孢霉V8汁培养液经过过滤离心、DEAE-cellul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硫酸铵沉淀、Sepharose CL-6B凝胶过滤柱层析、Phenyl Sepharose CL-4B疏水柱层析以及Mono Q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等多步分离技术结合,成功分离纯化出一种电泳纯的β-葡萄糖苷酶G-I(人参皂甙Rb_1转化酶G-I)。G-I的纯化工艺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能够保证其稳定制备。每50升番茄褐孢霉培养液约可获得0.5 mg活性蛋白,回收率为9%,比活力达17563 U/mg。3、Superose 6 10/300 GL凝胶过滤柱层析分析(HPLC)显示G-I的洗脱曲线为对称峰,分子量为80 KDa;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IEF-PAGE)检测,图谱均显示为一条蛋白带,分子量为80 KDa,等电点(pI)为4.2,表明G-I已达至电泳纯,且为一种单链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80 KDa。经胰蛋白酶水解、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2)分析,获取了G-I中3个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1. LVAHEENVR , 2.VGKDEGFAKAGGLSR ,3.LPLEAGESGTATFNVR。利用BLAST工具在NCBI非冗余蛋白数据库和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统一蛋白知识库中进行查询和比对,没有发现氨基酸完全相同的多肽段,表明此酶为一种新蛋白。将此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上传到统一蛋白知识数据库(UniProtKnowledgebase),得到了其授予的序列接受号P85516。G-I的氨基酸序列与β-葡萄糖苷酶家族3的几种真菌β-葡萄糖苷酶有高度的同源性,可能属于此家族的成员之一。4、酶反应动力学实验证实,G-I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pH4.0~11.0范围内和40℃以下表现出良好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适反应pH值为pH6.0,最适反应温度为45℃。Cu~(2+),Zn~(2+)在50mM时对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相反,Na~+、K~+、Ca~(2+)、Mn~(2+)和Mg~(2+)对酶活性有轻微的刺激作用。0.25 M的SDS没有影响G-I的酶活性,0.25 mM的EDTA只是轻微抑制了G-I的活性。G-I的Km值为0.18 mM,最大反应初速度Vmax为5.52 mM/min。底物专一性分析发现,G-I能高特异性水解人工合成的底物pNPG,还能水解β-葡萄糖苷键连接的二糖如纤维二糖、龙胆二糖和槐二糖,再次表明此酶为一种β-葡萄糖苷酶。G-I对人参皂甙的底物专一性研究表明,此酶对人参皂甙Rb_1表现了很强的水解活性,可达到pNPG的22.1%,而不水解人参皂甙Rb_2、Rc和Rd,说明此酶对人参皂甙Rb_1中C-20位的β(1→6)糖苷键更具有特异性,不水解人参皂甙其它糖苷键,G-I对人参皂甙的这种高选择性水解为Rd的工业制备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番茄褐孢霉论文参考文献
[1].卢倩倩,刘东平,宋颖,权春善,陶思美.等离子体杀除番茄褐孢霉机理的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2013
[2].赵雪淞.一种番茄褐孢霉产生的高选择性转化人参皂甙Rb_1为Rd的β-葡萄糖苷酶[D].东北师范大学.2009